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音樂(二)/第11課
收藏、儲存、分享專案
收藏喜愛的專案、日後方便再次瀏覽。如果想微調、編輯可「儲存專案」至我的專案。
利用各大社群分享讓專案內容的能見度更加曝光,同時宣傳作者。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1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14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12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13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10課
普通高中/音樂(一)/第11課
職業學校/音樂/第11課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7課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msg}}
普通高中/音樂(二)/第11課
音樂知識 臺灣音樂(五)
十七世紀後半,荷蘭、西班牙侵臺,在臺灣設教堂、建學校,臺灣與西洋音樂有了第一次的接觸。鴉片戰爭之後,西風東漸,西洋音樂傳入臺灣,開啟現代音樂的里程碑。
臺灣的新音樂,經由傳教士和日治時期教育的啟蒙,之後更有留學歐美的作曲家為之貢獻心力。這些優秀的作品,凝聚不同世代的共同記憶,也見證歷史的珍貴時刻,值得我們細細回味。
音樂知識 臺灣當代音樂家
回顧這一百多年來,臺灣現代音樂從零到有,顯示出音樂家們的耕耘與努力。臺灣現代音樂,先後歷經了日治時期的開拓期、光復之後的發展期,以及80年代之後的百花齊放期,臺灣當代的音樂家,用行動和樂章寫下歷史的真實見證。
日治時期的開拓期
1895年,日本接收臺灣,從此臺灣進入長達50年的日治時期。日本人推行日語教育,設立了以西方音樂為基礎的音樂課程,學習西方音樂的風氣逐漸開啟。此時期有志的音樂家幾乎都到日本深造,催生了如江文也《臺灣舞曲》、陳泗治《上帝的羊羔》等作品。
清光緒年間上海點石齋印行的《臺省民主歌》。
林氏好
蔡培火〈咱台灣〉
音樂補給站
第一位留日音樂家張福興,致力於音樂教育的傳播、推廣,並採集民謠、跨足流行音樂的製作,開啟臺灣新音樂史。重要作品有《水社化番的杵音與歌謠》,是本省最早一篇土著族音樂的田野採譜;漢族民間音樂樂譜《女告狀》,被學者譽為「本省第一本工尺譜與五線譜對照之漢族民間音樂」,對於漢族音樂推廣與傳承,功不可沒。
光復之後的發展期
臺灣光復之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設立交響樂團,並成立音樂系所,培養專業人才,但是音樂創作直到60年代之後才真正開始。
1959年留法作曲家許常惠返國,帶回前衛的作曲技法,為保守的臺灣音樂界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他創辦製樂小集,與郭芝苑、陳泗治等作曲家,以及年輕一輩的青年學生,以「中國的、民族的、現代的」為口號,為臺灣音樂創作注入新的認知。
2016年4月17日,財團法人許常惠文化藝術基金會延續許常惠1961年發起之製樂小集音樂會,邀集優秀國人演奏家演出國人作曲家作品,同時也演出許常惠作品,懷念故人。
余道昌小提琴
高炳坤大提琴
潘家琳《...之間》
2016年製樂小集音樂會
陳泗治與德明利共同創辦純德女中音樂專修班。
許常惠有感於臺灣傳統的民間音樂不受重視,便與史惟亮發起「民歌採集運動」,搶救逐漸消失的民族音樂。
1983年3月,許常惠等人前往新竹及苗栗賽夏族部落,了解族人對矮靈祭之祭歌、詞保存的看法。
適逢民歌採集運動50年
傳藝中心辦特展
昨自海上來
許常惠
