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尋味之旅
臺灣美食聞名全球!2015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曾經在Facebook發起全球美食票選,結果臺灣美食獲得壓倒性的勝利,票數竟然比第二名多出4倍,不只勇奪冠軍,還將義大利、泰國、日本等普遍印象中的美食大國遠遠拋在腦後!
2017年,CNN更進一步介紹臺灣必吃的40道美食,包括滷肉飯、牛肉麵、蚵仔煎、珍珠奶茶、虱目魚、擔仔麵、生煎包、刈包、鐵蛋、鳳梨酥等,並歸納出臺灣的飲食文化乃融合了閩南、客家、潮州、日式烹調風格,展現吃多、吃好、吃巧的飲食特色。尤其是除了名氣響叮噹的顯性美食以外,到處都有隱藏版美食,而且一天24小時都可以吃到,更是讓外國遊客一下飛機就想來個味覺大探險!
近年來頻頻與臺灣進行交流的各國高中學生,和難得有機會來臺灣參加比賽的各界選手,也常常一見面就先打聽「有沒有機會逛夜市、吃小吃?」美食,儼然成為臺灣的代名詞,尤其在友善、好客的接待人員和店家主人招呼下,溫暖的美食記憶幾乎攏絡了每一張異國遊客的味蕾,離去之前總不忘拋下一句「我一定會再來」的承諾。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最悠久的文化傳承,是一種集體的記憶,記錄著家庭、家族,甚至是國家、民族的食物喜好、特色、選擇與智慧,也記錄著生活風貌的環境轉折與時代更迭,因此,不只認識臺灣文化,可以從飲食開始,展開一段臺灣尋味之旅;要尋找自己的家庭文化,更可以從飲食出發,好好規劃一次家庭尋味party!
一、物產豐饒的美食天堂
提到「臺灣味」,最先聯想到的會是什麼?府城美食?小鎮古早味?客家風情?牛肉麵節?夜市小吃?還是隨處看得到的路邊黑白切?
臺灣好滋味,除了來自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所謂「近山者採,近水者漁」,地窄人稠的臺灣,因為環海又多山,不管是海鮮、山產,都出產豐富。加上地處亞熱帶,溫熱多雨,利於蔬果生長,更造就了多樣性的在地食材。當多樣化的食材遇上多樣化的住民、移民,遂碰撞出令人目不暇給而垂涎欲滴的臺灣美味。
課間活動一:臺灣味大家說
說到日本,會想到生魚片及壽司;談到德國,會想到各式香腸及酸菜;那麼想到臺灣,會想到什麼呢?2013年交通部觀光局舉辦「臺灣十大夜市美食PK讚」票選,入選的有蚵仔煎、雞排、臭豆腐、干貝燒、酥炸魷魚、鹽酥雞、生煎包等。票選結果有些是我們耳熟能詳甚至百吃不厭的食物,但有些卻是創意料理或是他國美食。身為臺灣人,哪一道料理是我們心目中認為最具代表性的臺灣味?哪些臺灣味是最能喚起家人共同記憶的料理?
