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種茶}
是一種青茶,起源於福建安溪縣,是臺灣茶水中的著名代表茶種。屬於半發酵茶,發酵程度約為8-12%。特別重視其香氣。春、夏、秋、冬四季皆可採收,以春、冬茶品質最好。
製作方法分為:採茶菁,日光萎凋,室內萎凋,炒菁,揉捻,乾燥,焙火,等七個步驟。
▲種類
分為條狀與半球形兩種。條狀包種茶是最傳統的包種茶,也就是一般說的包種茶;半球形包種茶,也就是臺灣烏龍茶。
條狀包種茶,外形為長條索狀,又稱小龍形。與臺灣烏龍茶的製程相同,但是臺灣烏龍茶多了團揉的程序,因此茶葉呈現圓形團狀。
▲歷史
根據日本學者井上房邦的考證,包種茶起源於福建安溪的茶葉商人王義程。他將安溪本地出產的茶葉,仿「武夷岩茶」的製法,製成包種茶。製好的茶葉,為了保存香氣,以兩層毛邊紙包裹,置入四兩茶葉,包成長方形的四方包,最外層再印上茶名及商號,因此取名包種茶。現亦有人將之古意新解,稱之「包中」,希望喝茶後參加應試會考也能包中。
1873年,因世界經濟不景氣,四大洋行停止購買臺灣茶葉,本地茶葉過剩。有部分茶商,將茶葉運往福建福州,進行加工,改製成包種茶。
1881年,福建同安茶商吳福源,認為由臺灣將茶葉運至福建製造,成本太高,帶著製茶師至臺灣,在臺北設立設源隆號,於產地直接加工,將包種茶的製法傳入臺灣。
由福建安溪引進茶樹以及包種茶製法,指導當地茶農種植及製作包種茶。包種茶開始在臺灣北部盛行,產地由南港,擴大到文山地區一帶。文山地區成為最大的包種茶產地,稱為文山包種茶。
清廷有鑒於「茶」是臺灣重要的經濟作物,十分鼓勵茶的生產,文山茶區的植茶及製茶技術雖由福建傳入,但在政府有關機構應用新科技、新技術輔導茶農改進產製技術、提高茶葉品質之後,已逐漸演變而自成一格。
▲營養
包種茶含有豐富的營養保健成分,常喝包種茶不僅可以強心、利尿、消除疲勞,還能解除尼古丁及酒精中毒;同時還有消除血脂肪、防止血管硬化的神奇功效。
{文山包種茶}
外觀:似條索狀,色澤翠綠,水色蜜綠鮮豔帶黃金,香氣清香幽雅似花香,滋味甘醇滑潤帶活性,此類茶注重香氣,香氣越濃郁品質越高級。
產地:文山地區包括臺北市文山、南港,新北市新店、坪林、石碇、深坑、汐止等茶區。約有2300多公頃,茶園分布於海拔400公尺以上的山區,環境特殊,尤以坪林地區山明水秀,氣候終年溫潤涼爽,雪霧瀰漫,土壤肥沃,故所產之文山包種茶品質特佳。
▲沖泡方式
包種茶的特色為香、濃、醇、韻、美,是著重「香氣」的茶,茶葉外觀為長條索狀,在沖泡的方式及茶具的使用上可參考以下泡茶方法,將包種茶清香的味道完完全全的釋放出來!
【冷泡茶沖泡步驟】
夏天時,建議可將茶葉放入冷開水中,依自己喜好的濃度酌量增減茶葉的量,靜置室溫3小時,再放入冰箱冷藏12小時,即可飲用到冰涼的冷泡茶,十分有益健康。 泡好的冷泡茶,請儘速飲用,避免放置過久而變質。
▲包種茶節
政大2001年開始、每年十一月舉辦的包種茶節,是政大為高中生舉辦的院系所博覽會,因政大所處的北市文山區盛產包種茶而依此命名,是政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共同記憶之一,每年甚至都有中南部高中生特地北上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