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卡西
是日文「流し」的音譯,日文原意為「像水流動的行業」,是一種源自日本的賣唱方式。賣唱者在各個旅館、餐廳、夜總會之間穿梭替客人伴奏,或接受客人點歌流動,如水一般的流動,故稱「流し」。
1960 年代日本經濟起飛,新宿黃金街、歌舞伎町、新宿三丁目等一帶開設許多小吃店、酒吧、居酒屋等,酒客時常高歌一曲炒熱氣氛,那卡西藝人應運而生。
那卡西樂團帶著一、兩千曲的歌譜、木吉他等器材,在各店之間幫客人伴奏或接受點唱,演唱或伴奏的曲風多變,但因客人年齡層偏高,演唱的歌曲大多懷舊復古為主流。
那卡西在北投
北投是台灣那卡西的發源地,當地許多溫泉旅館都有多個那卡西樂團。
日治時期,藝妓的表演以三味線、能樂為主。臺灣人經營的旅館,收費較日本人經營的溫泉旅館低,表演節目也大都是符合臺灣人口味的南管樂曲和臺灣歌謠。
最早的表演型態,是採自彈自唱以娛樂賓客,多以1人演奏、1人演唱的2人編制出現,後來才有隨客人點唱的服務。
在極盛時期,整個溫泉區多達上百團。除了當時流行的創作歌謠外,也有從日語歌曲重新填詞的音樂作品,那卡西藝人都必須熟記上千首歌謠樂譜供客人點歌。
此外,尚有待命的那卡西樂團,電話一通,仰賴限時專送的機車隊接送,那卡西服務就到,以便飯店急需。
那卡西藝人雖然社會地位不高,但賺取的酬勞較一般人高很多,也讓許多家境不佳的孩子從小就進入那卡西的走唱生活,像台語天后江蕙以及妹妹江淑娜都曾為了生活加入那卡西藝人的行列。
民國 80 年後,隨著卡拉 OK 的興起以及政府掃蕩八大行業政策,加上經濟不景氣的影響,那卡西逐漸式微。
江蕙
本名江淑惠,別名二姐,歌壇台語歌后、金曲獎獲獎紀錄保持人。
江蕙和江淑娜幼時窮苦,父親是布袋戲偶師傅,因替友人作保而負債,一家連夜北上。
父親友人見江蕙喜歡唱歌,便介紹至北投的那卡西飯店、酒家走唱以分擔家計,與妹妹江淑娜因此磨練出深厚的表演功力及精湛的歌唱技巧。
一邊賺錢一邊讀書的生活,讓江蕙直到 15 歲才小學畢業,也這樣的人生歷練,使她的歌聲總是能唱入聽眾心底。
江蕙和江淑娜幼時窮苦,父親是布袋戲偶師傅,因替友人作保而負債,一家連夜北上。父親友人見江蕙喜歡唱歌,便介紹至北投的那卡西飯店、酒家走唱以分擔家計,與妹妹江淑娜因此磨練出深厚的表演功力及精湛的歌唱技巧。
在我眼裡,她是無敵鐵金剛,是個堅強無比的小巨人。——江淑娜
2014 年,江蕙宣布引退歌壇,造成社會一陣沸騰,封麥演唱會的門票更是一票難求。
江蕙告別歌壇,江淑娜感觸最深,她期望從小為他擋風遮雨的二姐,未來也能為自己而活,好好享受人生。
金門王
本名王英坦,12歲因誤拾內含未爆雷管的包裹,而被炸斷左手、雙目失明。
早期於臺灣臺北市北投區一帶走唱於那卡西,與李炳輝合作出版專輯《流浪到淡水》而成名。
2002年5月4日,金門王在赴電台節目訪問的途中突然因心肌梗塞暈倒,翌日凌晨1時11分仍宣告不治,享年四十九歲。
李炳輝
從小先天性失明,從小無父,母親早喪,11、12歲淪為乞丐,14歲進入盲人按摩院學習並以此為業。
結識金門王後,兩人一見如故, 開始倆人的走唱生活。1997年以專輯《流浪到淡水》而成名。
2002年金門王病逝,加上唱片市場蕭條,李炳輝只得重操舊業,以按摩和販賣彩券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