此時期雲門舞集創立,啟發作曲家以現代的作曲手法來表現傳統音樂的精神,產生如史惟亮《琵琶行》、馬水龍《廖添丁》、賴德和《紅樓夢》等極具民族風味的作品。
羅惠真
史惟亮《琵琶行》
河洛漢文版
羅惠真
史惟亮《琵琶行》
現代中文版
雲門舞集
《紅樓夢》
演出片段
80年代之後的百花齊放期
80年代文建會成立,國家音樂廳和國家戲劇院開始啟用,提供國內音樂家們更好的表演場地,也吸引了大量國際級的藝術家來臺演出,增加國際交流的機會。
臺灣社會由於更加開放與民主化,創作的環境也隨之自由與多元化,作曲家在創作上更以本土的史地與文化出發,產生如錢南章《臺北素描》、馬水龍《關渡隨想》、賴德和《北管的聯想》、潘皇龍《陰陽上去》等作品。蕭泰然更是打破了禁忌,以二二八事件為題材,創作史詩《1947序曲》。
王美齡鋼琴獨奏
台北愛樂管絃樂團演奏
馬水龍《關渡隨想》
林玉卿
潘皇龍《陰陽上去》
〈乞丐身,皇帝嘴〉
此時期的作曲家重拾臺語詩詞來創作,臺語藝術歌曲以及合唱曲如雨後春筍般的成長,如金希文 「關懷臺灣系列組曲」作品、郭芝苑《臺灣頌》以及蕭泰然《玉山頌》等。
金希文指揮
音契合唱管絃樂團合唱演奏
金希文「關懷臺灣系列組曲」
《無言之歌》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郭芝苑《臺灣頌》
邱君強指揮
台中市合唱團 & 台中室內合唱團
& 新世紀合唱團演唱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演奏
蕭泰然《玉山頌》
音樂補給站
70年代的臺灣音樂界掀起一股「尋根」的熱潮,作曲家在傳統跟現代之間徘徊,期望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此期間雲門舞集成立,鼓舞了臺灣作曲家以「本土」與「傳統」為創作內容,結合東方的音樂和舞蹈,創造一個有歌有舞的現代中國。
音樂百寶箱
臺灣樂壇風雲人物
江文也
出生於臺北大稻埕,1914年舉家遷徙廈門,1928年就讀日本武藏高等工業學校電機科,利用課餘時間在日本東京上野音樂學校學習聲樂與作曲。30年代逐漸展露過人的音樂才華,1936年以管絃樂曲《臺灣舞曲》獲德國柏林「第11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文藝競賽二等獎。代表作品有《鋼琴斷章小品集》、歌曲〈春曉〉、〈靜夜思〉、〈春夜洛城聞笛〉、〈漁翁樂〉等。
黃裕翔
江文也鋼琴曲《斷章小品》
拉縴人風雅頌合唱團
江文也〈漁翁樂〉
天主教佳播聖詠團
&
天主教志工合唱團
江文也〈聖母經〉
陳泗治
出生於臺北士林,1934年進入東京神學大學學習作曲,1942年返國,1964年完成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通用的《聖詩》,出任淡江中學校長達25年,兼具音樂家與教育家的身分。其創作具有濃厚的鄉土色彩及強烈的宗教精神,包括鋼琴曲《臺灣素描》、神劇《上帝的羔羊》等,他所編寫的〈臺灣光復紀念歌〉,明亮燦爛,為當年人人朗朗上口的音樂教材。
臺灣音樂哲人
陳泗治
卓甫見
陳泗治鋼琴曲《臺灣素描》
〈蕉葉微風/水牛背上的八哥/
青空彩鳶/倦〉
陳泗治校長百歲冥誕紀念音樂會
卓甫見
陳泗治鋼琴曲《臺灣素描》
〈山羊之舞/台灣少女/母背搖籃/台灣高山之舞〉
陳泗治校長百歲冥誕紀念音樂會
陳澄雄指揮
苗栗縣竹南國小兒童合唱團
苗栗縣建國國小兒童合唱團
敦化美聲合唱團演唱
臺灣省立交響樂團演奏
陳泗治〈臺灣光復紀念歌〉
卓甫見
陳泗治鋼琴曲
〈龍舞/淡水幻想曲〉
淡江中學建校100周年音樂會
呂泉生
出生於臺中,自小在音樂氣息濃厚的環境下成長,1936年進入日本東京東洋音樂學校,主修鋼琴,後因手指受傷,改學聲樂。1943年返臺後開始採集民謠,並以五線譜記錄、整編為合唱曲。1957年與辜偉甫創辦榮星兒童合唱團,落實臺灣近代音樂教育的基礎,曾獲頒行政院文化獎,作有〈搖嬰仔歌〉、〈杯底嘸通飼金魚〉、〈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等撫慰人心的歌曲。
