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音樂(二)/第12課
收藏、儲存、分享專案
收藏喜愛的專案、日後方便再次瀏覽。如果想微調、編輯可「儲存專案」至我的專案。
利用各大社群分享讓專案內容的能見度更加曝光,同時宣傳作者。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11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14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13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2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10課
普通高中/音樂(一)/第12課
職業學校/音樂/第12課
技術高中/音樂丙版/第12章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msg}}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12課
音樂知識 中國民間音樂
中國土地遼闊,民族眾多,民俗音樂千姿百態。民間音樂為口耳相傳的音樂,是人們生活文化的結晶,它反映人們的生活,抒發感情,表達思想,由於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色彩,為廣大的人民所喜愛。
民間音樂依其內容可分為民間歌曲、民間舞蹈音樂、說唱、戲曲與器樂音樂五大類。音樂的體裁、形式、風格、內容具有豐富性、不確定性、通俗性與實用性。
民間歌曲
民歌是民眾表達思想情感的藝術形式,靈感源自於生活,在口耳相傳中不斷的被豐富化。
民歌的音樂風格單純,表現的體裁多樣化。內容反映社會現況、民眾勞動、愛情婚姻,或敘述傳說故事等,常見的有號子、山歌、小調、田歌、獵歌、牧歌、漁歌、兒歌。
受到地理環境及方言的影響,中國民歌的風格特色繁複多樣,形成了中國民歌多元發展的豐富景象。
〈川江號子〉介紹
曹光裕
四川重慶民歌
〈川江號子〉
楊興勇
重慶武隆民歌
〈抬工號子〉
西北花儿王
朱仲禄
袁媛 & 梅媛軍
安徽五河小調
〈摘石榴〉
烏英嘎,中國蒙古族青年歌唱家,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長調民歌第四代傳承者。
烏英嘎
蒙古民歌
〈牧歌〉
江蘇南通民歌
〈漁歌〉
河南兒歌
〈菊花開〉
民間舞蹈音樂
民間舞蹈是流行於民間的舞蹈藝術,具濃郁的民族風格與地方特色。
民間舞蹈為音樂與表演相結合的藝術,有歌舞與樂舞兩種形式:
民間歌舞:有邊歌邊舞、歌舞相隨或歌舞交替等形式。
民間樂舞:不歌唱而只用樂器伴奏的舞蹈形式,舞者或伴隨樂器而舞,或以樂器為道具,邊舞邊演奏。
維吾爾族舞蹈
〈掀起你的蓋頭來〉
藏族舞蹈
〈天浴〉
傣族舞蹈
〈潑水歡歌〉
蒙古舞蹈
〈天鵝〉
音樂補給站
「踏歌」起源於漢代,流行於唐代,由於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為節,邊歌邊舞而得其名。 踏歌除了以各種踏足為主流步伐之外,還發展了一部分流動性極強的步伐。於整體的「頓」中呈現一瞬間的「流」,通過流與頓的對比,形成視覺上的反差。斂肩、含頦、掩臂、擺背、鬆膝、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形態。
由於踏歌是一種平易近人的歌舞,簡單易學,又可達到歌舞歡愉的氣氛,故深為唐人所喜愛。
踏歌
〈踏歌〉
音樂補給站
「秧歌」是民間裡農民工作閒暇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早在宋代就有農事中唱秧歌的記載,後來人們不斷豐富發展,將農民們勞動之餘自娛自樂的歌舞都統稱為秧歌。
