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小說《蘇菲的世界》中提到,保持好奇心是刺激思考最基本的習慣,從好奇、認識到理解是否有什麼規則呢?一般而言,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就是透過觀察建立關於事實的基本陳述,再藉由對事實的比較與組織進行推論,進而得到結論,例如我觀察到「花朵需要澆水」,且認知到「玫瑰是一種花朵」,便可推理出「玫瑰需要澆水」的結論。而這樣三段架構的規則是由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B.C.-322B.C.)所提出。
在這一章我們會介紹到一些常見的邏輯推理方式,然後延伸到錯誤的邏輯概念,希望藉此來解決一些生活中會遇到的情況。因為錯誤的推論而造成理解上的落差,我們稱之為謬誤。而生活中也可能因為對於某些資訊掌握不清,或主觀上的歧異,例如:「女生比較適合當保姆」,這類的情形則形成偏見。為了更精準地理解他人的言行,並據以決定自己的行動方案, 我們要在這一章中成為一個「正確思考」的人。
命題:有真假可言的直述(indicative)語句。
生命劇場
語彤:沐軒,你明天不是要參加演講比賽嗎?沒有不舒服吧?你每次緊張都會肚子痛,今天還好嗎?
沐軒:咦?可是我今天沒有肚子痛啊!對了,你今天要上臺報告嗎?
語彤:對啊!你怎麼知道?
沐軒:因為妳平常都沒有化妝,只有約會跟報告才會化妝,今天晚上有自習課,妳應該沒空去約會,所以我猜你一定有報告。
語彤:看不出你頭腦還蠻清楚的嘛!
邏輯是什麼?
「邏輯」依教育部辭典解釋為「合乎一般常情的規律」,也就是為了驗證我們依照前提所推導出的結論是否正確的一套規則。正如前述「花朵需要澆水」、「玫瑰是種花朵」,所以能夠推論出「玫瑰需要澆水」這個結論。而邏輯推理所驗證的兩個特性在於「真確性」與「有效性」。
有效性:一個演繹推論是有效的,就不可能出現「前提皆為真,結論卻為假」的情形。
真確性:一個演繹推論是真確的,必須符合該推論有效,且前提皆為真。
讀到這裡,同學也許也會質疑「那乾燥花需要澆水嗎?」如果乾燥花不需要澆水,而乾燥花也的確是一種花朵,那前述的論證出了什麼問題呢?這牽涉到另一個邏輯推理的概念,也就是論述是否「周延」(百分之百符合),換言之,前述「花朵需要澆水」已構成「周延」的條件,但因為事實上並非所有的花朵都需要澆水,所以這個句子本身就欠缺真確性。
生命能量
亞里斯多德談「邏輯」: 推理是一種論證,其中有些被設定為前提,另外的判斷則必然地由此而生。從普遍接受的意見出發進行的推理就是論辯的推理。
怎麼說,才對?
接下來我們要來認識「有效論證」的基本概念,在此之前,讓我們來試著判斷以下的推論是否有效吧!
這樣想,對嗎?
如果今天進到教室,迎面而來的同學突然對你說:「怎麼是你?」你心裡會有什麼想法?「咦?我坐錯位子了嗎?」、「不是我的話,他以為是誰?」、「難道我不應該出現?」、「他是不是不喜歡我」……,生活中其實偶爾會因為不當的推論或是主觀上的差異,造成理解上的落差,我們稱之為謬誤或偏見。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能夠學習到對訊息的判斷能力,更精準地理解他人的言行,奠基正確思考的能力,並據以決定自己的行動方案,我們在這裡要來看一看何謂思考謬誤,以及造成偏見的原因。
一、謬誤
(一)訴諸不當權威的謬誤
現代通訊軟體發達,同學們可能都看過類似「某某醫師推薦,多吃○○有益身體健康」,或是「資深病友現身說法,服用○○有效減少癌細胞」之類的訊息,卻忽略了醫師的建議是否與他的專業領域有關,如果一位牙科醫師告訴你「多吃水果可以有效抗癌」,你認為這個資訊與他的牙科專業真的是相關的嗎?