呂泉生(左)與榮星兒童合唱團創辦人辜偉甫合影,呂泉生擔任合唱團團長兼指揮。
大小百合
呂泉生〈搖嬰仔歌〉
吳文修
呂泉生〈杯底嘸通飼金魚〉
〈杯底嘸通飼金魚〉
作曲的由來
呂泉生指揮
榮星合唱團演唱
呂泉生〈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合唱版
鳳飛飛
呂泉生〈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獨唱版
行政院文化獎第11屆得主
呂泉生
郭芝苑
出生於苗栗苑裡,自小受到民間戲曲的薰陶,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1941年進入日本東京東洋音樂學校學習作曲。曾獲頒吳三連文藝獎、第13屆金曲獎終身特別貢獻獎、第10屆國家文藝獎以及行政院文化獎等。其作品豐富多元,包括歌劇《許仙與白娘娘》、管絃樂曲《釋迦傳》、室內樂、鋼琴曲、獨唱和合唱曲等,以及許多光復初期為臺語電影所寫的通俗歌曲。
蘇顯達小提琴
李芳宜鋼琴
郭芝苑三首小提琴與鋼琴小品
〈夜深沉/台灣旋律/車鼓舞〉
拉縴人風雅頌合唱團
郭芝苑〈楓橋夜泊〉
鳳飛飛
郭芝苑〈心內事無人知〉
郭芝苑追思音樂會
郭芝苑紀念音樂會
重現大師經典作品
國寶音樂家
郭芝苑
史惟亮
出生於中國遼寧,原就讀北平藝專音樂系,1949年以流亡學生身分進入臺灣師範學院,隨後赴歐洲深造。少時便對傳統音樂十分喜愛,又因在北平藝專受到老師江文也的啟發,赴歐深造,以民族音樂的創作為方向。返國後成立臺灣第一所音樂圖書館,並成立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與許常惠發起民歌採集運動,保存包含民間說唱藝人陳達的曲藝。作品包含清唱劇《琵琶行》,以及為雲門舞作《夏夜》所編的《絃樂四重奏》。
史惟亮德國檔案
珍貴民族音樂臺師大再現
史惟亮計畫
陳君笠指揮
師大附中校友管樂團演奏
史惟亮〈師大附中校歌〉
許常惠
出生於彰化和美,是臺灣第一代留歐的音樂家。1959年返臺,致力於民歌採集,是極富使命感的民族音樂學家。他成立亞洲作曲家聯盟,擴展臺灣作曲家的視野。一生獲獎無數,包含吳三連文藝獎、行政院文化獎、法國政府騎士勳章、法國榮譽軍團長官級勳章、總統府二等景星勳章等。重要作品有清唱劇《葬花吟》、歌劇《白蛇傳》、歌曲〈昨自海上來〉等。
Lawrence Golan指揮
陳允宜獨唱
臺師大音樂系絃樂團演奏
許常惠獨唱曲〈女冠子〉
Lawrence Golan指揮
臺師大音樂系絃樂團演奏
許常惠絃樂合奏曲《絃樂二章》
黃暐貿
許常惠琵琶獨奏曲《錦瑟》
吹笛人室內樂團
許常惠長笛獨奏曲《盲》
盧炎
出生於中國南京,臺灣師範大學畢業,1965年赴美專攻作曲,接觸荀貝格、魏本、洛赫伯克、巴爾托克等現代作曲家的作品,其作品前衛創新,風格不拘形式,具有詩歌般的美感,擅長以無調性的技法,創造出極具個人風格的曲風。代表作品包括管絃幻想曲《海風與歌聲》、歌曲〈憶江南〉、〈浪淘沙〉、〈瑛瑛曲〉等。
十方樂集打擊樂團
盧炎〈浪淘沙〉
李郁茹
盧炎《洛夫歌曲四首》
〈窗下/有鳥飛過〉
江靖波指揮
東吳大學音樂系管絃樂團演奏
盧炎管絃幻想曲《綺思曲》
陳中申竹笛
采風樂團
盧炎《國樂五重奏》
十方樂集打擊樂團
盧炎《擊樂三重奏》
用音符寫詩的作曲家
盧炎
Part1
用音符寫詩的作曲家
盧炎
Part2
蕭泰然
出生於高雄,臺灣師範大學畢業後,受到老師許常惠的影響,進入日本武藏野音樂大學攻讀鋼琴與作曲。其音樂作品中充滿對鄉土的熱愛,先後獲頒行政院文化獎、臺北市文化獎章、第10屆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與特別貢獻獎。重要的作品包括神劇《耶穌基督》、《小提琴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史詩《1947序曲》,以及歌曲〈上美的花〉、〈永遠的故鄉〉等。
