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家庭在地好去處
家,總是我們內心深處最期待獲得認可、希望是最溫暖的地方,如果家庭旅遊可以讓大家願意增加對話、彼此積極協助,主動提議並幫忙籌備,就是非常值得投資的事。
家庭旅遊,再怎麼仔細琢磨,不免有意外和風險,可能會有吃不慣的飲食、穿不暖的衣服、搭不上的班車、不佳的住宿,甚至會生病、受傷等,這些正可以增加自我磨練、培養軟實力,促進家人合作。再說,高中以後,平時家人各忙各的,我們壓力大又容易心情差,沒有太多時間關注家人。透過旅遊,彼此就有了一段完整的時間相處,沒有課業、工作的牽絆,最能夠相互陪伴,增加家庭凝聚力。
除此之外,旅遊,還會讓我們看到離住家五十里、五百里、或是五千里以外的人是怎麼生活的?家是什麼樣子?家人是怎麼相處的?看到不同文化的家庭有無窮無盡的可能性,但是每一種家庭都有其好、有其壞,有些熟悉、有些奇怪,有的可以理解、有的令人費解,我們和家人自然就比較容易放下執念;尤其,看過壯麗的山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眼界開闊、心胸擴展之後,就可能比較不會強人所難而願意尊重家人、相信家人、成就他人的生命選擇。
一、家庭儀式與文化反哺
不同生活年代的家庭可能有著不同的家人互動重要儀式。例如:對爸爸、媽媽來說,小時候過生日,阿嬤會煮上一碗麵,麵裡面放個雞蛋,代表又長了一歲;過年吃的水餃,要先一圈圈排成圓再下鍋,意味著一家團圓。在家庭生活中仔細尋找,處處會發現帶有特殊意涵的家庭儀式。這些儀式,很多時候因為習以為常而幾乎忽略它的存在,但是當有機會與其他家庭進行對照,發現自己的家庭儀式文化使得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使得自己家與其他人的家不同,有機會和家人一起回憶這些活動或儀式所帶來的幸福感,往往遠超過物質和事業所帶來的滿足。
《紐約時報》曾經舉出美國經典的家庭傳統,例如:一頂特殊的生日帽,無論誰過生日都要戴著它;一起吹蠟燭、吃蛋糕,再拍下全家福,多年後,那頂帽子將充滿回憶;創造一個家庭開心罐,只要家人之中有人遇到開心的事,就把它寫下來,存到開心罐裡,哪一天傷心的時候,取出儲存的開心回憶,就能療癒心靈;或是給家人寫一封信、畫一幅畫,放在玻璃或金屬盒子裡,找個地方埋起來,成為家庭時間膠囊,一年、五年甚至二十年後再一起打開,應該會讓家人非常感動。有的時候,特別為了家人撥出時間,例如:固定時間家人一起吃飯;固定頻率的家庭活動或旅遊;每年在特別的一天,一家人一起拍照。多年以後,這都會是家人的美好回憶。
現代家庭,成員長大之後很可能是落腳各地的世界公民,近一點的可能在臺灣,遠一點的可能跨海、跨洲,相隔千萬里,需要用心建立特別的儀式或是約定,並讓家庭儀式烙印在家人記憶裡,才能讓身體遠離的家人,心還是緊緊連在一起。
小時候,許多父母為了烙下這樣的家庭記憶,曾經再忙也要講床邊故事給孩子聽;再累也要早起送孩子上學;經濟再拮据也要在新年為孩子添新衣。現在我們長大了,也可以想想,如何規劃這類家庭儀式,為大同小異的日子標上特殊的家庭幸福密碼,作為另一種回饋原生家庭的形式。
家庭記憶是重要的情感連結
課間活動:挖掘我家的家庭儀式
若有機會到同學、朋友家吃飯,可能會發現朋友家和我們家的吃飯常規有所不同,例如:有的媽媽總是一直煮、一直催大家吃飯,自己卻最後才吃剩菜;有的家庭吃飯會一直聊天;有的家庭吃飯是大家一起看電視;有的家庭規定每餐飯菜要吃完。
❶在我們家,有什麼關於吃飯、穿衣、生活作息、家人互動的習慣或是隱性規則嗎?想到就記下來,3分鐘後再分享給組員。
❷聽完大家的分享,覺得最有意思、最想在家裡試試的有哪些?
❸回家問家人記得或是看過、聽過的家庭習慣、潛規則,並記錄結果。
❹上網查查,臺灣不同族群,是不是有不一樣的家庭習慣或是潛規則?
