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理解
中世紀到文藝復興
西洋音樂史依照風格及特色,可分為下頁幾個時期,本章將介紹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發展與特色。
教會音樂盛行:中世紀時期
476年羅馬帝國瓦解,日耳曼人無力統治龐大的帝國,再加上貧窮與疾病的蔓延,使得整個歐洲陷入「黑暗時期」,因此,天主教會成為政治、經濟、藝術、文化與生活的中心。中世紀的音樂也受此影響,以儀式音樂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天主教儀式中的格雷果聖歌(Gregorian chant)。
中世紀時,教會音樂具有崇高的地位。
格雷果聖歌得名自羅馬教皇格雷果一世,他為了統一教會的聖歌,因此搜集歐洲各地的聖歌並編成冊。格雷果聖歌因為其旋律質樸的特質,亦稱之為素歌。歌詞為拉丁文,採教會調式,由男聲以類似吟誦的方式演唱,旋律起伏不大,音域約一個八度,無伴奏,是獨唱或齊唱的單旋律音樂(monophony)。
中世紀,僧侶演唱聖歌。
早期教會禁止婦女擔任神職工作,唱詩班便由男童與教士擔任演唱。由於兩者的音域差八度,讓原本單音調的聖歌,出現一條平行旋律。9世紀之後,作曲家以一首聖歌為主旋律,在其上方或下方加入其他聲部,聖歌出現多聲部,通常是四度或五度(當時認為完全協和的音程),稱之為平行複音(organum)。12世紀左右開始出現多層次的「複音音樂」(polyphony)。
人文主義的興起:文藝復興時期
15、16世紀的歐洲,由於生活安定、經濟富裕,人們不再將中世紀的宗教道德觀奉為圭臬,而開始追求古希臘 羅馬的文化精神,稱為「人文主義」,也是文藝復興運動的主要核心,從義大利開始,散播至全歐洲,代表新文化、新生活的誕生。
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發展皆以義大利為重心。
此時期音樂以複音合唱為主,聲部擴展至四到六聲部,豐富寬廣的音域,使得和聲更加立體,無伴奏(a cappella)合唱為重要的表現形式。此時期著名的宗教音樂家為帕勒斯特利納,音樂內斂保守,作品包括一百多首彌撒曲、三百多首經文歌,最著名的六聲部彌撒曲《教皇馬爾切里》,奠定其在宗教音樂的地位。
音樂欣賞
格雷果聖歌〈末日經〉
〈末日經〉|譜例4-1| 拉丁文
"Dies Irae"是「震怒之日」的意思,出自中世紀「安魂彌撒」(Requiem Mass)中的一段。樂曲內容在描述《聖經》中末日審判的場景,顯示中世紀人們對神權的敬畏。
中世紀使用由方形或菱形 組成的「紐碼譜」記譜
此首樂曲在西方音樂的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許多作曲家都引用其中的旋律作為創作動機或素材,如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Symphonie Fantastique)第五樂章、李斯特(Franz Liszt , 1811-1886)的《死之舞》(Totentanz)、斯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的《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
而音樂劇《吉屋出租》(Rent)與動畫電影《鐘樓怪人》(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也可以聽見此樂曲的部分旋律。
此為1996年音樂劇《吉屋出租》原版卡司的CD封面
動畫電影《鐘樓怪人》海報
帕勒斯特利納《教皇馬爾切里》
帕勒斯特利納是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音樂風格保守祥和,是當時宗教音樂的代表。