臺南南門教會
蕭泰然神劇《耶穌基督》
蘇顯達小提琴獨奏
雄頌管絃樂團演奏
蕭泰然《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邱君強指揮
歐陽伶宜大提琴獨奏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演奏
蕭泰然《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第二樂章
呂景民指揮
葉綠娜鋼琴獨奏
雲石交響樂團演奏
蕭泰然《c小調鋼琴協奏曲》
第二樂章
蘇顯達小提琴
李芳宜鋼琴
蕭泰然小提琴小品
〈冥想曲/夢幻的恆春小調/
D調夜曲〉
陳雲紅指揮
台北室內合唱團演唱
蕭泰然〈永遠的故鄉〉
音樂家蕭泰然辭世
作品傾訴臺灣之愛
文化容顏
蕭泰然
行政院文化獎第28屆得主
蕭泰然
臺灣音樂家
蕭泰然傳
馬水龍
出生於基隆,從小受到傳統戲曲的影響,作品極具民族特色。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受教於蕭而化、許常惠、盧炎等。1972年赴德深造,曾獲頒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創作獎、金鼎獎、美國國務院傅爾布萊特學術獎,是第一位於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發表整場個人作品的臺灣作曲家,作有鋼琴獨奏曲《臺灣組曲》、《梆笛協奏曲》、舞劇《廖添丁》、《孔雀東南飛》等。
馬水龍《絃樂四重奏》
2015年春秋樂集_秋季
林義偉
馬水龍〈踢踢踏〉
簡崇元
馬水龍〈水中花〉
2012年臺大名譽博士
馬水龍
一代作曲大師殞落
馬水龍享年76歲
李泰祥
出生於臺東馬蘭部落,為臺東阿美族原住民。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畢業,1973年獲洛克斐勒獎學金赴美進修,回國後致力於音樂創作。重要作品包括管絃樂曲《現象》、雲門舞劇《薪傳》、實驗劇《還緣》、歌劇《張騫傳》等。同時也創作流行音樂,作有如〈橄欖樹〉、〈錯誤〉等膾炙人口的歌曲。晚年致力於原住民音樂創作,完成阿美族史詩的大型管絃樂作品《狩獵》。
莊舜旭指揮
臺大交響樂團演奏
李泰祥〈橄欖樹〉
管絃樂版
李泰祥
李泰祥〈錯誤〉
齊豫
李泰祥〈有一個人〉
李泰祥 & 唐曉詩
李泰祥〈告別〉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李泰祥編曲
〈馬車夫之戀/丟丟銅仔/天黑黑〉
浪漫音樂詩人李泰祥主題音樂會
向大師李泰祥致敬
《美麗的錯誤》三度演出
文化容顏
李泰祥
臺灣音樂大師
李泰祥
賴德和
出生於彰化員林,自小從野臺戲中奠立音樂基礎,作品兼含傳統與創新的魅力。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期間,與陳懋良、馬水龍、溫隆信創立向日葵樂會,推廣現代音樂創作。受到林懷民藝術理念的啟發,用現代音樂的手法來詮釋中國戲曲的精神。1987年以舞劇《紅樓夢》獲頒國家文藝獎,2010年再度榮獲第14屆國家文藝獎。作品包括《眾妙》、《春水》、《待嫁娘》等。
賴德和《待嫁娘》
2011年春秋樂集_秋季
邱君強指揮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演奏
賴德和《安魂曲》
(祭921臺灣世紀末大地震)
十方樂集打擊樂團
賴德和《甲申隆冬》II
徐以琳
賴德和〈畫眉〉
林義偉
賴德和〈油桐花若開〉
用音樂書寫人生
賴德和
(相關內容從影片24分鐘開始)
潘皇龍