※請於學生學習手冊作答
隨著科技進步與網路發展,不論東方或西方,都有年輕一代所學、所知超越年長一代的現象,翻轉過去多半由親代傳遞各項知識文化給子代的傳承模式,反過來由子代教導親代,幫助親代適應生活,而且這種現象普遍出現在價值觀選擇、生活態度認定和社會行為模式養成等方面;又以新器物資訊的取得和使用最為明顯,這種現象稱為「文化反哺」。
「文化反哺」是現在年輕一代非常適合用來回饋原生家庭的模式之一,比如安排家庭旅遊時,透過網際網路,介紹旅遊景點給爸媽或其他長輩,供作旅遊地點的選擇;介紹旅宿 app軟體給家人,全家一起討論篩選旅遊社或是住宿地點;透過行事曆編輯軟體,讓彼此知道對方的行蹤,提醒全家人特定家庭日或是家庭活動;或是透過通訊軟體建立家庭群組,聯絡沒有住在一起甚至遠居海外的親友,都是現代為人子女、晚輩極有能力貢獻的事。
教父母使用手機也是一種文化反哺
二、認識在地文創資源
家庭旅遊不一定要捨近求遠,臺灣各鄉鎮,只要搜集相關資料、做足功課,來個深度之旅,不只經濟實惠,還能從各種角度認識臺灣各地文化、建立土地認同感,尤其,臺灣「一鄉鎮一特色」,每個鄉鎮社區都有獨特且傲人的特色,例如屏東縣東港鎮的黑鮪魚、南投縣鹿谷鄉的烏龍茶,及其周邊的文創商品等,趁著家庭旅遊,理解各地展現的文化特色。
認識福佬人、原住民族、客家族群不同的文化觀點;跟著在地農業與節氣去旅遊;搭乘不同交通工具的小旅遊等,都是上選。舉例來說,想要體驗原住民族群文化,可以選擇屏東縣三地門鄉;想要深入了解客家族群則可以選擇桃、竹、苗地區的鄉鎮,或是高雄市的美濃區;若是對於臺灣在地農業與食材如何從產地到餐桌有興趣,可以選擇宜蘭作為體驗的起點。
總之,臺灣本是物產豐饒而群族多元、包容性強的寶島,住在這樣一塊美麗的土地上,家庭旅遊有源源不絕的資源,讓我們深入了解自己生長的土地。
近年來出現各式各樣的文創用品、商店及市集,尤其是和自身家庭發展(例如父母故鄉)有關的文創產業活動,似乎任何東西都可以和「文創」沾上邊,而「文創」是什麼呢?依據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為:「源自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之形成及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之潛力,並促進全民美學素養,使國民生活環境提升之產業」,共有16項文創產業,也很適合家人一起探索。
資訊補給站:值得家庭探索之館藏品的傳統與新造
2007年,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推出「秦始皇:中國兵馬俑」特展,借展費用高達30萬英鎊,外界擔心這是樁「虧本買賣」。然而,大英博物館配合展覽推出的兵馬俑紀念品大受歡迎,使得展出單位輕鬆賺回借展費用。
另外,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在館內和館外開設三家自營的藝術商店MoMA Design Store(收藏品的衍生展臺),通過售賣館藏衍生品而開拓盈利。
MoMA Design Store
販賣的館藏衍生品
「傳統新造」不是新鮮話題,在華語文化圈裡,能將館藏衍生品開發成充滿文創話題和經濟效益的,包括臺北市士林區的國立故宮博物院:2013年推出風靡一時的康熙硃批奏摺之御筆墨寶設計品「朕知道了」紙膠帶,是故宮由「傳統館藏仿製品」製造走向「現代文創」開發之路的重要標誌。2014年,故宮再次推出「朕又來了」系列的霸氣文創產品,包括夜光運動手環、聖旨文件夾、密奏文件夾等,「朕就是這樣漢子」的行銷手法,再次掀起熱潮。
故宮博物院文創商品
三、家庭的旅遊規劃
在規劃家庭旅遊時,首先需要考量家人的需求(Who):如有年齡較高、體力較差的長輩同行,國內或跟團式的旅遊會是首選。如果一家人體力都很好,又喜歡冒險,那就適合選擇國內或國外自由行。
至於旅遊的目的(What、Where),可以找家人一起討論:看是要「放鬆心情、緩解壓力」還是要「增長見識、了解文化」;再根據不同目的,規劃不同行程,像是「參觀異國自然風景」、「到都會中心逛街購物」、「參觀文化古蹟」、「品嘗當地特色美食」、「到遊樂園、水族館等遊樂園區」等。另外,不同世代對旅遊消費習慣的差異(How),也要一併考慮,才能規劃出皆大歡喜的家庭旅遊。
課後活動:臺灣旅遊之紙上談兵
如果全家要一起來個臺灣旅遊,你會怎麼選擇?依據自己的家庭狀況,決定一個適合全家旅遊的臺灣景點,閱讀相關資料,並摘要該旅遊景點的族群分布、農畜特產、文化特色、文創商品發展等,運用圖表整理成家庭旅遊備用資料。
請根據上述備用資料,安排家庭旅遊的地點、天數、目的、行程、方式(自由行或跟團)、經費規劃、資訊管道等項目!
