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對多數高中生而言雖然是一件有點遙遠的事,卻是可以開始準備的事。我們可以一方面慢慢將自己準備成適合婚姻的人,一方面嘗試著列出一些條件,開始為自己與未來伴侶的親密關係祝福。
擇偶應考慮的條件
「條件最好」的伴侶不一定能保證幸福,反倒是「條件最適合」的伴侶能讓我們在平起平坐中享受共同經營婚姻的情趣。
以擇偶為前提的約會,除了談情說愛更要積極溝通雙方的理念。
在自由戀愛、自主婚配的社會,擇偶好像是個人的決定,喜歡誰,就可以和誰結婚。
其實不然!例如:臺灣法律有明文規定,我們不可以和親等關係過近的人結婚;大多數社會規定同性別的人不能結婚;臺灣社會主張姓氏相同的人最好不要聯姻等,這些都是社會對個人擇偶行為的規範。
因此,與其說擇偶是個人的決定,不如說是個人與社會共同決定的結果。
擇偶會受「婚姻斜坡」影響
婚姻斜坡:男性、女性對配偶的家庭角色期待不一樣,使婚姻市場經常出現男女雙方條件傾斜向一邊的現象。
可是,在選擇另一半的時候...
男生的身高似乎總是比女生高…
男生的學歷好像往往要比女生高…
男生的收入也要比女生高!!!
你要面對的現實還有……
擇偶會受「婚姻排擠」影響
婚姻排擠:在一夫一妻的社會,如果適婚人口中有某個性別的人數特別多,這個性別的人自然會比較不容易找到婚配對象。
結婚,不是為了找到失落的另一半(左),而是原本已經是一個圓的個體找到另一個圓共同生活,彼此激勵成長(右)。
相屬感可以使結婚的兩個人在「愛與隸屬需求」中獲得最大的滿足,也是其他親密關係無法取代的。所以,不管結婚的理由有多少,如果「彼此相屬的承諾」願意公開,而且份量能超過一切,那麼,婚姻就有了非常鞏固的基礎。
結婚還有下列意義與功能:
1. 獲得情感歸屬感
2. 保障結婚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
3. 經濟的支持與合作
4. 使子女具有合法的地位
5. 改變結婚當事人的社會地位
6. 擴大親屬範圍
根據美國婚姻專家的調查,有40%的新婚夫妻覺得婚姻生活的調適困難程度遠超過其原先的預期。這提醒我們應該對婚姻的實質生活及早作準備。如果能在即將結婚的時候共同討論,釐清彼此的期待並建立兩個人的共識,未來婚姻生活就能減少衝突,相對也能提升幸福滿意度。
邁向幸福:婚姻共識的準備
經濟供應的選擇
誰要賺錢養家?
雙薪?男主外、女主內?
★ 多數家庭的經濟供應主要來自「工作收入」。
★ 先拼工作還是先穩定家庭?
★ 每個人的時間、心力有限。
子女教養的準備
兩人世界之外的事…
要不要有小孩呢?母職?共親職?
★ 子女是父母甜蜜的負荷
★ 要生嗎?何時生?生幾個?
★ 原生家庭影響親職角色
★ 夫妻感情是育兒的磐石
情感支持的協商
要怎麼溝通呢?
用什麼方式溝通?底線在哪裡?
★ 情感支持乃是結婚動機
★ 重視對方所傳遞的訊息
★ 每日小感動是最有效的存款
親友關係的聯繫
怎麼與新的家人互動?
同住?生活上的支援?
★ 婚姻是兩家人的結合
★ 新家人的相處是學問
a.認識家人互動方式/家庭規範/角色期待
b.對父母的生活照顧/金錢奉養/情感維繫
家務分工
家事,是誰的事?
我們的家分工模式?
處理模式?家務標準?
★ 家事處理原則
a.釐清彼此期待
b.完成共同標準
c.勿當批評專家
d.化身愛的工作
休閒娛樂策畫的討論
假日/休閒時光?
我們共同的娛樂有哪些?
另一半可單獨從事的活動?
★ 現象:忽略休閒娛樂的重要性
★ 討論重點:
可以共同從事的休閒活動、希望對方尊重的嗜好、興趣、可接受對方單獨從事的活動等。
財務管理的規畫
錢要怎麼花?
我國的夫妻財產制?
先儲蓄還是先投資?
★ 婚前準備的規劃重點
a.建立共同的價值與消費目標
b.協商財務管理的方式
★ 夫妻財產制種類:法定財產制、約定共同財產制、分別財產制。
單身生活的選擇與經營
單身人口在臺灣大幅增加的原因?
不婚 晚婚 離婚
單身型態四類型?
自願短期單身
自願永久單身
非自願短期單身
非自願永久單身
單身迷思與事實…
過度依賴家庭與父母?
自私自利?
經濟富裕?
單身較快樂?
傾向終身單身?
有些不正常?
未來趨勢
目前臺灣25~39歲的單身族,80%與父母同住,日本社會學者山田昌弘稱此為「單身寄生族」。
單身的生活經營
認真計畫生活內容:
自由是單身最大的財富。
為自己安排一場旅行
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工作
組一個band
積極擴大生活領域:
結交朋友、豐富生活。
出門去~參加朋友聚會
面帶微笑~主動和人打招呼
嘗試新活動結交新朋友
用心學習財務管理:
理財之道使生活不虞匱乏。
養成儲蓄的習慣
貨比三家,衝動型消費out!
關心投資
綜合活動
關於結婚之後的家庭角色扮演方式,不一樣的夫妻往往有不一樣的共識,其建立、執行共識的方式通常也有所不同。雖然我們現在離結婚還有一段時間,多吸收一些別人的經驗,就等於為未來多累積一點經營婚姻的本錢。因此,下列問題,請各小組任選一題,至少訪問五位有遇到該問題的已婚親友(訪問內容包括雙方原來的想法、協調過程、最後共識等),統整他們的答案之後,每組運用3~5分鐘發表結果。
1. 是否與公公、婆婆(或岳父、岳母)同住?
2. 兩個人的「錢」要怎麼管?
3. 要生育子女嗎?如果要生,何時生?不生,怎麼面對長輩的期待?
4. 如果兩個人都要工作,家務工作、孩子照顧怎麼辦?
5. 要如何對待原來原生家庭的家人呢?
6. 彼此可以保有個人的朋友嗎?和個人朋友的交往方式與占去的時間應該設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