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優魅力
除了穿著、打扮等個人外觀視覺效果的經營之外,要讓自己散發魅力,建立正向而有高度識別效果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內在人格特質展現及人際溝通、互動能力的建立。在資訊爆炸而雲端科技流傳快速的現代,形象管理除了實體面對面的接觸之外,虛擬世界的圖文發表、交流分享、留言回應等,更是組裝個人形象的重要零件,即使尚未與對方見過面,只要在網路搜尋、瀏覽,便足以洩漏個人的嗜好、經驗、專長、人格特質、情緒管理、挫折忍受度等訊息,讓對方對我們形成先前印象,提前決定了見面之後的接納程度與互動模式。
一、找出風格原型,定位形象魅力
精神分析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認為:人類在不同文明世界裡擁有共同的潛意識特質,稱為「原型」,這些原型會不斷重複出現在不同文化、民族的人們身上。後來的學者以榮格原型為基礎提出了人格原型的類型,試著呈現在世界各地文化與故事裡,人們因為先天氣質與後天環境提供的生命經驗不同,而展現出來的風格原型,例如,天真的小孩、足智多謀的參謀,或是製造歡樂的甘草人物等。試著透過同學的眼睛找出自己接近的類型,不但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我,也能知道自己在同學們眼中的形象。
至於如何透過同學的眼睛找出自己接近的類型?社會心理學家魯夫特(Joseph Luft, 1916-2014)和印罕(Harrington Ingham, 1916-1995)提出了「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概念,認為:根據自己和他人對自己的了解與否,以「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別人不知道」,將人的內在分成四個部分:開放我、盲目我、祕密我、潛能我。以下活動將邀請同學提出對我們的描述,可以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的「盲目我」。
課間活動一:從別人眼中找出我的風格原型
朋友,像一面鏡子,不論是交往很久的好朋友還是剛認識的人、點頭之交、泛泛之交,都可以幫助我們看到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樣子,或是第一印象。以下,請對照學生學習手冊單元十課間活動一「從別人眼中找出我的風格原型」學習單,與全班同學一起進行下列活動,就可以透過「形容詞圈選」,從別人眼中找出自己的風格原型。
❶本活動適用人數:24至42人。
❷注意事項:本活動適合團體一起按照步驟進行,可以提升團隊動力,減少進度超前者「劇透」引發的不快。
❸圈選完成後,請選出最可信任的4至6位同學(例如小組長或是班級幹部),或是老師協助逐一檢視,確定每個格子寫的都是「表格中有呈現的形容詞」,以免無心卻惹來傷害。
❹進行步驟(步驟(1)至(5)請看學習單②):
(1) 在學習單②所有「執筆人」位置簽上自己的座號、姓名或暱稱。
(2) 在「描述對象1~3」寫上座號在你前面的3個同學的座號、姓名(座號1號同學請寫班上座號最後3位同學,依此類推)。
(3) 在「描述對象4~6」寫上座號在你後面的3個同學的座號、姓名(座號最後同學請寫班上座號最前3位同學)。
(4) 在「描述對象7~9」寫上你認為對本班最有貢獻的3位同學的座號、姓名(不要與前6位重複)。
(5) 在「描述對象10~12」寫上你認為本班將來對社會最有貢獻的3位同學的座號、姓名(不要與前9位重複)。
(6) 針對每一個描述對象,在學習單③的表格中選出3個最適合的形容詞填上。
(7) 將學習單②交給負責檢視的同學、老師,沒問題後取回。
(8) 將學習單②每一方格裁下來,交給被描述的當事人(記得答謝致贈方格的同學)。
