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巴洛克」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指畸形的珍珠,也表示是「怪異的」,「格調變壞了的」或「加了太多的渦形裝飾的」等等,之後沿用為藝術詞彙,指的是西元 1600 年到 1750 年之間的歐洲藝術。
風格
巴洛克藝術的風格著重在強烈感情的表現、卻強調動勢、熱中表現或暗示無窮、不安和對比的感覺、擅用光的特性創造戲劇性、誇張、透視的效果。
常見的藝術形式
受到巴洛克風格影響的藝術形式有很多,包含:繪畫、音樂、雕塑、建築,甚至是家具、裝飾等等,影響層面非常廣泛。現今許多建築或家具也都常常應用到巴洛克這種華麗、誇張的風格。
繪畫方面:
在繪畫方面,巴洛克著重在情感強烈的表現,作品宏偉壯觀,充滿動感,善用精湛的透視(如前縮法),戲劇性的構圖,起伏波動強烈的動態感,加上光線的對比,使畫面產生統一協調如舞台布景的效果是巴洛克繪畫的特色。
維梅爾,倒牛奶的少女,1658-60年,油畫 ,45.4 x 41 cm,Rijksmuseum, Amsterdam
維梅爾擅長處理光線,他把他的人物擺在窗前,正面的對著光線,讓光投射在她的身上,他會呈現出一個簡單的動作,捕捉那一剎那。
使徒馬太和天使
(The Inspiration of St. Matthew)1602 ,卡拉瓦喬,油彩.畫布, 292 x 186 公分,聖路吉教堂,義大利
在畫面上,有兩個等身大的人物,使徒馬太完全是一個農民的樣子,好像正在吃力地寫字。可以明顯看到畫家在主角身上投射了燈光,和黑暗的背景做出明顯的對比。
藝術家介紹:林布蘭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
荷蘭畫家,創作了許的的自畫像。在他作品中的人物安排常富有戲劇性,著重於光與影的強烈對比,以及豐富的色彩。
夜巡(Night Watch),1642, 油彩.畫布,363 x 437 cm,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夜巡」描述一群官兵在慶祝的場面。整張畫面採用溫暖的土黃色調,光線來自畫面左側,將部分角色照亮,如同舞台燈般的投射,與畫面中暗處的部分形成強烈對比,營造戲劇般的誇張效果。
建築方面:
巴洛克建築的典型特徵是橢圓形、橄欖形以及從複雜的幾何圖形中變化而來的更為複雜的圖形。
用規則的波浪狀曲線和反曲線的形式賦予建築元素以動感的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藝術最重要的特徵。也開始注重周遭環境,搭配相襯的庭園、廣場等等。
凡爾賽宮,法國巴黎
最具代表性的巴洛克建築實為法國的凡爾賽宮,凡爾賽宮象徵了當時絕對主義之專制王權的權威,將宣揚威望所需的一切雄壯及威嚴藉由凡爾賽宮的精美裝飾而化為實際。
馬德諾(C.Maderno,1556~1629),在1607~15年完成米開蘭基羅未完成的《聖彼得教堂》(羅馬梵諦岡)
他用戲劇性的方式強調正門,例如由扁平的方柱變為半圓柱,再變為四分之三圓柱,使建築的立體塑形複雜多變,動態強烈。他所設計凸出的門面或深凹的門面,都使得教堂和前面廣場上的空間能更進一步的連接起來。
雕刻方面:
巴洛克雕刻有時是建築的一部份,藝術家表現真實人間的技法臻於成熟完美,例如根據主體的男女老幼來表現人的皮膚外觀,捲髮、衣飾、織物的質感都很逼真。
動勢的展現是其最重要的特點,人物不再被雕成靜止或休息的姿態,而總是處於運動之中。
克羅托那的米羅,普傑,創作於1671~1682
皮耶.普傑(Pierre Paul Puget,1620~1694)是17世紀法國雕刻家 畫家、建築師、工程師
這件作品的基本形式主要是幾何構置,更突顯出米羅左手,他扭轉的頭顱與臉上痛苦的表情,都強烈傳達出被獅子咬噬和尖爪刺進肌肉裡的刻骨之痛,與巴洛克強調戲劇性風格吻合。
聖德瑞莎的幻覺﹝The Ecstasy of Saint Teresa﹞,1647 ~ 1652 年,貝尼尼,大理石,勝利聖母教堂,羅馬,義大利
台灣的巴洛克建築
台灣也有相當數量的巴洛克風格或仿巴洛克風格的建築,這些建物的風格主要是日據時代由日本人所引進,希望以新的建築方式來取代原來中國傳統式的建築。
日治時代重要建築作品如下:總督府(今總統府)、國立台灣博物館、公賣局、台北州廳(今監察院)、台北郵局、台大醫院舊館、台中州廳(今台中市政府)、新竹火車站、台中火車站、台北三峽、桃園大溪、西螺延平和其他地區許多老街等。
台灣博物館
博物館外部造型採希臘復古樣式,入口正面為希臘神廟式的建築式樣,逐級而上的階梯、巨大的多立克柱式和飾有華麗花葉紋飾的山牆為主要的特徵,搭配頂端的羅馬圓頂,塑造出莊嚴神聖的權威意象。
台博館大廳的柯林斯式柱,柱頭上有精緻的芼茛葉與漩渦狀裝飾。
華麗的裝飾,正是巴洛克的代名詞,花葉、水果,中央鮑魚勳章飾加上鍍金,感覺作工精細而複雜。
臺中市役所
臺中市役所創建於1911年,在日治時期是為了台中公共埤圳聯合會事務所創建,還是臺中首見的鐵筋混凝土建築,也是舊城區中最耀眼的指標建物,更是日治時期全臺最華麗之市役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