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健康家
家人,以原生家庭而言,多半是我們從小就一起生活的人,彼此信賴、分享資源;也共同學習,摸索家庭規則,參與別人無緣涉入的家庭生活。因此,家人多半是我們得意、歡喜時最想分享的對象,也往往是挫折、困頓時,最可能出現的即時支持與幫助,而且,這樣的關係雖然隨著發展階段而改變,卻可以持續一輩子,如果關係和諧、健康,就等於擁有一輩子的資源、一輩子的美滿與幸福,而且可以將其延展到自己新建立的人際關係,甚至是新建立的家庭。顯然,這絕對是值得付出心力的投資。
家庭生活,就像玩3C遊戲一樣,總有一關又一關的關卡等著我們挑戰。過去,因為年紀小,對於家庭生活的投入多半比較被動,而且得到的多、付出的少。隨著年紀增長、能力漸增,學著脫去童稚時的依賴,試著主動關懷家人、積極面對家庭生活挑戰、提供幫助,並學著參與家庭勞務與決策,不但能享受成長的成就感,還能累積經營人際關係與克服困難的能量,成為懂得愛、也能享受被愛的人。然後,家人才能放心讓我們離家,我們有足夠的練習、裝備,也才能安心飛出家園經營自己的新生活。
課間活動一:描繪一個家
❶5人一組,共用一張海報紙或白板。
❷按照右圖,A同學在紙或白板的正中央,用1分鐘簡單並且直覺地畫出一個幸福家,並用30秒說明這個家為什麼是幸福的?透過小組討論,其他組員用2分鐘加入幸福品項(說的、畫的都可以)。
❸同學們各持紙或白板的一角,B同學先在自己的一角,用2分鐘畫出這個幸福家庭正在經歷的經濟供應、家務分工、財務管理、子女教養、休閒娛樂安排、情感支持,或是親友關係聯繫的家庭困境,並說明所設計的家庭困境。
❹C同學用2分鐘畫出這個幸福家庭遇到此家庭困境的心境(或是對該項家庭困境的想法、解讀等),並說明所畫出的心境。
❺D同學用2分鐘畫出這個家庭解決該項家庭困境的方法(必須是合理的),並說明解決方法。
❻E同學用2分鐘畫出這個家庭用該項解決方法之後,家庭變成的樣子,並說明家庭變成該樣子的原因。
❼各組派一位同學展示繪圖成果並進行分享。
❽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1) 家庭在不同的階段會遇到什麼不同的挑戰?
(2) 當家庭遇到挑戰時,能找誰來幫忙?
※請於學生學習手冊作答
一、家庭生活挑戰事件簿
天有不測風雲,加上家庭角色差異,同樣的家庭,不一樣的家人可能有不一樣的期待,這使得家人之間容易面臨下列面向的挑戰,影響生活滿意度。
(一)經濟供應的挑戰
多數家庭的經濟供應主要來自「工作收入」。只是,每個人的時間、心力有限,投在工作的多一點,相對能放在家庭的就少一點。傳統性別角色將「賺錢養家」的責任交給了先生,「家庭照顧」的責任交給了太太,在子女未成年之前,主要經濟供應角色則交給了父母或其他成年家人。
現代社會,家庭經濟角色的分配比較有彈性,不過,如果家人都對工作有比較多的嚮往與抱負,雖然可以為家庭帶來較富裕的生活,卻也相對容易影響家人相處的時間與品質。
子女有收入之後,不管有沒有離家,「應該承擔多少經濟角色」往往也容易造成摩擦。如果其中有人因為失業而造成經濟負擔傾斜,更容易造成家庭挑戰。
(二)家務分工的挑戰
家務,是家庭生活的勞務,能滿足家人的日常需求,包括食、衣、住、行、育、樂等。如果理所當然交給少數家人,又認為它只是不起眼的「瑣事」,會使得操作者缺乏成就感並累積埋怨!如果得兼顧工作與家務,雖然收入、自我成就都比較高,卻得蠟燭兩頭燒!
