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音樂(二)/第14課
普通高中/音樂(一)/第14課
技術高中/音樂丙版/第14章
職業學校/音樂/第10課
普通高中/音樂(一)/第11課
職業學校/音樂/第12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12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13課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第14課
張藝謀執導的電影《十面埋伏》,電影配樂中巧妙運用琵琶獨奏曲《十面埋伏》,深具畫龍點睛效果。
音樂知識 中國音樂史話
中國音樂在歷史的演進,可以分成六個時期來探討:
音樂萌芽期:遠古時期
音樂制定期:夏、商、周、春秋戰國
音樂興盛期:秦、漢
音樂黃金期:魏晉南北朝與隋、唐
音樂整理期:宋、元、明、清
近代中國音樂:1911至今
音樂萌芽期(西元前7000~西元前2000)
遠古時期
音樂多與勞動、祭祀、娛樂有關。
殷商時期就已發展出祭祀用的詩歌、舞蹈與音樂,三者相輔相成。
音樂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文化,以實用為目的。
舞陽賈湖骨笛距今約有七千多年,可吹出中國七聲音階。
萬榮縣陶塤(新石器時代)。
陶塤為上古時代至夏、商最具旋律性的樂器,商朝已有五音孔塤,顯示此樂器在商朝已相當成熟。
音樂制定期(西元前2000~西元前246)
夏、商
文字的產生以及青銅工藝的發展,使得樂器的製作水準提升。
聲色歌舞的音樂奴隸產生。
上古時代,樂器象徵身分地位,而虎紋、龍紋具有攝震、鞏固權力的意味,反映出商朝統治者炫耀武力和權力威嚴。
圖示商朝青銅雲紋鐃打擊樂器,製作已相當精美。
饕餮紋銅鼓。
周
上古時期音樂發展的高峰,宮廷音樂蓬勃成長,周公制禮作樂。
俗樂方面多元發展。
樂器以「八音」分類。
春秋戰國
民間音樂興起。
出現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詩經》,影響後來南方《楚辭》的產生。
音樂興盛期(西元前246~西元220)
秦
首次設置音樂機構「樂府」。
焚書坑儒導致古樂大半失傳。
秦朝樂府鐘,司馬相如《上林賦》「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谷為之盪波。」即是描述樂府音樂活動的盛大場面。
漢
南征北討的戰爭開啟了與外國音樂交流的大門。
北方的胡笳及西域的琵琶等樂器紛紛傳入中原。
樂舞藝人的來往頻繁,使音樂的風貌產生巨大的變化。
漢朝天回山崖墓說唱俑。
鄧縣彩色畫像磚。漢朝鼓吹樂顯示音樂的興盛與多樣化。
音樂黃金期(220~960)
魏晉南北朝
盛行玄學。
士大夫注重琴、棋、書、畫,藉音樂修身養性。
《嵇康操琴圖》,表現出魏晉文人放達脫俗、修養品格的名士風度。
北魏雲岡石窟伎樂。
隋
隋文帝整理清商樂,編為「七部樂」、隋煬帝增至「九部樂」,唐玄宗擴充為「十部樂」。
唐
音樂分為清樂、雅樂、燕樂三大類。
設有音樂機構「大樂署」、「教坊」與「梨園」。
唐朝伎樂俑。
唐朝樂舞俑。
唐朝《藥師經變樂舞圖》;兩列二十八人組成的樂隊。樂器部分為外族傳入及漢族傳統樂器的大融合,顯示此一音樂的黃金時期。
音樂整理期(960~1911)
宋
民間俗樂以「說唱」與「戲曲」為代表。
娛樂活動的集中地「瓦舍」及提供戲曲表演的「勾欄」,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一環。
宋朝雜劇繪畫。
元
稱戲曲為「元曲」,是一種結合說唱音樂與民間散樂的歌舞戲。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元朝水神廟壁畫,服裝、布景、道具、樂器表現出元朝雜劇興盛時期的真實情景。
明
音樂主流為以明清傳奇小說為劇本的「南曲」,又稱為「崑曲」,音樂風格細膩優雅。
清
「京戲」流行於民間與宮廷。
清朝丁阿金泥塑戲曲《琵琶記》中的人物,為當時戲曲藝術表演的寫照。
近代中國音樂(1911至今)
近代
中國音樂的發展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
清末民初,音樂列入中小學教育課程「樂歌」課,民國11年改稱為「音樂」課。
大量採用由西方傳入的歌曲旋律,有些填上中文歌詞,同時也有全新的詞曲創作。
重要的中國近代音樂家:李叔同、黃自、趙元任、馬思聰、江文也。
音樂百寶箱 中國樂器的分類
中國樂器的分類有兩大系統:
八音分類法:依樂器材質不同來分類。
演奏分類法:按演奏方法不同來分類。
八音分類法
相傳為最早的樂器分類方式,從周朝沿用至清初。
按照樂器製造材料的不同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八類。
這八類樂器構成龐大的鐘鼓樂隊,其中以鐘和磬最為重要。
鐘聲宏大、磬音清亮,能表現莊嚴輝煌的音響效果。
演奏分類法
