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始與製法
◎陶器的出現是新石器時代的特徵之一,在人類生活具有重要一,不只豐富了生活用具,更加強定居的穩定性。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是原始手工藝重要的起始,並且出色具有成就,期可分為灰陶、彩陶、黑陶、幾何印陶紋等等。
◎最初是用泥糊在編織物上燒成的,後來才直接泥製燒,一般用細膩的黃土並除去雜質,或摻入沙子防爆裂,在高溫燒製。陶器製法,小型可用捏製,大型則用泥條搓成泥條,盤出器形,相接並抹平表面。
彩陶指的是一種繪有黑色、紅色的裝飾花紋的紅褐色或棕黃色的陶器。也稱為仰韶文化。彩陶是用手捏製,在未乾時用工具在表面打磨光滑,爾後畫上花紋,燒成紅色(含赤鐵礦顏料)、黑色(錳化物顏料)。依時間先後與藝術風格的不同分為:半坡型、廟底溝、馬家窯、半山、馬廠等等。
1.半坡型
◎半坡型分布在渭河流域,以陝西的關中平原為中心,向四周發展。
◎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黑陶增多,品種有水器、飲食器、儲盛器、炊器等。圜底盆、卷唇盆等是常見的陶器。裝飾方法有彩繪、捺印、劃紋、堆飾等。
2.廟底溝型
◎是在半坡型的基礎上發展的,分布地區以陝西關中為中心向四周發展。
◎其造型以大口鼓腹、小瓶底最典型,裝飾多以帶狀紋、垂弧紋、平行條紋、圓點紋、迴旋鉤連紋、網格網等幾何紋,也有花瓣紋、鳥紋等,多用直線和曲線結合,構成取邊三角形、黑白相間為特色。
3.馬家窯型
◎裝飾多用同心圓為中心組成圖案,運用曲線與直線的組合,產生對比的藝術效果。多有大片網格紋,細網格和粗線紋形成對比,且裝飾多佈滿器體。
◎最大的特點是:滿,裝飾從器口到底部,皆是紋路;內彩,內壁具有彩繪;點和螺旋紋,具有旋轉、流動感。
4.半山型
◎其圖案組織可分為兩種:漩渦紋、葫蘆紋。多以曲線為主,並運用鋸齒紋,彩繪線條紅、黑相間。
◎器形多為壺類,圓而微扁的壺身,較短又略向外張的直頸,曲線和直線形成對比,壺身的寬度與高度形成恰當比例。
起源與分布
新石器時代晚期在黃河下游和東部沿海興起的文化,因出現多樣的黑色陶器為名,亦稱「黑陶文化」、「龍山文化」。其類型可分為早期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典型龍山文化和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製法與特點
◎已採用輪製,使所製器形渾圓工整,器皿的口、腹、底皆趨於正圓,器胎厚薄均勻,也提高製陶生產力。
◎黑陶工藝具有四特點:「黑」,指烏黑的色彩;「薄」,指器體很薄,又有「蛋皮陶」之稱;「光」,具有光澤;「紐」,器物多穿繩或有手持的器耳、蓋紐。
造型
◎主要適應生活實用而做,「鎘足」由陶鼎的三足改進為三條肥大的中空款足,是為了在火上使用時擴大受熱的面積,縮短燒煮時間而設計的。
◎「甗」是為了使器物的下部能煮、上面能蒸,使煮與蒸兩者結合的器皿
造型
◎「豆」是把盤子加一個高足,便於取拿食物,也便於挪動。
◎「簋」是陶碗加上一個方形的座,圓和方的造形產生對比之美,使用上更加安定。
◎「鬹」有各種演變,最早為圓腹小口、底有三足。之後腹變扁形、口部移至器體前側,成鳥喙型。再變成口部擴大、三實足變三空足、把守成繩紐狀。逐步走向形象化,並提高實用功能。
幾何印紋陶
◎因純印壓的幾何紋而名,可分為「印紋軟陶」與「印紋硬陶」兩種,印紋軟陶分泥質和細砂質,燒成溫度較低,胎色有紅褐色、灰白色與灰色;印紋硬陶,燒成溫度較高,胎作灰色。
