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之繪畫
在繪畫方面,目前發現已出土最早的一幅帛畫為長沙楚墓的〈人物龍鳳圖〉,其時間約在西元前300至400年間。另自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T形帛畫〉亦是現存早期中國繪畫的重要作品之一。從這些作品描繪的內容可知,當時的繪畫多具有樹立權威或神仙崇拜的政治與教化功能。
人物龍鳳圖/戰國時期/帛畫/31.2×23.2公分/湖南省博物館藏
1949年2月出土於湖南長沙戰國楚墓的帛畫,畫一身著華美衣裙的女子,雙手拱拜,昂首飛舞的鳳和蜿蜒飛動的龍似向天國飛升。龍鳳是傳說想像中的生物,龍能降雨祈禱豐收,又象徵皇權;鳳凰風姿綽約高貴,是吉祥幸福的化身。
魏晉南北朝時期,陸探微、張僧繇、顧愷之被譽為當時的三大名家。其中顧愷之〈女史箴圖〉更以箴言警世,為時人及後人所稱頌。南齊畫家謝赫釐訂出繪畫六法,以為畫家創作及觀賞者評鑑畫作優劣之依據。
顧愷之/女史箴圖卷(局部)/東晉/設色絹本/24.8×348.2公分/倫敦大英博物館藏
此幅作品最能代表顧愷之的繪畫風格,並呈現出他的思想與繪畫技巧,為當時最高的繪畫水準,可見到中國畫對布局的處理式樣。此幅畫共分成九段,圖畫與文字相間排列,顯得古樸典雅。
顧愷之
顧愷之,字長康,東晉時晉陵無錫人(今江蘇省無錫縣)。顧氏專長繪畫,尤以人物畫最拿手,他曾為當時幾個名人畫過像。所繪的人物特別強調眼神的悟對與手勢的搭配,而穿在身上的衣裳鼓起,好像有「氣」充滿體內,加以衣飾襟帶理想化的飄舉,使人物不但具有動感,亦能藉心手的相湊相應,令人「遷想妙得」,看透人物心理的動感。傳為顧愷之所繪的後世摹本〈洛神賦圖〉亦有相同的表現。
此期人物畫可以說「形神兼備」,達到所謂中國畫品評的最高標準「氣韻生動」的水平,謝赫「六法」中所說的「氣韻生動」原是指此期人物畫的表現,於此我們可得到印證。
〈女史箴圖〉是大家所公認最能代表顧愷之繪畫風格的作品,它較能完整呈現顧愷之的思想與繪畫技巧,代表了當時最高的繪畫水準。這幅畫共分成九段,圖畫與文字相間排列。雖然補絹、補筆、補墨的地方很多,但氣韻仍在,具有一種古樸和諧之美。在圖中,顧愷之藉畫中各個人物的趨向、神情所對之方位及衣裙飄揚之動態,將圖之重心引向中央,使每段情節成為連貫的一體,其應用了中國畫對布局的處理。在畫中對人物互動的安排,作者也費了一番心思。顧愷之認為眼睛是最重要的部分,而眼神是決定整幅畫重心的所在,藉此可表現出人物的神氣,從而塑造出生動鮮明的形象。此外,很有趣的一點是,在畫中可看見作者也將鏡子中的人像畫出來,形成有趣的三度空間畫面。不但造成視覺上的效果,也可反映出作者細膩的筆法與高超的技術。
隋唐時期
隋唐時的畫風融合了南北風格,引進了西域的技法,開創新的繪畫形式,是人物、山水、花鳥畫等發展的重要時期。
青綠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用礦物質石青作畫,有大、小青綠之分。前者鉤輪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後者是在水墨淡彩之基礎上,薄罩青綠。創始於唐代李思訓,發展至南宋則有二趙(伯駒、伯驌)以擅作青綠山水而稱著。
韓幹/照夜白圖卷/唐代/水墨紙本/30.8×33.5公分/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一匹白馬拴於柱子上,昂頭嘶鳴,四蹄騰驤,顯現欲脫韁奔馳之姿態,有種不甘受羈縛的剛烈氣息,構思巧妙且生動。
