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與洛可可時期
巴洛克(Baroque)藝術
巴洛克是十七世紀歐洲藝術的總稱。不過它也像藝術史上其他的風格一樣,是慢慢形成的。早在十六世紀末便開始了,而在十八世紀也仍然可見其蹤跡。十七世紀的歐洲是個大變動的時代,科學上的新突破和地理大發現後,大家都喜歡以一種活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來觀察這世界。
透過這些外表的現象,可以發現十七世紀藝術的發展趨向與當時的政教爭權有密切的關係。自十六世紀初,德國馬丁路德倡導宗教改革之後,一度受到衝擊而大為失勢的羅馬教廷在十七世紀又發起了另一起反宗教改革的運動。而這種力挽頹勢的行動實際上是宗教與商業力量及政治強權的勾結,其結果卻帶來了科學的發展、人智的發達及財富的增加。
所以實際上,十七世紀的歐洲是大國間的國勢之爭與新舊教的權力之爭,互相糾纏在一起的。大略來說,在盛行新教的國家以尊重自由及崇尚物質為主,努力發展科學新知;而在舊教的勢力範圍中,則以宮廷與教會為中心,極權政府如路易十四努力鼓舞雄壯華麗的美術風格,一方面既可誇示其代表強大世俗權力的宮廷趣味,他方面又與狂熱而莊嚴的舊教儀式相配合,因此產生了表現力量與富足的十七世紀巴洛克美術。
「巴洛克」本來是指一顆很大而形狀不勻稱的蚌珠,以別於我們所習見的小巧而光滑、勻稱、渾圓而美麗的珍珠。有一個十八世紀的建築師認為:凡是建築,其外表都應該是簡單、平滑、勻稱的,因此他對十七世紀那種複雜而考究的樣式,稱之為「荒謬的、奇怪的、巴洛克的」。自此,該詞便被沿用。今天「巴洛克」單純地用以指明十七世紀的藝術及其獨特的風格。
繪畫上,畫家們很少在畫中使用水平與垂直線,而傾向於使用弧線與對角線。他們希望如此可以把觀賞者的眼光帶進他的畫裏;他們的畫充滿了動勢和戲劇性的光影與色彩,並嘗試使畫中的空間看起來能產生無限遠的錯覺。建築上亦然,它們往往使人產生興奮、動作和戲劇性的感覺,建築物正面和裏面都充滿了裝飾;至於整個造形則大量採用弧線,因此,圓屋頂是極普通的,大的扶梯也是特色。建築師也開始注意建築物四周的景觀,例如配以十分考究的庭園、廣場、噴泉、柱廊及雕像等。
貝尼尼/聖德勒撒的沉迷/1645~1652年/大理石 /等身大/羅馬維多利亞聖母堂藏
此雕刻作品刻畫在瞬間當中化為凝止的姿態,極富動感;作品洋溢著無與倫比的想像力,表現出流暢繁複的戲劇性情境,具有靈敏如繪畫般相等的線性表現,又能與建築相融合,成為建築物裝飾上的一部分。
貝尼尼
出生於那不勒斯,隨父親到羅馬。是十七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跟傑出的建築師,他也是畫家、繪圖師、舞臺設計師、煙花(煙火)製造者和葬禮設計師。1605年為教皇保祿五世工作,之後得到紅衣主教希皮奧尼.波給塞的贊助。較成熟的作品是在羅馬維多利亞的聖母堂雕像〈聖德勒撒的沉迷〉上,描述西班牙加爾莫羅修會的修道士的神體驗,他描繪聖德勒撒的夢,天使用愛的箭矢刺穿她的心臟,用類似瀑布般的布匹覆蓋著祭壇後方顯露出來的光芒,這個建築跟雕像巧妙的結合,聖德勒撒的身影跟天使是用白色大理石刻出的,自然光從上方灑落在雕像上。
魯本斯/優美三女神/1639年/
油彩畫布/221×181公分/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藏
這幅作品為魯本斯的晚年之作。對於學習古典美術及義大利繪畫的魯本斯而言,創作的主要目的還是在於讚美充滿生命力的人體,他對人體的處理著重於身體的解剖、色彩的渲染和形式的表達。此作以三個不同的角度呈現女性身體之美感,此一構圖形式,也常見於其他畫家與雕刻家之作品中。
魯本斯