出生於南投埔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畢業後,赴歐洲專攻作曲,返國後致力推動現代音樂。曾獲頒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德國音樂學院音樂創作比賽第二獎、德國尤根龐德作曲獎等。其作品創新前衛,在精神上卻結合中國的哲學思想,形成獨特的音樂風格,代表作包括《五行生剋》、《陰陽上去》、《迷宮.逍遙遊》等。
邵恩指揮
哈里.斯派納低音單簧管獨奏
臺北市立國樂團演奏
潘皇龍低音單簧管協奏曲《一江風》
十方樂集打擊樂團
潘皇龍《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十方樂集打擊樂團
潘皇龍《圖騰與禁忌》
台北中央C室內樂團
潘皇龍《東南西北 VIII》
陳雲紅指揮
台北室內合唱團演唱
潘皇龍《夢遊女》
錢南章
出生於江蘇常熟,兒時在臺北龍山寺附近成長,受到傳統戲曲的薰陶,音樂極具民族特色。畢業於中國文化學院,1984年赴德國攻讀現代作曲技法。他的作品豐富多元,音樂旋律優美,重視歌詞音韻的處理,含有深沉的詩意。曾以〈馬蘭姑娘〉、〈佛說阿彌陀經〉、〈我在飛翔〉及交響曲〈號聲響起〉奪下4屆金曲獎最佳作曲人,也是國家文藝獎得主。
《馬蘭姑娘》為財團法人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委託作曲家錢南章創作,並於1996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首演。全曲共分八首樂曲,包括〈美麗的稻穗〉(卑南族)、〈喚醒那未儆醒的心〉(阿美族)、〈荷美雅亞〉(鄒族)、〈黃昏之歌〉(排灣族)、〈讚美歌唱〉(魯凱族)、〈向山舉目〉(排灣、阿美族組曲)、〈年輕人之歌〉(鄒族)、〈馬蘭姑娘〉(阿美族)。
國立實驗合唱團演唱
國家交響樂團演奏
錢南章《馬蘭姑娘》
〈喚醒那未儆醒的心/讚美歌唱/
向山舉目/馬蘭姑娘〉
古育仲指揮
羅玉鈴獨唱
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合唱
錢南章《馬蘭姑娘》
〈荷美雅亞〉
古育仲指揮
張偉文獨唱
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合唱
錢南章《馬蘭姑娘》
〈黃昏之歌〉
古育仲指揮
台北愛樂合唱團演唱
台北愛樂青年管絃樂團演奏
錢南章《馬蘭姑娘》
〈讚美歌唱〉
古育仲指揮
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演唱
錢南章《我在飛翔》組曲
〈我在飛翔〉
鄭立彬指揮
陳美玲獨唱
台北愛樂合唱團合唱
臺灣國樂團演奏
錢南章《十二生肖》:蛇
古育仲指揮
許淇鈞獨唱
蔡宛玲朗誦
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合唱
錢南章〈聖哉經〉
金希文
出生於雲林斗六,為美國的作曲博士。作品常以生命與宗教為主題,結合人聲與樂團,在現代風格中融入東方元素,其獨特的曲風深受國際樂壇肯定。他的「關懷臺灣系列組曲」作品,以臺語創作,展現對鄉土的情感與摯愛。其它代表作品包括交響曲《臺灣》、合唱交響曲《無言之歌》、清唱劇《回憶與盼望》、臺語歌劇《黑鬚馬偕》、協奏曲《福爾摩沙的四季》等。
金希文指揮
音契合唱管絃樂團合唱演奏
金希文《夢見一座橋》
柳瀨洋豎笛獨奏
金希文豎笛協奏曲《清澈的午夜》
金希文《黑鬚馬偕》
製作紀錄
音樂導聆
臺灣當代音樂
江文也管絃樂曲《臺灣舞曲》
江文也是臺灣第一位揚名國際的作曲家。此作品於1936年榮獲柏林第11屆奧林匹克音樂比賽的特別作曲獎。江文也以緬懷故鄉的詩作為創作靈感,使用五聲音階的和聲架構,並加入原住民的旋律素材。
江文也以《臺灣舞曲》贏得奧林匹亞音樂競技作曲第四名。
音樂補給站
江文也在《臺灣舞曲》總譜上寫了幾行詩句,藉以描繪曲中的意境:
「我看見莊嚴的樓閣,我看見華麗的殿堂,
我看見被深山密林環繞的祖廟,和古代的演技場。
但這些已消失殆盡,已化作幽靈,融於冥冥的太空。
