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音樂(二)丙版/第2章/漫遊音樂史/西洋浪漫時期(二)/孟德爾頌戲劇配樂《仲夏夜之夢》/白遼士《幻想交響曲》/斯梅塔納交響詩《我的祖國》
收藏、儲存、分享專案
收藏喜愛的專案、日後方便再次瀏覽。如果想微調、編輯可「儲存專案」至我的專案。
利用各大社群分享讓專案內容的能見度更加曝光,同時宣傳作者。
普通高中/音樂(一)丙版/第5章/漫遊音樂史/西洋巴洛克時期(二)/韓德爾歌劇《里納爾多》/韓德爾神劇《彌賽亞:哈利路亞》
普通高中/音樂(一)丙版/第7章/漫遊音樂史/西洋古典時期(二)/莫札特歌劇《費加洛婚禮》
普通高中/音樂(一)丙版/第2章/漫遊音樂史/西洋中世紀時期/格雷果聖歌〈末日經〉/宗教劇《美德典律》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msg}}
普通高中/音樂(二)丙版/第2章/漫遊音樂史/西洋浪漫時期(二)/孟德爾頌戲劇配樂《仲夏夜之夢》/白遼士《幻想交響曲》/斯梅塔納交響詩《我的祖國》
漫遊音樂史 西洋浪漫時期(二)
古典時期的作曲家追求平衡與理性的美學標準,音樂不只是「個人情感的表現」,而是「美學藝術的呈現」,認為純粹的「絕對音樂」(absolute music),最能表達嚴謹的結構。
浪漫時期的作曲家則視創作為抒發情感的方式,結合音樂與其他藝術型態,將樂曲所欲表現的內容,附上文字標題,用以引導聽眾聆聽。這種以音樂結合詩歌、繪畫或文學而成的音樂,成為浪漫時期作曲家創作的新方向。
貝多芬的9首交響曲中的第一號交響曲、第二號交響曲、第四號交響曲、第七號交響曲、第八號交響曲為絕對音樂作品,而第三號交響曲《英雄》、第五號交響曲《命運》、第六號交響曲《田園》、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則附有標題。
受到前者影響的作曲家,擁護古典時期客觀平衡的絕對音樂傳統,而受到後者影響的作曲家,則朝往浪漫主義主觀熱情的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邁進。
蒂勒曼指揮
維也納愛樂演奏
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杜達美指揮
西蒙.玻利瓦交響樂團演奏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赫爾維格指揮
荷蘭廣播室內愛樂演奏
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
伯恩斯坦指揮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1989年柏林紀念音樂會
器樂音樂的發展
19世紀的「標題音樂」與18世紀的「絕對音樂」產生對立的概念,承襲古典時期傳統的作曲家如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以清晰的結構、工整的樂句、嚴謹的和聲,在浪漫主義的思潮下,創作優秀的器樂曲。
浪漫時期創作的主軸則為標題音樂,以白遼士(Hector Berlioz)、李斯特、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和馬勒的作品為代表。
當樂曲加上特定的標題之後,即可在詮釋的過程中,抒發情感、描述故事、記敘美景、連結文學或描繪藝術。
標題音樂主要的類型有:
標題交響曲(program symphony)
交響詩(symphonic poem)
音樂會序曲(concert overture)
巴倫波因指揮
西東合集管弦樂團演奏
李斯特交響詩〈前奏曲〉
音樂小辭典
交響詩為一種結合文學、繪畫與概念性故事的單樂章管弦樂曲,曲式自由,為19世紀極富原創性的大型器樂作品,如理查.史特勞斯的〈唐.吉訶德〉(Don Quixote)。
Dennis Russell Davies指揮
Pablo Ferrández大提琴獨奏
Orquesta Sinfónica de Galicia演奏
理查.史特勞斯交響詩
〈唐.吉訶德〉
卡拉揚指揮
羅斯卓波維奇大提琴獨奏
柏林愛樂演奏
理查.史特勞斯交響詩
〈唐.吉訶德〉終曲
音樂會序曲並非為歌劇開場前的前奏曲,而是在音樂會中演出的獨立作品,如柴科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的〈1812序曲〉(1812 Overture)。
Antonio Pappano指揮
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演奏
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
Mark Elder指揮
Hallé Orchestra演奏
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終曲
2004年BBC逍遙音樂節
巴赫音樂的復興者—孟德爾頌
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生於德國的猶太家庭,祖父是著名的哲學家,父親為成功的銀行家,自小家境優渥,受到完整的音樂教育。
