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水1915年到日本留學,是東京美術學校創校以來第一位台灣留學生,也是台灣留日學習美術第一人。1920年他再考取該校研究科繼續學習雕塑。 黃土水感慨台灣人身處在美景豐富的地方,卻忽視了美好的文化與生活。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一起為台灣藝術努力,創造屬於「福爾摩沙」的藝術。
收藏、儲存、分享專案
收藏喜愛的專案、日後方便再次瀏覽。如果想微調、編輯可「儲存專案」至我的專案。
利用各大社群分享讓專案內容的能見度更加曝光,同時宣傳作者。
以水墨的濃淡渲染山水,打破了青綠重色和線條勾勒的束縛,影響了中唐以後的中國山水畫發展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msg}}
黃土水1915年到日本留學,是東京美術學校創校以來第一位台灣留學生,也是台灣留日學習美術第一人。1920年他再考取該校研究科繼續學習雕塑。 黃土水感慨台灣人身處在美景豐富的地方,卻忽視了美好的文化與生活。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一起為台灣藝術努力,創造屬於「福爾摩沙」的藝術。
黃土水
「臺灣是充滿了天賜之美的地上樂土。一旦鄉人們張開眼睛,自由地發揮年輕人的意氣的時刻來臨時,毫無疑問地必然會在此地產生偉大的藝術家。……期待藝術上的『福爾摩沙』時代來臨。」──黃水土
藝術家黃土水,在其短暫的36歲生涯中,正式研習西洋雕塑僅15年,卻在雕塑藝術上達到非凡的成就,留下許多難得的傑作,被公認為近代臺灣第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型雕塑家。
黃土水(1895-1930),出生在臺北艋舺祖師廟的後街(今日的萬華),他出生的那一年,也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第一年。
黃土水出生在一個貧寒的人家,直到12歲才有機會進入公學校讀書。也在這一年,黃土水的父親去世,母親只好帶著他投靠哥哥,他也因此轉學到大稻埕公學校(今太平國民小學)。大稻埕街上有許多佛雕店,而黃土水的哥哥是一位木匠,因此他在無形中對雕刻產生了興趣。
1911年,16歲的黃土水考進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乙科(今臺北市立大學),或許是幼年家庭木匠業和社區佛像街的耳濡目染,少年時期便展現了在雕刻方面的天分。在校期間,黃土水的表現很不錯,「手工」和「圖畫」的成績更是傑出,經常得到老師的讚美,畢業展作品〈觀音大士〉和〈彌勒佛〉木雕深獲激賞。
1915年,黃土水國語學校畢業後分發到臺北太平公學校擔任訓導。因具有雕塑才華,在母校校長與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推薦之下,以〈李鐵拐〉木雕送審,順利保送日本美術最高殿堂的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雕刻科木雕部就讀,跟隨木雕大師高村光雲學習。他是該校創校以來第一位臺灣留學生,也是臺灣留日學習美術第一人。
黃土水/李鐵枴/1915年/木雕/高30公分
