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國共關係
百寶箱
〈共赴國難宣言〉的四點內容如下:
1.「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願為其徹底實現而奮鬥。
2.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動政策,停止以暴力沒收土地的政策。
3.取消現在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以期全國政權之統一。
4.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
並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
圖7-1 抗日時中共領導人合影
周恩來(1898~1976年)、毛澤東(1893~1976年)、朱德(1886~1976年)(由左至右)在延安機場。
圖7-2 晉冀察邊區民兵
民國三十二年五月,民兵於河北查獲日軍的步槍與自行車。
圖7-3 新四軍軍長葉挺像、中共追
悼新四軍烈士
新四軍事件又稱「皖南事變」。國民黨宣稱此事為「整頓軍紀,懲處叛變」,共軍則認為遭冤屈陷害,盡量爭取輿論同情。
美、蘇介入國共衝突
圖7-4 接收日軍武器的中共部隊
日本投降時在東北留下約八十萬武裝部隊的軍火,蘇俄將其中四分之一的武器交給共軍。
圖7-5 重慶會談
前排為赫爾利、蔣中正、毛澤東,後排為國民黨要員蔣經國、張群、吳國楨。
百寶箱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舉行「重慶會談」,國民政府談判的基本條件是:「中國只有一個中央政府及一個軍隊。」中共的意見則是:「改組現在的國民政府為聯合國民政府,包括所有抗日政黨代表及無黨派之政治團體。」國民政府不接受其「聯合政府」的提議,中共也堅持此「最低限度的提案」遭拒絕就無法繼續商談。
圖7-6 馬歇爾促成國共停戰
中共代表周恩來(左)與國民黨代表張群(中),民國三十五年一月十日簽署〈關於停止國內衝突的命令和聲明〉,國共的軍事衝突暫停。
制憲與行憲
圖7-7 南京國民大會堂
中共堅持國民政府須改組才能召開制憲國民大會,且要求占國民政府委員三分之一名額,使其擁有否決重要法案的權力。國民黨無法同意此條件,與中共多次協商,制憲國民大會為等待中共與民主同盟提出參加代表的名單,一再延期,但最終仍遭兩黨杯葛。
圖7-8 《中華民國憲法》
《憲法》內容共十四章、一百七十五條條文,主要特色為彰顯主權在民的理念,明定人民自由權利的保障,規定五權分立的中央政府體制及地方自治制度,明示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採取均權制度,並明列基本國策等等。
百寶箱
《中華民國憲法》前言曰:「中華民國國民大會受全體國民之付託,依據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為鞏固國權,保障民權,奠定社會安寧,增進人民福利,制定本憲法,頒行全國,永矢咸尊。」
圖7-10 響應政府戡亂建國大會的
民眾
國民政府宣布動員戡亂令後,在南京國民大會堂廣場舉行戡亂建國除奸大會,數萬名民眾參加。
百寶箱
馬歇爾返國後,美援斷絕,隨著戰事逐漸不利,國民黨欲維持軍費開支且挽救物價上漲危機,發布了〈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自八月十九日起發行二十億元金圓券為新貨幣,強制收兌市面上的法幣、黃金、白銀及外國幣券。另外還限制商品須維持一定價格,不得任意調漲。到十月初,政府首先在市場交易萎縮,一切買賣轉入黑市的情勢下不得不取消限價政策。之後又因金圓券急劇貶值而提高發行數額達一百三十餘萬億元,使金圓券的面額由起初最高一百元,轉變為五十萬元、一百萬元等巨額大票,形同廢紙般無用。
圖7-13 瀋陽人民慶祝東北解放
民國三十七年十一月二日,共軍攻占瀋陽,遼瀋戰役結束,東北地區全部淪陷中共之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圖7-14 中共開國典禮
1949年10月1日,中共於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三十萬民眾參加。圖片中正舉行解放軍閱兵儀式。
百寶箱
中共政權的特點:
1.中共的一黨專政是中國皇帝專制舊傳統與史達林極權主義新思
想相結合所形成的黨政軍一體化制度。
2.軍隊在政治變動中只能扮演被動角色,即政治鬥爭中的工具,
誰掌握了黨,誰就能掌握軍隊。
3.民眾大多關心政治,群眾運動比軍隊更影響政局,但人民常遭
煽動利用或因追求民主被鎮壓。
圖7-15 遊行時高舉共黨頭目群像
1950年代為中蘇關係友好期,示威遊行群眾常將馬克思及蘇共領導人圖像排列在前導隊伍裡,前排由左至右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史達林。
圖7-16 毛澤東在鳴放運動時期觀看大字報
1956年的「鳴放運動」又稱「反右派鬥爭」。毛澤東至全國演說,鼓勵知識分子提出國是建言,美其名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數月後卻改口為「引蛇出洞,使毒草出土,好連根拔除」,大肆整肅抒發意見的「右派」分子,送去邊區、監獄勞動改造,受害知識分子達數十萬人。
百寶箱
在馬克思社會主義思想裡,毛澤東只執著「階級鬥爭」四字。他掌權時不斷將階級鬥爭擴大化,他認為唯有如此,才能將公平、完美的社會主義理念發揮到極致,創造出強大國力,向世界證明共產主義的優越性。但實際後果是帶給中國人民層出不窮且愈來愈嚴重的災難。
圖7-18 民間鐵製品送去煉鋼
大躍進歌謠:「腳踏黃河水倒流,搬來泰山作枕頭,決心苦戰十五年,趕上英國不發愁」。北京市民熱烈響應「大煉鋼」運動,捐出家中鐵製用品。
圖7-19 劉少奇、鄧小平與蘇共總書記赫魯雪夫合影
中間三人由左至右為劉少奇(1898~1969年)、赫魯雪夫(1894~1971年)、鄧小平(1904~1997年)。赫魯雪夫揭露史達林的暴行,釋放了大多數集中營的政治犯,並提出「和平發展、和平競爭、和平共存,全民國家、全民黨」新政策,被毛澤東大罵為蘇聯修正主義。劉、鄧兩人與赫魯雪夫的合照,日後成為他們的罪狀之一。
