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中國象牙雕刻藝術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始於新石器時代。最初的象牙製品只是一種實用工具,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出現了裝飾用品,並成為牙雕工藝的主流。早在商周時代,我國的牙雕工藝就極其發達,後歷經漢、唐、宋、元、明代,牙雕工藝更為精湛。清代,是牙雕工藝的鼎盛時代,牙雕與竹、木、角、金石等小件雕刻一樣,成為几案上陳設珍玩。
製作
象牙球的製作,是將牙材以車床鏇成球體,在球面往圓心處開出均勻分布的十四個錐形孔,用直角鈎刀在錐形孔中,一層一層由內而外刻出活動自如的套球後,再雕以各種紋樣裝飾。表面以高浮雕刻飛龍穿梭於祥雲間,內部則雕刻各種鏤空精緻的錦地紋,共二十四層,每層皆可靈活轉動。
類別:牙骨角蚌皮器 (象牙)
轉牙雕為骨雕-張民輝
1989年,張民輝踏進大新象牙廠第17個年頭,那一年,聯合國在瑞士召開「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大會,決定在全世界範圍內禁止象牙原料及象牙製品貿易。
材料的稀缺促使張民輝考慮用骨雕傳承牙雕的技術,在不斷的實驗中,眾多手工藝人克服了骨雕易碎、發霉的缺陷,讓更多的人看到牙雕的傳承與發展。
在中國歷史上,牙雕和骨雕就是姐妹藝術,兩者製作工藝相似,卻發展不平衡,牙雕溫潤,有光澤,體積大且心實,但價格高,資源少;而牛骨脆弱,容易霉變,體積小且心空,但牛骨卻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要留住市場首先就是改變材料,要解決好骨雕表面的色澤問題。經過試驗,創造了骨料脫脂凈化新技術,它能令骨頭脫脂漂白後久不發霉,從而在骨雕替代牙雕的生產發展上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
技法
竹製工藝可分為竹編與竹雕兩種,竹編就是利用竹絲篾片的挑、壓、彈、插、繞、穿、貼等多重技法加以編製完成,經過竹藝家的研究,竹編的方法已經具有斜編、直編、盤纏編等多樣變化,光是斜邊可以編出人字紋、萬字、多角空花、方格十字、圓面編、彈插編、裝飾編織等多種幾何紋。種類有竹席、竹司、竹籃、竹筒、竹扇等,還有樂器和兵器。
竹雕:竹雕的技法有陰刻、陽刻、深浮刻、立雕等多種方法,甚至還有利用老竹根雕刻的「竹根雕」。台灣常見的竹雕乃取材於桂竹與孟宗竹,大多取其一、二節或竹頭,經脫脂、票白處理後,才能進行雕刻、浮雕或立體雕,留青陽文則為常見的雕刻技法。
壓一挑一編法:
先將經材排列好,緯材以1/1編織法,一條竹篾在上,一條竹篾在下的交織。可演變成各式編法。
熔鑄技法
熔鑄技法,是眾多玻璃製造技法之中的一種,作品的製作全依賴於手工製作,整個過程要求技師精確掌握火候,適時的用熔鑄工具將高溫融化了的液態玻璃做出各種完美無暇的型態。
熔鑄技法製作過程大致如下:
1.繪製作品圖稿
2.確立色彩樣式製作相應的模具
3.選用所需工具並準備好輔助材料
4.選用合適的玻璃棒
5.高溫熔鑄玻璃棒,在液態玻璃形態下製作作品
6.將作品放入保溫沙,待冷卻後取出
7.作品後期加工處理
琉璃吹制技法
