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音樂(一)丙版/第8章/漫遊音樂史/亞洲音樂/日本雅樂《越天樂》/韓國散調《伽倻琴散調》/印度西塔琴樂曲《卡非》
普通高中/音樂(二)丙版/第8章/漫遊音樂史/音樂劇/音樂劇《悲慘世界》
技術高中/音樂丙版/第15章/音樂知識/臺灣福佬系音樂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普通高中/音樂(一)丙版/第12章/漫遊音樂史/臺灣客家系音樂/客家山歌〈老山歌〉/創作歌曲〈種樹〉/三腳採茶戲《桃花過渡》
第12章 漫遊音樂史 臺灣客家系音樂
漫遊音樂史
臺灣客家系音樂
客家是漢族的一支,其祖先原本居住於中原地區(今湖北、河南地區),因戰亂而逐漸南遷,落腳於江西、兩廣與福建一帶,由於客居他鄉而稱為「客」。
明末清初之後,部分東渡來臺。
臺灣的客家人分成南部與北部兩大系統:南部的客家人居住在高屏等地,北部則多聚居桃竹苗。
客家話保留中國語言古老的音韻,產生族群特有的文化,藝術的表現也極具風貌。
音樂藝術可分為客家山歌、戲曲音樂、客家八音三大類。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民謠的總稱。
包含三大腔(老山歌、山歌子、 平板),以及其他的小調。
.老山歌是隨著客家人漂洋過海而來的古老山歌。
.山歌子為二代的山歌。
.平板是改良式的山歌。
.小調則為創新形式的山歌。
男女對唱客家山歌。
美濃鍾雲輝客家八音團和歌手溫子梅,以嗩吶、弦索、擊樂,搭配演唱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傳文學,以客家方言來演唱,因此唱腔的形成受到語言詩韻的影響:
腔調繁多,統稱「九腔十八調」。
歌詞即興,多為七言四句、四句八節的形式,使用諧音、雙關語或虛字,來加強語氣,或使歌詞流暢,以情歌的題材最為受歡迎。
演唱形式以獨唱和對唱最常見,獨唱以抒發心情為主,對唱則為歌者在廣闊的田野工作時,相互以歌聲閒聊問候、或互勸相罵、或談情說愛。
客家歌謠傳唱人─李秋霞。
歌曲〈老山歌〉是臺灣北部客家最原始的唱腔,節奏自由,可由演唱者隨興拉長音,沒有固定節拍,最能表現出客家山歌的深度與演唱技巧的難度。這首情歌旋律優美動聽,藉由採茶的農事表達對心儀之人的愛慕。
除了傳統山歌,90年代也出現許多創作歌謠,曲調優美,歌詞展現對土地與人文的關懷,引起社會極大迴響,也激勵更多人投入客家歌謠的研究與創作。
重要的作曲家包含陳永淘、林生祥、謝宇威等。
陳永淘
謝宇威
金曲獎最佳作曲與製作人林生祥,出生於美濃客家農村,其音樂表達對於農村生活的關懷。他的音樂融合客家八音、恆春民謠、搖滾等元素,反映他文化的根源。
圖:林生祥。
創作歌曲〈種樹〉描述90年代的美濃農村青年,自都市回鄉後,認同農村生命力與人性價值的故事。
此曲以「氣候音樂」的概念創作,在美濃錄音完成,用聲響表現臺灣南部「熱帶海島濕熱氣候」的特色。
簡單的歌詞與質樸的人聲反映出美濃人對土地的熱愛。
音樂補給站
交工樂隊是客家美濃鎮的樂團,早期因反美濃水庫的興建而聲名大噪,之後致力於關注農民和農村議題,音樂創作以傳統的客家八音為基礎,使用鑼、鼓、嗩吶、月琴、三弦等傳統樂器,結合現代搖滾樂,創造出呼應現實社會的客家新民謠。
戲曲音樂
客家戲曲可分成小戲性質的「三腳採茶戲」,以及大戲性質的「客家大戲」。
客家山歌與小調是客家戲劇的基礎。
從「山歌」到「採茶唱」,再到「採茶戲」,最終發展成為大戲。
採茶戲
唱腔主要為「採茶調」,由山歌配上茶籃等扮飾。
即興式的演出。
情節逗趣、對白俚俗。
具有濃厚的鄉土風味。
演員編制為二旦一丑。
客家採茶戲。
大戲
在小戲的基礎上發展,吸收其他劇種的要素而成,又稱為「改良戲」。
在二旦一丑上,增加許多角色,服裝道具也更為講究、唱腔也變得多樣化。
演出的身段必須經過訓練,又加入許多武打場面,使戲劇形式更為豐富,
藝術價值也更臻完美。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的劇碼《偷龍轉鳳─錯婚記》。
音樂小辭典
採茶戲的演員編制為「二旦一丑」,故稱為「三腳採茶戲」。
傳統的採茶戲有固定戲碼,每個戲碼有固定唱腔,共有九種唱腔,十八種小調,故稱之為「九腔十八調」。
改良的採茶戲則以「平板」為主要唱腔,「山歌子」為次要唱腔,其餘的山歌和小調則為點綴性的唱腔。
傳統的三腳採茶戲以《張三郎賣茶》的故事為主軸發展而成,共有十齣戲碼。
前七齣講述三郎的妻子(林桃花)與妹妹(張金花)勸他到外地賣茶以補貼家用。張三郎在異鄉遇見徐花嬌、徐秀嬌姊妹,三郎與花嬌情投意合,將賺來的錢悉數用罄,才踏上歸途。回家後妻子問起賣茶錢,三郎努力辯解,兩人展開一場精彩的對唱,末了則以喜劇收場。
後三齣戲的故事,則是桃花等不到三郎回家而出外尋夫的故事。
《桃花過渡》為後三齣中的一齣,其中〈撐船歌〉描述桃花要渡河尋夫,
但不甘撐船郎的調戲,展開一段精彩的山歌對唱。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演出三腳採茶戲《桃花過渡》。
音樂補給站
採茶戲以《張三郎賣茶》的故事為主軸,發展出所謂的「十大齣」,前七齣為《上 山採茶》、《勸郎賣茶》、《送郎綁傘尾》 、《糶酒》、《勸郎怪姐》、《茶郎回家》、《盤茶盤堵》,後三齣則是《問卜》、《桃花過渡》、《送金釵》。故事中的三腳(即三個角色)會隨劇情的發展而機動調配,在不同的段落中不斷地轉換身分,使故事更豐富有趣。現今客家劇團多半選擇《張三郎賣茶》其中的幾個折子來演出,完整的三腳採茶戲已較不易見。
鄭榮興編制《三腳採茶唱客音:傳統客家三腳採茶串戲十齣》。將採茶戲《張三郎賣茶》全本完整呈現。
客家八音
客家族群由中原地區不斷向南遷徙,途中吸取各地民間音樂的精華,加上原有的風格,逐漸演變成一種特殊的曲調,稱為「客家八音」。
客家八音是以吹管與打擊樂器為主的合奏音樂。
演奏型態分為「吹場樂」和「弦索樂」:
.吹場樂:即鼓吹樂,主要用於廟會典禮、婚喪喜慶等場合。
.弦索樂:用於北管戲以及純器樂演奏。
不論在音樂風格、演出形式、音樂內容與樂器的使用,深受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的影響。
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吹場樂」演奏。
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弦索樂」演奏。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