市面上有許多抗癌飲食書籍,但各個專家的建議未必是定律。
這種「主張某專家支持某事,因此某事是對的」的情形稱為「訴諸不當權威」,舉凡「該專家並非相關領域的專家」、「該專家在開玩笑」、「該專家只是談個人看法」等等皆屬之。即便相關領域的專家很認真的意見也未必是絕對正確的定律,只是錯誤的可能性比其他人小而已。
自2002年起美國勞勃.歐德姆.楊恩(Robert O. Young, 1952-)提出「酸鹼體質理論」,推廣各種酸鹼體質與醫學理論,於2018判定為詐欺。雖然理論是虛構的,但依然有許多人對酸鹼理論深信不疑。
(二)滑坡謬誤
滑坡謬誤為什麼叫「滑坡謬誤」呢?因為這項謬誤會使用一連串的因果推論,卻誇大了每個環節的因果強度,因此推導出詭異的的結論,就像一顆石頭從斜坡的頂端掉下來,然後一直滾、一直滾、一直滾,最後便引發了一場大災難,因此這種謬誤稱為「滑坡」,我們常說的「無限上綱」其實就是滑坡。
舉例來說,睿恩今天因為睡過頭而錯過一場考試,然後他開始擔心會因為錯失這場考試,從此成績一落千丈,考不上理想大學,結果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更因為這樣一輩子當魯蛇,這就是一種滑坡謬誤。
(三)稻草人謬誤
這一項謬誤首先要先扭曲對方的論點,就像是做出一個稻草人一樣,然後再攻擊那個被扭曲的論點,把稻草人殺死之後,就說自己已經打敗對手了。
例如某立委在國會提出「增加教育預算」的A法案,卻遭到另一位立委質疑「增加教育預算勢必縮減國防預算,你怎麼可以這麼不愛國」,但事實上A法案裡並沒提到要刪減國防預算,更與愛國與否無關。
(四)循環論證
循環論證之所以會「循環」的原因,是因為結論已經藏在前提中,或已經被預設了一個結論,所以論證個過程本該是直線推進,卻變成一個迴圈。
例如「睿恩是個貪心的人,因為他就是個貪心的人」,或我們可以把論證過程再加長一點,讓它變成以下的例子:
語彤:我哥哥說的都是對的。
睿恩:為什麼你認為你哥哥說的都是對的?
語彤:因為我哥哥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而且他從不說謊。
睿恩:你怎麼知道你哥哥最聰明而且不說謊?
語彤:我哥哥跟我說的。
在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論證並沒有從P到Q,而是繞了一大圈之後從P又回到了P。
(五)既定觀點謬誤
又稱為「複合問題謬誤」,是指在討論問題時包含了一個既定觀點(或是子命題),卻只允許是或否的簡單答案(例如是或否),只要對方做成答覆,就等於他回應了所有子命題。
例如老師問沐軒「你是不是不再遲到了」,無論回答是或不是,都蘊含了「曾經遲到」的意思;或是睿恩問沐軒「你昨天有沒有告訴語彤你喜歡她的事」,也是預設了「沐軒喜歡語彤的立場」。
嚴格來說,複合問題的謬誤不在於推論過程,因為問句並非推論的前提,而是提出複合問題者目的在於誘導對方說出提問者預設的狀況。
(六)歧義謬誤
歧義是字詞或語句可理解為多種意思的現象,因歧義造成的不當推理即是歧義謬誤,其中一種是誤解他人語義造成錯誤推理;另一種是在論述時某些相同或近似語句意思有變化,造成邏輯不連貫。
例如以下這個例子,「夏天,有多少穿多少;冬天,有多少穿多少。」在這個例子裡「多少」就出現了岐義,夏天時「有多『少』就穿多『少』」,而冬天則是「有『多少』就穿『多少』」。
1. 如果我今天吃了炸雞,就會想再吃雞塊、薯條、薯餅,還要配可樂,不用幾個月,我的BMI值一定會超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語彤希望畢業旅行可以出國旅遊,於是睿恩批評語彤不支持國內觀光產業,是個崇洋媚外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睿恩每次考試前都會喝一種神祕的果汁,然後就得了第一名,我真想知道那神秘的果汁是如何調製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睿恩最近買了一款運動鞋,因為代言這款鞋子的人正是睿恩最喜歡的球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語彤向沐軒說:「你可以不要再這麼花心了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偏見
在讀偏見之前,以下有九個人像圖,請感受自己對於他人所產生的直觀印象並對應到下列問題中:
生命深思
在本課中我們認識了基礎邏輯,嘗試判斷推論的真假,也認識了一些偏見與謬誤,如果生活中缺乏邏輯,可能就會常常出現「雞同鴨講」或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情形,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掌握邏輯能力,是終身受用的技能呢!