李鐵拐是「八仙過海」的八仙之一,經歷了一些風波後變成「跛腳」神仙。要如何展現「跛腳」神韻呢?黃土水讓李鐵拐站上臺階,透過這巧妙安排,讓人物看起來像是在爬樓梯,而且作品更展現出藝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動態」。除了讓李鐵拐身體站著往作品的左邊傾,並透過衣擺、腰帶間有風吹動來加強動態,運用拐杖的支撐把身體穩定住。作品中右邊腳的「腳趾」,則讓整件作品呈現完美的平衡感。
黃土水自幼秉持「天才即努力」的信念,在日本求學時更是加倍用功。他常因為在學校用功到很晚,造成校工無法關校門的困擾而遭校工抱怨;他也常為了省錢買材料,而利用空罐頭煮地瓜,一邊充饑、一邊工作,是一位為藝術打拼的臺灣奮鬥青年。
1919年,當時24歲的黃土水完成了具有臺灣河蚌精靈之稱的〈甘露水〉。1920年,自東京美術學校木雕部畢業後,因優異的成績再度免試直升研究科,在研究科中他習得了各種現代雕塑的技巧。同年,25歲的黃土水對雕塑展現高度的創作力和挑戰意識,他以臺灣排灣族的村童吹鼻笛作為創作主題,以石膏完成〈蕃童〉(又名〈山童吹笛〉)作品,入選第2屆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成為臺灣第一位入選帝展的開創者。黃土水的才華不是偶然,之後以作品〈甘露水〉、〈擺姿勢的女人〉和〈郊外〉接連入選帝展,他的作品裡總是流露濃厚的臺灣味。
黃土水有很強的使命感,他不以入選日本帝展自滿。1922年他受邀在《東洋》雜誌寫下〈出生在臺灣〉一文,開頭寫道:「昔稱人生七十古來稀,人類的壽命長不過七十左右。」「我自己不知道幾歲的時候會離開世間,假定人死也有命的話,我也已經過了一半以上的壽命了。」他認為:「雕刻家的重要使命在於創造出優良的作品,使目前人類的生活更加美化。即使完成一件能達成此重大任務的作品,也是不容易的事。」因此他只要一想到這點,就沒辦法像其他人一樣抽菸、逛街,或是飲酒、聊天到半夜,黃土水覺得「寶貴的時間,一刻都不能浪費!」
從早到晚,黃土水只想著雕刻,他手執鐵鎚,不知道有幾十萬次或幾千萬次那樣地拼命敲打著石材。一個人在異鄉打拚,他感概地寫道:「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雖然藝術沒有國境之別,在什麼地方都可以創作,但是黃土水始終還是最懷念自己出生的臺灣。當時很多日本人覺得臺灣是瘴癘蠻荒之地,黃土水特別向從來沒有到過臺灣的日本人說明,臺灣是一個多麼美好的地方,是難得的寶島!他特別介紹玉山和雪山的高峰峻嶺,以及平原丘陵的清淨河川,臺灣茶園瓜圃翠綠長青,而綠色稻波蜿蜒如浪。黃土水說臺灣是「南方寶庫」,是「地上樂園」,連西方人都嘆稱臺灣為「福爾摩沙」、「美麗之島」。
黃土水感慨臺灣人身處在美景豐富的地方,卻忽視了美好的文化與生活。他認為臺灣不能和中國傳統雕刻一樣,只有千篇一律的廟宇建築,或是住家陳設;臺灣的物質文明不斷進步,精神層面卻沒有跟上。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一起為臺灣藝術努力,創造屬於「福爾摩沙」的藝術。
黃土水堅信「藝術可以不朽」,心繫臺灣的他,覺得自己一定要為臺灣留下作品。恰好故鄉艋舺龍山寺委託他製作木雕像,黃土水出身艋舺,毫無懸念一口就答應。他要製作佛像前下足了功夫,最後特別選擇「釋迦出山」的故事。釋迦在雪山面壁修行足足6年之久才出山,堅忍的毅力正也是黃土水一生奮鬥的寫照!可惜木雕像後來在二次大戰空襲中炸毀,只留下依照石膏原模再翻鑄的銅雕,現藏於國立臺灣美術館等地,已成為「臺灣國寶」。
黃土水/釋迦出山/1926年/木雕/112×38×38公分
黃土水受詩人魏清德委託製作此佛像給艋舺龍山寺。在雕刻佛像前,他收集很多資料,在京都美術館中看見梁楷所畫〈釋迦出山圖〉時,了解印度的釋迦在雪山面壁6年修行才出山,就選擇以此作為題材。
