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陶步驟一:採土
土--做陶的原料。所以製陶的第一步要先找土和挖土。
不同的土,乾濕度和黏性都有所不同。尤其是地表的土,經過長時間風吹日曬,會漸漸失去黏性,塑性變差,容易斷裂,就無法順利捏塑出想要的東西,並不適合拿來製陶。所以不是所有的土都可以拿來做陶。
練土過程與方法:
- 去雜質與磨細:黏土採回來後,先用手去除雜質 --> 改良:先將採回來的原料土曬乾,再將土磨碎,用篩子篩出雜質 --> 改良:洗土 -- 把黏土加水攪拌,靜置一夜,次日卸除上層清⽔,並把中間層細泥引入第二沉澱池,沉在底部的粗砂⽯與雜質則丟棄不用。第二沉澱池再如法炮製,即可篩選出良質原料土。
- 搗泥:再用木杵反覆搥打加水,搥打至黏度適中,通常以彎曲時保持黏性而不斷裂為原則,斷裂代表太乾,不能夠用來製陶 --> 改良:腳力與獸力 -->機器練土
- 揉土:成形前,將土再用手揉練一次,使土的質地均勻,並盡量排除土中的空氣,以避免在燒製中膨脹過度而爆裂。
古早時候,採土及練土工作極為辛苦,因為採土的搬運費力費時,練土時必須反覆搥打、挑除雜質更是耗費時間,所以通常為一群製陶師集體工作,展現團隊精神。
陶土的提煉決定了日後製作及燒陶的基礎,所篩選出來的土質越精細,雜質越少,代表將來在製作陶器以及燒陶的時候,成功的機率就越大
阿美族傳統成型方法:手捏+拍打
先以捏塑法成形,然後以手持扁圓形的鵝卵石墊在容器內側襯托出內部弧度,才慢慢的以木拍連續拍打陶坯外表,使器壁成形、平整、均勻而緊密。在拍打力量的掌控方面,是非常高明的技巧,太用力或是太輕,都不會製作出漂亮的外型。
製陶步驟四:修整與修飾
利用各種雕塑工具,與切削、黏貼造型、雕刻造型等技巧
- 將壺或杯口多餘的陶土修整平齊
- 細部修整平滑
- 加上配件
- 加上或雕刻裝飾花紋造型
製陶步驟六:燒製
在陶坯四周堆放木柴到草露天燒製。
(引用自劉克竑、李瑾倫《瑄瑄學考古》)
製陶步驟五:陰乾
陶坯製好之後,必須先在陰涼處,晾到完全乾燥才可以燒。
傳統燒陶法:
臺灣史前時代與古早傳統是以露天野外燒製的方式燒陶,沒有固定的窯。
阿美族:是將稻草與茅草層層疊放,成為半球形,陶坯則埋在草堆中央,最後將草堆表面以粗糠覆蓋,引火時全面點燃。
達悟族:則是用木柴一層一層堆成井字形,把陶坯放在中央,上面覆蓋木柴及茅草,四周斜靠樹枝,然後從上端點燃茅草,讓火焰由上而下燒烤泥坯。
精心製作的陶坯經過烈火淬鍊後,要燜燒至少24小時後,陶器才可以取出。野燒是製陶中最重要的部分,太熱或濕度太高,都會造成瑕疵品,所以這個階段需要很高的技巧,為祈求燒成的陶器不會龜裂,傳統中有些製陶者在點火前,先環繞柴堆用手作勢,狀如趕出惡魔,同時口中念念有詞,如此做兩次,即行點火,火點燃後,又同樣再做一次。但每個部落的的祈福方法不太一樣。
(以上資料部分引用自劉克竑、李瑾倫《瑄瑄學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