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第一個交響樂團是在1945年成立的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後陸續成立國家交響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高雄市立交響樂團...,以及民營的臺北愛樂管弦樂團、長榮交響樂團、奇美管弦樂團...等,總計十餘個大型樂團,為臺灣交響樂產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目前臺灣較活躍的交響樂團大致可分成四類,
1.公辦專職︰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國家交響樂團、高雄市立交響樂團
2.民辦專職︰長榮交響樂團
3.公辦非專職︰臺南市管弦樂團、新竹市管弦樂團、花蓮縣管弦樂團
4.民辦非專職︰臺北世紀管弦樂團、臺北市愛樂管弦樂團、樂興之時管弦樂團、
臺中市管弦樂團、奇美管弦樂團
參考資料: 2008文化專刊-21世紀臺灣音樂發展1
《我國交響樂團產業之研究》
目前國內唯一曾任職於三個重量級公設交響樂團的何康國教授於2006出版《我國交響樂團產業之研究》一書,除了介紹國內著名的交響樂團,也詳盡解析臺灣交響樂產業所面臨的現況與困境。
「其實臺灣的交響樂環境,還稱不上是個產業。」——何康國
所謂產業,應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良性循環,但臺灣的交響樂發展,長期以來都須仰賴政府的補助。另一方面,公設樂團的經費來自政府預算沒有業績壓力,因此間接擠壓民間樂團的票房來源,形成不公平的競爭。
書中列舉了相關改善作法,例如徵調民間樂團進行大型校園推廣計畫、提高企業贊助藝文的抵稅額度、鼓勵企業認養藝文團體...等,唯有透過政府擬定的政策或配套措施,具體落實推動,才能逐步累積國內樂團的競爭實力。
參考資料: 《我國交響樂團產業之研究》
國家交響樂團(NSO)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國家交響樂團
國家交響樂團於1986年成立,當時的臺灣經濟快速起飛,被譽為亞洲四小龍,因此樂團承載著與國際接軌的期許,更反映出對於文化藝術提升的渴望。
從創立至今共經歷三次更名,從最初由教育部主導,集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藝術學院、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等三校實驗樂團的「聯合實驗管絃樂團」,直到1994年告別實驗階段,改名「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最後在2001年正式以「國家交響樂團」作為團名,並於2004年起以「台灣愛樂」品牌走向世界。
2005年成為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附設團隊,2014年4月改隸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國家交響樂團成立時即以成為代表國家最高水準的交響樂團為核心目標,以國家音樂廳為駐在地,其專業水準與頂級配備,均展現躋身國際級演奏團隊的潛力。
在經營上則是採用行政法人體制,搭配音樂總監制,持續以提升專業競爭力、國際化為目標。
林望傑(1951- )
國家交響樂團自1994年起開始引用國外音樂總監制度,1998年上任的華裔指揮家林望傑,時任克里夫蘭管弦樂團駐團指揮,他是樂團首位納入團員票選機制選出的指揮,也是第一位具有安排節目實權的音樂總監,前後在位3年,為NSO勾勒出專業樂團應有的樂季概念。
簡文彬(1967- )
2001年,時任德國杜塞朵夫萊茵歌劇院駐院指揮的簡文彬上任音樂總監,當時年僅34歲被視為臺灣之光。
簡文彬在位6年,落實音樂總監真正職權,兼具節目擘畫和領導能力,更將樂團的發展擴展至藝術教育推廣、國際連結、提攜新秀、鼓勵本土與跨界創作等方面。
2002年是簡文彬上任的第二樂季,同時也推出兩大系列,一是以作曲家為主題的「發現系列」,二是與劇場導演合作、發揚國內聲樂家的「歌劇系列」。
除了指揮大師馬捷爾(Lorin Maazel, 1930-2014)、巴夏(Rudolf Barshai, 1924-2010)等世界級名家相繼來訪,也嘗試與雲門舞集、國光劇團等進行跨域合作,增加節目的多樣性。
呂紹嘉(1960- )
2010年8月,在歐洲發展多年且曾任德國漢諾威歌劇院音樂總監的呂紹嘉返臺接掌NSO。呂紹嘉大力拓展曲目廣度,除了古典經典名作,也嘗試冷門作品,樂團悠遊於各種風格間,音樂面向更為全方位。
此外,現代作品以及在臺首演的作品數量也大幅提升;與國外歌劇院合作的製作更是每年盛事。呂紹嘉也致力於將本土作曲家的作品帶上國際舞臺,並且投入國人作品的錄音計畫。
NSO現有團員99名,每個樂季平均演出75場。自2011年起開始積極展開海外巡演,包含2011年廣州亞運音樂節、2012年東北亞巡演、2013年歐洲五城巡演、2015年兩岸三地巡演...等。