整尊釋迦像看起來毫無動態,但其實它的動態是內斂的,眼觀鼻,鼻觀口,有一股力量往下到地下,但是手往上舉,這股往上的力量,直到鼻尖得到了平衡,是一件了不起的作品。這件作品使用最堅硬的木材櫻花木,原存放在臺北龍山寺,但在二次大戰時,毀於1945年的臺北大空襲。幸運的是,黃土水當時為了感謝魏清德,曾用石膏翻模贈與他,後人看到的〈釋迦出山〉,就是以這石膏原模翻鑄的。原模的石膏現存放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庫,7座翻鑄的銅雕則分別藏於臺灣省立美術館(現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艋舺龍山寺、臺南開元寺、黃土水家屬。1997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又再度翻鑄5座,被外界質疑館方是否翻製過多。
黃土水最出名的大作〈水牛群像〉(原名〈南國〉),是他的嘔心瀝血之作。農業時代的臺灣,任勞任怨、勤奮吃苦的水牛是最讓臺灣人感念的農耕幫手。黃土水對臺灣水牛情有獨鍾,作品常以臺灣水牛作為創作素材。他為此還真在家裡養了一頭水牛就近觀察,捕捉神韻。黃土水日日夜夜地雕塑這件寬555公分、高250公分的浮雕鉅作,終於積勞成疾。
1930年的冬天,黃土水強忍腹部的劇痛,還是堅持一定要把〈水牛群像〉完成,才到醫院就醫。豈料這不是一般的肚子痛,病情已快速進展為嚴重的腹膜炎。腹膜炎奪走年輕藝術家的璀璨生命,黃土水的一生只有短短的36年,卻為臺灣留下永遠不朽的國寶藝術。
〈水牛群像〉成為黃土水一生的代表作,然而這幅鉅作卻連展出都來不及。直到黃土水去世六年後,他的遺孀黃廖秋桂女士帶回臺灣致贈給臺北公會堂,也就是今日的臺北市中山堂,世人才能一睹鉅作。1983年,石膏原作由文建會依照原模翻鑄成青銅浮雕,分別收藏在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和高雄市立美術館。2009年3月,〈水牛群像〉經文建會公告登錄為「國寶文物」。
黃土水/水牛群像/1930年/石膏/250×555公分/臺北市中山堂藏
這座浮雕,寬555公分,高250公分,主要內容是芭蕉樹下,三位幼童與五隻牛的悠閒片刻,作品旋律悠揚而溫婉。畫幅左右以長長的芭蕉葉變成圓弧形向核心包圍著,左側的少年愉快地笑著,一手拿長竹竿,坐在牛背上向畫面中央走來。這頭牛低著頭的姿態溫馴,占去將近畫面一半,小孩手持的斜行竹竿則強化了畫面的核心組織。它的右前方直立著一隻小牛犢和正以雙手撫摸小牛頭部的小孩。這位直立的小孩正上方,還有個戴斗笠的小孩騎在牛背上。牛和小孩都是赤裸裸地,呈現出有趣的各種弧形輪廓線;基本上牛身上多橫行的波浪式線條,小孩則多縱走的簡短有力的線條,構成牧童與牛之間的多重對話。三位小孩的位置高低上下起落,其中撫摸牛頭的小孩專注的神情與姿態賦予畫面安定感。五隻牛在畫面中央交錯,次序井然,體態渾圓有力。
年表
1895年
7月3日出生於艋舺,在家排行第三。
1906年
進艋舺公學校就讀,校址即在今祖師廟。
父親亡故。
1907年
隨母弟移居大稻埕真人廟廟口,依二哥黃順來(20歲)生活。
從艋舺公學校轉學至大稻埕公學校二年級。
居住地是福州人在大稻埕開佛具店的集中地,開始接近佛像雕刻。
1911年
大稻埕公學校畢業,因成績優良,獲一等賞。
考進臺北國語學校。
1915年
自國語學校畢業。
任教於太平公學校(今太平國民小學)。
獲東洋協會臺灣支部留學獎助,入東京美術學校雕刻科木雕部選科,跟隨佛雕大師高村光雲學習,成為首位臺籍生。