(9) 方格發完,將收到的方格紙,貼在學習單①的空白格子上(格子不夠就浮貼)。
(10) 對照學習單③的表格,統計自己獲得的形容詞的次數分配。
(11) 請依照學生學習手冊附錄的解答,填上各欄形容詞所屬的風格原型。
(12) 課後先將最後方的活動一原型量表填答完成,確認自己目前的原型組合後,與同學的答案進行比較,再回答學習單①的2個問題。
※請於學生學習手冊作答
風格原型並沒有好壞之分,它們只是我們潛在人格特質的總體表現,而且,每個人的風格原型雖然有其彰顯性,卻像是DNA有顯性、隱性之分一樣,因為是一組排列組合,所以在不一樣的人生階段,可能表現出不一樣的主要風格原型。再者,每種類型也各有其優勢與劣勢,雖然可以透過其他方式修飾、掩飾,卻也有其限制性。因此,與其羨慕別人的類型,或是強迫自己展現不屬於自己的類型,倒不如因勢利導,發揮所長,更能凸顯自我特質。
二、讓溝通魅力成為我們的行動廣告板
「每個人一生中都享有成名的15分鐘機會。」這是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 1928-1987)的傳世名言。姑且不論是否真的只有15分鐘,或是只能有一次15分鐘嗎?重要的是,要隨時把自己準備好。美國心理學教授麥拉賓(Albert Mehrabian, 1939-)於1970年代提出了7/38/55法則,主張第一印象的建立,有7%來自語言得到的訊息(談話內容、言詞的意義),38%從聽覺而來(聲音大小、語調等),從視覺得到的訊息(外在、表情、動作、態度等)則高占55%。這樣看來,要在15分鐘內行銷魅力,語言及非語言的溝通能力都非常重要。
(一)掌握溝通要素,魅力加滿點
溝通,就是用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將自己的意見、態度、知識、觀念、情感等訊息傳遞給對方的歷程。講究的是「聽得深入!說得清楚!問得漂亮!」尤其,「聽」比「說」來得更重要,傾聽、同理、寬容與讚美,能激起對方談話熱情,最能累積好人緣。遇到語言與非語言訊息不一致時,7/38/55法則提醒我們要更留意非語言的訊息,一定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聽見弦外之音,觀照到情緒變化,才能精準達成溝通任務,幫助自己建立人際關係,發展黃金人脈網!
課間活動二:我說你畫
溝通歷程一共有6個要素,包含傳訊者、訊息、溝通管道、接訊者、溝通情境及干擾,都會影響溝通品質。要怎麼掌握才能讓溝通有效,而且順暢進行呢?
❶推選一位同學,在白板畫一個至少有五個幾何圖形組成的圖,而且不要讓其他同學看到。
❷畫圖的同學用口述的方式引導其他同學在紙上或課本空白處畫出同樣的圖,但是口述者不能加動作,畫圖者也不能發問。
❸畫完之後,比較大家畫出來的圖形。
❹推選另外一位同學重複步驟❶,這次口述同學可以加上動作,其他同學也可以發問。
❺畫完之後,比較大家畫出來的圖形。
❻再推選一位同學重複步驟❶,這次請在黑板示範,引導同學畫出同樣的圖。
❼畫完之後,比較大家畫出來的圖形。
❽比較三次畫圖的成果,小組討論「如何掌握溝通歷程的6個要素,才能讓溝通有效,而且順暢進行呢?」
※請於學生學習手冊作答
(二)結交朋友,魅力就是資源
當我們憂慮困擾時,會想找朋友紓解情緒,尋求情感上的慰藉,並分享自己的內在世界;在髮型、服飾、音樂等流行事物的選擇,也會受到朋友影響;和朋友還會成為彼此模仿的對象,不只在說話用語、行為舉止等社會文化層面上,會和朋友彼此學習、應對、指引與仲裁;對於人生觀、自我認同、兩性關係、生活態度等價值概念的形成,也會參考朋友的想法與作法。可見,朋友對我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即便是很要好的朋友,也要留意下列相處、溝通守則,才能持續維持緊密的友誼關係。
1.朋友相處守則