帕勒斯特利納的六聲部彌撒曲《教皇馬爾切里》包括五個樂章:〈垂憐曲〉(Kyrie)、〈光榮頌〉(Gloria)、〈信經〉(Credo)、〈歡呼歌〉(Sanctus)及〈羔羊讚〉(Agnus Dei),此曲架構清晰平穩,其中〈羔羊讚〉 分為三個段落,開頭的旋律為拱型樂句,具有素歌的特質,大多為級進音型|譜例4-2||譜例4-3| 。
音樂導聆
♪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屬於哥德式,教堂內部相互交錯的拱頂,層次分明(如右圖),此種風格也反映在音樂上,為低→高→低的旋律線條,下頁譜例4-2的紅線處便是作曲家用拱形樂句營造的穹隆拱頂。
文藝復興時期哥德式教堂內部拱頂與樂曲結構相呼應
音樂導聆
♪ 織度(texture)是指音樂要素藉由橫向與縱向的組合,產生不同的聲響。文藝復興時期藉由多聲部產生立體的聲響效果,與中世紀單旋律音樂的織度截然不同。
譜例4-2
音樂導聆
♪ 請觀察|譜例4-3| ,試著將拱型樂句(虛線處)畫出來(有三處)。
譜例4-3
複音音樂的現代應用
即使已進入21世紀,仍有不少作曲家會採用複音音樂的元素作為創作素材,創作歌手周杰倫的〈藍色風暴〉,便是結合複音音樂與流行音樂元素所創作的曲目,深受大眾喜愛。
〈藍色風暴〉收錄於周杰倫2005年所發行的第6張華語專輯《11月的蕭邦》
音樂知識
中世紀的音樂教育家:
桂多–達雷左
提到西方最早期且最有系統的記譜方式,11世紀義大利僧人桂多–達雷左(Guido
d’Arezzo, 約997-1050)功不可沒。
桂多-達雷曾服侍的彭波薩修道院(Pomposa Abbey)
他根據格雷果聖歌〈聖約翰讚美詩〉(Ut Queant Laxis) |譜例4-4| 的歌詞,取每句開頭的第一個音為唱名,即ut-re-mi-fa-sol-la 構成一個上行的六聲音階,也就是現代音階唱名系統的雛形。16世紀時,ut改為do。17世紀時又根據〈聖約翰讚美詩〉歌詞中最後兩個字的字首拼音 "Sancte
Joannes" 組合成最後一個唱名si,現代音階的唱名系統do-re-mi-fa-sol-la-si因而確立。
譜例4-4
Let's "a cappella"
「無伴奏合唱」原意為「以教堂風格(演唱)」,發展至今,已呈現自由多元的新風貌,比如融入流行、搖滾、爵士、嘻哈等元素,讓嚴肅的宗教音樂,增添許多現代感,「無伴奏合唱」也重新被定義為「不依賴樂器,僅運用人聲或身體來創造聲音」。
右邊是著名的音樂團體。
華語圈還有許多出色的無伴奏合唱團,請知道的同學推薦給大家。
樂理
臨時記號與音程
臨時記號
臨時記號是用來改變音高位置的記號,常用的有:升記號(♯)、降記號(♭)、本位記號(♮)、重升記號(×)、重降記號(♭♭)等。
通常臨時記號的效用只在該小節、同一個音,與同一個聲部。
音程
音程是兩音高之間的距離,通常以「度」為單位。音程分為完全協和音程(一、四、五、八度)、不完全協和音程(三、六度)、不協和音程(二、七度),與各類增減音程。鍵盤上相鄰的兩個音是半音,而半音是計算音程的依據。
計算音程的方式
找出兩音之間的度數。
計算半音數,決定大、小、增、減,或完全音程。
右方|譜例4-5| 是本章歌曲的片段,試著計算紅框中兩個音的音程。
譜例4-5
教會調式
教會調式是指以「自然音階」(沒有升降)所構成的調式,包含:
多里安調式(以D 為起音的自然音階)、
弗里吉安調式(以E 為起音的自然音階)、
利地安調式(以F 為起音的自然音階)、
米索利地安調式(以G 為起音的自然音階)、
伊奧利安調式(以A 為起音的自然音階)、
洛克里安調式(以B 為起音的自然音階)、
艾奧尼安調式(以C 為起音的自然音階)等。
歌曲檔案
此曲是李泰祥(1941-2014)依據作家三毛(1943-1991)的詞所譜寫的歌曲,運用「教會調式」(多里安調式)之音階完成創作,因此聽起來與大、小調音階的樂曲不同,別有一番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