除了海外發展,樂團內部還自組室內樂,以活潑手法推廣音樂;另外還有票價親民的講座音樂會吸引民眾嘗鮮。
NSO 2017/18樂季手冊
NSO 樂團學苑
NSO Orchestra Academy
NSO 樂團學苑於2012年9月成立,旨在培養下一代管弦樂團演奏人才以及延續國家交響樂團傳統音色,並且期望為學校的科班訓練與職業樂團的專業演奏間,架起一個以實務演練為主的跨越計畫,讓國內年輕學子能藉由參與樂團分部排練、重奏訓練、音樂會及室內樂演出的過程中,瞭解職業樂團的夥伴關係與專業精神。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TSO)
National Taiwan
Symphony Orchestra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於1945年成立,其前身為日治時期的「皇民奉公會交響樂團」,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樂團。於民國88年7月改隸屬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正式更名為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直到民國101年5月改隸文化部。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自成團以來,致力於音樂教育推廣,對於古典音樂的普及成效卓著,同時也以「精進技藝、傳統創新、教育扎根、美學推廣」為己任,期許能持續推動創新、深化並轉化,進而躍上國際舞臺,建立樂團的品牌地位。
水 藍(1957- )
國臺交是以首長制為主的公務機關,沒有設立藝術總監的職位,而是聘請固定的藝術顧問提供專業的建議。中國指揮家水藍為國臺交第一任藝術顧問,同時也是新加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與丹麥哥本哈根愛樂管絃樂團首席指揮。
水藍根據長期領導國外樂團的經驗,提供國臺交許多寶貴的意見,除了為從未實施樂季制度的國臺交規劃首樂季,也引進西方樂團普及的駐團藝術家形式。
簡文彬
在水藍之後由簡文彬接任藝術顧問一職直到2016年,在此之前擔任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的簡文彬帶領國臺交落實行政與藝術的雙軌制︰團長作為團務的推動者與支持者,藝術顧問則致力於樂團藝術專業提升與品質的維持,賦予國臺交更穩定的發展目標和清楚定位。
簡文彬對樂團的貢獻也使他在2014年獲頒第十八屆國家文藝獎。
臺灣音樂文化園區
國臺交的團址座落於臺中霧峰的臺灣音樂文化園區,是全臺灣唯一的古典音樂文化園區,內包含臺灣國家級的演奏廳、互動式指揮體驗的樂器展示區、專業的錄音室排練室、影音文化廣場及優質工作室、研習中心...等。
其中演奏廳外牆是由藝術家林昭慶先生所設計的陶塑作品「音樂饗宴」,是國內面積最大的公共藝術品,也是東南亞面積最大的陶壁創作。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
Taipei Symphony Orchestra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於1969年成立,為當時尚為渾沌的臺北音樂環境注入一股活力,最初團員僅有30人左右,現已發展成上百人的大型樂團,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北市交以公務機關體制運作,採用團長制,也因其純公務機關背景沒有收入壓力,大幅提高教育推廣業務比例達60%以上,其中包含與全臺北市公私立小學藝術與人文課程結合所推出的「育藝深遠」教育推廣專案,以及「文化就在巷子裡」市民推廣活動。
此外,北市交在國際舞臺的表現也相當亮眼,至今已造訪過12 個國家、44 個城市,不僅讓世界聽到臺灣的高水準音樂表現,更透過音樂行銷城市,達到文化外交的目標。
陳秋盛(1942-2018)
已故指揮家陳秋盛為北市交第三任團長,在其任期將近20年期間,極力推廣歌劇與交響樂作品,更一手策劃推動「臺北市音樂季」,首開國內大型音樂季之先河。
在當時沒有太多民間藝術經紀公司舉辦音樂會的時代,北市交的音樂會就如同領頭羊,此外,陳秋盛也廣邀國際一流音樂家及團體到臺製作高規格的歌劇演出,對於後進的提攜更是不遺餘力。
陳秋盛對歌劇作品的極力推廣,更建立了北市交每年進行歌劇製作的悠久傳統,曾製作過「阿依達」、「杜蘭朵公主」、「卡門」、「弄臣」、「茶花女」、「波希米亞人」...等大型歌劇,並數度率領北市交至美、日、俄、法、西、奧、新加坡、香港等地巡迴演出。
2011年推出的《阿依達在臺北》,成為首齣登上臺北小巨蛋的全本歌劇表演,近年則以《納克索斯島上的阿麗雅德妮》與《尤金‧奧涅金》臺灣首演,確立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在臺灣歌劇製作上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