友誼是非常特別的關係,它通常自然而然地就發生在我們身上,既不需要法律、條件約束,也沒有規定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當朋友?誰和誰可以交朋友?誰該為誰做什麼事?雖說如此,一般人對友誼還是有一些特別的期望,包括主動投入、分享親密感、接納原來的我、彼此信任、彼此支持等等。
2.朋友溝通守則
要交到能滿足上述期待的朋友並不容易,不過物以類聚,只要積極主動,再輔以遵守下列溝通守則,就算不是交友滿天下,也會有一、兩個知心好友常伴左右。
(三)讓禮貌有節成為生動的交友術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與很多人擦身而過,其中只有那些有機會交談、相處的,才可能成為我們的朋友,在這個階段,「微笑」最容易展現親和力,「主動」最可能製造交朋友的契機。一旦關係建立,願意「互相邀約」一起參與活動,「尋找共同的興趣與嗜好」,兩個人就有機會變成好朋友。即使不刻意見面,也不會覺得對方失聯,願意「分享私密的糗事並顯露自己的弱點」,會變成比好朋友還要親近的摯友。到了這個階段,信任、支持與接納,最能贏來好友情,禮貌、有節最能幫助我們維持與他們的關係,經營出好人緣。
1.握手5秒鐘,效益深遠
現代社會,握手是基本禮儀。無論慣用左手或是右手,都應該用右手來握手,而且眼睛要看著對方的眼睛,並面帶微笑。虎口相對時,以貼緊對方掌心握實,但是不會造成疼痛為原則,上下搖晃大約2至3秒時,要同時簡單寒暄,才是有禮貌的握手。握完手,將手收回時,眼睛先停留在對方臉上1至2秒鐘再移開。
萬一遇到坐著的時候,有人邀請握手,應起身後再與對方握手。遇到有人介紹,則晚輩或職位低者,應等待長輩或職位高者先伸手再握手;男生應該先等女方伸出手再握手;作客時,則是由主人先伸手;求職面試時,最好不要隨意找面試官握手,除非對方先伸出手來。
握手也有大學問
2.守時就是守信譽
尊重別人的時間,是對人基本的尊重之一。遲到、失約雖然不會讓天塌下來,卻可能撼搖我們的信譽,尤其是重要約會,不只不能遲到,最好還能提早10至15分鐘到達,以利應變。朋友之間,通常可以包容5到20分鐘的遲到,如果超過40分鐘,就會被解讀為不在乎彼此的關係,因此,如果估計會遲到,務必及時通知對方,告知預計到達的時間,並對遲到表示歉意。
不守時可能破壞人際關係
3.遵守基本規範,才會受歡迎
即使是摯友、閨蜜,人際相處還是有一些基本規範,例如對於朋友的隱私有保密的義務,否則會被視為出賣或背叛,因此,即使是哥兒們、姊妹淘,相處的基本規範也要隨時放在心裡並審慎以對,才不致破壞情誼,甚至反目成仇。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從天真的童稚階段要過渡到成熟的成人世界,生命面臨自我重組與價值觀重整的混亂,一方面急需歸屬感,一方面又想發展個人獨特的風格與魅力,在這樣矛盾交互作用中,我們可以藉由和朋友互動減少盲目,挖掘自己的人格特質、風格原型;也可以透過練習掌握溝通要素,勤於友誼經營,行銷自己的優勢魅力,與朋友互相成為對方的「善」資源。
課後活動:實踐愛之語
蓋瑞.巧門(Gary Chapman, 1938-)在他所寫的《愛之語:兩性溝通的雙贏策略》書中,提到一位心理學家這樣形容:「在每個孩子裡面,都有個『情緒的箱子』等著被愛填滿。當孩子真正感覺到被愛,才會正常地成長;當箱子空了,孩子就容易發生問題行為。」
雖然已經是青少年了,我們內心裡依然住著這個期待被「愛」填滿的孩子,當渴望被愛以及付出愛的時候,該如何準確表達,才能讓對方完完全全收到呢?
請事先觀察朋友,完成學生學習手冊單元十課後活動「實踐愛之語」學習單之後,確定朋友的愛之語類型,再為他精心準備量身打造的心意,觀察他的反應,進行記錄,並與組員討論彼此的心得感想。
❶五種愛的語言
A:肯定的言詞
B:精心的時刻
C:接受禮物
D:服務的行動
E:身體的接觸
❷愛之語行動紀錄
(1) 對象(可匿名):
(2) 時間:
(3) 地點:
(4) 經過:
(5) 其他:
❸小組討論紀錄:
※請於學生學習手冊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