現代社會雖然逐漸肯定操持家務者的貢獻,但家人之間仍需要針對分工、處理模式(例如:一週請人打掃一次或是請親友協助打掃),與家務標準(例如:地板三天擦一次)取得共識。尤其隨著年紀增長,子女多半會被期待逐漸增加家務參與的深度與廣度,進而參與家庭決策,因此,究竟家務該如何分配?如何處理?要處理到什麼程度最好?隨著家人發展階段及工作狀況調整,往往成為躲不掉的生活挑戰。
家務分配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環節
(三)財務管理的挑戰
相對於單身,家庭經營必須花用財務的地方增加不少,為了更有效率累積資源,家人必須設法建立共同價值(例如:多儲蓄還是多追求生活品質)與消費目標(例如:先還清房貸還是先供應留學)才能避免衝突。其他諸如財務管理方式、管理負責人、對儲蓄及理財的想法、開銷的設限等問題,本來就不容易協調,尤其在子女成年之後,更容易成為生活挑戰,萬一還遇上意外事件而必須有重大變動,那更是挑戰中的挑戰。
(四)子女教養的挑戰
生養孩子,主要由誰照顧?如何教養?訂定什麼生活規則?這些問題往往是家庭衝突的爆發點,尤其在子女青春期之後,相對容易造成親子衝突的挑戰!至於採取隔代協助教養的家庭,則往往因為教養方式的差異而產生嫌隙。萬一成年家長中有人無法承擔親職,或是子女中有特別需要照顧的孩子,其子女教養的壓力更容易造成家庭生活挑戰。
(五)共同休閒娛樂的挑戰
現代家庭的夫妻經常扮演多重角色而疲於奔命,子女也往往因為課業與同儕互動壓力,而忽略共同休閒娛樂的重要性,尤其在子女青春期以後,如果家人的時間不能配合,或是休閒嗜好南轅北轍、經濟上難以負荷,都可能減少家人輕鬆相處的機會而逐漸疏離,形成家庭生活挑戰。
空出時間與家人相處,能讓情感更加緊密
(六)情感支持的挑戰
「情感支持」是現代人對家庭最深刻的期待,但是家人之間卻往往因為過度熟悉而預設立場,或是覺得不必溝通就可以為對方作決定,甚至為了應付生活壓力而彼此疏離,輕忽了家人的需求;這對家人而言是非常嚴重的致命傷。
因此,包括希望彼此如何表達需求?如何回應(例如:即使不同意,在外人面前也不表示異議)?用什麼方式溝通(例如:一定要聽對方把話說完才回應)?在什麼時機溝通(例如:不在其中一人盛怒下溝通)?溝通底線在哪裡(例如:即使盛怒,也不脫口說要離婚或是離家出走)?這些都可能成為家庭生活的挑戰。
現代夫妻較重視感情互動與有效溝通
(七)親友關係聯繫的挑戰
新創家庭往往結合自兩個家庭,要怎麼與雙邊的家人互動?要承擔雙方家庭什麼義務?需要出席哪些聚會?如果需要與雙方家人同住,空間、家務等要如何分配?林林總總的問題,都可能埋下衝突與困擾。至於人際交往圈,可以與哪些朋友來往?可以接待哪些朋友?用什麼方式、花多少時間?都可能是衝突的火藥庫。尤其在子女漸漸重視同儕互動之後,情況將更為明顯。
上述問題,不只容易帶來家庭生活困擾,更容易因為環境、發展階段、職場角色改變等因素而產生新變數,增加挑戰的變異性與困難度,因此,除了敏銳於察覺改變,我們還必須樂意因應改變而積極尋求資源、調整規則,重新組織應援系統,才能始終維持家庭和樂。