百寶箱
毛澤東在1966年8月1日寫信給清華大學附中紅衛兵,宣稱「革命就是造反,毛澤東思想的靈魂就是造反」、「不論在北京、在全國,在文化大革命運動中,凡是同你們紅衛兵採取同樣革命態度的人們,我們一律給予熱烈的支持。」
圖7-21 工人群眾批鬥劉少奇的狂熱場面
劉少奇原是力捧毛澤東躋身領導地位的功臣,被毛澤東視為「最親密的戰友」。文革初期,劉少奇成為首批被鬥高幹,抨擊他為黨內頭號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是蘇聯修正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走狗。劉少奇遭到撤除職務、開除黨籍、軟禁虐待至死的悲慘命運。1980年中共為劉少奇平反,恢復了他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之一」的名譽。
圖7-23 二度批鬥鄧小平
1976年4月4日至5日,北京民眾自發地在天安門廣場悼念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同時表達對四人幫的抗議,活動被中共定性為反革命事件,執行暴力鎮壓。四人幫點名「四五天安門事件」背後策劃者是鄧小平,毛澤東決定再度撤銷鄧小平黨內外一切職務,但允許他保留黨籍,視其以後的表現。四人幫繼續大肆批鬥鄧小平,企圖徹底結束鄧小平的政治生涯。
圖7-24 四人幫受審
左起:張春橋(1917~2005年)、王洪文(1935~1992年)、姚文元(1932~2005年)、江青(1914~1991年)。1981年元月,中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江青、張春橋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後來兩人又減為無期徒刑;王洪文被判無期徒刑;姚文元被判有期徒刑二十年。
鄧小平復出與改革開放
圖7-25 鄧小平像
鄧小平復出後沒有擔任過黨的最高領導人職務,但一直緊抓住軍權,直到去世前都擔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圖7-26 1992年汕頭市區
1992年,鄧小平南巡視察經濟特區與沿海開放城市,他針對「這些年資本主義搞多了,因而葬送了社會主義」的指責發表重要講話:「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發展才是硬道理。……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
圖7-27 上海浦東高樓林立
上海自1990年開發浦東地區,到1998年已有世界前五百家跨國集團中的72家進駐投資,其工業產值占全上海總產值一半以上。圖中的金龍大廈曾排名世界第三高樓。
圖7-28 深圳市區
鄧小平1979年提議在中國南海邊劃設一個經濟圈,即深圳經濟特區。並在1984年和1992年兩度到訪深圳,對經濟特區的發展提出很多指導性的建議。
百寶箱
2002年時,全中國平均國民所得為966美元,而重要都市中的平均所得遠超過全國平均值甚多。天津平均所得為2,666美元,北京為3,352美元,上海為4,905美元,廣州為5,062美元,深圳更高達5,561美元,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成效已經相當顯著。
政治民主化的訴求
圖7-29 北京西單民主牆上大字報
1978年冬,北京西長安街和西單北大街交會處的一道灰色矮牆,每天都吸引許多人閱讀在牆上貼出的批判毛澤東崇拜與文化大革命;討論「自由、民主、人權」;談論中國前途等議題的文章。
圖7-30 魏京生受審
1978年底,魏京生(1950~)在民主牆發表〈第五個現代化〉大字報,然後創辦《探索》雜誌,寫文章揭露北京監獄內迫害犯人的內幕。遭逮捕後判刑十五年,服刑時仍不斷寫信給鄧小平、江澤民陳述對時局的看法。1997年被放逐國外,曾數度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六四天安門事件
圖7-31 胡耀邦逝世追悼活動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1915~1989年)去世後,隔日即有民眾自動到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獻花致哀。
圖7-32 阻擋坦克車的青年
CNN記者拍下青年在路上阻擋三部挺進的坦克,震驚世界。而他之後的遭遇,有一說法是他擋下坦克後被逮捕,在押往臨時關押處被打死了。另外一說是後來在又一次相同舉動中被坦克車輾死,其身分至今仍無法確認。
圖7-33 趙紫陽像
趙紫陽(1919~2005年)是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的左右手,先後擔任國務總理和總書記職務,六四事件中因堅持自己觀點而下臺。
後鄧小平時代
圖7-34 鄧小平與接班人江澤民
江澤民(1926~)在六四天安門事件後取代趙紫陽擔任中共總書記,被鄧小平稱為「第三代領導核心」,自1998年起兼任國家主席與中央軍委會主席。
百寶箱
江澤民2001年提出「三個代表」思想以維護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地位,
並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其內容為:
1.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2.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3.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圖7-35 胡錦濤與溫家寶出席第十屆全國人大會議
胡(1942~)(左)、溫(1942~)兩人領導的中共第四代政治班底,被稱為「胡溫體制」。他們提出了「和諧社會」理念,將工作重心和政府職能由經濟建設逐漸轉移到追求社會公平與進步上,尤其是對腐敗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