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小百科
閱聽人
指人透過傳播媒體可以實際接受訊息,理解後並且能實際運用的傳播受眾,是讀者、聽眾和觀眾的集合體。
公民小百科
腳尾飯事件
是由一則新聞事件引起的軒然大波。民國94年6月間,臺北市議員王育誠利用錄影帶拍攝殯儀業者把腳尾飯用作自助餐菜肴的片段,造成社會譁然。經媒體追查證實該卷錄影帶造假。
公民小百科
瀝青鴨事件
民國96年間,一名婦人向TVBS投訴,有不肖商人用瀝青除鴨毛,瀝青殘留在鴨子的鼻孔裏,使她看到鴨子就出現不適感。TVBS在12月間報導後,引發平面媒體的相關報導。經衛生署與農委會公布初步調查結果,並沒有發現TVBS所報導的瀝青鴨,是記者未經查證所引發的社會不安。
公民小百科
再現
將不同的符號組合起來以表達複雜而抽象的概念,使閱聽人明瞭並產生意義。換言之,所有表達意義的活動都是一種「再現」。
圖4-6
運用不同的攝影技巧能顯示人與人之間不同的社會關係
公民小百科
文本
所有媒體訊息都可視為「文本」。
類型
就是將媒體呈現的內容加以分類,包含一組可預期的元素與變化組合。就像電影可分為恐怖片、愛情片、文藝片、動作片等類型;音樂則有抒情、搖滾、古典等區別。
敘事
指媒體述說故事文本的方式,通常包括特定的人物類別、地點與事件、因果、時間與空間等元素,以及故事進行的特定模式。
圖4-7
報紙內容依主觀性的強度區分,可分為「新聞」及「社論」的類型。
圖4-8
剪輯軟體為閱聽人可學習運用的媒體科技產品
圖4-9
建立屬於自己的部落格,將自己想傳遞的訊息傳播出去。
圖4-10
電子報由閱聽人主動點選、自行決定閱讀內容。
圖4-11
臺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與各社區大學合辦講座,推動全面性的媒體教育與媒體。
圖4-12
電冰箱廣告找女性代言,就是一種性別刻板印象的表現。
圖4-13
媒體對外勞的報導,常帶有負面的族群刻板印象。
圖4-14
原住民電視臺以生動有趣的方式介紹原住民文化
公民小百科
硬性新聞
屬於摘要性新聞,用來陳述所發生的事情,其新聞內容包含該事件發生的地點、時間、人物、原因、如何發生的資訊。例如:政治、經濟新聞。
相對於硬性新聞,有報導人情趣味、奇人軼事等的軟性新聞。
圖4-15
媒體對於職業的族群化常常有固定的評價,如何打破職業刻板印象成為社會大眾應努力追求的目標。
圖4-16
2006年紀錄片《奇蹟的夏天》能尊重與關懷社會多元文化
圖4-17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可視為其倡導的「傳播的權利」最佳的例證。
圖4-18
媒體評論時政,具有監督國家公權力機關、相關公共政策及政黨的公共功能。
圖4-19
基於收視率的考量,媒體call-in節目所討論的議題並未多元化。
公民小百科
釋放
個人能解讀媒體所建構的迷障,進行社會參與,使用媒體表達對公共事務的關心,促進公民民主素養。
賦權
個人能分辨、選擇、評估媒體及其內容的能力,進而影響、督促媒體改善內容,並產製創意的、良性的訊息,從而豐富社會的文化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