課間活動二:拆解一個家
〈回家〉 作詞:大支 / 作曲:大支
嬰仔嬰嬰睏,一眠大一寸,嬰仔嬰嬰惜,一眠大一尺。
你的人生有一段青澀的歲月,你永遠永遠也忘不了那一段歲月。
你跟弟弟互相幫忙攔截成績單,蠶寶寶結繭時你們看了整整一晚。
阿媽收音機不知道在推銷什麼藥,他邊聽邊拿扇子幫你搖啊搖。
逛菜市場你非得拉媽媽衣角,睡覺時要輕拍胸部才能夠好好睡著。
被爸爸打後,你發誓不再理會他,直到爸爸又把你高舉當小飛俠。
塑膠杯種的綠豆,你在期盼發芽,14歲時你偷騎機車犁田打滑。
你想養寵物,跟家人大吵之後,你從學校偷渡,撿回第一隻狗。
你想喝酒把妹,想大聲放著音響,你想天亮再回到自己住的地方。
哈!那天終於來了嗎?為了讀書工作為了他,你離開了家。
嬰仔嬰嬰睏,一眠大一寸,嬰仔嬰嬰惜,一眠大一尺。
長大後,我們常打好友的手機,卻很少打給姐妹和兄弟。
我們怕愛人無聊孤獨,傾聽牢騷訴苦,卻咆哮著家中年老父母。
我們忙著工作和事業,忙著發展自己的世界,回家再遲些。
家人的未接來電,你不會去回,爸媽為你開了臉書加你被拒絕。
紅白機上的卡帶依舊沒換,陪伴著消氣的公牛隊籃球依舊沒灌。
許久沒玩的機器人還是只組一半,你的狗過世時你趕不及看。
但這一切彷彿昨天,想長大的童年,第一次坐的統聯,一切的從前。
你在路口抬頭時突然都記起,然後你又靜靜的走進去人群裡。
嬰仔嬰嬰睏,一眠大一寸,嬰仔嬰嬰惜,一眠大一尺。
我們為何總遺棄親人和爸媽,因為朋友會離去、情人會吵架嗎?
或因為是家人所以不必緊張,他們永遠會張開雙臂,像小時候抱你一樣。
但你是否看見爸爸眼角流露那風霜,他已無法再把你舉過他頭上。
以前上菜市場你非拉媽媽裙角不可,現在你得牽著她的手過馬路了。
姐妹兄弟相聚一年也只剩一兩晚,一年故事得在一兩個夜裡講完。
而最疼你、你最想的阿嬤也已經,變做天上最亮最亮的那顆星星。
但你說你已習慣鄉愁的苦味,你頂多苦笑著說這台南意麵味道不對。
然後你流下了淚,因為想家嗎?不用回答,走,回家吧!
嬰仔嬰嬰睏,一眠大一寸,嬰仔嬰嬰惜,一眠大一尺。
❶聆聽上述歌曲,仔細閱讀歌詞後,透過小組合作,從歌詞中找出以下問題的答案。
(1) 這首歌的主角是誰?請描繪其家人關係圖。主角是:
(2) 這個家庭曾經有的幸福證據。
(3) 這個家庭經歷的挑戰。
(4) 這個家庭現在的樣子,及每個家人現在的心情(例如開心、悲傷、羞愧等)。
(5) 如果以這個家庭的經歷,其家庭經歷挑戰的歷程會是什麼樣子?
❷小組討論下列問題,並記錄討論結果與同學分享。
(1) 猜想這個家庭中的每個人,面對上述問題曾經有的想法(例如媽媽好煩,孩子太不懂事、這是沒辦法的事等)。
(2) 猜想這個家庭解決上述問題曾經使用的方法(例如爸爸要求孩子每天報平安等)。
(3) 猜想歌詞中的主角為什麼會「流下眼淚」?為什麼「想家」?
(4)「家」對個人而言,究竟有什麼「不管長成什麼樣子,都想回家」的魅力?
(5) 猜想以這個家庭現在的樣子,主角回家後會遇到什麼狀況?他會想「逃家」還是「戀家」?