出生於德國錫根 ,父親是律師。是法蘭德斯派畫家、版畫家,巴洛克畫派早期的代表人物。逃避宗教迫害而逃到德國,父親去世後,12歲的魯本斯跟隨母親回到家鄉安特衛普,並接受了天主教洗禮,宗教也成為他生涯中相當重要的一個主題。1600年前往義大利學習繪畫,他受到提香、米開蘭基羅和卡拉瓦喬等人的風格影響很大。1608年母親病危,他趕回安特衛普,從此留居於法蘭德斯,並受法蘭德斯大公封為宮廷畫家,成為羅馬風格畫家公會之一員。從1621年至1630年間,魯本斯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委任,出訪歐洲多國進行外交工作,曾成功地為西班牙和英國締結了友好關係。他擅長神話、歷史、宗教及風俗畫,也精於肖像畫及風景畫。
林布蘭/夜巡(局部)/1642年/油彩畫布/359×435公分/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藏
民兵連團體的畫作。律動感的構圖與戲劇性的光源,真人等身般大小的畫中人物彷彿從陰影中浮現出來,中央的隊長被強光照射,與隱入後方的隊員形成強烈對比,大面積的暗色背景,增添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林布蘭
生於荷蘭萊頓,父親是磨坊主,17歲在阿姆斯特丹隨畫家拉斯特曼學畫,1627年回家鄉開畫室招徒作畫,並畫了許多自畫像,1631年成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畫家,人物安排具有戲劇性,他以神話和宗教故事為題材的作品受人讚揚。他對戲劇很感興趣,收集許多的道具、靜物,運用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繪在陰暗背景下的人物,明暗對比強烈,有受到卡拉瓦喬的影響,又被稱為「聖光畫家」。1640年,他常到鄉村漫步和作畫,創作了一些風景的素描與版畫。他的自畫像忠實地描繪了各個時期中不同的心路歷程,畫了將近一百多幅的自畫像。
洛可可(Rococo)藝術
1715年,法王路易十四去世後立刻產生一種釋放的反動,擺脫凡爾賽宮那種過度鋪張以及儀式化的生活方式。結果之一,就是法國生活的中心轉回到巴黎,並且建立一些新的城市住宅,比那些巴洛克風格的宮殿小,但遠較它們舒適。
「洛可可」其意為岩狀裝飾,基本上是一種室內裝飾風格,主要是C形漩渦狀花紋以及反曲線的使用。此外,就其1730年前後最成熟的形式言,是用在嵌板及其他地方的對稱曲線的設計。十八世紀前期的瓷器和金銀作品是這種發展的最佳例子。這種由小曲線所表現的優美、愉快特質也可以在當時的繪畫與雕塑中發現。例如華鐸、布雪,甚至霍加斯的作品。
洛可可風氣最盛的地方是德國和奧國。在信仰天主教的德國南方,這種風格產生了幾十座美麗的教堂以及雕像。瓜第、提也波洛、哥雅都製作了不少傑作。但洛可可在義大利和西班牙卻不怎麼流行。
布雪/維納斯的誕生/1740年/油彩畫布/130×162公分/斯德哥爾摩國家博物館藏
這幅畫作是受瑞典大使暨收藏家德辛伯爵委託所繪製的。畫面中的場面頗為浩大,由海豚所牽引的隊伍圍繞著維納斯,另有美惠三女神、半人半獸的海神、海中仙女以及愛神等神話人物,漂浮於波浪之間,讚頌著維納斯的誕生。
布雪
法國畫家,典型的洛可可裝飾畫家。創作題材如希臘羅馬神話、人物肖像畫、田園風情畫等都極為拿手。布雪不但有許多令人稱頌的畫作,也曾替賽弗爾瓷窯繪製瓷器草圖。也為凡爾賽、楓丹白露、瑪爾利和柏爾胡等地的皇邸所做的巨型飾樣,到歌劇場上使用的鞋、扇等的道具設計。風格花俏,表現了十八世紀中葉,法國浮華、幽雅之風。但他太在乎華麗色彩,過於矯飾營造而受到誹議。若以藝術上的成就而言,顯然犯了膚淺、花俏的過失;若以裝飾藝術來論他的成就,他具備了多樣的才能和傑出的手法,符合當時風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