黃土水/牡丹花/1915年/木雕/14×14公分
從這一件小浮雕作品來看,黃土水可以說十分能把握木材紋理的性質與美感,雕刻技法也相當熟練。他以流暢的刀法,雕出牡丹在微風中擺動的丰姿,含苞的花瓣相當具有層次感,刻劃牡丹綻放時生氣蓬勃的模樣。這是一件尚未受到東京美術學校雕刻學院派訓練影響之作品,所謂學院派的雕刻技法是以「面」與「量塊」來把握對象的,然而此件作品還是以「線」來表達者較多,工藝的味道比純粹美術的味道來得多。
黃土水/山豬/1915年/木雕/15×14公分
初入東京美術雕刻科木雕部時的黃土水,還是製作木雕作品較多。這一件〈山豬〉就以「面 」與「量塊」來表達。雖然是浮雕,卻甚有立體感,能從背景強烈地浮顯出來。豬毛的流動感,助長了山豬的動態,同時那一雙銳利的眼睛與獠牙,強調了幾分雄猛。藝術性高於裝飾性之作品,僅一年就有如此的進步,由此可見黃土水領悟力之強。
黃土水/獅子/1916年/石膏/38×45公分
1918年
因母親病重,返臺。不旋踵,黃母棄世。
以「在學品行方正、學業優等,堪為留學生楷模」,得到臺灣總督府頒發賞金一百元。
1919年
升上東京美術學校五年級,並完成〈甘露水〉。
黃土水/男嬰頭像/1919年/大理石雕/28×20×21公分
黃土水好學的精神是令人欽佩的,木雕、大理石雕刻與塑造他都想嘗試,並且也想精通。木雕部並不教大理石雕刻,於是1919年他到東京四谷附近的義大利雕刻家貝希的工作坊,觀摩大理石的雕刻技法,並暗記工具,自己親自到打鐵匠處仿造了一套工具。這件〈男嬰頭像〉是黃土水研習大理石雕刻不久之作品。不過,男嬰細嫩的皮膚,表現得很成功,跟粗糙的大理石刻痕成尖銳的對比。那天真無邪的微笑,逗人喜歡。
黃土水/甘露水/1919年/大理石雕
黃土水認為白色晶透的大理石能表達出光滑純潔的感覺,具有和木雕完全不同的美感。這件以裸女為題材的大理石雕,又名〈蛤仔精〉,雕刻了從張開的蚌殼現身,帶水氣的靜思少女。整個結構除了兩腳一前一後互相交錯,其餘皆採對稱的雕刻技法,足以表現細膩的內涵。質材採用大理石,女性肌膚光滑柔軟的感覺與大理石質材的粗糙對比,是羅丹常用的手法。
1920年
自東京美術學校木雕部畢業。
因優異的成績,以木雕科的「實技研究生」,再度免試直升研究科。
〈山童吹笛〉入選第2屆帝展,為臺灣第一位入選帝展的藝術家。
根據日本函授講義資料學油畫。
黃土水/山童吹笛/1918年/石膏
黃土水曾說:「我是臺灣出身的,想做一些臺灣特有的東西看看,所以我想起原住民。」〈山童吹笛〉的創作思考過程是黃土水在學校所學得的寫實觀念,再結合他對臺灣特色的體認,也就是地方和民族的色彩。他利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動:鼻子吹笛,來凸顯題材的特殊意義。在創作過程中,黃土水借用了日本殖民者,包括人類學家的研究成果,以及一般民眾對臺灣原住民兼具好奇與恐懼心理,一舉成名。
從作品中首先注意到的是少年的輪廓優美,雙腿修長,雙眼低垂,嘴略張開似微笑,肌膚柔軟,表情專注,姿勢穩重優雅,頗能引起觀者的好感。黃土水的少年造形,除了取自模特兒的實際寫生之外,還強調原住民的魁梧結實身材以及厚實的腳趾頭。
黃土水/女孩胸像/1920年/大理石雕/高49公分
黃土水雕刻了〈男嬰頭像〉後,對大理石雕刻技法顯然很能掌握,所以此件〈女孩胸像〉與前者較之,無論在技法、造形及神韻來說,都進步許多。作品描繪小女孩穿了冬天的衣服,乖巧地坐在那裡,凝視前方。大理石光滑的質感,充分顯現小女孩皮膚的光澤。由兩側方觀看,可以見到優美的側臉輪廓,鼻子弧線與嘴唇線條互相呼應,俏皮可愛的女孩神情描繪得恰到好處。毛領的處理柔順整齊,頭部後面的蝴蝶結增添了女孩的活潑度。