秧歌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形式之一,也是一種民間廣場中獨具一格的集體歌舞藝術,舞隊由十多人至百人組成,扮成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和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邊舞邊走,隨著鼓聲節奏,變換各種隊形,再加上舞姿豐富多彩,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
秧歌
〈火火的秧歌舞起来〉
河北秧歌
〈巧花扇〉
說唱音樂
說唱又稱為曲藝,是一種以講唱故事為主的音樂形式,具有強烈的敘事性。
說唱音樂的歷史相當悠久,在隋唐成形,到宋元成熟,至明清發揚光大。
說唱藝術由於表演形式的不同,大約可分為「說」、「唱」及「韻誦體」三類:
說:為無伴奏的表演方式,如相聲、評書、講古等。
唱:大鼓、琴書、彈詞等音樂性強且有樂器伴奏的表演方式。
韻誦體:有節奏、合韻而無音樂的表演方式,如竹板、快書等。
相聲瓦舍
相聲
選段
王玥波
評書
《聊齋誌異.毛大福》
唐朝說唱俑。一人講唱,二人伴奏,為生動的說唱藝人形象。
清朝《闔家歡樂》。楊柳青木版年畫,是民間說唱俗曲的畫面。
管可壽齋《申江勝景圖》中之一景,三位女藝人中兩人彈琵琶,一人彈三絃,正在演唱。
温州鼓詞
《老鼠告狀》
黄嘉明 & 秦建國
蘇州彈詞開篇
《追韓信》
李菁
竹板快書
《武松打店》
戲曲音樂
戲曲是一種綜合文學、表演、音樂和舞臺設計的多元藝術形式,可追溯自秦漢時代。
戲曲音樂由念白、器樂、唱腔三個部分組成,包含「唱、唸、做、打」等內容。
元朝:稱戲曲為「元曲」,是一種結合說唱音樂與民間散樂的歌舞戲。
明朝:以「崑曲」為主流,音樂風格細膩優雅。
清朝以後:「京戲」流行於民間與宮廷,中國傳統戲劇至此已展現出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
清初《金瓶梅詞話》。廳堂兩旁是飲酒看戲的賓客;左上方有垂簾看戲的女眷;戲碼為《玉環記》,可見到二胡、三絃、笙、笛、雲鑼等樂器。
元曲餘韻雜劇
《西遊記》
胖姑rcr段
單雯 & 陶一春
崑曲
《牡丹亭.遊園》
選段
京劇
《三娘教子》
《白蛇傳》《四郎探母》
選段
民間器樂音樂
民間器樂音樂又稱為民間傳統音樂,有獨奏與合奏兩種形式:
獨奏:以樂器分類,有拉絃、彈撥、吹奏等類型。
合奏:以樂器組合分類,可分為絃樂器合奏的絃索樂、吹管樂器與絃樂器合奏的絲竹樂,以及吹管樂器與打擊樂器合奏的吹打樂等組合。
民間器樂的演奏多與婚喪喜慶、迎神賽會等民間風俗密切相關,具有民間儀式、宗教儀式、敬神、娛樂等多種功能。
于紅梅
二胡獨奏
〈賽馬〉
項斯華
古箏獨奏
《高山流水》
劉江濱
嗩吶獨奏
《百鳥朝鳳》
音樂補給站
「菏澤絃索樂」是中國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山東省魯西南地區著名的傳統民間音樂,流行於菏澤和菏澤周邊地區。
菏澤絃索樂是民間藝人們自娛自樂的一種活動方式,廟會、逢年過節或是冬閒時期,在寺廟、家庭院落等地都可以演奏,通常由古箏、琵琶、揚琴、如意勾四種絲絃樂器演奏,也可以只用古箏、揚琴二者合奏,或是古箏與揚琴、琵琶合奏,亦可加入軟弓胡、墜胡、二胡等合奏。樂器組合靈活、搭配自由。
絃索樂
〈對流水〉
壯圍國中絲竹樂團
絲竹樂
〈敦煌〉
竹韻小集
吹打樂
〈得勝令〉
音樂百寶箱 京劇行當
「京劇」又稱「平劇」或「皮黃」(「西皮」與「二黃」),是中國最大的戲曲劇種,歷經二百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一個博大精深的藝術體系,產生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表演藝術家,成為中國古典戲曲藝術的代表。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為慶祝八十聖壽,下詔徽戲班進京演戲,徽班進京後,結合當時風行北京的崑曲、弋陽腔及亂彈,並與隨後進京的漢劇相互融合,演變成為京劇。
