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r可以是指任何動手自己「做」東西的人:在家裡做簡易機器人的是Maker,在車庫裡開發電腦的人是Maker,在廚房做晚餐的人是Maker,在房間裡做小玩具車的孩子也是Maker!
Maker是一群充滿好奇、熱情、業餘的發明家,過去許多偉大的產業發明也都來自這樣的一個群體。隨著社會發展,我們逐漸失去了這樣的精神,今日的Maker有些非常令人驚異之處,「你會很驚訝的發現他們是在『玩科技』,他們不見得完全知道他們在做什麼,但他們就是在玩的過程中發現它能做什麼,接著也或許,從中發現他們自己能夠做什麼。」
自造者的概念
自造者(Maker,又譯為「創客」)概念來源於英文Maker和Hacker兩詞的綜合釋義,是指一群酷愛科技、熱衷實踐的人群,他們以分享技術、交流思想為樂,以自造者為主體的社區(Hackerspace)則成了自造者文化的載體。自造者空間(maker space)就是結合不同自自造者的外部能量,激發每個人的創造力。
自造者是趨勢
自造者是當代潮流趨勢中最被熱烈討論的一環,同時也被視為是啟動未來創新的重要角色。從過去單向「想」的學習模式,到今日「創意、創新」成為競爭主體的時代,連結了「想」與「做」的過程,有助於找到答案並解決問題,更可能誘發新的創意與發明,是當前開創性動力的來源。而美國MIT(麻省理工學院)發起的Fab Lab實驗室模式與其教育推廣概念,也成為自造者運動(The Maker Movement)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自造者的特點
自造者的興趣主要集中在以工程化為導向的主題上,例如電子、機械、機器人、3D列印等,也包括相關工具的熟練使用,如CNC、雷射切割機等,還包括傳統的金屬加工、木工及藝術創作,例如鑄造、手工藝品等。他們善於挖掘新技術、鼓勵創新與原型化,他們不單有想法,還有成型的作品,是「知行合一」的忠實實踐者。他們注重在實踐中學習新東西,並加以創造性的使用。
自造者社區
自造者的社區保持適度的開放,讓來自於各領域的人在尋找到機會的同時也保證社區本身的正常運轉。他們不拒絕任何商業化的可能,甚至他們當中的有些人精於此道。但同樣很重要的一點是,社區在其中必須保持中立,以避免短視的行為將整個社區拖入利益糾葛的泥沼。
自造者運動宣言
做 Make、分享 Share、給予 Give、學習 Learn、工具操作 Tool up、
玩 Play、參與 Participate、支持 Support、改變 Change
解釋自造者宣言的訴求,是藉由創造、和其他人分享和給予,不斷自我學習、配有工具技能,抱有樂在其中心態,參與相關社團,尋求實際財務或情感支援並擁抱因創造而來的改變。擁抱那些在自造者旅程途中自然出現的改變。因為製造是身而為人最基本的一部分,在製造的同時,自己也將變得更完整。
自造者時代: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自造者運動從美國西岸點燃,延燒至全世界,一切就如同《連線》雜誌主編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自造者時代: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裡預言的那樣,我們迎來的是數位製造結合個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Maker Faire
Maker Faire可以說是地球上最棒的秀、故事、闔家適宜的節日,歡慶Maker的發明、創意,也是自造者運動的慶典。
Maker Faire有點像是結合全新元素的科學展覽和地區展覽,集結了所有年紀的科技愛好者、工藝家、教育家、修補工、業餘愛好者、工程師、科學社團、作家、藝術家、學生還有商業展示者。這些Maker來到Maker Faire展現、分享他們所作與所學。
電動長頸鹿Russell
於2006年的Maker Faire Bay Area首次亮相,爾後就成了Maker Faire的象徵。
Makerspace in Taiwan
臺灣已有許多青年世代投入數位製造、Fab Lab、Maker Space的創建與推動,用實際行動改變臺灣。以臺灣深厚的IT製造的基礎,激勵更多創意和創業的發展,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助力,透過創客的自主創新,將可能為臺灣帶來新的未來。
Maker Faire之所以設立展覽,主要是針對那些探究事物的新型式以及新科技而有遠見又樂於呈現的Maker。這不只是在技術領域的推新,其志向更遠在科學、工程、藝術和工藝等跨領域的實驗與創新。
參加展覽的人都非常有趣又好奇,他們喜歡學習,更樂於分享他們創造的作品。Maker Faire正提供了機會給他們展示自己的作品,讓他們可以彼此互動、交流。許多Maker表示除此以外實在苦無機會分享他們的創意,因為 DIY(Do-It-Yourself)總是默默暗地發生,像在商店、車庫或者廚房餐桌等,沒什麼機會公諸於世。這些傳統藝術、科學、工藝作品缺少的是聚光燈來讓它們可以受到大家的矚目,而Maker Faire正是讓我們可以看見平常沒有機遇碰到的專題、想法的推手。
每一個孩子都可能是影響臺灣未來的一個機會,建構一個鼓勵開放學習的自造者環境,才可能讓源源不絕的創意成為驅動未來競爭力的核心力量。當我們思考如何培養新世代具備足夠的創新能力時,我們要做的事是:從校園開始,鼓勵更多的創客出現,引入國際社群組織的互動參與,讓他們學會思考、分享,更學會動手自造。為臺灣帶來新的力量與創新思維,讓創客運動從校園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