黃土水後來將這件〈女孩胸像〉送給他的母校大稻埕公學校,雖然是小胸像,但是從這裡可以窺探出黃土水的雕刻工夫與藝術構思的精深。
黃土水/老鷹/1920年/木雕/32.5×11.6×11公分
此件木雕〈老鷹〉,採用圓雕鑲空技法,描繪老鷹捕鼠的瞬間畫面,雙翅極富張力的線條布局,猶如俯衝而下,其充沛的生命力就從爪間流露,趣味十足。
1921年
〈甘露水〉入選第3屆帝展。
參加北村西望為對抗朝倉文夫的「東台雕塑會」所組成的「曠原社」。
1922年
自研究科畢業。
〈擺姿勢的女人〉入選第4屆帝展。
完成受昭憲皇太后及攝政宮委託製作之〈帝雉〉、〈華鹿〉,並將之獻與宮內省。
黃土水/擺姿勢的女人/1922年/石膏
女人雙手舉起並交掌於右肩前,形成有趣的三角形圍繞著身軀。上身斜向右前方拉長,右腿直立,左腿交叉至前方,是個呈現多角度略微困難的姿勢,同時也能展現創作人體造形高難度的掌握。
黃土水/帝雉(附底座)/1922年/木雕/20×32×11公分(不含座)
帝雉學名syrmaticus mikado,於1906年才由鳥類學家發現,mikado乃日語,漢字寫作「帝」或「御門」,為天皇的尊稱,可見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對於此鳥的重視。此件木雕〈帝雉〉刻劃細膩,栩栩如生,刀法質樸有力,頸與尾羽恰形成和諧比例,整體觀之頗有王者之風。
1923年
返臺與廖秋桂女士結婚。
1924年
〈郊外〉入選第5屆帝展。
受召為日本皇室久邇宮邦彥親王夫婦塑像。
黃土水/郊外/1924年
主題由單純的寫實轉為敘述性的田園風光,描寫黃土水童年時代所熟悉的動物:水牛與鷺鷥。壯碩結實的牛橫向而立,背部的輪廓緩緩起伏猶如山坡,巨大的雙角對稱地彎曲成優美的弧線,頭部略微低下迴轉過來看著觀眾,表情專注而溫馴。三隻姿勢不同的小鷺鷥與牛之間譜成悠閒的曲調。
入選第5屆帝展的作品〈郊外〉,圍繞在旁之青年為黃土水的侄子。
黃土水(右)與久邇宮邦彥親王夫婦及完成之雕像合影。
1925年
因妻子經醫師檢查證實無生育希望,故從二哥諸子中挑選出四子黃清雲做為嗣子。
因派系鬥爭問題而落選第6屆帝展,此後不再參展。
郭春秧、黃純青、林熊徵、顏國年等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社會有力人士發起「黃土水後援會」,呼籲社會高層人士向其訂製肖像雕塑,以支持其創作與生活。
1926年
完成〈釋迦出山〉,安座於艋舺龍山寺。
此時期兼做〈永野榮太郎胸像〉、〈永田隼之助胸像〉、〈孫中山胸像〉,另也完成了槙哲氏及動物系列的兔、鯉、 鹿、鳩等浮雕。
黃土水/兔/1926年/銅/16×14×13公分
1926年是兔年,所以日本在臺灣的殖民政府特別向黃土水訂製〈兔〉之作品,以便送給有關人士。作品中,兔子吃完東西、抹抹嘴巴,但是在休息中,亦不忘其警戒性,就從兔的眼神與豎起的耳朵中流露出來。凹凸不平的曲線紋,準確表達出兔毛的柔軟感。
黃土水/鬥雞/1926年/銅/33×24×14公分
此件銅雕反映黃土水對鄉土環境的觀察與認識,公雞昂首站立於圓臺上,目光向前凝視,神態炯炯,長喙略向內勾,展現鬥雞兇猛驍勇之氣勢,頸間羽翼蓬鬆,點綴出其削瘦面頰,身下骨骼肌理比例準確,生動呈現其體態動勢,後以長而蓬鬆羽尾,將全作空間力度拉開,黃土水以極為簡練刀法,不加多餘繁縟雕琢,完整呈現雄雞豪邁雄強之氣韻,觀之令人歎為觀止,為一難得之作。
黃土水/鹿/1926年/銅/23×24公分
黃土水/鹿頭/1926年/木雕/58×42公分
