從田園到餐桌
《荀子.王制》提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作物種植,是非常講究「時機」的,在對的時機,有對的溫度、濕度、土壤、氣候等條件,作物才能欣欣向榮,豐收回饋。也因為如此,每個地方會有該地最適合種植的作物,又因為風土、氣候不同,一樣的種子種出來的作物,口感、味道也會有所不同。
過去農業科技尚不發達,祖先根據季節變換,食用當季生產的食物,吃「當季作物」是非常自然的事,「吃」也連結了作物、人、土地以及氣候環境之間的關係。
隨著科技發展,現代人對待作物,常常展現「不管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想吃到任何作物」的「想要」,並設法在農業改良、溫室技術、運輸產業推波助瀾下,達成願望,以至於大多數的消費者逐漸失去與土地連結的時間感與空間感,越來越多的食物選擇,反而讓消費者忽略了食物與身體四季需求的配合。進口食物的「食物里程」(food miles)則不只消耗更多能源,也因為保存需要而增加健康的風險。
食材選擇,緊密牽連著全球糧食蝴蝶效應,規劃家庭party時,先認識之間的關聯性,食在地、享當季,不但能確保吃到最美味的食物,增加舌尖之外的溫度,更能看緊荷包,維護世界食物公平正義。
一、世界糧食流動的挑戰
糧食,是人類生活的根本,在飲食內容中始終占有主要地位,傳統社會中世界各地因應當地的作物生產,各有其飲食偏好。其中以米為主食的人口超過一半以上,主要集中在亞洲的中、日、韓、東南亞等地;以小麥、馬鈴薯為主食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歐美、紐澳等地;也有以玉米為主食的中美洲住民;以芋頭、樹薯或香蕉為主食的則有太平洋島國人民。
現代運輸技術發達,縮短國與國之間的距離,加上世界性貿易組織的縱、連橫,各國互通有無:熱帶國家可以吃到溫帶水果;內陸國家可以享受海洋漁產;生產過多可以出口賺取外匯;生產不足或生產成本過高,則可以仰賴進口擴增糧食來源並降低成本。也就是說,只要開放進出口且經濟無虞,現代人隨時都能吃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食物。
課間活動一:臺灣的進口食物
❶請搜集資料:臺灣有哪些食物、食材主要來自其他國家?在下頁地圖中選出5個國家並標上國名,再將對應的食物、食材寫在旁邊。
❷以組為單位,抽籤決定先後順序,依序進行「國家&進口食物、食材」的接龍競賽,例如:當第三組一說完:「日本——蘋果」,第四組就要馬上接龍說出下一組答案,答案不能重複,看哪一組查到最多資料!
❸這些進口的食物、食材,臺灣現在有生產嗎?過去有生產嗎?搜尋資料後與同學討論,列出該項食物、食材的名稱與在臺灣的產地,探討進口品與在地生產品的區別。
※請於學生學習手冊作答
因應全球化,世界各地的傳統飲食習慣正普遍受到衝擊,人口快速成長造成糧食不足,於是砍伐林木以增加耕地面積,或是種植高產量的糧食種類及優化的種子;也會增加肥料、除草劑的使用以減少損耗;甚至研發基因改造食物,對抗天敵或惡劣的氣候。但是,這些手段已經逐漸演化成全球環保及食品安全問題。再者,世界各國加入貿易協定之後,糧食栽種面積、農耕技術、育種技術占優勢的國家,不但糧食不虞匱乏,還有餘糧出口,例如:澳洲、美國、阿根廷等國;缺乏該項優勢的國家,例如:日本、墨西哥、英國等,由於長期仰賴進口,就會造成糧食依賴,影響其糧食安全。
二、臺灣糧食自給率的隱憂
雖然臺灣國土面積不大,但是物種豐富,糧食本來是可以自給自足的,為了加入國際組織,保障臺海安全,卻不得不面臨糧食自給率不足的隱憂。所謂的糧食自給率指的是國內消費之糧食由國內生產供應之比例,也就是說「吃的東西有多少是國內生產的比例」(計算方式有使用「熱量」及「價格」為權重兩種方式,一般考量糧食主要在維持人類生存,故按個別糧食提供熱量加以計算)。
檢視歷年臺灣糧食自給率變化可以發現:1968年之前,臺灣的糧食自給率都超過100%。但是,從1965年開始,就呈現逐年降低的趨勢,到最近幾年,已經降到剩三成左右,表示我們有許多食物仰賴進口,萬一遇到天災、國際緊急事件、糧食出口國採取糧食禁運措施等狀況,無法從國外進口糧食時,臺灣就會面臨無糧可食,或是糧食價格飆漲,受制於人的窘境。有鑒於此,2011年的全國糧食安全會議曾經決議,要在2020年將國內糧食自給率提高至40%,可惜目標並沒有達成。這在國際局勢詭譎多變、新興疫情失控橫流的挑戰中,在在提醒我們必須更加正視這個問題。
從下圖可知,稻米生產足夠,但是小麥、玉米卻幾乎仰賴進口。尤有甚者,臺灣過去是自己種植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的,只是受限於種種政治、經濟因素,進口了價格相對便宜的小麥、雜糧之後,目前已經幾乎無人栽種。
再者,曾經是產糖大國的臺灣,不得不開放進口之後,價格不敵進口品的競爭,各地臺糖蔗園紛紛休耕,還引發了國土開發的爭議。耕地開發乃「回不去」的問題,一旦變更使用目的,例如將農地改為住宅或商業用地等,只怕哪天重新需要耕地時,已是一條回不去的路。