「為什麼我們不再問為什麼?」
講者將此問題的原因分為三種:
- 有什麼好問的?
- 真的可以問?
- 問了又能怎麼樣?
別落入不思考的鄉愿陷阱:蔡柏璋(Pao-Chang Tsai)at TEDxTaipei 2014。
其實,背後的最大的因素只有一個,我們都欠缺「獨立思考」!對聖人說的話就相信,對路人說的話就批評。這就變成「盲從」,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避免批評最好的方法,就是什麼都不要說、什麼事都不要做、什麼樣的人都不要成為。」當你聽到這句話,你可能會覺得:對,如果你能說服得了自己,何必去擔心別人怎麼看、怎麼想?
但突然間,當你發現這句話其實是講者蔡柏璋自己說的,那你對這句話的感受,是不是就有180度大轉變!前者只因為是聖人說的,所以我們先入為主地認為它有道理,但如果換個人來講,我們就會開始懷疑。大多數人很表面的認為只有聖人講過的話才是對的,不用花時間再去思考它的對錯,可怕的是,這就是「盲從」。
「獨立思考」到哪去了?人們常常只看表面,卻不思考背後的原因。
講者蔡柏彰很愛出國旅行,很多朋友常常酸他,你生活也過太爽了,我也要過這樣的日子!但是你有想過一位31歲的人,為什麼可以過這樣的生活嗎?拍了很多旅行的照片,看起來光鮮亮麗的,其實他的存款可能不到5萬,而這些,都是他自己的選擇!他知道自己喜歡旅遊,所以選擇不要存錢養妻小,犧牲存款的數字去換他夢想的人生體驗。
而你呢?為了喜歡的事物,願意犧牲存款上的數字去交換嗎?講者說:「我們害怕思考,害怕痛苦的思考過程,更害怕思考出讓自己不舒服的結果。」當社會蔓延著冷漠的沉默,速成式的思維扼殺了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失去了發問的好奇與慾望,只是不斷尋找標準答案,結果落入自身狹隘的舒適圈。
摘自網路文章https://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36866
生命動一動
善用邏輯的一句話
以下我們會提供幾個情境,請各位分組討論並提出「一個問題」來解決情境中的困境。
1. 斷頭臺與絞刑臺
從前有一個法官,想把一批囚徒處死,於是他命人設立了一座斷頭臺和一座絞刑臺。行刑當天,法官對囚徒說,「每個人都有一次和我說話的機會,我會判斷你說的話是真是假。如果我覺得你在說的是真話,你就會被送上斷頭臺;如果說的是假話,則會上絞刑臺,真話和假話的標準是由我的內心自由判定。」
● 倘若你是囚徒中的其中一位,你該如何說這一句話,結果使得法官既不能將你絞死,又不能把你砍頭?
2. 誠實村與謊言村
逃離死亡的危難之後,你想前往附近的「誠實村」拜訪朋友,途中有一條岔路,路的兩側分別前往誠實村和謊言村,誠實村的村民都很誠實,不會說謊;謊言村的村民則相反,只會說謊不會說真話。這時前面正好來了一個村民,他有可能是誠實村的村民,也可能是謊言村的村民。
● 你該如何只問一句話,就可以順利抵達誠實村呢?
3. 出口與死路
離開誠實村後,在回家的路上你迷了路,走到一座大山前面,大山有兩個洞口,你想起這兩個山洞中,有其中一個通往回家的路,另外一個則是充滿野獸的危險洞窟。此時兩扇門前各站著一個守衛,其中一位來自誠實村,另一位來自謊言村。
● 如果只能選擇其中一個守衛,並問他一個問題,要問守衛什麼樣的問題,才能順利回到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