1922年黃土水回臺,特別研究臺灣特有之素材,如水牛與帝雉等。這些鄉土情懷的作品中,數目最多的是水牛,然後依序是山羊與鹿。此作是靜態的表現,不過「靜中表現出生命力」,亦是很難的課題。其充沛的生命力就從鼻尖與眼睛流露出。透過皮膚下,可以感受到鹿頭的骨骼構造,尤其是鹿角堅硬的感覺與其紋理,跟鹿頸的柔軟對比下,更能增強其質感,並且把公鹿的神氣往上提升。
黃土水/鴿子/1926年/木雕/26×26公分
把瓦當作為鴿子的臺座,一方面可平穩地放置此件木雕,一方面暗示了此隻鴿子是停息在屋頂上,黃土水給此件作品之意涵就有如此高妙之處。
鴿子鼓脹的脖子,意味著咕咕鳴叫,使得這一隻鴿子甚有威風,頗具領袖之氣概。
黃土水/農夫/1926年/銅鎏金/13×14.2×5.6公分
此件作品署款「水1926」,此年為黃土水生涯中的多產時期。1922年黃土水從東京美術雕刻研究科畢業後,回臺研究臺灣特有之題材,往後許多作品都可看見臺灣農村的典型風情,此件作品為其中之一,男子上身打赤膊,脖子上披了一條毛巾,雙肩撐起一對扁擔,寫實深刻,反映出臺灣鄉土的生活面貌。
1927年
完成〈山本悌二郎胸像〉、〈林熊徵胸像〉、〈南國的風情〉、〈嫦娥〉、〈龍〉等作品。
黃土水/林熊徵胸像/1927年/銅/65×60公分
黃土水參加日本帝展相繼入選四次,因此在臺灣就成為知名人物。郭春秧、黃純青、林熊徵、顏國年等上層社會人士為其組織了「黃土水後援會」。
林熊徵是林本源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要負責人,他既然是後援會發起人之一,所以首先就向黃土水訂製肖像雕塑。這一件作品,本來是石膏胸像(根據黃土水遺作展目錄的記載),不知何時把它翻製成銅鑄的肖像雕塑了。
黃土水/南國的風情/1927年
此作品入選第1屆東京聖德太子美術奉讚展覽,原作下落不明,目前此作品只剩下圖片,從局部處理之細膩來推想,應當是寬度2、3公尺以上的橫幅鉅作浮雕,至於究竟是石膏或是銅鑄,則無法從圖片判斷。主題是河裡一群活潑地戲水的水牛,河的對岸則是一片茂密的椰子樹林。近景山中有五頭牛,其中一隻靜立正視觀者,在它的前面有兩頭背對著觀者向水中快速地走著,它的身後還有一隻朝著觀者走過來。視覺上由左而右這五頭牛形成了圓形的動線,朝向後方而去。水中似乎長滿了類似睡蓮的植物,左方遠處可能還有一兩頭牛泡在水裡,只冒出一對角。作品的上方略呈圓弧形,有如開闊的地平線,在水與天地之間有一道橫行的橋,隔開水牛與長著椰子樹的坡地。全幅的重點在體軀壯碩而姿態多變的水牛,在浮雕的有限空間內表現立體活潑,其次重點則在田園風光的描述,這是黃土水竭盡心智的表現。
黃土水/龍/1927年/木雕/18×12×8公分
龍是想像中的動物,漢民族把各動物的特徵結合在一起,而創造出象徵吉祥含意的「龍」,所以牠是古時皇帝的象徵,又是漢民族的象徵。
由於龍是想像出來的,所以在造形符號上,代代因龍相傳,有定型化固定化的傾向。黃土水的這一件〈龍〉,不是完全拘泥於傳統約定俗成的造形公式中,亦有自己的創意。換言之,他以民間藝術為題材的作品上,是在傳統與創新間,取得平衡點。
黃土水/赤嵌樓紀念幣/1927年/人物木雕/13.5×6.8×4.1公分(含座)
此為1927年為紀念赤嵌樓300年銅質紀念幣,正面打有赤嵌樓圖案,背面鑄有「赤嵌樓1627-1927 300紀念 昭和二年」等字樣,極具紀念價值。
底座為黃土水款木雕承托人物,人物坐姿並舉雙手揹負紀念幣於背上,造形惹人喜愛。
1928年
完成〈顏國年雕像〉、〈賀來之母〉、〈許丙之母堂謝氏〉、〈志保田像〉、〈天鵝〉、 〈琵琶〉、〈日人藪田氏母堂〉等作品。
臺灣總督為將舉行的昭和天皇登基大典,請臺北州廳(今中華民國監察院)出面向黃土水訂製以五隻牛為主題的作品〈歸途〉。
