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去學美術、
而我們對於鄉土要如何使其在藝術上有所啟蒙,
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責任感
顏水龍
顏水龍
顏水龍(1903年6月5日-1997年9月24日)是一位生於臺灣臺南下營的畫家、民俗工藝研究者及藝術教育家。
1934至1937年間,顏水龍與楊三郎、廖繼春等人合作創立臺陽美術展覽會與臺陽美術協會,並花費半生時光於研究推廣臺灣手工藝,致力於培育工藝美術人材。
- 內容來自維基百科
1933年
顏水龍任職於大阪的
「株式會社壽毛加社」
他是台灣第一位專業廣告人。
顏水龍是日治時期少數能遊學法國的畫家之一。
但若沒有社會人士的支持,顏水龍不太可能前往法國,
這也決定了他的美術理念
一開始就把重心放在社會上,
努力透過工藝的改革來促進一般人的生活美感,
希望能夠有更多愛好藝文的人支持更多的藝術創作。
1936年起
他向當時日本總督府的殖產局、文教局提出「美術工藝學校創立計畫書」
開始進行成立台灣工藝學校的計劃。
他自費參觀日本各大工藝學校的教育設施,
並收集與德國包浩斯(Bauhaus)工藝學校的相關資料
這個計畫因為戰爭而沒有下文,
不過殖產局後來補助顏水龍,
在台南關廟先後成立「南亞工藝社」、「台南州藺草產品產銷合作社」
戰爭結束後,
顏水龍繼續協助中華民國政府推動手工業。
這段時期他在南投草屯成立了
「南投工藝研究班」,
並參與創設「台北手工業推廣中心」。
不過他與官方機構的合作,
最後多因人事糾紛而落幕,
顏水龍也在創設手工業推廣中心期間,
被誣告貪污而於1958年6月離開。
在擔任台灣省政府建設廳顧問期間,
他自費出版《臺灣工藝》一書,
這本1952年出版的代表作,
是台灣第一本工藝主題專書,
顏水龍被喻為「台灣工藝之父」。
日本民藝大師柳宗悅強調
「美感必須包含於實用的意涵之下」,
顏水龍則偏好美感與實用必須並重,
強調「實用的美感」。
而當時的台灣工藝品雖然實用,
但普遍美感不足,
顏水龍曾投注許多精力,
為既有的藝品改良設計。
譬如台南以藺草編織的提袋,
顏水龍予以重新設計後,外銷到日本,
產量達150萬日圓,
在民國30年,是相當醒目的成績。
顏水龍在書中屢次強調,
台灣工藝品的價值一向被低估,
以致「本土文化的基礎被誤為薄弱」。
顏水龍在《臺灣工藝》書中分別梳理如帽蓆、竹材工藝、金屬、染織及刺繡、藺草月桃等編組等12類發展歷史、當下現況、研究和振興方案等建言,書中附上他的手繪圖、版畫、構想示範等,在在展現出他個人對於工藝振興的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
1961年
受關頌聲在死前所託的臺灣體育大學 (臺中)體育場外牆的《運動》
西元1964年,台中自由路的「太陽堂」餅店開幕,店內一幅太陽花馬賽克鑲嵌壁畫特別醒目,堪稱鎮店之寶。但是也因為這幅壁畫惹來警備總部等情治單位的關心,戒嚴的年代,太陽堂餅店屢遭特務和管區警察騷擾,認為「太陽堂」、「太陽花」,讓人聯想到《東方紅》歌詞裡寫的「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根本就是「為匪宣傳共產主義」。因此顏水龍的這幅壁畫不久之後就被木板封閉,連同所有包裝設計全部換新,足足25年之久。到了1989年李登輝前總統主政時「太陽花壁畫」才終於重見天日,也成為辨識太陽堂老店的最佳方式。
顏水龍〈大鐘印染廠〉馬賽克壁畫
大鐘印染紡織公司烏日廠
1969年
應高玉樹先生擔任臺北市顧問時,
提出敦化北路、仁愛路寬闊林蔭大道及仁愛圓環的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