將神與人子的寵愛集於一身的精華,如海市蜃樓,隱約浮現在幽暗之中。
啊!在這退潮的海邊,只看見兩三片殘留的水沫泡影。」
全曲為單樂章、ABACA的輪旋曲式,充滿濃厚的臺灣鄉土色彩。A段的主題由木管吹出,充滿飄渺虛無的氛圍。
之後絃樂奏出B段的主題,描繪出詩中莊嚴華麗的樓閣殿堂。全體樂器再度奏出A段旋律,宣告夢幻的破裂。
在長休止符後,C段的主題由法國號奏出,再由雙簧管應答,在問答之間有著無限的感嘆。
最後樂曲回到A段,在主題完整呈現後,由低音號吹出結束樂句。低沉的五聲音階反覆地演奏,留給聽眾的是無限的悵然。
張己任指揮
東吳大學音樂系交響樂團演奏
江文也管絃樂曲《臺灣舞曲》
顧豐毓指揮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
民族管絃樂團演奏
江文也管絃樂曲《臺灣舞曲》
國樂版
奧運音樂獎
江文也
馬水龍《梆笛協奏曲》
梆笛本是梆子戲的主要樂器,音色高亢清亮,兼具抒情與豪邁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此曲作於1981年,將梆笛迷人的音色與亮麗的風格展現地淋漓盡致。全曲以連貫的二個樂章串成,成功地將中國樂器與西洋交響樂團相互融合。
第一樂章
由樂團奏出序奏,雄渾沉穩的聲響,描繪出漢民族的雄風與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
接著,梆笛以鮮明輕快的音色奏出活潑的主題。
在樂團的烘托下,梆笛清亮的音色、活潑的旋律,令聽者產生一股陶陶然的感覺。
黃新財指揮
陳中申梆笛獨奏
南瀛青少年管絃樂團演奏
馬水龍《梆笛協奏曲》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此樂章為優雅的慢板,低音絃樂聲部展現前一樂章的主題,梆笛以委婉輕柔的語調,吹出悠揚遠闊的音樂線條,最後音樂進入高潮,逐漸地結束此樂章。
邱誓舷指揮
王煜凱梆笛獨奏
愚韻室內管絃樂團演奏
馬水龍《梆笛協奏曲》
第二樂章
音樂補給站
馬水龍的《梆笛協奏曲》榮獲73年度金鼎獎「最佳作曲獎」,以及84年度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1990年代中國廣播公司的整點報時音樂,便是來自《梆笛協奏曲》的序奏部分。
看見音樂聽見畫
馬水龍
蕭泰然《1947序曲》
被譽為「臺灣的拉赫瑪尼諾夫」的蕭泰然,自小即接觸教會音樂與西洋音樂。之後跟隨許常惠學習,種下創作臺灣音樂的理念。此曲為他有感於二二八事件的平反所做的史詩,強調以愛戰勝仇恨、以希望擴展未來的信念。全曲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管絃樂曲,第二部分為兩段大合唱作品。
第一部分一開始銅管齊鳴,波濤洶湧的音樂氣勢,向世人宣告臺灣的悲情歷史,接著以詩畫般的樂音描繪臺灣的美麗山河。
第二部分的大合唱曲以詩人李敏勇的〈愛與希望〉開始,唱出教人驚艷的福爾摩沙。
茲登涅克.馬爾卡指揮
盧瓊蓉獨唱
高雄市內 & 紅木屐合唱團合唱
高雄市交響樂團演奏
蕭泰然管絃樂曲《1947序曲》
〈愛與希望〉
第二段落以鄭兒玉牧師的詩作〈台灣翠青〉為藍圖,表達臺灣人民渴望和平、追求自由的心願。
國立實驗合唱團演唱
國家交響樂團演奏
蕭泰然管絃樂曲《1947序曲》
〈台灣翠青〉
許瀞心指揮
王望舒獨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交響樂團
蕭泰然管絃樂曲《1947序曲》
音樂補給站
蕭泰然的《1947序曲》為音樂會序曲形式,內容具有文學性和描繪性的主題。
蕭泰然於1993年開始創作此曲,期間因心臟大動脈血管瘤破裂而一度生命垂危,痊癒後在1994年完成此作。其中第二部分〈台灣翠青〉,將臺灣民謠融入樂曲中,道出受壓迫的臺灣人心聲。
黑暗的時候看天星
蕭泰然
牛刀小試 旋律拼圖
下列兩首曲調為臺灣當代知名音樂家的作品,請聆聽老師的彈奏,完成下列曲調,並試著唱唱看。