清末之後,受到西洋樂團編制的影響,將樂器根據其發聲原理與演奏方法分為吹、拉、彈、打,也就是吹奏樂器、拉絃樂器、彈(擊)絃樂器、打擊樂器四大類。
吹奏樂器
多為木管家族,分為有簧與無簧兩類。
吹管樂器有曲笛、梆笛、簫、管、嗩吶、笙等。
圖:由左至右下為笙、排簫、塤。
拉絃樂器
此類樂器擅長演奏旋律性強的音樂,與其他樂器的相容性強,所以使用相當廣泛。
常用的拉絃樂器包括京胡、二胡、板胡、高胡、革胡等。
圖:京胡聲音高亢,為京劇伴奏樂隊中的
「主角」,少了它,京劇味道就要大
打折扣。
彈(擊)絃樂器
又可分為橫彈、豎彈與擊絃三類。
此類樂器包括琵琶、古琴、箏、阮、三絃、揚琴、箜篌等。
圖:三絃。
打擊樂器
種類繁多,可分為有音高與無音高兩類,因形狀與材質不同而有不同的音色。
除了編鐘、編磬、雲鑼外,是以節奏性樂器為主,包含鼓、鑼、鈸等。
由左上至右下為鈸、鋩鑼、木魚、拍板、敔、雲鑼。
臺北市立國樂團。
音樂導聆 琵琶獨奏曲《十面埋伏》
琵琶
最早流行於波斯、阿拉伯等地,五世紀時傳入中國。
現代琵琶有六相二十四品,共有四絃。
琵琶構造圖。
中國傳統琵琶曲,依據音樂的特色可分為「文曲」與「武曲」兩類:
文曲:抒情柔美,如《平沙落雁》。
武曲:雄壯奔放,以《十面埋伏》為最佳代表。
《十面埋伏》
描寫漢楚爭霸歷史場景中的「九里山大戰」,劉邦以韓信為大將軍,布下十面埋伏的天羅地網,擊敗楚軍,迫使項羽自刎烏江。
曲中以各種模擬音響,如擊鼓、吶喊之聲來描繪故事的場景,充分顯現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高度發展。
全曲分為三部分,共有十三段。
戰前的準備
包含「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五個段落。
引子由琵琶模擬軍鼓聲與號角聲,展現「列營」時戰場緊張肅穆的氣氛,揭開了戰爭的序幕。
「吹打」段落的旋律性強,氣勢磅礴,讓人聯想起戲曲中元帥升帳時的情景。
之後音樂節奏越來越緊密,表現出戰前「點將」的緊張氣氛。
「排陣」的節奏平均、曲調簡單,與前面的段落形成強烈的對比。
「走隊」為「排陣」的延續,表現出士兵訓練有素、身手整齊矯健的形象。
戰時的情景
此部分為全曲的高潮,分成「埋伏」、「雞鳴山小戰」及「九里山大戰」三個段落。
琵琶以極具戲劇性的威力演奏,描繪「九里山大戰」中廝殺吶喊、驚天動地的戰鬥場面。
戰爭結束
分為「項王敗陣」、「烏江自刎」、「眾軍奏凱」、「諸將爭功」以及「得勝回營」五個段落。
首先描寫項羽戰敗後在烏江自刎,表現出慷慨悲壯的氣氛;之後音樂轉為歡樂喜慶,象徵漢軍得勝的喜悅。
為使樂曲精簡,避免演出時間過於冗長,在實際演奏時多將此部分刪除。
音樂新視野
西風東漸──國樂與西樂相遇的新格局
「我們住在一個日益覺醒且互相依賴的世界,而且我相信音樂像磁鐵般將人們吸引在一起。……甚至,當我們與這些不熟悉的音樂傳統互動時,我們所接觸到的聲音並非僅是屬於某個族群,而是屬於一個世界的超國界聲音。」──馬友友
1998年,世界級大提琴家馬友友籌畫了「絲路之旅」音樂計畫,並寫下上述的註解。這位東方血統的演奏家,深刻瞭解音樂藝術在不同文化中的融合探索已是當代共同且普遍的趨勢。馬友友將橫跨歐亞的古絲路文化藝術重新介紹給世人;他邀請民族學家、藝術史學家、音樂學家、作曲家等參與這項龐大的工作計畫。在「絲路之旅」的巡迴音樂會中,馬友友與各地的人聲和樂器一起演出絲路上的音樂,探究多元藝術的可能性。
馬友友的「絲路之旅」音樂計畫將古絲路文化藝術介紹給世人。
西方音樂走入絲路,找尋與異文化結合的可能性;傳統國樂也積極地實驗創新,開拓出不同於以往的新格局。
以國樂演奏出當代風格的采風樂坊,在2005年首次推出大型器樂劇場「十面埋伏」,受到各方的矚目。其實,跨界的表演形式在傳統國樂上早已有所本;戲曲、說唱的表演就是國樂跨界舞臺表演的基本架構,而采風樂坊更進一步地結合國樂與其他藝術領域,加入時尚與科技,為傳統國樂開闢出一條嶄新道路。
藝術在國界上的隔閡,隨著時代的前進,不再界線清晰;東方文化的內涵與西洋文化的美感,在今日都被視為可以相互融合探索的靈感源頭,進而創造出多元文化的新面貌。
采風樂坊以傳統國樂樂器演奏出當代音樂風格,從左至右為吳宗憲(笛子)、林易嫻(古箏)、李淑芬(揚琴)、梁燕萍(阮咸)、林慧寬(琵琶)及團長黃正銘(二胡)。
牛刀小試 音樂成語
中國成語是極具創意的語文結構,充滿高度的智慧和趣味,每句成語都有其深遠的涵義。常用成語一般由四字組成,源自歷史故事及具哲學意義。目前約有五千組左右的成語,其中起源於音樂或與音樂有關的成語約有五百組。請分組集思廣益完成表格。
認識樂理
中國五聲音階
中國音階的發展,最早為「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此五音中,每一音都可當主音,排成五種不同的調式(如譜例)。判別調式時,可在固定調式的旋律中找出大三度音程,下方音為宮,上方音為角,再去推算曲調的結尾音來辨識。
若將此五音輪流當作主音,於是出現五種不同的調式:
牛刀小試 視唱練習
視唱並判斷曲調為五聲音階中的何種調式?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