另外則是稻米需求量下降引發的問題,臺灣明明是稻米生產大國,種出來的稻米又香又好吃,卻因國人飲食習慣西化,逐漸增加西式麵食,使得米食攝取逐年減少,出現農地休耕、糧倉陳米過剩的現象。
資訊補給站:臺灣農業指標
欲查詢農業相關的最新數據,請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統計資料查詢網。
農業統計視覺化查詢網
雖然臺灣的糧食種植、生產及價格等,受到貿易自由化以及氣候變遷因素影響,休耕農地逐年變多,種植作物往往不敷成本,但是,若從環保、降低碳里程、提升糧食安全性的角度來說,除了政府推行更多有利措施來增加糧食自給率(例如:鼓勵雜糧復種,調整農地休耕政策),我們也應該以實際行動大力支持,例如增加稻米攝取量、減少進口糖、小麥、雜糧的消費等;除此之外,「食在地、享當季」,多選擇臺灣在地生產的糧食、作物,不僅可以增加臺灣糧食安全,更可以保留種植物種的多元性。
家庭田園樂
利用居家空間種植作物,是近年大力推廣的休閒活動。
近幾年,臺灣歷經多次食安風暴,帶動小農風潮,許多人開始在自家陽臺、頂樓開發小田園,或是向政府承租閒置土地當起假日農夫,以健康、環保的理念種植作物,強調有機栽種,不使用農藥、肥料,更不使用基因改造物種,自種自食,或是與相同理念的人實行糧食契作,不只享受田園療癒、促使農地活化,更重新連結人、土地與時空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值得鼓勵的都市田園實驗。
三、回應糧食自給率的食材選購
了解世界糧食與臺灣糧食現況之後,面對賣場琳瑯滿目的各地食材,我們必須更有意識地進行選擇,把健康、環保、又能幫助臺灣糧食永續發展的食材放入自己的購物車,並把握新鮮、健康、安全原則,才能在食材轉化成餐桌上佳餚的時候安心食用,並確保自己有善盡消費者的責任。
課間活動二:食材賣場大PK
同一種食材,在不同銷售地點,往往有不一樣的來源與供應管道,請選擇聚餐時最常用的食材,到不同賣場調查這些食材的來源。
食材可從蔬果、禽畜肉類(含蛋類、奶類)、海鮮、稻米、小麥及其製品(如米、麵粉、麵條等)、加工品(如:豆腐、丸子、水餃、香腸、各式包裝食品)等進行選擇。
※請於學生學習手冊作答
食材消費不管在傳統市場、超市、量販店或是採取網購,購買時都要注意下列事項:
(一)求鮮度
鮮度是所有食材的第一要務,不只會影響保存時間,也關係到微生物孳生的速度。對於非本地生產的食材,長途運輸及運送時不同氣候條件的變化,往往是鮮度的最大考驗,以至於許多進口商在食物到達消費者手上之前,為了延長販賣時間,耐得住長時間運送,並保持好看的賣相,就會做一些保鮮措施。這些保鮮的物理方法或是化學方法,有的是可以合法使用的,有的則可能是違法添加,或是容易有殘留問題。
水果化妝術
外表看起來光亮的水果,可能有用石蠟拋光。
例如:進口的水蜜桃可能會先浸泡過工業檸檬酸,好讓它的桃色鮮紅又不容易腐爛;白桃則可能用硫磺燻製過,容易有二氧化硫殘留的問題;某些水果的化學性防腐處理,像是外表油亮的蘋果、甜橙、葡萄柚等,很可能是用石蠟拋光,若是不肖廠商用的是工業石蠟,就可能含有鉛、汞、砷等多種重金屬,會滲透到果肉中,影響攝食後的健康。
水果清洗方式
厚皮類的蔬果,可用軟毛刷輔助沖洗。
因此,多買當地、當季盛產的水果,不僅價格實惠,能減少食物里程,也能防止吃到無謂的保鮮劑。若真的很想增加食材種類的選擇,選用進口水果的話,就要多注意食用前的清潔處理,例如:皮薄嬌嫩的草莓、生菜等蔬果,可以用流動清水沖洗,並以手輕搓表面。厚皮類的柑橘類、蘋果等蔬果,除了可在清洗時用軟毛刷搓洗、沖淨,不妨剝去外皮再食用。
另外,海鮮因為水分含量高等原因,比畜肉類更快腐敗,更該注意鮮度。賣場的低溫保存裝置及其衛生管理方式極為重要。若是遠洋漁產,在捕獲後就冷凍或煮熟處理的食材,除了購買時留意鮮度狀態,購買後也要盡速烹煮食用。
食品的標示
食品標示應明確列出所有成分及添加物
(二)看標示
臺灣政府明文規定所有包裝食品都必須有食品標示及營養標示。在食物標示中應該要清楚標示食品的品名、內容物名稱、淨重、容量或數量、食品添加物名稱、製造廠商與國內負責廠商名稱、電話號碼及地址、原產地(國)、有效日期、營養標示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事項。有了這些相關資訊,才能供消費者了解與判讀。
在營養標示中,同時揭露與健康有關的資訊,例如熱量、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的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等含量,或是與高血壓疾病有關的鈉含量。另外,2015年時,規定要加上與代謝症候群有關的「糖」含量。同時,2015年7月1日也開始實施食品應明確標示反式脂肪含量。因此,在購買包裝食品或是加工食品時,要清楚閱讀食品標示及營養標示,再依據其食品的組成,配合自身的需求及健康的限制進行消費,並盡量選擇少游離糖、低鈉、而且不用人工反式脂肪的食材。