❶請各組先討論出最能代表臺灣味的六種菜式並記錄下來,接著全班投票,共同選出六道代表菜式!然後,各組選擇一道美食,尋找這些臺灣味的歷史淵源以及使用食材、製作方式,將結果記錄下來,報告分享給同學。
❷請回想一下,過去家庭聚餐中,是否有經典或是經常出現的料理、飲食儀式?例如用餐時,每道菜都要讓長輩先食、一定要全員到齊才開飯等。
※請於學生學習手冊作答
小數據:2015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讀者選出「全球十大最佳美食旅遊點」,結果臺灣以8242票奪冠。
二、由原民、先民、殖民與移民共同釀製的臺菜流變
臺灣人口超過七成是閩南移民,故臺菜與中國福州菜系、廣東客家菜系淵源深厚,其共同特點是清、淡、鮮、醇,且帶有甘甜味,特別是早年發跡的古都、古城,像是臺南、鹿港等地,受到當年臺灣蔗糖盛產之故,每每料理中加入略多於其他菜系的糖,而創造出至今仍然流連臺灣人舌尖的古早風味。
當年跨過黑水溝(臺灣海峽)到臺灣討生活的先民,由於男性人口多,精擅烹煮者少,慣於將各式食材一起丟入大鍋,滾水煮熟了就吃,使得各式醬料也應運而生,帶之而起的是很多料理都要蘸著醬吃、而且有專屬蘸醬的「蘸醬文化」,臺灣,遂成了世界知名的醬料王國。
臺式日本味
平民小吃中甜不辣已是臺灣化的日本料理。
由於受日本統治超過半世紀,殖民者的飲食文化滲透之餘,也被轉化、吸收,因此臺菜常帶有日式料理的元素,卻又混雜著臺灣味,如味噌湯、黑輪、甜不辣、蒸蛋、壽司等,雖是源自日本飲食文化,卻早已非日本料理。當年在商業活動頻繁之處,地方仕紳與日人的交流推波助瀾了酒家菜的發源與興盛,像是臺北的北投、大稻埕、艋舺等地,雖然燈紅酒綠不再,在巷弄大街的餐廳裡,只要多加留意,依然可以享用到當年的風華美味。
臺式原創川味牛肉麵
雖然掛著「四川牛肉麵」的招牌,但牛肉麵可是臺灣原創的美食喔!
1949年後,上百萬的外省族群隨國民政府播遷來臺,也將中國大江南北的風味融入臺灣飲食生活中,例如:原本不吃牛肉的務農人家,隨著遷入眷村的四川移民,以家鄉的豆麴為菌種,製作辣豆瓣醬來烹煮牛肉,創造了「紅燒牛肉麵」傳奇,現今已是大街小巷的招牌美食;山東的饅頭與麵食,也成為傳統臺式清粥小菜與三菜一湯的另外一種選擇。傅培梅的電視食譜,更是讓各省名菜深入臺灣家庭。
西式速食入臺灣
臺灣受到全球化影響,連鎖速食品牌蓬勃發展。
解嚴前後的1970、1980年代,各地夜市紛紛搶速竄起;經濟繁榮發展與已婚婦女就業,不但引動外食風潮,更讓逛夜市、上館子打牙祭成為日常家庭休閒活動;加上全球商業化發展,麥當勞等跨國企業進駐臺灣,使得速食、精緻料理、異國美食亦占有一席之地。
泰式料理處處見
酸辣鮮甜的泰式料理,是臺灣能見度很高的異國美食。
1990年代逐漸重視的生態保護與健康管理,培植出有機、生機與養生飲食;近20年來,新住民與外籍人士來臺定居後,帶進東南亞及世界各地料理,使得臺灣成為美食聯合國,原住民族的正名,也連動原鄉美食得以走出山林,在夜市、巷弄間爭芳。
1624年,荷蘭人入臺之前,原屬南島語系的原住民族早已在臺灣居住良久。因原住民族傳統的生產方式以採集及狩獵為主,「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結果,山豬、山羌、溪魚、溪蝦及各種野菜,成了主要餐食來源。烹調方式大多採水煮、醃漬及燻烤,器具則善於就地取材,故造就出石頭火鍋、石板烤肉等美食。
再者,受到生活環境差異影響,臺灣各原住民族也有著不同的飲食文化,例如:泰雅族以飯漬溪魚或獸肉所製成的「打馬面」作為招待上賓的最佳菜餚;而擅於打獵的布農族,傳統的風味菜就有燻獸肉、大鍋什錦菜飯。
隨著族群文化意識的重視,原住民族的飲食內容與形式,不僅在原鄉發光發熱,也逐漸進入一般人的日常飲食。
這些由原民、先民、殖民與移民等所交織或融合或並存的飲食文化,不管直接或間接,都造就了今日臺菜滋味的多元與豐富。
課間活動二:三代小吃流變搜奇
許多臺灣料理經過歷史的演變,融入不同的食材特色、口味以及獨特創意,往往演變成新的料理,使得臺灣小吃在各個世代記憶中,有著不可磨滅的生活記憶。
透過訪問不同世代的長輩,請他們分享年輕時最難忘、最常吃的臺灣小吃是什麼?地點在哪裡?接著,老、中、青三代彼此交流這些小吃的食材、作法及吃法,有機會排入家庭聚會,一起去嚐嚐,一定別有一番風味!