黃土水/顏國年雕像/1928年/木雕/高86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顏國年是台陽煤礦創辦人。1928年黃土水爲顏國年雕刻一尊全身立像,此像造形簡潔、質感精美,生動地將這位企業主富有權勢的尊貴與自信,表達得淋漓盡致。這尊顏國年先生立像,由顏氏家悉心保存了60年之後,基於文化共享的理念,於1997年將之捐贈予北美館收藏。
黃土水/許丙之母堂謝氏/1928年/石膏/59×62公分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人當上日本貴族院議員(日本國會上議院議員)的有二人,一是辜顯榮,另一是許丙。日本人是不喜歡臺灣人從政的,在那種環境下能被指定為(非經選舉)貴族院議員,可見此二人在臺灣社會上是屬於顯赫人物。
黃土水為許丙母堂製作的作品有二。此件作品賦予慈祥、端正與含蓄的內涵,甚有東方女性的傳統美。
黃土水/日人藪田氏母堂/1928年/木雕/45×34×33公分
上了年紀的日本婦女端正寧靜地跪坐(日人稱為正坐),雙手在膝上相合形成一橢圓形,如此把頭部的橢圓在上身再做一次的反覆,譜出節奏與視線的循環。手上的念珠,表達出她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好像在默念佛經。這一件作品雖然是木雕,卻有青銅塑像的塊面感。靜謐沉思的氣氛,從雕像上流露出。
黃土水/天鵝/1928年/木雕/26×36公分
以「面」與「量塊」的掌握方法,來表達出天鵝戲水之樣態。
此件作品,臺座的凹凸不平意味著水波,一隻天鵝正鼓起它的翅膀戲水。翅膀上的木紋與波狀刻紋,很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表現出羽毛輕盈的質感與動態。黃土水細心觀察木紋,然後依木紋的方向與紋樣,來決定造形與刻法等,其高超的技藝,從此件作品裡可窺探得出。
黃土水/牛頭/1928年/木雕/60×38公分
黃土水對水牛的雕刻,顯然很有把握,無論造形及刀法都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這件〈牛頭〉浮雕,就黃土水的木材浮雕來說,算是很大的作品。他把水牛最有特徵的部分,即「牛頭」置於橢圓形框的中央,製造出視覺焦點,令人細細品嚐臺灣水牛溫馴刻苦的習性。
1929年
完成〈郭春秧胸像〉和〈郭春秧坐像〉、〈張清港之母〉、〈結髮裸婦〉、〈黃純青胸像〉、〈蔡法平胸像〉、〈蔡法平夫人胸像〉、〈高木友枝博士胸像〉、〈立花氏之母胸像〉、〈明石總督胸像〉、〈琵琶〉、〈馬〉等作品。
〈高木友枝博士胸像〉於4月的聖德太子奉讚展獲得入選帝展。
黃土水/結髮裸婦/1929年/木雕/45×34×33公分
〈結髮裸婦〉是以畫家的妻子廖秋桂為模特兒來製作的。黃土水逝世後,黃夫人把黃土水大部分的作品都捐獻出來,惟獨將這一件以自己做模特兒的〈結髮裸婦〉留在身邊。後來黃夫人看到陳昭明仰慕黃土水的藝術成就,並對黃土水做了一番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就把這一件心愛的作品送給陳昭明。
微笑而結髮的裸婦,散發著夫妻情深的感情,他們從沒有想到一年以後,夫妻竟各走天涯一方,永遠分離了。
黃土水/高木友枝博士胸像/1929年/銅
東京帝大醫學部畢業的高木,在公共衛生領域有非常完整的歷練與傑出表現,於1902年來臺服務,擔任臺北醫院院長、醫學校(臺大前身)第二任校長,後又兼管全臺的防疫事務。1919年從文官退任後轉任臺灣電力株式會社首任社長。為感念高木,前臺灣電氣興業會社長永田隼之助於1929年請黃土水完成此座銅像,作為高木的離臺紀念品。此銅像是黃土水存世的少數大型作品。
