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玩團(創作),從來我就覺得有件事情很奇怪,為什麼這些主唱都不認為自己該會一點樂器…?
特別強調「台灣」2個字是因為問過幾個旅外朋友,他們說在美日,主唱不會樂器基本上團員會有疑慮,我不知道這資訊是否正確(有崇洋的可能),但無論你在哪個國家、什麼地方玩團,主唱會樂器我覺得已經不是要不要的問題了,是道德問題。
是道德問題!!
是道德問題!!
是道德問題!!
因為很重要所以先來個三遍。
先來說一個切身故事,我曾經跟過一個很的強主唱玩團,無論是表演、相處…都很愉快,但每次遇到創作、編曲,我就會抓狂,因為他是一位極度感性的人。他的腦袋有無限的音樂寶藏,但每次在闡述創作感覺時,他都用那種「藝術家」式的溝通,搞得樂手想死…
有次,我們在討論和弦進行時,他一直猛搖頭,直說感覺不對,換了好幾種進行,他都不滿意,「到底你要的感覺是什麼…?」一臉大便痛苦的問…「ㄜ……我想,應該是"森林"的感覺…」
森林的感覺!!
森林的感覺!!
森林的感覺!!(太震驚所以講三遍)
好一個森林啊!!!!我喵了一下旁邊的LP吉他,真想直接抓起來往他臉上砸。
還有次是鼓手想拿鼓棒灌他。某天練團主唱急著衝進練團室,喘吁吁的說…「我找到了,我找到了…終於找到我要的節奏感覺了」一臉興奮跳躍。「OKOK,趕快說你的感覺」鼓手也很興奮跳躍(因為這首歌弄三個月了XD)。「這是我剛去圖書館找到的畫,這是莫內的畫,叫日出,你現在看著它,打出這種感覺……」(遞)
「ㄛ......你是指打鼓?還是打你?」鼓手握著鼓棒顫抖著說,而我在旁邊已經快笑到內出血。
如果各位有稍稍研究過繪畫,應該知道日出是印象派那種風格,還不是寫實學院派,要用打鼓抓這感覺我真的只能笑ㄎㄎ惹~,
我覺得樂團主唱有個觀念要搞清楚,主唱跟一般歌手最大的不同是,樂團必須聚焦在創作,將主唱的風格、靈魂注入在編曲裡,而不是樂手寫好、編好…隨便找個路人甲來唱,縱使那位路人甲歌喉一流,也已經失去「樂團」的意義了。
甚至,我認為寫歌才是主唱真正的工作,因為主旋律永遠是主角,吉他solo再屌也只是拉高歌曲質感,鼓的過門再秋,也只是為了情緒轉折漂亮,沒有人比主唱更了解自己的唱腔、感覺、圖像、風格…所以你會發現一流樂團跟二流樂團有個蠻明顯的差別,一. 流團主唱貢獻創作的比例通常很高,二. 流團主唱都是被動接受樂手編曲好的東西。不提供想法,不去思考...更嚴重的問題是,有東西、有感覺卻表達不出口,活像個音樂文盲矗在那,也不覺得這是件嚴重的事情,必須自我反省檢討。
既然談到創作,學點樂器就是基本修練了,你有沒有發現創作歌手八成不是練吉他就是鍵盤? 很少會聽到...「各位觀眾好,我是歌手OOXX,我練小喇叭,接下來要帶來我的創作XXOO(開口唱...)」
不是因為它們好學、也不是因為它們音色最好聽,是因為這些樂器可以建構完整和弦觀念,方便配唱。相較個別樂手,主唱們更應該著重全方位視野, 就跟導演一樣,什麼都要懂一些。然後基本(精準的)音樂字彙要多認識(例如"三連音"、"根音"),不然就會發生上述悲劇故事,
比較幾個層次給你看…
一.「給我一點摩登復古律動感」
二.「給我一點彈跳感的節奏」
三.「給我一些70年代的Funk風格」
四.「給我多一點急停急放的16分音符切分拍」
圖像的清晰感從一到四是逐漸明朗,如果主唱能明確講到第四點,那這個團的創作溝通一定相當良好,因為樂手能用最快的速度抓到曲子感覺(節省捕捉感覺成本)。這些圖像的清晰感,我試圖引導過很多主唱,但最終心得是…還是學樂器最快。至少要能表達到三的感覺,不然這種主唱對音樂實在不夠用功。
而且~~講句經驗話…主唱若永遠都用感性在理解音樂,那進步的過程絕對會卡關。
但反過來說,樂手也要無時無刻進修自己「捕捉模糊感覺」的功力,某些歌真的就是無法言喻,某些編曲真的只能靠畫面捕捉,特別是當你要做些比較前衛的東西時,例如台灣最近很紅的"後搖滾"曲風。
就好像演員不小心拍到王家衛的戲,那演技真的要很「強」,很「準」,不然你可能會NG 800次,還是被說…「我從你的眼神看不到森林的感覺…你抽的不是菸,是一片無垠的虛無森林」。「來...我們再回到森林入口,從左邊第二顆樹走進去開始演...「WTF...」演員心理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