範例:
※全文節錄自痞客邦「想和妳看棒球/旅行.日誌.尋找心中的極光」,(「台」字於本書修改為「臺」。)BMC。〈台鐵集集支線巡禮-車埕:最美麗的火車站〉。痞客邦。2013年。http://bimeci.pixnet.net/blog/post/143976066
臺鐵集集支線巡禮—
車埕:最美麗的火車站
初次來到車埕,馬上就會被清爽鮮麗的小鎮氛圍吸引,尤其是偶爾飄著小雨的日子,聚落山林環伺、雲霧繚繞,似乎伸手可取,卻又飄渺無蹤。這是車埕月臺上的近距離接觸,閒適純樸的山城風光,洗滌了遊人旅途疲累的心靈。
車埕月臺
車埕位於南投縣水里鄉、明潭大壩下方谷地。清末時期,車埕聚落因伐樟熬腦產業而興起,並有牛車運送蔗糖聚集,早期稱「牛車寮」。車埕為閩南語「車場」的諧音,1916年開設490mm鐵道連接車埕與埔里糖廠,無數輛輕便臺車停放此地,運輸蔗糖並兼營載客。此外,亦於車埕、二水之間鋪設762mm鐵道以行駛五分仔車。
1919年,臺灣電力株式會社規畫日月潭水利發電工程,大興門牌潭發電所(今大觀發電廠),為了運送建材,將二水、車埕間的輕便車鐵道加以拓寬,改建成與縱貫線相同軌距的鐵路(1067mm)。1921年,二水、車埕鐵路全線完工,匯入西部縱貫線,隔年開始經營載客與貨運。1927年,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收其為官營鐵道,臺灣光復後,納入臺鐵轄下,「集集支線」由此而來。
車埕,臺鐵集集支線終點站,一聲鳴笛,從沉醉山城中驚醒,目送DR1000型彩繪列車通過來時的入口隧道駛離,我彷彿被遺留下來,進入時光隧道,跨過腳邊的鐵道,來到造型懷舊的木造車站。
921大地震後,車埕車站經過重建,屋頂瓦片、樑柱地板皆以木質材料為建材,褐木與山林的景色搭配相得益彰,呈現出古樸典雅的建築風貌,「鐵道」與「木頭」成為車埕的最大特色。
車埕木造車站
1960年代,丹大林場大興採伐並修築林道,位於林道起點的車埕便成為木業運輸的交通要地。從丹大林場砍伐下來的原木經載運至車埕貯放,為了轉運林材便利,於當地建木材加工場,木業設施林立,木材商、伐木工人熱絡進出小鎮,盛況空前,開啟了車埕的繁華年代。
然而環保意識抬頭,政府於1985年實施禁伐政策,伐木業沒落凋零,曲終人散的車埕終究難逃暴起暴落的歷史命運。走入車埕老街,曾經喧囂的木業山城早已回歸恬淡與平靜,只剩老街角落的低語呢喃。
老街旁的木業展示館陳列了各種木材加工設施,如貯木池、天車、鋸木廠等等,重現當年車埕地區林產事業的實況與發展沿革。貯木池是浸泡貯存原木的水池,讓原木的樹脂釋放,延長木材的使用年限。
天車又稱「起水寮」,用來吊送原木進出貯木池,其動力來自樑上馬達傳導鋼索起卸並來回在鐵道上運行,因離地懸空,故稱「天車」。
木工DIY
位於車站後方、古色古香的木造老街,是車埕當地著名街景,但卻於2013年1月10日凌晨焚毀,日式宿舍與舊房子全部付之一炬。這些木造房舍原為伐木業興盛時期所建,充滿懷舊復古風情,屬歷史建物,本來打算斥資整修、規劃觀光住宿,沒想到幾乎被一把無名火燒光,使得目前整建工程停滯,恢復原貌之日遙遙無期。
921大地震後,南投地方開始重新正視集集線的觀光潛力,受損嚴重的集集線沿線車站與鐵道皆斥資修復並規劃旅遊景點,也因此,沒落的車埕再度恢復生氣,成為台鐵集集支線上「最美麗的火車站」。
隨著伐木年華逝去,新的觀光活力進駐,曾經運輸原木的鐵道列車,現在正載送觀光人潮駛入,車埕,不再是被遺忘在深山之中的美麗小城鎮。
※請於學生學習手冊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