行當
「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體制,為劇中人物的類型。京劇的行當按「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為「生、旦、淨、丑」四大類,形象鮮明,各有職司。
演員按照「唱、唸、做、打、舞」等表演手段刻劃人物。樂隊則通過「吹、打、拉、彈」等技法,使用京劇特有的民族樂器進行伴奏。
京劇《空城計》
選段
京劇《長坂坡》
選段
京劇《借扇》
選段
京劇《貴妃醉酒》
選段
京劇《四郎探母》
選段
京劇《白蛇傳》
水漫金山
京劇《穆桂英大戰洪州》
選段
京劇《秦香蓮》
選段
京劇《曹操與楊修》
選段
京劇《鍾馗嫁妹》
京劇《蔣幹盜書》
選段
京劇行當如何「亮相」
京劇行當的手勢
京劇行當如何「走台步」
京劇行當如何「抖雲袖」
行頭
京劇服裝統稱「行頭」,以古代日常生活服裝為基礎,依角色身分和行當來穿著,不受時代、地域和季節的限制。
由於是為了演出而設計的,呈現出誇張和美化的舞臺效果,尤以各色臉譜豐富多采、性格鮮明突出,具有獨立的美學價值。
狐尾
由古代禦寒用品演變而來。銀狐或白兔皮製成,長約5尺,兩條為一對。繫於盔、冠下,固定在面牌後叉股上,垂於雙肩在後背打結拖下,功能為美化形象,亦區分人物地位,非正統王朝的君王、將帥均插翎掛狐尾,故有「正翎反尾」之說。
還有一種短尾,長約2尺,有黑、白相間的花節或白底黑點狀,沿盔、冠左右耳子垂下,象徵人物在寒冷地區之服飾,如《昭君出塞》的王昭君。
雉翎
亦稱翎子、雉尾,取雉雞尾翎,長3-4尺,最長可達7尺。翎子兩隻為一對,根部裝5-7層生絲彩纓,上飾孔雀翎花,下裝彈簧竹製翎腿,用時插入盔帽兩側的翎管。莊嚴、正統的人物與文職官員一般不插翎子,如秦瓊、楊延昭、岳飛等。
戴翎子一般有以下幾種人物:
俊秀英武的青年將帥,如周瑜。
武藝超群、剛健婀娜的女將,如穆桂英。
少數民族的王、侯、將、帥,如金兀朮。
起義英雄或山大王,如竇爾敦。
神話戲中的神將、妖魔,如孫悟空。
非正統王朝的武將,如曹操部下的八將均掛翎尾,如許褚。
還有只插一根翎子的劊子手,含有貶義。
靠
是扮演武將時所穿的戎服。圓領,緊袖口,靠身有前後兩片,長及足,滿繡魚鱗紋,全身共有繡片31塊,其中的3塊可移作它用。
靠的腹部稱「靠肚」;護腿兩塊稱「靠牌子」;背後插三角形小旗四面稱「靠旗」。
靠分男女,在樣式上大致分為硬靠(又稱大靠)、軟靠和改良靠。「硬靠」在使用時扎靠旗,表示人物全副武裝,已處於備戰狀態;穿靠而不扎靠旗稱「軟靠」,用於非戰鬥場合的武將;「改良靠」即將靠改為上下兩部分,束腰使用(去掉靠肚),較為合身。
此外,一些特殊人物會有為他們量身訂製的靠,最著名的當屬項羽著的「霸王靠」,以及關羽著的「關羽靠」。
靠的造形鮮明,體現了京劇服装「可舞性」這一藝術特點。
如何穿京劇戲服「靠」
京劇各色臉譜豐富多彩,以凸顯角色性格。
如何看懂京劇臉譜
如何畫京劇臉譜
西皮、二黃
京劇的唱腔以「西皮」和「二黃」二大聲腔為主:
西皮:活潑剛勁、節奏緊湊,用於愉悅、憤怒或激動等情緒。
二黃:穩重深沉、節奏平穩,適合憂傷、感歎、悲悽等情緒。
西皮和二黃又可變化出各式唱法,如原板(一板一眼,2/4)、慢板(一板三眼,4/4)、流水(有板無眼,1/4)、搖板(節奏自由)等。
除西皮和二黃外,京劇也使用其他戲曲的唱腔來增加變化,如南梆子(腔調婉轉柔美的原板)、哭相思等。
程硯秋
京劇《荒山淚》
西皮唱腔選段
(西皮各式唱法見影片資訊)
京劇《二進宮》
二黃唱腔選段
(二黃各式唱法見影片資訊)
如何學習京劇基本功「唱唸」
京劇如何「喊嗓子」
場面
京劇的伴奏稱為「場面」,有文武場之分:
文場:樂器為管絃樂器。