資訊補給站:糖鹽小數據
❶衛福部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鹽6公克)。每100克食物若含有少於120毫克的鈉,則稱為「低鈉食品」。
❷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一天游離糖(free sugars)的攝取量以不超過一天攝取總熱量的10%為原則,也就是說,一天攝取2000大卡的人,游離糖攝取以不超過200大卡(相當於50克)的糖為限。
(三)認標章
架上的選擇那麼多,怎麼分辨品質,又如何安心購買呢?針對這個問題,消費時可以參考包裝上政府核可的標章進行比較,例如:選擇有產銷履歷的農產品,除了可以追溯產銷流程,還能在發生食品安全事件時,快速釐清責任;有宗教信仰限制時,可購買經認證的商品,例如穆斯林可購買有清真認證標章的食物。
此外,針對校園的營養午餐,農委會推動學校採用「四章一Q」食材,幫助我們知道農產品的來源,四章一Q包括CAS有機農產品標章、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CAS臺灣優良農產品標章、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和臺灣農產品生產追溯QR,只要掃描QR code,就會知道生產者是誰,由農民對自家生產的農產品負責。
(四)善盡消費者的公民責任
許多涉及環境及社會永續的飲食議題,可以透過「消費」行為參與及表達關心。例如從食物的「消費」過程中,關心自己及他人的健康、培養綠色生活觀、考量環境永續,實踐我們對環境的守護責任。
我們可以爭取發言,要求廠商使用健康無毒的原料,避免不必要的添加物;要求生產者在生產過程選擇對環境友善的方式;甚至可以加入消費者團體,一起要求生產者或銷售者在商業經營中善待勞動者、積極照顧弱勢族群等;或是集結消費者群體力量,以購買或拒買等方式,要求生產行為改變。
綠色消費者行動
消費時盡量使用環保袋或可重複使用的容器,善盡公民對環境的保護責任。
做為一個有責任感的消費者,買菜時多用環保袋;購買少用農藥、肥料的食物;購買公平貿易的咖啡豆等,都是善盡消費者公民責任的具體行動。
四、有效食材貯存提升糧食利用率
食物從各地運送到消費者所在地,可能因為路途遙遠,可能有許多運輸條件的限制,以至影響了貯放時間。進口食物好不容易進口到海關,還要再進行一連串的檢疫措施,才能到消費者眼前。萬一貯放不良造成微生物孳生,或是檢疫不通過而有銷毀、退回等措施,就會造成糧食的浪費。所以,選購之後,好好貯存,才能提高糧食的利用率。
如果是包裝食品,要先確定包裝完整,再按照上面的指示進行貯存處理,並留意在保存期限前使用完畢。若是生鮮食品,最好的方式是盡速食用,否則就要視食物的種類及特性作適當的貯存處理。
至於貯存環境,最主要的是控制溫度及溼度,設法將微生物的活性降低,避免腐敗,或是內含的脂肪酸氧化造成酸敗而有油耗味,並利用溫度抑制酵素作用。因此,要分辨哪些食材必須放在室溫?哪些必須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哪些必須放在冰箱冷藏室?哪些以冷凍為最佳的貯存方式?才能達到有效貯存的效果。
課間活動三:食物貯存連連看
不同類型的食材,適合的貯存方式也不一樣,請試著將右列8類食材連結到最恰當的存放處吧!
課後活動:為家庭party調查好食材
繼單元一健康企劃家庭饗宴;單元二為家庭party找到適合的食譜;本單元繼續努力,試著調查好食材。首先,從party舉辦時間及食譜內容考量是否能使用在地、當季的食材,如果不能,不妨優先考慮調整食譜內容、更換食材種類,或是退而求其次,選用健康、低碳食物里程的食材。
我的家庭party舉行時間式:__________月。
地點為:__________(縣)的__________ 市(鎮、鄉)。
菜單主食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配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調味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季當地生產的食材:
□無。
□有,食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調味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配合食譜調整食材,或配合食材調整食譜的可能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不能調整,食譜還欠缺的食材、調味料,去哪裡選比較可能落實綠色飲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於學生學習手冊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