(6) 如果你是主角,喜不喜歡這個家庭現在的樣子?請說明理由。
※請於學生學習手冊作答
二、家庭生活挑戰的危機管理模式
海浪雖然會翻覆船隻,卻也會推動船隻向前進!家庭生活挑戰也是如此:只要處理得宜,不只能讓家庭再度進入平衡與穩定狀態,還能讓整個家庭系統成長、茁壯、家人情感更親密;因此,重要的不是如何避開家庭生活挑戰事件,而是事件發生時,如何積極因應,並試著以下列模式進行危機管理。
(一)正向解讀
學者艾里斯(Albert Ellis, 1913-2007)指出,決定我們負面情緒或想法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件的「看法」,亦即對事件所抱持的「信念」,才是決定心情狀態與情緒表現的關鍵,一旦信念有機會轉變,對事件的感受也會隨之改變。是故,當家庭壓力與危機事件發生時,不妨練習用下列幾種方式建立積極認知:
1.客觀、理性分析問題的根源與性質
2.建立整體觀
要相信任何家人的問題都可能影響到家庭的整體發展,當遇到個人無法獨立解決或面對的問題,就要提出來共同面對。
3.正面思考問題
試著更積極定義困境,從不同角度看事情,多強調它好的一面與可能的轉機。例如,試著用「太好了」起頭,把「為了迎接新寡的阿嬤,從此要讓出房間,與弟弟擠一間房」解讀為「太好了,從此回家都有人在,常常可以吃到阿嬤做的好滋味,而且有人幫忙一起收拾房間」。
4.合理的期待
接納自己家庭的多元、真實面貌,例如:「我家以後就是只有我和媽媽,兩個人,一樣可以很幸福!」不用跟別人的家庭做比較,避免陷入完美家庭的迷思。
5.重建秩序
設法找回可以提升生活控制感的策略,例如:「訂定家庭生活作息」,促使家庭功能的正常運作。
(二)整合、擴充家庭的資源
除了「正向解讀」以外,整合、擴充下列家庭資源,也是協助我們積極面對家庭生活挑戰的好幫手:
1.清點家庭成員的所有個人資源
像是個人的時間、能力、財務狀況(如經濟能力)、身心健康等,越能提取出來集中火力於挑戰事件的處理,越有機會順利度過難關。
2.積極動用家庭系統內的互動資源
例如多多利用一起用餐、分享、討論、召開家庭會議的機會,討論面對挑戰的信念與策略,比較容易提升家庭凝聚力、調適力與溝通效能,相對比較能快速而有效地處理好家庭挑戰事件。
3.社會支援體系的資源
可以提供家庭或是家庭成員情緒、自尊或是物質等支持的,都是社會資源,來源包括經常與家庭互動的組織系統,例如父母親上班的公司、子女的學校、社區鄰里組織等,也包括較外圍的媒體、虛擬網絡,或是民間組織等,甚至是各項社會福利措施、法律相關規定、家庭教育課程等,都是我們可以而且應該努力掌握、開拓的資源。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生活挑戰事件是會累積破壞力的,如果第一件挑戰事件沒有處理好,或是還沒來得及妥善處理,就又遇上第二件挑戰事件,不但第一件家庭生活挑戰將形成未爆彈,還會加乘第二件挑戰事件的威脅與破壞力,形成「屋漏偏逢連夜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窘境。因此,除了積極面對並努力開發資源以外,也要隨時省視調適的結果,才能避免傷害加乘累積。
課間活動三:臨摹一個健康家
每逢父親節、母親節,網路上就會流傳許多家人關係的微電影,請小組選擇最感動的一則,與教師討論,確定內容可以展現家庭問題處理的過程之後,觀賞影片,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討論下列問題,並記錄成果。
影片示例:請上網搜尋關鍵字「臺灣中油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❶此影片的主角是誰?描述其特質,並描繪其家人關係圖。
❷分析這個家庭經歷到的問題。
❸描述這個家庭曾經有的困難及現在的樣子。
❹探究這個主角選擇什麼樣的心境,面對家庭遇到的問題?
❺探究這個主角選擇什麼樣的方法,解決上述家庭問題?
