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搜尋專案、作者
透過關鍵字、作者名稱快速找尋內容。
觀看專案
翻閱簡報可由下方進度欄位的左右鍵調整或是由右側欄位快速瀏覽上下頁面。
想要放大視窗吉寶也提供全螢幕瀏覽喔!
第三章 清季的改革與革命
收藏、儲存、分享專案
收藏喜愛的專案、日後方便再次瀏覽。如果想微調、編輯可「儲存專案」至我的專案。
利用各大社群分享讓專案內容的能見度更加曝光,同時宣傳作者。
第一章 傳統中國的歷史特質
第五章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建設與挫折
第六章 近代以來的社會文化變遷
第二章 晚清變局的發端
第八章 中華民國在臺灣
第四章 民初政局的演變
第七章 中共的崛起與發展
大事年表
{{bio}}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msg}}
刺激與回應
圖3-1 康有為像 康有為(1858~1927年)運用今文經學講求變革,認為只有變法,才能使中國富強,最後達到「大同」的境界。
圖3-2 梁啟超像 梁啟超(1873~1929年)是中國近代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其政治主張從「保皇」到「新民」,從「開明專制」到擁護立憲,一貫地堅持改革立場。
百寶箱 十九世紀中葉起,日本也淪為西方列強侵略的對象。德川幕府無力應付內外局勢,在「尊王攘夷」呼聲中,將權力交給年輕有為的明治天皇。明治政府努力使日本成為現代化國家,以「富國強兵」為目標進行多項改革:廢藩置縣、頒布憲法、設立內閣、建置新式軍隊、採行徵兵制、教育革新、修訂法律條文、獎勵工商業等等。日本在現代化成功後,走上擴張軍備、發動侵略戰爭的軍國主義道路,以中國、朝鮮為主要侵略對象。先後在甲午、日俄兩場戰爭取得勝利,成為亞洲霸主;第一次世界大戰更使日本躋身世界強國之林。
中體西用論
圖3-3 張之洞像 張之洞(1837~1909年)於光緒年間擔任湖廣、兩江總督十餘年,任用具有改革思想的知識分子為幕僚,致力發展鐵路、紡織、槍炮、冶鐵、內河船運和電訊事業等洋務新政;又編練新軍,廣辦學校,培養洋務人才,堪稱為清末洋務派領袖。
自強運動
圖3-4 金陵機器製造局製造的大砲 此局是李鴻章於同治四年興辦的企業,包含機器、翻砂、熟鐵、木作等廠;以及火砲局、水雷局。主要製造槍砲、彈藥和軍用物資。
圖3-5 天津水師學堂學生 光緒六年,由李鴻章奏請設立,學生年齡約十四至十七歲,學習英語、輿圖、算學、幾何、代數、駕駛和測量等課程。
圖3-6 詹天佑像 詹天佑(1861~1919年)十一歲赴美留學,二十歲畢業於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科系。清末曾參與修建津沽、關東、萍醴等鐵路。光緒三十年,出任京張鐵路總工程師,並組織一批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共同建設該線,工程極為艱鉅,仍完成了第一條中國自建的鐵路。
圖3-7 北京城沿的鐵路 為了說服慈禧太后支持修建鐵路,李鴻章在北京城沿修築長約2英里的小鐵路,請太后、皇帝親自乘坐體驗。然而在守舊勢力強烈抨擊下,至甲午戰爭前,只有天津至山海關之間可以通車。
維新運動
圖3-8 京師大學堂匾額 光緒二十四年開辦的京師大學堂是維新變法僅存的成果,民國元年改名北京大學校,嚴復擔任首任校長。
圖3-9 袁世凱像 甲午戰後,袁世凱(1859~1916年)奉命於天津小站訓練「新建陸軍」,他藉此培植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張勳等私人親信,這些人日後多數成為民初軍政要人。他原本贊同維新變法,但戊戌政變前夕,他表面上答應除舊黨,助行新政,暗地裡卻向直隸總督榮祿告密。政變後,袁氏一路升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權勢更加顯赫。
圖3-10 譚嗣同像 譚嗣同(1865~1898年)受康有為影響,積極參與維新變法,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湘報》,推動湖南開礦、鐵路等新政,還被荐入軍機處任職。戊戌政變時拒絕出走,表示「外國變法未有不流血者,中國以變法流血者,請自嗣同始」。死前在獄中題詩曰:「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庚子後新政
圖3-11 慈禧太后出巡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前,慈禧(1835~1908年)率光緒皇帝、后妃、大臣們倉皇出逃,歷經兩個多月的奔波才抵達西安。各省督撫馬上發電奏請「偏安不可成,京師不可棄」,慈禧回應「目前巡幸長安,原係暫行駐蹕,……一有成議,自當即日降旨,定期回鑾」。
圖3-12 首批公費留美學童 同治十一年(1872年),派此三十名幼童赴美學習,期限十五年。往後三年陸續送一百多名學生赴美留學。但光緒七年,因官員上奏出洋學生沾染外洋惡習,弊病甚多,下令將留美學生全數撤回。要等到庚子新政時,清廷才恢復官派留學生出國事宜。
日俄戰爭與立憲運動推展
圖3-13 日軍虜獲俄軍的戰利品 日俄兩軍在旅順附近的沙河地區交戰數月,雙方均遭極大傷亡,1905年初,旅順俄軍投降。