武場:樂器為打擊樂器。
文武場的總指揮為單皮鼓的鼓手,也稱為「打鼓佬」,其手上的鼓棒可轉換成不同的手勢與暗號,用以提示其它樂手鑼鼓節奏與變化。他掌控整齣劇的板式與節奏,舉凡文武場的演奏、演員的唱唸、身段武功的表演,甚至製造音效等,地位有如「畫龍點睛」般重要。
京劇場面
文場
白登雲/打鼓佬
京劇場面
武場
京劇場面
武場
京劇場面
武場
音樂導聆
京劇《霸王別姬》
《霸王別姬》是京劇大師梅蘭芳(1894-1961)的梅派經典名劇。此劇原名《楚漢爭》,又名《九里山》、《亡烏江》、《十面埋伏》等。
1918年,由楊小樓、尚小雲在北京首演;1922年,梅蘭芳進行修改,更名為《霸王別姬》,並與楊小樓合作演出,以西楚霸王項羽與愛妃虞姬為戲劇主角,讓他們之間的生死絕唱成為不朽的經典。
楊小樓 & 梅蘭芳
京劇《霸王別姬》
1931年錄製的唱片賞析Part1
張晶 & 奚中路配像
朱家溍主講
楊小樓 & 梅蘭芳
京劇《霸王別姬》
1931年錄製的唱片賞析Part2
張晶 & 奚中路配像
朱家溍主講
楊小樓 & 梅蘭芳
京劇《霸王別姬》
1931年錄製的唱片賞析Part3
張晶 & 奚中路配像
吳迎主講
楊小樓 & 梅蘭芳
京劇《霸王別姬》
1931年錄製的唱片賞析Part4
張晶 & 奚中路配像
吳迎主講
與梅蘭芳合演的霸王先後有楊小樓、沈華軒、周瑞安、金少山、劉連榮、汪志奎和袁世海等七位,前三位是武生,後四位是花臉,舞臺上的霸王多由花臉扮演。
《霸王別姬》的故事背景為秦朝末年,楚漢相爭,漢軍大將韓信詐降項羽,引誘項羽進兵。在九里山設下十面埋伏,將項羽困於垓下。項羽突圍不出,又聽得四面楚歌,懷疑楚軍盡已降漢,在營中不得不和虞姬訣別。之後虞姬自刎,項羽殺出重圍,迷路至烏江,深感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江邊。
音樂補給站
虞姬是梅蘭芳極其動人的舞臺藝術形象,不僅彰顯其善良勇敢的品格,也展現她雍容華貴的氣質。
梅蘭芳認為虞姬是霸王的愛妃,也是謀臣,面對霸王時是強顏歡笑,背著霸王時,則是心情沉重。梅蘭芳將此情緒變化結合舞臺動作,獲得極佳的效果。
虞姬的舞劍是劇中的重頭戲,經梅蘭芳精心設計,成為劇中最精彩的一折。梅蘭芳的舞劍展現優美的身段,細膩地表達虞姬的無奈,直至悲壯的自刎,達到全戲的高潮。
梅蘭芳
京劇《霸王别姬》
虞姬舞劍選段
(梅蘭芳於62歲時的演出)
劇中虞姬共六個唱段,其中以〈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勸君王飲酒聽虞歌〉選段最為著名。
虞姬:【西皮搖板】
自從我隨大王東征西戰,受風霜與勞碌年復年年。恨只恨無道秦把生靈塗炭,只害得眾百姓困苦顛連。
虞姬:【西皮原板】
勸大王休愁悶且放寬心。且忍耐守陣地等候救兵。自古道兵勝負乃是常情。
梅蘭芳 & 劉連榮
京劇《霸王别姬》
〈自從我隨大王東征西戰〉
〈勸大王休愁悶且放寬心〉選段
虞姬:【南梆子】
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我這裏出帳外且散愁情。輕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頭見碧落月色清明。適聽得眾兵丁閒談議論,口聲聲露出那離散之情。
虞姬:【西皮搖板】
我一人在此間自思自忖,猛聽得敵營內有楚國歌聲。
梅葆玖 & 董圓圓 & 鄧敏
京劇《霸王别姬》
〈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選段
虞姬:【西皮二六】
勸君王飲酒聽虞歌,解君憂悶舞婆娑。嬴秦無道把江山破,英雄四路起干戈。自古常言不欺我,成敗興亡一剎那。寬心飲酒寶帳坐,且聽軍情報如何。
虞姬:【哭相思】
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君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梅蘭芳 & 劉連榮