◎器形有罐、瓿、尊、簋、豆、盤、杯、盂。紋路有水浪紋、米字紋、回紋、方格紋、編織紋、繩紋等等。
◎陶器是民眾最大宗的生活用器皿,因此在商代的陶器有普遍的發展。在鄭州早期遺址,發現十四座陶窯與許多陶胚、陶拍、陶杵、陶印模等等,陶印模是用以在陶胚上印製花紋的,常見的有饕餮紋、方格紋、回紋等。
◎商代的陶瓷工藝分為灰陶、白陶、釉陶和原始瓷器等多種。
◎陶器是民眾最大宗的生活用器皿,因此在商代的陶器有普遍的發展。在鄭州早期遺址,發現十四座 陶窯與許多陶胚、陶拍、陶杵、陶印模等等,陶印模是用以在陶胚上印製花紋的,常見的有饕餮紋、方格紋、回紋等。
◎商代的陶瓷工藝分為灰陶、白陶、釉陶和原始瓷器等多種。
◎安徽屯溪西周墓裡出土大量的原始瓷器,有瓷碗、瓷盂、瓷豆、瓷尊、瓷盉等,其中以瓷豆最多,胎質灰白、高嶺土燒成,塗有黃綠或青綠薄釉。
◎這時期的陶器,早期以紅色粗尼陶為多,一般為繩紋,並常用回紋、重圈紋、S紋等作裝飾,器形多尊和簋,而沒有盂;晚期則較多弦紋、篾紋等,器形則是盂為多。
此時期的陶器又有更多發展,出土的陶器多有「相邦」、「守相」、「左陶戶」等字銘,是官方經營產品。私家生產的陶器也很多,器物上多刻有「綦昌」、「紋牛陶」、「陶午」、「栗疾已」等人名。可分為:
1.暗紋陶:工具在陶坯未乾前壓印花紋。
2.彩繪陶:在陶胎上畫花後再燒製。
3.幾何印紋硬陶:有幾何花紋的硬質陶。
4.原始青瓷:接近青瓷的陶器。
各類陶瓷取代部分銅器與漆器。可分為:
一、釉陶:指塗有黃綠色或低溫鉛釉的陶器。
二、彩繪陶:主要以明器為多,因漢代厚葬。色彩更加豐富,也有許多生活器皿。
三、早期瓷器,以青瓷為主,亦有黑瓷。
四、磚瓦:被廣泛運用到宮室與民居,為建築所用,有畫像磚與瓦當,多為裝飾用途。
陶和瓷最主要的差別是在原料與燒成溫度,陶是黏土、較低溫;瓷是瓷、較高溫。
一、青瓷:是最早期的瓷器,受釉與溫度影響,含有多量氧化鐵,呈青色。
二、黑瓷:和青釉一樣原料,但氧化亞鐵的含量較高,故呈色較深。
三、畫像磚:藝術性質高,且含生活情趣、佛教色彩之故事盂其中。
隋唐
◎隋代最主要成就為白陶的出現,是由青瓷演變而來,品種增加:飲食器、盛貯器、生活用器、文具、娛樂器、家具等等。較特別的是龍柄雙身壺。
◎唐代著名的則有青瓷(越窯)、白瓷(邢窯)、彩瓷、唐三彩。
宋代
◎宋代是「瓷的時代」,而定、汝、官、哥、鈞稱為宋代五大名窯。宋瓷特色為簡潔優美,且有刻花、印花、繡花、畫花等裝飾,釉色方面:定窯、景德窯為白瓷;汝窯、耀州窯、龍泉窯為青瓷;建窯、吉州窯為黑瓷;鈞窯為彩瓷。
1. 練土
以菊花練的方式手鍊土或練土機的土來製作,目的是為使土質的軟硬度及濕度適中,並且藉由練土的過程使土質平均、並去除多餘的空氣。
2. 定中心
這裡分為兩步驟,首先是將土置於拉坏轆轤上,盡量放置正中央,並且施以拍打的方式使土固定在盤上。第二是開始轉動轆轤,用雙手的力量將土坯向上拉、向下推,如此來回三次,以找出土坯的政中心。
3. 開洞、擴底
先以右手姆指在圓心開洞、左手扶胚,再用右手四指將孔洞擴大。
4. 拉高
右手姆指在外、左手食指與中指在內,內外向土施以壓力,並同時向上帶,拉高坯體。
3. & 4. 兩步驟來回動作,以達所需器形之寬度與高度。
5. 縮口
依據所要的器形決定所要的口緣大小,左手在內輕扶,右手向內壓縮。
6. 脫胚
在達到想要的形狀後,利用切線或切片刀在坯體底部切割坯體。
7. 修坯
拉坏完成後,土質非常柔軟,需要等待數天,直到軟硬適中時,進行修坯的動作,利用修坯刀整修器物的內外平整度與厚薄,以及底端地圈阻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