即以吹管醮取玻璃膏,從一端吹氣,以撐大玻璃體,使之中空並加以人工或輔助模具塑形,再進行加工修整的人工口吹制技法,是玻璃製造的重要技法之一,其能夠極大拓展玻璃作品的外型創作空間。
琉璃吹製技法,技術根源於意大利威尼斯;在色彩和造型上,精研參考於人類幾千年之精深文化,同時吸取西方琉璃藝術之精髓,從而使得作品實現中、西風格的完美結合。
1.創作者據其所須表現的主題進行作品構思,並繪製平面圖
2.根據所繪製的平面圖進行色料配製
3.將預熱後的吹管伸入玻璃爐中醮取玻璃膏,吹制小泡
4.通過旋轉等動作對作品進行初步塑形,加入各種貴金屬氧化物,進而吹製出作品雛形
5.通過開口修形、縮口成形、合成等方法,對作品進行外型再創作
6.將作品送入徐冷爐進行徐冷
7.對作品進行精細修整與研磨拋光
8.品檢與包裝
玻璃與琉璃的差別
基本上琉璃是中國古代對於玻璃的稱呼,玻璃與琉璃都是同樣的東西。通常將藝術品稱為琉璃,而一般的生活製品稱為玻璃。而水晶玻璃跟一般玻璃的差異,在於它加入了「氧化鉛」,來讓玻璃的完成品顯的更晶瑩剔透。因為它看起來像水晶,所以稱為水晶玻璃。
緣起
人類使用皮革的歷史極早,最初要算用帶毛的獸皮或樹葉遮蔽身體,當你打開聖經創世紀第三張21節發現第一個有關皮的參考文字「上帝作皮外衣給亞當和他的妻子,並為他們穿上」
由西伯萊文之猶太經典可知巴比倫人已知製革之法,迦太基建國故事中傳說女王笛多獲准可得一張皮所能覆蓋之地後,即將牛皮切成細條,所圈之地建為一城。(截自葉明福)
中國在周口店附近發現之北京原人,就有了皮之發現,靠簡單的保藏和製造,做了皮衣及一些用具,而使用自然的方法有三1.靠日曬2.用口嚼3.用煙燻。根據文獻記載遠在周朝時代,對於製革技術已設有專門機構負責研究,並將研究資料有制度的列入文獻紀錄成全世界 最早擁有皮革文字資料的國家。而在唐朝也有了華麗且複雜的皮革手藝,應用在蠟染、綁染、亦有手繪,用生皮做把的皮影戲玩偶更是精緻的皮革工藝,把皮帶到了娛樂方面。
近數十年來於皮革製品上加以刻花等圖案修飾,更使皮件增加美觀,而設計者引進人物風景雕刻、浮雕等,並且對於新的不同花卉和工具更有興趣,在利益和魅力上憑直覺的衝動創造一些有用的且好的皮雕皮飾作品。
直到目前為止,皮革絕非其他纖維織物或合成物等所能代替的,從穴居人使用皮衣來保暖到現代太空人穿著皮大衣來保持氣壓正常和核子時代科學家穿著常手套來保護他們的手以免於受到燒傷,皮革也都能應付了這些需要。
一、 上色用料
(一) 染料-可溶於水或其它溶劑內之色料,多數染料具有半透明感,皮革本身之顏色會影響染色後之色相,且多數染料抗光性較差(視染料之特性與品牌有所不同)易受陽光、空氣、水氣與使用時的摩擦影響導致褪色。
(二) 顏料-顏料不溶於水,必須在其中加入樹脂、蛋白、大豆…等具料性之膠類,才能將顏色固定於皮革之上,依其加入膠質之不同與重合後之分子大小,於皮革塗佈後會有不同之柔軟度(手感)與強度,另顏料亦有透明與不透明之分,在使用時須加以注意以免產生始料不及之結果。
二、 表面處理
染完顏色後之皮革,依不同之效果要求,必需在皮面或床面(背面)施以不同之藥品處理,方算完成,否則皮革仍處於〝裸露〞狀態下,對於灰塵、空氣、陽光、水氣、摩擦…等皆無抵抗力,易造成顏色剝離、褪色、髒污、不堪經久使用等毛病,因而大大減少皮革之使用壽命與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