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儉故能廣》油彩/畫布 100F(130x162cm) 2017
釋義:
因為儉約,所以可以推廣,因為儉約不浪費,所以萬物的效用可以推廣延展到極限。
內容與形式:
以小面積的「儉」船造形置於畫中央,其四周包圍一艘相對較大的「廣」船,以此表現由「儉」而推「廣」延展開來。畫面背景的諸多形形色色的灑點,猶如我們所處的繽紛環境,而這以「儉」推「廣」的船航行於其中。再者,以金箔的「延展性」表現本畫的由儉至廣的「推展性」,並且強調儉約的美德,就像「金」一般珍貴。能將萬物視如「金」般珍惜不浪費,不就是以環保的態度,來對待我們全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地球嗎。
《金玉滿堂․ 慈》油彩/畫布 100F(130x162cm) 2017
釋義:
滿屋的金玉財寶。慈愛。
內容與形式:
老子警惕世人:「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因為驕奢淫逸,往往會為自己招來災難、錢財流失。我將老子的三寶之首的「慈」,與「金玉滿堂」做結合,一來,是因為認同具有慈愛的品格就不致驕奢淫逸,再者,感激社會上許多的富人,不將錢財獨私其身,而能積極投入公益、扶助弱勢,此乃「富而慈」。
在畫作形式的構思上,引用了古錢幣的造型與意義。很直接的,古錢幣適可聯想到財富,而其造型上的「外圓內方」,又有諸多涵義。錢財要流通才能促進經濟發展,英文的currency譯作貨幣、通貨,另有流通之意,古錢幣的「外圓」之「圓」,易於滾動移動,而船為移動運輸的工具,故而將玉、金與船融為一體。台灣諺語「人兩腳,錢四腳」,就更凸顯錢的流轉速度了,而導引它移動到什麼方向,駕馭它的「規範」就相對的重要了,否則錢財四處亂竄,有可能造成個人損失,甚至傷害到社會。而古錢幣「內方」之「方」,就具有規範、規矩的意味,我將老子注重的「慈」置於這「內方」,並將其船形化,引航主導全體,以「慈」之規矩駕馭「錢」之流通,利己利人利社會。
《為大於其細》油彩/畫布 100F(130x162cm) 2017
釋義:
成就大事,要在它還微小的時候。
內容與形式:
我們耳熟能詳的「毫米之差,微妙所在」、「魔鬼藏在細節裡」,與「為大於其細」的道理皆同。將龐大的事物(務),分解為諸多的微小,再去面對它較容易上手,而且,簡單的事做多了,便能從中得到意想不到的體悟,這是我畫這張畫紮紮實實的收穫。
以微小的船隻為單位,構成整艘大船,每隻微小的船隻似乎含含糊糊,但處理整張畫卻絲毫不可馬虎含糊。這「微小」,不只是「面積」的考量,尚應以更寬廣的角度來看待,就繪畫的形式而言,還包含「前後空間感」、「明暗階層」、「色彩冷暖」、「虛實強弱」等等。
《光而不耀》油彩/畫布 50F(91x116cm) 2017
釋義:
明亮而沒有耀(刺)眼光芒。
內容與形式:
「光而不耀」是在惕勵~得意之時不要過度炫耀以免刺傷人,能夠審視自己,並且以同理心為人設想。
形式的安排上,在這「耀」船底層先上一層中明度ヽ中彩度的橙色,在其上層貼上金箔,因為整個大面積的金箔亮光頗為強烈,就如同刺(耀)眼光芒。接著,適當刮除一些金箔以減少其(刺)耀光,而刮除金箔處露出的底層橙色與未刮除保留的金箔,兩者間形成亦橙亦黃、有些明度的光亮(光)但不刺眼的溫和感(不耀)。而背景刻意用更高明度、更厚肌理及多樣色彩,表現矜誇炫露的意味,更加襯托「耀」船的淡定含蓄。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油彩/畫布 80F(145x112cm) 2017
釋義:
探求知識,每天要增加一些;探求「道」,每天要減少一些。
內容與形式:
這兩句話是老子著名的句子。人來到這世界,須不斷學習新知識,是一種加法。然而難免學到(接收)無用、甚至有害的知識、訊息,必須篩除這些不良的種種,去蕪存菁,這是一種減法。人生是加法和減法的動態平衡。
畫面上以各種高彩度(高鮮豔度)色塊,代表各種知識、訊息,它們由上而下落在畫面右上方白底的「學」船上,意謂「為學日益」。這些色塊逐漸擴展移動到左下邊的船上,色塊的面積變小、彩度降低、有些掉落,然後逐漸顯露出以「金」為底的「道」船,意味著經歷篩選、剔除、消化的轉化過程而脫胎換骨,以此表現由「為學日益」歷練至「為道日損」的提昇。「金」具有恆久、穩定性高的特質,所謂「千金不怕火煉」,故取之融入「道」船,增添其穩固而堅實的內涵。
《少則得,多則惑》 油彩/畫布 130x130cm 2017
釋義:
少取反而獲得,多取反而迷惑。
內容與形式:
少取的,易於聚焦反而多得;多雜的,將陷入迷失帶來困惑。因為少,比較可以完全吸收消化,也才更會珍惜;貪多的,反而會無法理出頭緒,事倍功半。
