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河南西部、黃河中游南岸發現的二里頭文化,發現已進入了青銅時代。商代早期的青銅器都直接仿製陶器,青銅是天然的銅紅加錫的合金,表面灰青色,故稱。
青銅器的造型
青銅器名稱依據功能、生活用途而定,大致可分:
一、烹飪器:「鼎」,煮肉食的器物;「鬲」,煮粥的食物;「甗」,烹飪器物。
二、食器:以「簋」最多,盛裝黍稷。
三、酒器:爵、斝、角、觚、觶、壺、卣、罍、觥、盉、尊、彝。
四、其他:水器、雜器、兵器、樂器等。
青銅器製法
1.製範:根據所需的器形,先用泥製一個外型,稱之為「模」。
2.雕刻:用硃筆在模上畫各種所要裝飾的花紋,再把圖案雕刻出來。
3.外範:用細泥片附在胎外,使大致器形產生,外範分片的多寡視器形而定。
4.內範:內範與外範的距離便是器物的厚度。
製作步驟
1.製好器形的內範及外範後,便可將原先的泥胎移走,而原先的內範與外範相結合,兩者之間可製作凹凸之卡榫、幫助定位。
2.內外範的模具上方需製作一注口,以便材料的倒入。
3.將燒製溶融狀的青銅液體倒入模具內,而原先的空隙就成了未來的器形。
4.冷卻後將外範打破取出,便可獲得器物。
青銅器的裝飾
青銅器的裝飾是直接雕在模壁上,銅器的陶範是依據器形分片作的,所以其花紋需要對稱的形式,使接縫在紋路的兩邊或正中間以求美感。
周代
西周青銅工藝可分兩階段,前期承襲商代風格,後期在成康之後才發展時代的特色。在此介紹周代特有的「簠」、「盨」、「匜」
鑲嵌
◎鑄造銅器時,在需鑲嵌部位表面鑄成淺槽,將松石、紅銅片,或金銀絲、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整光滑。
◎鑲嵌工藝始於二里頭文化時期,春秋時期較盛行。二里頭遺址所出鑲嵌綠松石的圓形銅器為目前所見最早的鑲嵌實物。
戰國-累(纍)絲
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將金拉成金絲,然後將其編成辮股或各種網狀組織,再焊接在器物上,謂之累絲。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所出精美絕倫的金鎖鏈就是以多股細如毫髮的金絲編累而成,不僅代表了戰國時期的工藝水平,亦是匈奴金屬編絲工藝的傑作。
秦漢-鎏金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鎏金技術的國家。古人在戰國時期就巳運用這項技術在銅器上,一直到兩漢時期鎏金工藝大放異彩。歷代流傳下來的鎏金文物外表燦爛奪目,也阻隔時空演化帶來氧化作用,因此保存良好。
◎主要方法是將金與汞混合,形成液體合金(金汞齊)塗至器體表面,在無煙炭火溫烘烤令汞蒸發,剩下金層,再打磨光亮。
秦漢-金銀錯
鑲嵌金、銀於青銅器表面形成「金銀錯」裝飾圖案的工藝,在春秋時已經出現。金銀錯製作於青銅器上的方法是先在器物表面鑄出淺凹花紋,並用雕刀刻畫,使凹槽上窄下寬。刻槽後底部毛頭愈多愈好,鑲嵌時將金、銀絲或片敲擊入凹槽,金、銀就被這些突起毛頭貫穿扣緊。
隋唐-金銀器
◎中國古代金銀器皿是在唐代及其以後興盛起來,金銀器皿又代表了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唐代金銀器從器物種類來說,可以分為食器、飲器、容器、藥具、日用雜器、裝飾品及宗教用器。
◎唐代金銀器的工藝技術也極復雜、精細。當時已廣泛使用錘擊、澆鑄、焊接、切削、拋光、鉚、鍍、鏨刻、鏤空等。
晉代-錘鍱
晉代發明的一種雕塑技法。其法是先做成所需要塑造物體的模型,然後用薄銅片披在模型上,錘打而成,稱為「錘鍱」。這是我國較古老的一種技術。一般來說,凡隱起的器物和紋飾圖案,都是經過錘鍱製成的。北京市平谷縣劉家河商代墓葬所出金臂釧、耳環就是以錘鍱法打造而成。錘鍱技術是金細工藝的基本技法之一,一直沿用至今。
明代-景泰藍
景泰藍,學名銅胎掐絲琺瑯,是金屬胎嵌搪瓷工藝在中國衍生出來的一個獨立品種。明末世傳此物大行於景泰年間,晚清古董行沿用此說。後來又因其所用搪瓷釉料多為月藍色,且「瑯」「藍」音近,訛變為「景泰藍」。
製作景泰藍時,要先將掐製成所需形狀的扁銅絲銲接在銅胎上,在據此劃分而成的空格內填入各種顏色的琺琅漿,後經焙燒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