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是中華民間特色豆製品小吃之一,由豆腐發酵製作而來,流傳世界其它地方。在各地的製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當大的差異。臭豆腐的衍生品包括「臭豆腐乾」和「臭豆腐乳」兩種,其中「臭豆腐乳」相傳於清代被作為御膳小菜而送往宮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愛,並賜名「御青方」。
臭豆腐的由來
臭豆腐的由來,其實是一場「美麗的意外」。相傳清康熙年間,一位賣豆腐的商人為了多賺點錢而做了很多豆腐,但當天生意卻出奇的差,為了怕豆腐壞掉,他突發奇想地撒了鹽和調味料,以求延長保存時間,結果發酵的豆腐奇臭無比,但卻意外的美味,臭豆腐便從此流傳。
臭味哪裡來?
臭豆腐的臭味主要是因為黃豆蛋白質發酵作用所產生的味道,傳統做法是利用便宜的大白菜、高麗菜、芥菜等產量過盛的蔬菜,經發酵產生的「菜梗水」,再加上豆腐渣再次發酵成俗稱的「臭滷水」,而後將含水量較少的老豆腐置於滷水中,分解豆腐中的植物性蛋白質,透過發酵過程,臭豆腐就產生了!且浸泡滷水愈久,豆腐愈臭。有些浸泡約三小時取出,有些甚至過滷水後即撈起,每家的做法不一,臭度也因此有差別。
「臭滷水」
自然發酵的臭滷水是在水缸中放入稻草、豬肉等肉類,然後任由其露天自然發酵、腐敗,經過幾個月後,就可以放入豆腐,不過這種方法非常不衛生,而且都會長蛆。
現在有許多廠商使用發酵菌接種的方式,直接培養臭滷水,不但發酵的時間短,而且安全衛生,可以大量生產。
亦有以純植物為基礎,天然發酵而成的滷水,是以刺桐葉、野莧菜、竹筍、菜心、冬瓜、薑、花椒……等數十種蔬菜或植物,加些許的鹽加以醃製,讓它在自然環境的室溫中,經長期靜置八個月以上,自然發酵而成。
1、油炸臭豆腐
台灣、香港或上海常使用油炸的方式食用。台灣的攤販所販賣的臭豆腐,常習慣搭配台式泡菜,因為油炸臭豆腐的油膩,搭配上泡菜的清爽,才能消除過度油膩感;香港的則習慣以甜醬搭配,吃起來很順口,不過味道重了一點就是。
2、麻辣臭豆腐
麻辣臭豆腐是近年來台灣的新吃法,由於四川麻辣鍋的風行,也使得火鍋業者研發出把臭豆腐加入麻辣湯裡,搭配上鴨血、酸菜,麻辣湯底的濃郁再加上臭豆腐獨特的氣味,可以說是近年來火鍋常見的新吃法,有些人會加入肥腸,也就是現在常見的大腸臭臭鍋。
3、清蒸臭豆腐
清蒸臭豆腐是類似清蒸魚的作法,把氣味十分重的臭豆腐,加入清淡爽口的湯底中,用清蒸的方式烹調,是為了滿足不能接受臭豆腐原本氣味的饕客們所新研發的料理。
4、碳烤臭豆腐
碳烤臭豆腐是深坑的名產,故也稱深坑臭豆腐,也是台灣夜市裡常見的小吃,用竹籤穿過食材後,塗抹烤肉醬,在碳火上烤數分鐘,外皮酥脆,內裡鬆軟,入口即化。因為加入了大量的調味醬,且有些許泡菜,所以使得臭豆腐原本的氣味被覆蓋許多,值得推薦給初次嘗試臭豆腐的朋友們。
5、臭豆腐火鍋
一般簡稱為「臭臭鍋」,是以火鍋高湯加入少許配料為湯底,之後放入生臭豆腐乾(或過水後的臭豆腐乾),注入溫的高湯及加入其他佐料、調味料、並和其他配料(火鍋料、肉片捲、配菜、蔬菜、泡菜和沾醬)一同上桌。食用方法像涮涮鍋一樣,只是前者加入臭豆腐而已。
6、港式臭豆腐
習慣以甜醬、辣醬、甜辣雞醬搭配,味道亦較台灣臭豆腐濃烈,通常隔幾條街也聞得到臭豆腐的香臭味,是外國人來香港必定挑戰的小食之一。
7、長沙湘式臭豆腐
湖南長沙的臭豆腐乾相當聞名,其製作方法多樣,味道別具一格,分為黃皮和黑皮臭豆腐兩種。長沙的臭豆腐一定配以辣椒,口味香辣,以長沙火宮殿小吃的臭豆腐為官方代表,毛澤東、朱鎔基等曾光臨並誇獎,美國《食品雜誌》也親臨採訪。火宮殿選用上等黃豆做成豆腐,然後把豆腐浸入放有冬筍、香菇、麯酒、瀏陽豆豉的滷水中浸透,表面會生出白毛,顏色變灰。初聞臭氣撲鼻,用油鍋慢慢炸,直到顏色變黑,表面膨脹以後,就可以撈上來,濃香誘人,澆上蒜汁、辣椒、香油,即成芳香鬆脆、外焦內嫩的臭豆腐。長沙街頭也有很多民間製作臭豆腐的能手,深受民眾的喜愛。
2007年有新聞指出,深圳南山區五十多家小工廠,日產一千多公斤臭豆腐,不肖業者先將豆腐切塊水煮,並加入黑色粉末,數分鐘後豆腐全染成紫黑色,晾曬後放入盛滿又黑又臭的水桶裡浸泡變臭,黑水是以餿水、腐肉、死蒼蠅為原料,發酵密封到長蛆,產生刺鼻臭味。不夠臭,再放進少許糞水增臭。拿大便做「食品添加劑」,如此駭人聽聞,也算是將中國食品黑幕推至極致了吧。
新北市一家臭豆腐地下工場,無牌經營10多年,工場衞生情況惡劣,廠房水塔沒有蓋子、牆壁地板佈滿汙跡,廁所沒有水洗手,衞生情況堪憂。工人罔顧食物安全,一邊吸煙,一邊將煙灰跌落豆腐加料。將黑心工場生產的臭豆腐送驗後,驗出其含有大腸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