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文化源自中國,時至今日,不管中西方都產茶也愛喝茶,投入飲茶研究者也多。不少科學實證,喝茶可老化、防失智、提升免疫能力及預防癌症等。
§別泡久 熱熱喝 健康效益不漏失§
茶葉絕對不能浸泡太久,茶可含數千種以上物質,好物質能在沖泡的前2分鐘釋出,浸泡久了反而會釋出負面成分。茶應該熱熱喝,一旦變涼氧化,健康效益就打折。
茶飲加檸檬 抗氧化加乘
茶飲中除烏龍茶加檸檬味道不搭外,紅茶、綠茶、青茶都適合放檸檬。不過茶飲店裡,約一半以上的茶品其實是添加牛奶,奶茶才是消費主力。但無論茶加檸檬或奶,都需注意保鮮。檸檬茶品最好3小時內喝完,奶茶會發酵,也要趁鮮喝。
從營養面來看,茶含有單寧等酚類,單寧容易和蛋白質結合,降低抗氧化作用。換句話,加牛奶的茶品比較不營養;而檸檬本身含有抗氧化酚類與維生素C等成份,茶加檸檬,抗氧化效應反倒會加乘。
紅茶加牛奶 降致癌風險
不過,縱使奶茶相對不營養,特殊的是,原本加熱會產生致癌物質縮合單寧的紅茶,加牛奶後反而會抑制縮合單寧與人體起不良反應。
這就像外國人喜歡喝紅茶加牛奶,結果牛奶中的蛋白質恰能與紅茶中的縮合單寧結合,進而排出體外,降低了致癌風險,因此很少聽說外國人喝紅茶喝出問題。
1.增加骨質密度
骨密度增加不簡單,但失去很容易,雖然茶含有對骨質不利的咖啡因,但茶同時含黃酮素及茶多酚等,能抑制骨質流失、促進細胞活性。
2.降低血壓、血脂
喝茶越多的人,血壓、血脂及膽固醇濃度都比少喝茶的人低,喝茶越多,效益越好。
3.改善血糖、尿酸
喝茶可以改善血糖代謝、減少尿酸生成,糖尿病及痛風患者可多喝茶。
4.平衡口腔菌種
茶含有氟化物,用茶漱口可維持口腔的菌種平衡,有抗發炎及殺菌作用。
5.抑制幽門螺旋桿菌
兒茶素成分能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活性,喝茶對消化性潰瘍有間接幫助。
6.降低脂肪比率
茶所含的兒茶素及單寧酸具收斂性,於味覺上具消除油膩感的效果,但不會使油脂消失。而且雖然兒茶素能抑制脂肪合成、促進脂肪氧化分解,但搭配運動才能真正達到控制體重目的。
發酵V.S未發酵
茶可依發酵程度分類,包括未發酵的綠茶、半發酵的烏龍茶及全發酵的紅茶。
【未發酵茶】
代表茶:綠茶(龍井茶等)
製程上因採收後馬上以蒸氣或在大鍋裡加熱殺菌,酵素被破壞,不會發酵,因此兒茶素、單寧等成分沒有變質氧化,在生物特性上屬於強抗氧化劑,能加強人體細胞裡的抗氧化酵素活性,抑制細胞突變、癌化,也抑制致癌物的活化,泡出來的茶湯淡綠色帶點微黃。
【半發酵茶】
代表茶:烏龍、茉莉、包種茶
這類半發酵茶,製作時先經過日光萎凋,逼出茶葉水分,再移至25~30℃的室內萎凋10小時,形成半發酵狀態,最後在250℃熱鍋炒菁約10分鐘後完成。茶中的單寧酸因受到酵素性氧化,茶湯呈棕紅色,顏色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
【全發酵茶】
代表茶:英式紅茶、錫蘭紅茶
採茶後約經18小時的萎凋,再以手工揉捻破壞茶葉細胞壁讓酵素釋出,經過發酵後再烘焙。發酵期間,酵素會將大部分兒茶素單寧氧化成「縮合單寧」,茶湯呈暗紅色。
【生茶與熟茶】
焙烤火候 決定生熟
初學泡茶,很多人不懂什麼是「生茶」,什麼是「熟茶」。關鍵在於焙烤的火候,火候輕的叫生茶,火候重的叫熟茶。舉例,未經發酵的龍井、碧螺春這類綠茶和輕發酵的包種茶、花茶,就是生茶。中發酵的凍頂烏龍鐵觀音、重發酵的白毫烏龍(東方美人茶)和全發酵的紅茶,就是熟茶。
兒茶素含量 綠茶大勝紅茶
發酵程度越高,兒茶素含量會因氧化關係而愈少,轉化成茶紅素及茶黃素,假設綠茶的兒茶素含量是100%,烏龍茶約42%,紅茶約18%。可見愈經發酵的茶,對健康的效益愈少。不過發酵茶具特有風味及口感,且茶紅素及茶黃素同屬黃酮類化合物,仍具保健功效。
單寧酸過多 刺激胃部
單寧酸是植物組織中具顯著生理作用的含氮鹼性物質,當大量攝取,易與胃中的蛋白質作用,凝固形成不易消化的沉澱物質,導致腸胃蠕動減緩、影響消化,並影響蛋白質、鐵質及鈣質吸收。
影響鐵質吸收
營養健康均衡的人可以飯後一杯茶,但容易貧血或孕婦喝茶前,都應慎思而行,綠茶會干擾葉酸代謝,避免大量飲用,以免影響胎兒發育。
綠茶含微量維生素K,可能與抗凝血藥物產生交互作用。
泡茶開壺蓋 讓氣體溢散
農藥要從源頭控管,含量一旦超標,不論泡了幾泡,還是可能危害健康。若擔心吃進農藥,泡茶時記得打開壺蓋讓氣體溢散,以降低農藥的攝取。而第一泡茶也建議不喝,這樣即使沒能沖掉農藥,也可洗掉茶葉曝曬過程的粉塵。此外,買茶時最好購買大廠品牌、經過檢驗的茶品。
冷泡茶養生 茶香相對遜色
一般的冷泡茶多用冷水泡上12小時,它的咖啡因較低;而熱茶是以高溫的熱水在短時間內萃出茶味,咖啡因較重,保存期限也沒冷泡茶那麼長。
茶葉裡很多成分一旦加熱就會遭到破壞,「冷泡茶」是以超音波等物理性外力「冷萃取」,相對於沖泡的熱茶更具營養,但茶香則比較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