圖3-14 日俄簽訂和約 〈樸資茅斯和約〉正約十五條、附約二條,條約內容多涉及中國領土和主權,日俄不理會清朝的抗議,也拒絕清廷派代表參加會議。
圖3-15 張謇像 張謇(1853~1926年),江蘇南通人,光緒二十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甲午戰敗後回鄉創辦紡紗、榨油、麵粉、冶鐵、輪船、銀行等企業;並以經營實業所獲盈餘設立師範學校、職業學校以及圖書館、劇場、醫院等公益事業。清末成為活躍的立憲派人士;民國初年曾擔任政府閣員,因反對袁世凱稱帝,辭職返鄉,繼續其實業、教育和地方自治事業。
預備立憲
圖3-16 考察憲政的五大臣 五大臣為鎮國公載澤、兵部侍郎徐世昌、商部右丞紹英、戶部侍郎戴鴻慈和湖南巡撫端方。分兩路出洋:前三人赴英、法、日和比利時;後二人則赴美、德、義、奧等國。
百寶箱 立憲派健將包括上海的鄭孝胥、張謇;浙江的湯壽潛;湖北的湯化龍;湖南的譚延闓;廣東的丘逢甲。海外的立憲人士也積極響應,光緒三十三年,康有為將保皇會改組為國民憲政會;梁啟超也在東京組成政聞社,發行《新民叢報》,將西洋民權思想介紹給國人。
立憲派轉投革命陣營
圖3-17 江蘇諮議局 省諮議局的職責是「採取輿論,指陳通省利弊,籌計地方治安,作為民意機構,以為資政院儲才」。諮議局設議長一人、副議長二人,議員選舉產生,任期三年。
圖3-18 慶親王奕劻像 奕劻(1838~1917年)深受慈禧太后寵信,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奉命留京與李鴻章共同代表清廷簽訂〈辛丑條約〉。兩年後擔任領班軍機大臣,又管理財政處、練兵處事務,集內外大權於一身。他為人貪鄙,賣官鬻爵,異常揮霍。袁世凱以重金籠絡他,故武昌起義後,他主張起用被罷黜的袁世凱對付革命勢力,更讓袁氏代替他擔任內閣總理大臣。
興中會的反清行動
圖3-19 黃興(前排中)與華興會 同志 黃興(1874~1916年),湖南長沙人。曾短暫赴日留學,回國後,任教於長沙諸學堂,暗中進行反清活動。光緒二十九年,他邀陳天華、宋教仁等二十餘人成立華興會,被選為會長。他們準備趁慈禧太后七十歲生辰時在湖南舉事反清,再爭取各省響應,但事機洩漏,被迫流亡日本。
百寶箱 陳天華(1875~1905年),湖南人。28歲以官費生被送日本留學,曾加入拒俄義勇隊、軍國民教育會。他的《警世鐘》、《猛回頭》兩部書揭露列強瓜分中國已迫在眉睫,而清朝已成為「洋人的朝廷」,號召全國民眾團結起來革命排滿、反抗帝國主義。他先後參加了華興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在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上發表不少文章和政治小說《獅子吼》。光緒三十一年,日本頒布限制中國留學生的〈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陳天華為了激勵留日學生發動抵制,留下《絕命書》,投海自殺,得年三十。
圖3-20 鄒容像及《革命軍》封面 鄒容(1885~1905年),四川人,十六歲赴日留學,投身當地的愛國民主運動,公開倡言反清革命。回國後,出版《革命軍》,全書共七章,約兩萬字。通篇頌揚革命是「天演之公例」、「世界之公理」,抨擊清朝封建專制,號召建立中華共和國,被上海《蘇報》刊文譽為「今日國民教育之教科書」。清廷將他逮捕下獄,光緒三十一年,在獄中遭折磨而死,年僅二十歲。
同盟會領導的反清行動
圖3-21 同盟會綱領 此十六字政治綱領為孫中山親筆書寫。
圖3-22 《民報》發刊詞 發刊詞內容提及「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三大主義皆基本於民,……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於一役,還視歐美,彼且瞠乎後也」。
百寶箱 徐錫麟(1873~1907年),浙江紹興人。得到安徽巡撫恩銘任用,任職安徽巡警處。藉職務之便積極活動學生、聯絡新軍,準備起義。他認為中國面臨「強鄰日逼,不可終日」的嚴重局勢,希望「重建新國,圖共和之幸福」。光緒三十年在上海與蔡元培、陶成章共組光復會。光緒三十三年,他與秋瑾約定在皖、浙同時舉事,但因風聲走漏,被迫提前行動,在槍殺巡撫、攻占軍械所後失敗被俘,次日英勇就義。
圖3-23 秋瑾像 秋瑾(1875~1907年)為清末傑出女革命家,於北京目睹八國聯軍入侵後,決心獻身救國事業。光緒三十年東渡日本留學,先後加入光復會與同盟會。回國後創辦《中國女報》提倡女學,號召婦女加入文明先導行列。她也策劃反清行動,但遭徐錫麟反清失敗牽連而被捕,她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留下「秋風秋雨愁煞人」的遺言。
圖3-24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墓 黃花岡原名紅花岡,位於廣州市東北郊。七十二烈士屍骨由潘達微收葬,最初只是一小塊墓地,甚為荒涼。民國十年,紀功坊、墓亭相繼落成,又查出七十二烈士之外,尚有十四名烈士死於黃花岡之役,共八十六人,其中有近卅人是新加坡、馬來西亞華僑,他們的姓名全部刻於〈廣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記〉石碑的背面。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