本作重點在表現去蕪存菁與貪多不捨之對比。畫面左半部,以大的色面,點綴適當的點、線、顏色,表現精簡的船造型,一目了然。畫面右半部,目的也是要表現船隻造型,但是無取捨考量,只是隨意的畫,得到的卻是繁雜瑣碎的顏料,幾乎失去其面貌了。
《濁以(久)靜之徐清,安以(久)動之徐生》油彩/畫布 50F(91x116cm) 2017
釋義:
混濁中安靜下來,使它漸漸澄清;安定中活動起來,使它逐漸出現生機。
內容與形式:
宇宙萬物生命的表現,就是該靜的時候靜下來,該動的時候有活力。靜之極,是偏於安逸;動之極,是偏於激盪。
形式上,以繪畫之「對比」手法,表現動、靜、濁、清的「相對觀」;以繪畫的「漸層」手法,表現「靜之徐清,動之徐生」之「徐」的逐漸改變意義。「漸層」,貫穿整張畫的明暗ヽ色彩ヽ肌理ヽ筆觸ヽ厚薄…等等。以「黃」、「橙」互補色為畫面主色調,藍色徐變至橙色,意為由靜(清)徐變至動(濁)的過程,並且在藍(橙)色底層藏有橙(藍)色的底色,意為在靜(動)中,仍蘊含動(靜)的作用。
《上善若水》油彩/畫布 100F(130x162cm) 2017
釋義: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
內容與形式:
水,身段柔軟,能隨著地形變化而改變形狀。水,潤澤包容萬物,一視同仁大公無私。水,無堅不摧,柔軟勝剛強。水,安於低處,善盡本分。
形式的安排:
一、「上善若水」4個字船形化,內部含有許多不同顏色、造型的小船,4艘大船航行於底層為金(水)上,意味水之承載眾物。
二、以金來表現水,視水如金般珍貴並恆常不變質,以金色來統整整幅畫的色彩。三、畫作下半部以單純大色面來對比上半部的多樣性,也意味著水能安於低處,善盡本分的涵養。
四、將《道德經》第8章「若水章」章文,船形化安排於背景,視覺上、意義上更能豐實畫作。
《有無相生》油彩/畫布 50F(91x116cm) 2017
釋義:
有兩方面理解:
一、「有」和「無」彼此依存,缺其一另一個則無意義,是種「相對觀」,互相襯托、互為成全。
二、循環的:現在「有」的,以前是「無」;現在「無」的,未來漸形成「有」。
內容與形式:
「有無相生」就是了解天地萬物作用的狀態,是「相對」的概念,這種相對觀的目的,在於讓我們知道「一切本來是一個整體」,從整體來看,就不會在乎一時的多一點、少一點,或是舊的、新的,因為到最後一定是平衡的整體。
形式的構思上,將「有」和「無」兩字共構成一艘行進的船,航行於不斷延續的時空。上半部的「無」造型,從右至左,由混沌不清漸至明確清楚,漸至「有」的狀態。下半部的「有」,從右至左,由明確清楚漸至混沌不清,漸至「無」的狀態。上半部的「無」,與下半部的「有」,兩者之間也存有交融匯合。整體為一前行動感狀態,隨時空的改變而不斷的「有」、「無」的消長演進。
《道可道,非常道》油彩/畫布 100F(130x162cm) 2017
釋義:
「道」如果可以表述的詳盡清楚,就不是永恆的「道」。
內容與形式:
「道」字作名詞解,可以表示道路、方法、方位、技術、法則、本原…等,作為動詞,則可以表示取道或行走。我認為也可視其為我們人生中所各自探索的領域。
「道可道,非常道」除了按照字面上的「道可完整說明,就不是恆常的道」之意義,並且還有「雖然說明這完整的道無法做到,但還是要盡量的努力來嘗試」的意義。本作主要在表現:無數種表述「道」的狀態。方式是採用活字版的原理,以各種不同角度、形狀、顏色的小格版「道」船,拼出整幅畫面,以每一小格版「道」船而言,就像每個個人對「道」的看法,以多數小格版「道」船的組成而言,就像多數人對「道」的共同相似看法,再延伸至整幅畫,它可形成無數種排列組合的畫面(版面),以這「無數種畫面(版面)」表現對「道」的無數的論述。
再者,當離畫幾公尺遠,可看出整幅畫面浮現出一個隱隱約約的、明度較暗的大「道」船形,若以這隱隱約約的、明度較暗的大「道」船的小格版,和其四周明度較亮的小格版(刻意延伸畫幅之外,意謂持續增多著),兩者交融的排列組合而形成的畫面 (版面)樣式,那又更無法形容了。
當貼近畫面,可清楚明確看到每一格版的「道」船,就像每個個人可以明確表述其各自的觀點,不過也只能就其各自的角度面向,難於整體全面性的完整。而離畫較遠時,所看到的隱隱約約的大「道」船形,我勉強將它作為表現《道德經》的「道」,以人類有限的認知,是無法清楚這未知的、無以名狀的「道」,誠如蘇軾所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對種種事理,可有自己的見解,可是也只是片面,無法認知到全貌,就像「瞎子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