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時期繪畫
元初的復古風尚
元代武功興盛,但對文學藝術缺乏積極的獎勵。繪畫方面,趙孟頫、錢選等人倡導恢復北宋和唐代的風格,是此時較具代表性的人物。趙孟頫於詩、書、畫均有極高的成就,其代表作品〈鵲華秋色圖〉,用筆自然隨意,對元代文人畫影響很大。吳鎮以禿筆畫山水,寧靜厚重;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用筆流暢,甚具變化;倪瓚用乾筆擦出淡墨痕跡,「惜墨如金」、畫面雅潔為其特色。王蒙喜用細密的皴法表現,畫面較為複雜。吳、黃、倪、王四位山水畫家最為時人稱頌,並列為「元四大家」。
趙孟頫
在中國歷代書法大家中,以唐代歐陽詢、虞世南及元代趙孟頫最負盛名,但若以藝術成就而言,趙孟頫的多才多藝又使他的名氣更勝一籌。他以書法之筆來繪畫,追求筆墨合一的風潮時尚,使元代的山水畫起了重要的變化,也將中國傳統山水畫帶進另一新的境界。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浙江吳興人,原本為宋朝的貴族,後來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成為元朝大官。他是個十分有才氣的書畫家,山水、人物、馬、花竹和書法樣樣精通。
在繪畫的理論上,趙孟頫在《松雪儒集》中主張「以雲山為師」,「作畫貴有古意」和「書畫同源」,為文人畫的創作奠定了理論基礎。「書畫同源」意指書法及繪畫的原理基本上是相通的;而另一層涵義則為透過筆墨的韻味來表現畫家學養、品格操守及感情思想,因此優秀的書畫作品皆能反映出書畫家的內在修養。這種特殊的理論使得文人畫家更加有意識地去追求筆墨的情趣,進而豐富和發展了山水畫的表現方法,並創造了個人風格的多樣化。
此外,趙孟頫反對用筆纖細、色彩濃厚、風格柔媚的南宋院體畫風,他提倡「存古意」,力求追唐、五代、北宋遺風,並於創作過程中身體力行。著名的「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皆受到他最直接、最深刻的影響。趙孟頫的書畫作品流失比較嚴重,許多海外大博物館、私人收藏家均藏有他的作品。
取自:視覺素養學習網
明、清繪畫
明代畫家中,較知名的有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人,這四位畫家並稱為「明代四大家」。
沈周/貓圖/明代/水墨紙本/34.8×54.9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沈周每作一畫,落筆不苟,善用「粗筆」,厚重凝練,〈貓圖〉以強調筆墨的趣味為主,形體構圖更見意趣橫生。
沈周
江蘇長洲人。字啟南,號石田,又號白石翁。為人寬厚大度,又承家學,能詩工書並兼善墨畫花果、翎毛等等。為明四大家之一。沈周開創明代水墨寫意花鳥畫的新貌,王登跋其〈水墨花卉〉卷即稱之為惟能兼有宋人氣骨和元人風姿者。而其花鳥畫也和山水畫一樣有「粗沈」「細沈」之分。
文徵明/古木寒泉圖/明代/水墨設色紙本/191.3×59.3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中,一棵柏、一株松相依而生,柏之枝幹如虯龍般張牙舞爪,松則兩幹並伸,直衝雲霄。背景石壁緊臨二樹,其後高處飛瀉出一道瀑布,使通幅作品別具奇趣。
唐寅/看泉聽風圖 /明代/水墨絹本/72.67×34.76公分/南京博物院藏
唐寅此作寫兩位隱士盤坐山崖之下,靜賞流泉風聲。右上題詩借用俞伯牙、鍾子期以琴會友、覓得知音之典故,以傳達內心之想望。
仇英/雲溪仙館/明代/水墨設色紙本/99.3×39.8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採取高遠的構景,右側山崖突出,崖後方有幾重雄渾、陡峭的峰岫,相當具有氣勢。山腳下寫溪畔、茅舍,樓閣以細緻精整的方法繪製,仙山樓閣敷染青綠色澤,表現文人淡雅秀麗的氣質。
明之後,不願降清的遺明畫家中有些選擇出家為僧,其中以八大山人、石濤、石谿、漸江四人最具代表性,合稱「明末四僧」。他們隱居山林寫詩作畫,以自己的生活體驗為主,表現個人獨特的繪畫風格。
八大山人/湖石雙鳥圖/清代/水墨紙本/136×48.7公分/上海博物館藏
八大山人善畫山水花鳥竹木,筆情豐沛,用墨技巧純熟,強調思想的傳達。圖作正中矗立碩大的卵石,石巔一鳥俯首拱背,單足支身,張嘴鳴叫,石下凹處繪一鳥低頭覓食。山石以中鋒行筆,融入了篆意筆調,乾濕濃淡相兼;率意的揮灑中蘊含著多元變化,代表八大山人風格的成熟時期。
