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泥土的獨特表情 - 圈足
以前看日本料理東西軍的料理節目時,都會被產地職人的頑固堅持所感動,堅持做出好的食材灌注一生的心血而奮鬥不懈,可以為了理想中的細微差異而花上數倍甚至數十倍的時間。
陶磁的製作過程也是如此,陶器最重要的素材在於泥土原料,大部分堅持傳統的陶藝家必須自己掌控泥土的性質,甚至親自到礦山裡挖掘採集泥土,依據不同的黏度與土質進行調和,可以說每個陶藝家都有不同的泥土表情。
你可知道泥土的準備過程要花上多少時間嗎?至少三年~70年都有可能,通常泥土的準備得花上三年的時間,陶藝家採集泥土後至少要先靜置二~三年以上的時間,讓土中的有機物或不純物自然分解,接下來才開始進行過濾與練土的動作。
日本最有名的陶藝家族-京都樂家的泥土靜置時間長達70年以上,泥土必須隔代才夠使用,也就是兒子不能使用父親準備的泥土,只有宗家繼承人的孫子才能使用祖父那一輩所準備的泥土,對泥土存放時間的堅持,也就直接限制了作品的數量。
很難想像陶藝家可以花這麼長的時間來準備材料,日本的陶器受到產地礦山的限制,自古以來陶工的村落與礦山所在地經常被視為軍事重地,受到武士的層層把守,當時偷取礦石要受到嚴厲的處罰,陶工也是世世代代不得遷徙,被限制在村落中工作直到老死,不管陶土的性質是好是壞,陶工必須傾全力去對抗陶土的性質,因為沒有其他的替代選擇,陶工經過千百年來奮鬥的工藝傳承,一直到現在...每個傳統陶藝產地還是以當地的泥土為傲。
內行的陶磁鑑賞家必定會有一個動作,就是把器物翻過來看底部的圈足及陶印,陶磁器的秘密大多隱藏在圈足的部分為何圈足的部分如此重要,除了作家刻印或簽名印記之外未被釉色包覆的部位,會露出當地的土質特色,對日本人來說,產地是至高無上的印記,沒有產地特色的器物,就失去了跟土地環境的連結。
當你在觸摸器物的時候,也別忘了去感覺每個器物泥土的表情。
PS.在高貴的陶磁器物中.圈足是嚴禁觸摸的.因手上的油脂會吸進圈足之中
2 器與器的接觸痕跡 - 目跡(めあと)
一般用視覺外觀引人注意的器物,僅是外在表象的設計處理而已,真正能夠觸動內心的器物,是需要用手去觸摸去感受,不光是人在尋找器物,器物也在等待懂得鑑賞的人。只有看懂器物的細微差異變化,也才會觸動心中隱藏的私密情感。
每次拿到手感豐富的器物,使用時都會覺得掌中的器物,凝聚了大地的力量於其中,撫摸器物表面,泥土裡的小石塊浮現出來的凹凸不平質感,藉由器物傳達創造者的意圖與態度,渾然天成的自然美感,或許才是最難達到的部分。
在傳統的燒陶過程中,為了讓有限的窯體容納更多的器物,會使用重疊的方式堆窯,通常在器物與器物之間用石塊、貝殼作為支撐的材料,因為石塊或貝殼承受火焰的溫度遠高於陶土,所以在高溫燃燒的過程中不會溶解,在燒陶完成後將器物拿起後,支撐的節點就會留下火焰隔絕的痕跡,再把石塊或貝殼取出,就可以看到清楚的點狀痕跡,通常是三個或五個目跡,也有多達8個目跡的器物。
每個目跡都是獨一無二的個性表徵,每個目跡的深淺變化都是觀賞的重點,不完美的痕跡或許也是至美的表現,這也是和風器物令人難以理解之處。
3 職人作家的手指印記–指跡(ゆびあと)
傳陶陶器在辨別上有很多需要認識的技術,不然就會將觀賞的重點誤認為瑕疵品,指跡就是其中很容易誤認的技法。日本陶器上釉技術邁入成熟期大約是在16世紀左右,陶工在上釉藥時,會一手抓著器物的高台,一手以湯杓在器物的側邊淋上釉藥,有些陶工也會抓著器物底部的高台,直接浸到釉藥桶裡 。這時將手移開器物,原本手指抓著器物的部份不會有釉藥,於是留下手指的痕跡,因此稱作「指跡」。
通常大量生產的陶器,陶工會再補上釉料掩飾手指的痕跡,但在職人作家的手中,指跡代表了作家個人的簽名印記,刻意不抹去而留下手指的位置,就像我們在文書上蓋手印一樣,作品有了指跡就不需要再簽名了,當我們手中握著含有指跡的陶器,用自己的手去感覺作家握取器物的位置,會對器物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4 自然流動的凝結美感–垂釉
(釉藥だまり)
對生產者來說將器物的製作過程透過細分切割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經過嚴格的控制與檢驗,確保品質的均衡與完美是現代化生產的必要過程。但對創作者而言,每個器物都具有獨特的表情,細緻的變化與無可預期結果的自然流動,或許才是創作者努力不懈去嘗試與挑戰的部分。
垂釉的技法最早出現在宋代的天目茶碗,製作時在胚土上塗上一層厚重的釉藥,當茶碗在入窯燒製的時候,窯內的溫度緩步上升,釉藥慢慢的溶解垂落下來,形成類似水珠狀的痕跡,被稱為釉藥だまり的技法。
圖:取自網路
窯的溫度與釉的濃度必須控制的非常好,溫度過高釉料就可能全部融解滴落
難以預料成品的完成樣貌,是難度很高的技法。
垂釉器物具有自然流動與柔軟的外觀,但觸感卻又堅硬而冰冷,每個都是獨一無二的樣貌,無法大量生產更做不出第二個一模一樣的器物,當我們在觀賞垂釉器物的時候,請以一期一會的心情來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