※請於學生學習手冊作答
三、臺灣料理的兼容並蓄與多元精彩
經過多年的發展,臺灣料理逐漸發展出精彩的味道,形成下列獨特樣貌:
(一)傳統飲食小吃與異國料理並行興盛
臺灣民間信仰活動頻繁,廟前廣場往往是人潮群聚的好地方,遂吸引各地商家來擺攤,小吃生意人也挑著各式食物在路邊販賣。
夜市美食擴展觀光
夜市已成為臺灣觀光景點之一
後來,隨著競爭激烈,食材也益發多樣,連帶烹調方式也越見繁複,小吃遂逐漸走向精緻化,從原本的解饞性質演變為正餐,也從晨起開店延續為夜間市集,從本土傳統小吃發展到精緻美食,解嚴之後,甚至將異國料理也都吸納其中成為臺灣重要的文化與觀光資源。
麻油雞問暖
冬天時來一碗熱呼呼的麻油雞,是民間袪寒強身的良方。
因此,解讀夜市小吃,往往可以一窺臺灣飲食文化:不僅各式風土應運而生的傳統本土小吃盛行,比如:蚵仔煎、肉圓、鼎邊趖、米糕等;臺灣飲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藥膳食補料理,像是:藥燉排骨、薑母鴨、麻油雞等也經常現身。
鹹豬肉嚐香
原住民族的鹹豬肉也是夜市常見的美食
就連後來被大力推舉的原民傳統小吃,例如:鹹豬肉、石板烤肉等都能見到排隊人潮;異國美食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使得可麗餅、土耳其冰淇淋等,把各地夜市妝點出精彩的異國情調。
(二)全球化激盪在地飲食認同也重塑在地飲食文化
在熱鬧繽紛、充滿各式飲食選擇的臺灣,近年為了推展觀光,吸引在地或國際旅遊人潮,料理除了要色、香、味俱全,更講求在地特色及文化內涵的包裝,例如:政府推行「一鄉鎮一特色」政策,將在地農特產品入菜,結合旅遊行銷,廣讓參與民眾飲食、休閒之餘,深入了解臺灣農業與在地生活發展,例如:花蓮金針花季,既可以賞金針花海,又可以品嚐各式金針料理;新北市坪林好茶節,除了各樣茶料理嘗鮮,還能親自體驗製茶生活,認識茶文化等。
稻田餐桌提升在地CP值
在農田中用餐,直接感受在地鮮美滋味。
在用餐環境經營方面,以往臺灣料理比較重視口味好吃、用料實在,受日菜、歐菜影響,現在更講究用餐環境與氛圍的經營,例如:在稻田中擺桌用餐,直接感受農田的稻香、菜香,食用當地食材製作的在地佳餚。
割稻飯
早期農人慰勞割稻人辛勞、補充體力所準備的餐食。
在三合院曬穀場吃上一碗「割稻飯」,體驗農民辛勤耕作、歡欣收成的喜悅;抑或是到原鄉部落,享用原鄉風味餐,都能從料理中窺見住民的日常生活、文化傳承與傳統創新。
公筷公匙
圍桌合食時,使用公筷公匙較衛生。
(三) 因應國際潮流的飲食生活翻新經營
過去的臺灣料理,不管是辦桌或者是聚餐,多是圍桌合食、共享熱鬧。但隨著健康衛生概念的強調,公筷公匙也逐漸普及。西方個人主義的影響下,部分餐廳採取一人一份餐點的分食方式,成為供食的新興型態。
在料理口味方面,健康飲食是世界潮流,臺灣料理也走向少油、少鹽、少人工調味料。如:傳統口味偏鹹的客家料理,也朝向中庸口味調整;過去中菜料理為增加「鮮味」,常加入味精調味,也非常強調料理的酸甜苦辣,現今也因應潮流,更多講求食材本身的鮮美,減少人工調味料堆砌出來的口味。