音樂新視野 臺灣當代音樂中的傳統音樂要素
二十世紀臺灣的音樂創作追求「傳統」與「現代」兩個精神導向,無論是採用傳統的調性、調式,或現代的電子新科技,傳統音樂與民謠始終是作曲家創作的素材和靈感來源。作曲家或直接引用加以發展,或從其中擷取豐富文化色彩的要素如音階結構、樂器音色、人聲唱腔,來表達他們的情感,喚起聽眾的共鳴與文化記憶。
南北管是臺灣傳統社會最古老的樂種,也是融入在生活中的音樂;南管細膩優雅,北管高亢流暢,兩者風格雖異,但都具備豐富的藝術與文化內涵。臺灣當代音樂作品,早自郭芝苑《臺灣古樂幻想曲,1954》、許常惠《百家春,1981》,到中青代作曲家如馬水龍《臺灣組曲,1965》、賴德和《鄉音I,1995》、潘皇龍《釋.道.儒,1991》等,均可看到作曲家運用南北管音樂素材的例子。這些作品巧妙結合「傳統」與「現代」的要素,展現豐沛的生命力與創造力。
郭芝苑為臺灣現代民族音樂的開拓者。
《臺灣古樂幻想曲》是以五聲音階為主的北管曲調〈水底魚〉 為主題的變奏曲。
陳丘祐
郭芝苑《臺灣古樂幻想曲》
許常惠致力於現代音樂的教學與民族音樂的保存。
馬水龍小時候住家附近有「講古桶」的說書,與廟宇附近的北管戲曲與樂隊的演出,使他從小便對於傳統聲響有著濃厚的興趣。記憶中的鑼鼓點、南北管、歌仔戲等原鄉的聲音,也成了他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
《臺灣組曲》
第一樂章〈廟宇〉:結構為ABCD形式。4/4 3/4 6/8拍子輪互交換,先擊鼓引鐘,再由誦經體式從間加入而展開,描繪出莊嚴而脫俗的廟宇。
第二樂章〈元宵夜〉:本曲為非嚴格調性之不定調性。作曲動機得自於元宵夜民間風俗之舞獅舞龍等熱鬧景象。
第三樂章〈進香〉:為非嚴格調性之一定調性4/4拍如歌慢板。此曲為安逸而虔誠的善男信女們隨神出巡和進香情形素描。
第四樂章〈酒宴〉:諧謔曲形式,節奏略為自由2/4拍快板。臺灣民俗大拜拜請客之盛況寫真,全曲洋溢著活潑歡樂的場面。
賴德和從小看野臺戲,對南北管情有獨鍾,從野臺戲文武場鑼鼓點子裡奠下音樂基礎教育,而後將這些養分重現在自己的音樂生命中,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揉合一種新的魅力。
「鄉音」系列
《鄉音I》北管戲曲的聯想
《鄉音II》南管戲曲的聯想
《鄉音III》為管絃樂團之音樂會序曲
《鄉音IV》三樂章管絃樂曲
《鄉音V》歌仔戲的聯想
此系列作品中,傳統樂器使用主要是鑼、鼓,除了《鄉音V》有很明確地使用嗩吶、二胡外,樂器多是擬聲、擬唱或擬鑼鼓化地呈現傳統樂器的意境。
潘皇龍運用現代作曲技巧譜寫中國哲學思想,融合傳統與創新。
《釋.道.儒》五首傳統樂器六重奏曲
《釋.道.儒》為潘皇龍第一首為傳統樂器的創作曲,分別由〈天機〉、〈姻緣〉、〈人間世〉、〈輪迴〉、〈天地人合一〉五首曲子所構成,其中奇數的曲目自成獨立單元;而偶數的曲目,則由「即興」與「非即興」對位而成,類似間奏曲。
此系列作品不僅在樂器的使用與選擇上取自傳統中國樂器,在曲名標題上「釋.道.儒」也是中國傳統社會宗教、人文思想與道德行為的基礎。在傳統與現代的衝擊下,如何發掘傳統樂器的性能與音樂的語彙,並兼顧時代脈動與國際性,是潘皇龍為這系列作品所設定的目標。
牛刀小試 音樂展演(二)節目單設計
節目單就像喜筵的菜單,在未享受美食前瀏覽菜單,可因此而食指大動,且充滿期待。
節目單的製作有傳統的格式,但也不乏創意之作。不論創意如何,有些資訊是不可缺少的,如:曲目、演出單位等,有時也會有贊助廠商的廣告。
現在讓我們為節目單內頁做簡單的設計,同時記得要考慮製作的成本(頁數、套色、封面設計)。
陳麗嬋獨唱
蕭泰然鋼琴伴奏
〈上美的花〉
廖嘉弘指揮
許景淳獨唱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演奏
〈上美的花〉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