黃土水/馬/1929年/銅/40.5×24×13公分(不含座)
黃土水於1929-1930年間,製作了許多以馬為造形的雕塑,此時的他對動物系列雕塑已非常嫻熟,產量亦頗豐。此件銅雕〈馬〉,張口嗔怒,猶如擷取馬匹立身昂首長嘯之姿,臉部肌肉血管線條清晰可見,極富張力。
黃土水/婦女頭像/1929年/銅/18×13.5公分
這一位婦女是誰,迄今為止還不知道,可是從其顏貌來推測,很可能是黃土水的太太廖秋桂。此作雖小,但是所掌握的婦女微笑表情,以及細膩調子的表現,令人能細心觀賞。強調的臉部及省略的肩部,此種對比加強了此件作品的張力和生命力。
1930年
帝展改組,決定製作〈水牛群像〉大型浮雕參展。
在百忙中進行〈水牛群像〉的放大工作。另外又完成〈益子嚴父氏〉、〈張阿部幸兵衛胸像〉、〈綿羊〉、〈山羊〉、〈水牛〉等作品。
〈水牛群像〉尚來不及送件,即因盲腸炎併發腹膜炎,於12月21日病逝東京,享年36歲。
黃土水/馬/1930年/銅/19×25公分
黃土水/綿羊/1930年/銅/19×26×9公分
黄土水在世的最後一年,除了創作〈水牛群像〉與人像浮雕外,也製作了數件動物雕塑,〈綿羊〉便是其中之一。他在這件〈綿羊〉作品上,特意表現出毛絨絨的羊毛質感,雖然是銅製雕塑,卻能引起觀者柔暖的觸感。
這件作品創作於1930年,但黄土水簽署於作品上的年代卻是1931年,這是因為隔年是羊年,他受託製作吉祥年物,不料卻於這一年因病逝世。
黃土水/山羊/1930年/銅/19×25公分
黃土水以山羊母子情深的內涵來表現此作。子羊模倣母羊的舉動,並且形影不離步步跟隨的情景,從作品裡充分流露出來。作品雖小,卻是一件密度頗高的傑作。
黃土水/水牛/1930年/銅/26×76×20公分
黃土水在世的最後一年,以山羊及水牛來表達「母子情深」意義的作品,就陸續出現。跟〈山羊〉一樣,以「母與子」的親情來提升〈水牛〉這件作品的密度及價值。母牛帶頭,子牛在後步步跟隨,兩隻牛的身體及四肢均成平行狀的布局,大大地提高其前進性與動勢。
黃土水/犢/1930年/銅/30×42公分
1928年秋天開始,黃土水決定製作〈水牛群像〉大浮雕,他從每一隻牛的草圖開始探討,然後把它們移到小浮雕或小銅像上。待每一隻牛的造形及姿態都滿意了後,就把它們構成在一起,製作成小浮雕,最後再把這小浮雕放大成〈水牛群像〉大浮雕。從草圖開始探討,直到大浮雕的完成,前後共費了兩年多的時間。這一件〈犢〉,就是黃土水在創作〈水牛群像〉時,對每一隻牛的探討所留下來的作品。
黃土水/兔/1930年/銅/8×9×6.5公分
此作署款「1930水」,為黃土水病逝前留下的遺作。黃土水的動物作品中,總是能把握住動物的特性,兔子頭部垂得略低,一腿高舉,舔毛作梳理狀,亦不忘其警戒性,從兔子的眼神和豎起的耳朵可觀察出,肌理與骨骼條理分明,活潑的姿態,似乎還未雕完,兔子就準備要跑了,極為傳神。
黃土水/雙兔白菜/木雕/24.5×22×10公分
本作品的兩隻兔子夾在一顆大白菜的中間,葉莖布滿臺座,雙兔毫毛一刀一刀細膩刻出,其躲在大片的葉子下,雙耳張大,互相凝視,似嬉戲似休憩,憨恬可愛,樸拙中散發田野鄉間的趣味。
黃土水/荷葉水果盤/木雕/35×58.5×1.2公分
飽滿圓熟的荷葉和爬藤圖案對稱性的布滿整個盤面,黃土水以精細的淺浮雕使原本實用性的盤子增添藝術風采,盤面共有九片荷葉,取諧音「久」,荷與「和」同音,所以九片荷葉有「久和」的吉祥寓意。整件作品顯得高貴典雅,展現大師嫻熟高超的技藝。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