韓幹
長安(一說陝西藍田)人,少年貧寒,初得王維資助學畫,天寶初,入為供奉,先後從師曹霸、陳閎。畫風與其師陳閎不同,玄宗問之,答曰:「臣自有師,陛下內廄之馬,皆臣師也。」所謂「胡種馬」,又叫做「汗血馬」或「天馬」,原產於西域大宛國。大宛,古西域國名,在今中亞費爾幹納盆地。張騫通西域以後,大宛與西漢王朝往來頻繁。唐玄宗李隆基時,大宛與大唐關係更加密切。天寶三年,唐改大宛為寧遠,並將義和公主遠嫁寧遠國王為妻。寧遠國王向玄宗獻「胡種馬」兩匹。玄宗親自將這兩匹馬命名為「玉花驄」和「照夜白」。
〈照夜白〉畫一匹白馬拴在柱子上,奔騰嘶嘯,有一種不甘受羈縛的剛烈之氣,是韓幹的傑作,也是大唐美學的典範。構思巧妙,生動。畫中之馬,昂頭嘶鳴,四蹄騰驤,似要掙脫韁繩。韁繩是細節,是矛盾的焦點。然而,有韁繩在,一切都無濟於事。畫家以傳神之筆畫出了馬的眼睛:痛苦、焦急、乞求,多麼希望能獲得幫助、獲得自由啊!對此,觀賞者能不動心乎?
關於韓幹的馬,杜甫在《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一詩中,批評韓幹把馬畫得太肥,實際上,當時韓幹是照實際情況畫的,是寫真。因為是皇帝的寶馬,有專人餵養,除皇帝外,其他任何人都不得使用,所以養得膘厚肉肥。杜甫在另一篇作品《畫馬讚》中,稱韓幹畫馬「毫端有神」,這還是很公道的。
五代時期
五代時期,中國進入分裂的局面,繪畫的表現在風格上出現了南北的差異,山水分為南北畫系;花鳥畫也出現富貴與野逸兩股風格;人物畫則宮廷與社會宗教題材,各成一格。
南北畫系(南北宗)
明代畫家董其昌將唐到元的著名畫家分為南北兩個宗派。他在《容台別集.畫旨》中云:「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使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則李思訓父子著色山水:流傳為宋趙幹、趙伯駒、(趙)伯驌以至馬(遠)、夏(圭)之輩。南宗則王摩詰(維)使用渲染,一變鉤斫之法,其傳為張璪、荊(浩)、關(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芾、友仁),以至元四大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亦如六祖之後,有馬駒、雲門、臨濟,兒孫之盛,而北宗微矣。」事實上,北宗畫家多寫華北景觀,而南宗畫家多寫江南景觀,北方乾旱,山勢高峻,南方山勢平緩,雨水較多,創作環境不同,畫風自然相異。
黃筌/寫生珍禽圖卷/五代/水墨絹本/41.5×70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有各類飛禽、昆蟲、龜約二十餘種。形象準確生動,筆法工細,賦色柔麗,寫生功力極高;構圖沒有特別著重章法,鳥蟲互不呼應,畫幅左下方署小字一行「付子居寶習」,應是傳子習畫的範本。
黃荃
黃筌,為五代後蜀時期的畫家,字要叔,四川成都人。他幼年時便很喜歡繪畫,十七歲為前蜀王衍時畫院待詔。
黃筌最擅長用勾勒法作畫,先以細淡的墨線勾畫出花鳥的輪廓,再填以色彩,他的畫以著色為主,給人富麗的感覺;同時他愛畫名花異草,珍禽奇鳥,寓有富貴吉祥的含義。其子黃居采繼承家風,發揚工細、逼真的勾勒填彩畫法,因此黃氏父子的畫風被稱作「黃家富貴」,風靡後代畫院。
取自:視覺素養學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