朱耷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譜名統,清代畫家。朱耷是明寧王的後代,在明朝滅亡之後,他便出家為僧。朱耷擅長畫寫意水墨、花鳥禽魚,也會畫山水畫。他的花鳥畫運用一定的誇張變形手法,看起來生動有趣。
取自:視覺素養學習網
石濤/山水蔬果花卉冊(局部)/無年款/水墨設色紙本/28×21.8公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此為石濤山水蔬果花卉冊中其一,前景帆影僅以船桅數支點出,近處樹叢則採沒骨法寫出,遠山以花青加墨染成,整體觀之自然而寫意。
另外有一些畫家以傳統方法為尚,以模擬古代風格為創作路線,代表畫家有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號為「清初四王」。
王時敏/仿王維江山雪霽/清代/水墨設色紙本/133.7×60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雪景,筆墨清潤,設色秀雅,以石綠、赭石、白粉為主;傾斜走向的山岩,奇特充滿動勢的山形,少皴紋,有追法唐代青綠沒骨山水畫的特質。
揚州位於大運河的要津,工商業發達,許多畫家聚集於此,不受拘束的自由生活,也創造了一股新的繪畫風尚,此獨特的繪畫流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揚州八怪」,他們各有專長特色,不模仿古人畫法,不附庸流行風格為其特點。
「揚州八怪」在美術史中的列名並不一致,一般以金農、羅聘、鄭燮、汪士慎、李方膺、高翔、黃慎、李鱓等八人為主。華喦、閔貞、高鳳翰偶被列進八怪之列。
金農/玉壺春色圖軸/清代/水墨設色絹本/131×42.5公分/南京博物館藏
金農擅長梅花繪寫。此作構圖狹長,梅幹姿態粗壯卻也秀雅,墨色典雅淡美;寫梅細緻巧妙,給人春意盎然、欣欣向榮之感。
鄭燮/懸崖蘭竹圖軸/清代/水墨紙本/127.8×57.7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鄭燮為「揚州八怪」之一。此作布局奇美絕妙,懸崖由左下角斜揚至頂,幾乎占滿畫面,全以淡墨勾皴;行草筆意寫出蘭葉,附生於懸崖側沿,蘭根淡入岩壁,搖曳生姿。
鄭燮
鄭燮,號板橋,揚州府屬興化縣人。鄭板橋善畫蘭,竹,石,尤精墨竹,學徐渭,石濤,八大的畫法,擅長水墨寫意。在創作方法上,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階段論。鄭板橋特別強調要表現「真性情」「真意氣」。他筆下的竹,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他的墨竹,往往挺勁弧直,具有一種弧傲、剛正之氣。
在藝術手法上,鄭板橋主張「意在筆先」,用墨幹淡並兼,筆法疲勁挺拔,佈局疏密相間,以少勝多。他還重視詩、書、畫三者的結合,用詩文點題,將書法題識穿插於畫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尤其是將書法融於繪畫之中,畫竹是「以書之關紐透入於畫」,畫蘭葉是「借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進一步發展了文人畫的特點。
取自:視覺素養學習網
繼揚州畫派之後,一批與工商社會相結合的市民畫家,以繪畫為職業,靠賣畫謀生,他們大都在沿海一帶活動,多以「海上畫派」稱之。
任伯年/荷花鴛鴦圖/清代/水墨紙本/畫心尺寸:直徑27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任伯年的花鳥畫富有創造巧趣,早年以工筆見長,倣北宋人法,純以焦墨鉤骨,賦色醇厚,近陳老蓮。後吸取惲壽平的沒骨法,陳淳、徐渭、朱耷的寫意法,筆墨趨於簡逸放縱,設色明淨淡雅,形成兼工帶寫、明快溫馨的格調,這種畫法開闢了花鳥畫的新天地,對近、現代水墨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吳昌碩/紅梅圖/民國/水墨設色紙本/159.2×77.6公分/上海博物館藏
此作為畫家晚年居於上海時所繪。畫家寫梅先以數筆濃重墨線,做出梅花主幹,其後再寫小枝。梅花則用寫意筆法勾勒,復填朱色。通幅作品乍看似無定法,然細細觀之,則可見畫家在筆墨濃淡變化與朱梅聚散安排上的用心。
吳昌碩
晚清著名畫家、書法家、篆刻家,為「後海派」中的代表,字俊卿,別號缶廬、苦鐵,浙江安吉人,70歲後以字行。生於清道光24年,卒於民國16年。日本人對吳昌碩極為推崇,專門鑄造吳昌碩半身銅像贈西泠印社陳列。
吳昌碩學藝從治印開始,又學習書法辭章,最後取得繪畫成就。他以「作書之法」作畫,在作品中,巨石、題跋、印章與所作花卉顧盼呼應,由於他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