❻如果你是主角,喜不喜歡這個家庭現在的樣子?請說明理由。
❼請以這個家庭的經歷,畫出其家庭經歷危機的歷程。
※請於學生學習手冊作答
三、家庭韌性
疾風知勁草,患難見真情,就算生長在多重風險(例如:跨文化又貧窮、家有障礙兒又失業)的家庭,也可以對未來繼續懷有「明天會更好」的盼望。學者維爾納(Emmy Werner, 1929-2007)的一個長達四十年的研究已經證實:即便早年處於高風險家庭(離婚、暴力、家庭酗酒等),長大以後還是有1/3的孩童發展出能幹、關愛而有信心的正常青年特質,專家們稱這些珍貴特質為「韌性」,並且主張在多元化與不確定的現代,這樣的「家庭韌性」乃家庭發展過程中重要且必須養成的特質。
(一)幸福無可否「韌」
所謂韌性(resilience)是指「從困境中站起來而且變得更強壯、更會運用資源的能力」。這是一種面對危機與挑戰時,忍耐、自我修正與成長的積極過程,也是抗壓、克服危機並承受漫長困境的能力。
若是將家庭系統因為不同程度的改變而形成的挑戰,視為造成家庭系統不穩定狀態的一個外力,那麼,家庭試圖恢復其原有的穩定狀態,而且因為困境而延伸出新的、更好發展的動態歷程,就是家庭韌性。
(二)韌性不任性
即使還不會游泳、騎腳踏車,我們也知道自己有游泳、騎腳踏車的潛能,之所以還不會,只是缺乏勇氣嘗試,或是缺乏機會練習而已。家庭韌性也是一樣,是每個家庭原本就具備的潛能,當家庭陷入困境、失去功能時,每個家庭都有學習、復原而且變得更好的潛在能量。也就是說,任何家庭,只要有勇氣嘗試,願意持續練習,都可以激發出家庭韌性!
而其激發的方法除了前面提過的「正向解讀家庭壓力與危機事件」及「整合、擴充家庭的資源」之外,還要設法提升的是家庭的「應變彈性」與「凝聚力」。
1.維持家庭的應變彈性
家庭的應變彈性指的是家庭分工或互動模式中領導、角色關係,及規則的改變量。例如:原本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萬一先生發生職業災害而必須留職停薪居家休養,太太就轉換角色,負責賺錢養家,而由孩子承擔家務操作及照顧父親的責任。
一般而言,應變彈性維持在「有彈性,但是又不會太沒有規則」最好,因為如此就能在挑戰事件發生時,展現穩定、合作及強而有力的領導,快速重新整合家人間連結、支持、平等與互惠的分工方式,所以能很快讓家庭恢復平衡,並在逆境中保全每一個家人,甚至激發出新能量。
2.增加家庭的凝聚力
家庭的凝聚力指的是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的情感聯繫力。一般而言,家庭凝聚力維持在「有點黏又不會太黏」最理想,最能在生活挑戰發生時,幫助家庭成員凝聚共識與向心力,一起為共同的目標打拚。
牢靠的凝聚力是克服家庭危機的要素
至於具體的作法,專家透過研究已經證實:韌性是由人際互動激發而來,因此,提升家庭溝通的效能與品質,家人互動時清楚且前後一致地表達訊息(包括語文的和非語文的),用愛心說誠實話,容許分享各式各樣的感受(包括喜悅、痛苦、希望、恐懼等等),願意容忍彼此的差異,學習為自己的感覺和行為負責、避免怪罪他人。每一個個體都能被尊重、公平地對待且視為有能力的,同時都積極貢獻腦力、心力與資源,運用幽默與創造力投入協商與決策,並在決策之後服從領導、專注於決策的執行。在每一個階段性決策執行之後,彼此肯定,從失敗中共同學習,從成功中再接再厲,就算有再大的難題,都能迎刃而解,並藉以紮紮實實地凝聚出豐厚而牢靠的家人關係。
課後活動:重整一個健康家
❶以課間體驗活動一所繪製的家庭為本,化身為家庭教育輔導員,從旁幫忙,找出他們擁有的家庭資源。
(1) 個人資源。
(2) 家庭系統的互動資源。
(3) 社會支援體系的資源。
a. 經常與家庭互動的組織系統,例如社區、鄰里、學校、公司行號等能提供的資源。
b. 家庭可以獲得的媒體、虛擬網路,或是民間組織等的資源。
c. 政府組織或是各項社會福利措施、法律相關規定、家庭教育課程等提供的資源。
❷以該家庭擁有的家庭資源,規劃一至三個家庭共學活動,幫助這個家庭以「正向解讀」選擇積極面對問題的心境,並能「整合、擴充家庭的資源」,透過「家庭的應變彈性」及「家庭的凝聚力」決定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1) 家庭共學活動。
(2) 積極面對問題的心境。
(3) 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法。
❸說明這個家庭解決問題後,展現的家庭面貌與韌性。
❹重新繪製這個家庭管理衝突、壓力與危機事件的模式,並將結果進行分享。
※請於學生學習手冊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