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多少在生活裡偶而都會犯上拖拉的毛病,有時候拖延是因為我們不太在乎該完成的工作;但也有時候,是明明很在意,仍舊先跑去做無關緊要之事。
有趣的是,臨床上甚至有20%的人宣稱自己是拖延症患者。拖延對他們而言不只是偶一為之的行為,而是一種生活形態,例如:賬單永遠晚交、老是錯過買票時間、總在報稅季過後才補上稅單等。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
指一種個性行為,即將所計劃執行的任務推遲到稍後時間,拖延者通常會對於開始或完成任何任務或決定感到焦慮,而將拖延作為應付焦慮的一種機制。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得了「拖延症」?
《生命時報》報導引述加拿大約克大學心理學專家克拉里.雷恩的總結:
- 挑最不重要的事先做,越重要的越拖得久。
- 每次開工都要整點開始,一點半、兩點半,卻遲遲不動手。
- 在决定靜下心來做事時,要先去沖杯咖啡。
- 不容許別人占用或浪費自己的時間,自己卻不珍惜時間。
- 總是等待「好心情」或「好時機」去做重要的工作。
- 一有什麽慾望和想法,就拋下手中工作去做下一件」。
拖延量表
可以用量表檢查自己拖延症的嚴重程度,請以平日的的狀況,回答在量表中問題所述的拖延或不拖延程度:
計分方法:
分數 1 代表「我不會這樣或極少這樣」
分數 2 代表「我很少這樣」
分數 3 代表「我有時候會這樣」
分數 4 代表「我常常這樣」
分數 5 代表「我就是這樣或幾乎都是這樣」
請注意,第2. 5. 8.題的計分方式與其他題相反,例如:「我不會這樣或極少這樣」分數為5;「我就是這樣或極常這樣」分數為1。
將以上九題的分數加總起來,即為拖延量表的總分。
今日事今日畢
《Forbes》撰稿人Megan Bruneau提出了五個簡單的步驟,幫助大家打擊「拖延症」:
了解自己如何「拖延」,並嘗試做出改變
你的拖延行為模式為何?是滑滑臉書動態、觀看影集,還是翻冰箱找食物、整理房間呢?請誠實面對自己的行為,並且嘗試擺脫這種容易讓你分心的環境,幫助你更專注於眼前的工作,不輕易掉入拖延的陷阱中。
我已經做得夠好了!
「完美主義」也是不斷拖延的另一項重要因素,因為對於自己擁有過高且不切實際的期待,因而被壓得喘不過氣,甚至為了不想犯錯或搞砸一切而逃避現實,選擇拖延。
面對這種情緒,最好的解決方法便是告訴自己:「只要做到夠好就可以了!」若你是個總是追求一百分的人,請試著告訴自己先做到八十分即可,心有餘力再去追求卓越吧!要求過高反而可能會讓你更難邁向成功(Perfect is the enemy of good)。
依照「SMART原則」來設定目標
「SMART原則」是目標管理的一種方法,分成特定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達成的(Attainable)、實際可行的(Realistic)、時間導向的(Time-oriented)等五大項。Megan Bruneau提到,將計劃切割成自己較有能力處理的幾個步驟,接著用「SMART原則」去檢視每個步驟是否符合這五個項目:
善待自己
內心的「自我批判機制」會讓我們對於自身的拖延行為感到自責或羞愧,進而嘗試去改變行為。雖然立意良善,但這種難以忍受的情緒其實對完成工作毫無幫助,人們通常會選擇逃避以減輕這種令人不舒服的感受,爾後又因為罪惡感不斷加深而形成更嚴重的惡性循環,難以改變。
請別對自己過於苛刻,並從一個朋友的角度嘗試去理解自己為何選擇拖延。與內在的自我對話或許無法幫助你找到解決方法,但減少負面情緒將會有助於走向改變的起點。也可以換個角度去思考:或許「拖延」對你是有所助益的,在壓力之下,甚至能更高效率地完成工作!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我們並不是機器人,能夠總是維持高效率地去完成每項任務。我們需要休息充電、自我反省、與他人維持良好互動、休閒娛樂,這些都是必須且富有意義的。當難以維持專注或高生產力的時候,不如給自己一些空間,去做那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你會逐漸明白哪些事物對於自己的人生,具有實質意義,並嘗試對於現況做出改變。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
由C. N. Parkinson所提出來的定律,解釋為何會有拖延習慣,Parkinson指出:「一份工作會把它可用的時間,或是你分配給它的時間全部填滿」。所以除了設定截止期限外,應該試著將期限稍微提前,若縮短處理事情的時程,則提早完成的可能性較高。
香腸切片法("Salami" technique)
能將令人不愉快的事務或是過度龐雜的工作,細分為許多件小事,並且每次只處理其中一件,這樣將不至於令人反感而產生心理壓力或形成拖延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