京劇《霸王别姬》
〈勸君王飲酒聽虞歌〉選段
北京梅蘭芳京劇團
京劇《霸王别姬》
〈勸君王飲酒聽虞歌〉
〈漢兵已略地〉選段
梅蘭芳、劉連榮
京劇《霸王别姬》
音樂新視野 戲即人生—電影《霸王別姬》
由陳凱歌執導的電影《霸王別姬》是根據李碧華同名小說改編而成,本片榮獲1993年第46屆坎城影展的「最佳影片」金棕櫚獎,是首次獲得此項殊榮的中國電影。
電影《霸王別姬》
1993年獲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陳凱歌與張國榮接受法國電視臺採訪
故事是以京劇戲班子的滄桑流變為歷史背景,全片將兩個伶人程蝶衣(張國榮飾)和段小樓(張豐毅飾)悲歡的故事,摻合了中國現代史的發展,娓娓道出一個關於戲、夢和人生的淒美故事。
電影《霸王別姬》
京劇《霸王別姬》選段
張國榮在電影《霸王別姬》中扮演京劇《貴妃醉酒》楊貴妃的扮相。
電影《霸王別姬》
京劇《貴妃醉酒》選段剪輯版
電影《霸王別姬》
文革劇情震撼
戲曲音樂是此片的絕對要素,導演將電影中的配樂與戲曲音樂結合,產生一致性的聽覺美學,達到「戲即人生」的效果。
每位劇中人物都配置固定的樂器,透過樂器來反映角色性格,例如「簫」代表程蝶衣與段小樓的兄弟之情;「京胡」象徵藝人對京戲的執著;至於大時代的動盪則是透過管絃樂來舖陳。
全片以京劇的鑼鼓聲開場,又以鑼鼓聲收場,仿若一齣大戲的幕起幕落,氣勢恢宏而盪氣迴腸。
電影《霸王別姬》
開場
2009年,導演陳凱歌拍攝梅蘭芳傳記電影《梅蘭芳》,由港星黎明飾演梅蘭芳。
電影《梅蘭芳》
精彩片段Part1
電影《梅蘭芳》
精彩片段Part2
大師.梅蘭芳1930年
戲夢京華梅蘭芳
Part1
戲夢京華梅蘭芳
Part2
一代戲曲名伶
梅蘭芳
認識樂理 中國傳統音樂記譜法
記譜法是一種符號體系,每一種記譜法的背後都展現深層的文化內涵。中國傳統音樂記譜法具有悠久的歷史,表現出中國音樂獨特的思維,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
中國記譜法可分為兩大系統:
文字譜:多半指示其演奏手法,又稱為「手法譜」。
符號譜:主要功能為表示音高,又稱為「音階譜」。
常見的記譜法有文字譜、減字譜、工尺譜等。
文字譜
相傳早在西周時代就有記譜法,但並未流傳下來。
南北朝古琴曲《碣石調.幽蘭》的樂譜,以文字記錄音樂內容,包含音高、指法和位置,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記譜法。
七絃琴演奏
伏見无家
《碣石調.幽蘭第五》
減字譜
文字譜的進一步發展即為減字譜,為唐朝古琴名家曹柔所創;是在文字譜的基礎上進行簡化,主要的功能是標明彈奏的指法,因此也稱為指法譜。
明、清兩代的琴譜大多用這種方法記錄,這種由簡化的文字拼合而成的琴譜,使得音樂保存較為容易。
工尺譜
工尺譜得名自記譜系統中的兩個音(工、尺),為中國廣泛使用的記譜法,結合了文字譜與符號譜的概念。
工尺譜用來記載相對音高,對照西洋五線譜,以F大調為例:
工尺譜採用直寫方式,其節奏符號稱為「板眼」,標示在文字右側:
板:強拍,通常以圓圈來表示。
眼:弱拍,通常以頓號來表示。
共有自由板(散板)、有板無眼(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等形式。
宋、元以後的樂譜大部分是用工尺譜式記載的,其中以器樂作品和戲曲唱腔為數最多。
音樂小辭典
板和眼是傳統戲曲中表示音樂節拍的名稱。強拍為「板」,弱拍為「眼」。
「一板一眼」表示二拍為一小節,第一拍為板,第二拍為眼,有節拍清楚的意思;用來比喻條理分明,謹守法規的人。
牛刀小試 樂譜分類
經過老師的介紹,大家對中國的記譜法應該有了基本的認識。讓我們來驗收一下你的學習成果:請判斷下列的樂譜屬於工尺譜、文字譜、減字譜或是簡譜。
范廣慧
〈再別康橋〉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