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文化都在臺灣這座寶島上相互碰撞、融合。到了現代,全球化的時代來臨,臺灣不斷的吸收外來文化,進而在語言、音樂上都受到許多外來文化的影響。本土文化逐漸式微,過去人人傳頌的歌謠,慢慢的被淡忘。
現在,讓我們乘著時光機,回到過去,回到那個台語歌謠的全盛時代。
奠基時期
除原住民外,台灣人多數是源自河洛、中原等地的漢人。
漢人在台初期,由於思鄉心切,許多人喜歡藉著大陸家鄉歌謠來抒發鄉愁,歌曲大多以生活點滴為素材,談及各行各業的生活狀況。
如:「天黑黑」從天候景象唱到阿公阿嬤之間為了煮鹹煮淡而打破鍋子的趣事。
日治時期
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後,日本人為了同化台灣人推行「皇民化運動」,禁止台灣人唱台語歌並把台灣歌謠翻譯成日文。
台灣人的民族信心受到嚴重的打壓,使得創作於此時的歌謠,大多是苦悶的曲調。
如:「雨夜花」描述一個女子的淒涼遭遇。
光復初期
台灣歌謠重獲自由發展的機會,這段時間是台灣歌謠最為盛行的時間,留下許多經典之作。各種形式與內容的歌曲如百花般齊放。
如:「燒肉粽」、「港都夜雨」都是這時期的作品。
古倫美亞唱片公司
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由日本人柏野正次郎成立,為日治時期台灣流行音樂的發軔者,也是台灣第一間發行台語流行音樂的唱片公司。
1932 年,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出版第一首台語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而後正式成立古倫美亞唱片文藝部,創作、錄製台語歌曲。
1933 年,歌曲〈跳舞時代〉發行,歌詞描寫社交舞、自由戀愛、聽流行歌等時代潮流,打破男女傳統交往觀念。
2003 年台灣電影製作者簡偉斯錄製的紀錄片《Viva Tonal 跳舞時代》,便是以這首歌曲貫串全片,描述日治後期台灣流行音樂發展,並介紹古倫美亞唱片公司與當時知名女星純純、柏野正次郎等人的故事。
鄧雨賢
台灣作曲家,客家人,於「艋舺公學校」(今老松國小)就學時,同學之間多以福佬語交談,使他對福佬語的運用自如。
一次機緣中,鄧雨賢應文聲唱片之邀請寫了一首〈大稻埕進行曲〉,吸引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注意,力邀鄧雨賢加入該公司任專職作曲。
陸續創作出〈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等歌曲,更積極採集許多民間傳統歌謠和戲曲作為創作的題材。
遺憾的是,台灣總督府推行「皇民化運動」,將台語歌曲以日文歌詞重新改編。鄧雨賢深感憤怒,便辭去工作,遷居新竹芎林庄,任教於芎林公學校。
周添旺
台灣作詞家,1934 年進入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擔任文藝部部長,戰前周添旺的創作多與鄧雨賢合作,戰後則與楊三郎和郭芝苑搭檔。
民國七十七年因肺癌去世,他葬於台北縣八里的墓碑上,刻著其生前最得意的作品「雨夜花」、「月夜愁」、「河邊春夢」與「秋風夜雨」,作為「墓誌銘」。
李臨秋
臺灣作詞家,受親戚介紹進入永樂町永樂座戲院擔任職員,因緣際會下開始替電影歌曲填詞,受到古倫美亞公司的青睞,便開始創作台語流行音樂。
1933 年創作〈望春風〉大受好評,成為其代表作。又陸續創作出〈四季紅〉、〈補破網〉等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