以前臺灣料理重視食材「澎湃」、料理本身優先呈現的是色、香、味的效果,較不重視另外的搭配。受到其他飲食料理手法的影響,現今臺灣料理也講求視覺美感的潤飾,不管是擺盤時,食物與食器的搭配;供應的菜量講究量少而質精,在在提升臺灣料理的精緻度。例如:在客家古厝中享用客家風味的懷石料理;選用傳統客家食材如桔醬、粄條,做成壽司捲;使用客家花布作為餐具、食器;上菜時一人一份餐食,精緻而小巧,不只有別於傳統客家料理鹹、油、重口味的印象,更有著中菜西吃的新鮮感。
課間活動三:臺灣料理的「在地全球化」活動方案
❶臺灣的辦桌或是喜宴,主人為了展現待客的誠意,常常選用山珍海味,希望賓至如歸。又為了討得好兆頭,往往替菜式編排各樣的吉祥菜名,這對食客或是外國人來說,不容易從菜單看出菜色內容,不知不覺就玩起了猜謎遊戲。
那麼,讓我們也來挑戰這一桌喜宴菜單,你猜得出多少菜色的食材內容?
❷要將臺灣小吃推向國際,首先要完成菜名翻譯,例如:臭豆腐翻成 "stinky tofu",豬血糕翻成 "pigs blood cake",不僅要讓國際旅客了解食物的內涵,還要避免因翻譯造成誤解及對食物的排斥。
請試著從網路上找尋各式小吃的英文翻譯,在課堂上與同學分享。也可以試著將經典在地小吃的傳統名稱,依照西餐命名方式翻譯,或許更能展現食物的內涵,增加外國遊客的接受度。例如:陽春麵改名為「中式燉肉末佐青蔥蔬菜細麵」,蚵仔煎改成「青蔬牡蠣蛋汁煎餅」等。
❸綜合以上所述,請同學規劃一個臺灣料理在地全球化的活動方案。例如:在國外姐妹校學生來訪時,策劃一個臺灣小吃歡迎餐會,並用西式餐名翻譯介紹在地小吃。
※請於學生學習手冊作答
小籠包揚名國際
小籠包是許多外國旅客必吃的臺灣美食
「美食」是臺灣一大亮點,透過飲食,也讓許多國家的遊客開始認識臺灣,像是觀光客大排長龍、分店開遍世界的鼎泰豐、無人不說讚的珍珠奶茶就是明顯的例子。
美食也要好健康
近年來,講究健康有機的食物逐漸受到重視。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世界上的飲食趨勢也不斷地影響臺灣料理。例如:因應環保趨勢,各國飲食逐漸強調低碳食物里程、在地化食材、慢食等,這些風潮再搭上臺灣經濟起飛後,民眾從吃飽、吃好轉向吃得健康、精緻,也更講求用餐環境、氛圍及文化體驗。甚至近年更興起以在地食材,利用各國不同的食材處理方式或調味料、用餐食器、環境的創新與美學的融入,混搭形成所謂的「無國界料理」風潮。無窮的創意發想,融合在地特色與文化美學後,讓飲食逐漸轉向成為「體驗」文化的道具,在世界展現臺灣獨特的競爭力!
課後活動:為家庭party尋找食譜
在單元一的課後活動「健康企劃家庭饗宴」,我們已安排了家庭party的地點、時間與型態,也對參加成員做了飲食分析,接著就要訂定餐會菜色。從餐會的主題發想,依照布菜順序選定4至5樣菜色。食譜內容可以上網查詢或是詢問長輩,設法將菜式原汁原味呈現,例如懷舊風的臺灣古早味料理;具有特色的異國料理。小組討論後將結果記錄下來。
※請於學生學習手冊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