孟德爾頌9歲舉行鋼琴獨奏會,17歲創作《仲夏夜之夢》序曲;20歲指揮演出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馬太受難曲》(St. Matthew Passion),促進巴赫音樂的復興運動。
Philipp Herreweghe指揮
Collegium Vocale Gent演奏
巴赫《馬太受難曲》
孟德爾頌的音樂兼具古典主義的邏輯與浪漫主義的幻想,是古典的浪漫主義者。他受到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劇作《仲夏夜之夢》的啟發,作有《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序曲,是史上第一首音樂會序曲。
孟德爾頌充分發揮想像力,將仲夏夜出現的人物主題濃縮於序曲中呈現,此序曲常被獨立演出,成為音樂會序曲的重要曲目。
尤洛夫斯基指揮
莫斯科市立交響樂團演奏
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序曲
17年後,孟德爾頌更為柏林上演的戲劇《仲夏夜之夢》譜寫配樂,創作包含序曲在內共14首樂曲。著名的〈結婚進行曲〉(Wedding March)是劇中第五幕的前奏音樂,在銅管奏出節奏強烈的信號後,樂團演奏結婚主題。
尤洛夫斯基指揮
莫斯科市立交響樂團演奏
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
〈結婚進行曲〉
Alexis Hauser指揮
McGill University Chorus演唱
McGill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
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
芭蕾舞劇《仲夏夜之夢》
電影《仲夏夜之夢》片段
莎士比亞誕辰四百週年紀念版
音樂小辭典
戲劇配樂為渲染氣氛或襯托戲劇動作和劇情而寫的音樂,著名的作品有貝多芬為歌德做的戲劇同名序曲及配樂—《艾格蒙》(Egmont),孟德爾頌為莎士比亞做的戲劇同名配樂—《仲夏夜之夢》(Op. 61),以及葛利格(Edvard Grieg)為易卜生做的詩劇同名配樂—《皮爾金》(Peer Gynt)等。
16世紀法蘭德斯的公爵艾格蒙,因反抗強權慘遭處死的事蹟被歌德撰寫成戲劇文學,後由貝多芬創作為序曲。
蒂勒曼指揮
維也納愛樂演奏
貝多芬《艾格蒙》序曲
Michele Carulli指揮
Federica Vinci演唱
Mitteleuropa Orchestra演奏
貝多芬《艾格蒙》
挪威劇作家易卜生將民間傳說改寫成劇本,而後由葛利格創作樂曲,葛利格使用各種樂器來描述皮爾金在不同時期的面貌。此為土耳其指揮家雅幸(Serdar Yalcin)演出的版本。
Per Dreier指揮
倫敦交響樂團演奏
葛利格《皮爾金》〈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
Per Dreier指揮
倫敦交響樂團演奏
葛利格《皮爾金》
〈Morning Mood〉
Guillaume Tourniaire指揮
瑞士法語區管弦樂團演奏
葛利格《皮爾金》
Neeme Järvi指揮
柏林愛樂演奏
葛利格《皮爾金組曲》Ⅰ
〈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
Guillermo Garcia Calvo指揮
莫斯科市立交響樂團演奏
葛利格《皮爾金組曲》
Ⅰ & Ⅱ
標題音樂之父—白遼士
白遼士自小便展露音樂才華,13歲開始作曲,展現成為作曲家的強烈企圖。由於作曲手法過於新穎,未受當時大眾的喜愛,一生未獲得真正的成就。
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是標題音樂的最佳範例,全曲共五個樂章,他打破傳統四個樂章的交響曲形式,以歌劇的布局來構思樂曲。
副標題「一位藝術家生涯中的插曲」(Episode in the Life of an Artist),敘述藝術家因失戀而服下鴉片自殺,但因劑量不足,所以產生一連串的幻覺。
揚頌斯指揮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演奏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2013年BBC逍遙音樂節
白遼士使用稱為「固定樂思」(idée fixe)的旋律動機來貫穿全曲,表現藝術家對愛人的愛戀。
固定樂思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第一樂章
伯恩斯坦解說/貝克長笛示範
固定樂思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第一樂章
音樂補給站
「固定樂思」為白遼士自創的名詞,意指在同一作品中反覆出現的旋律,用以代表不同的人、事、物,使樂曲具有統一性。
白遼士在《幻想交響曲》中以「固定樂思」象徵藝術家所傾慕的戀人,除了作為前導的主題外,更以不同的變形出現在五個樂章中。此作曲手法啟發日後華格納(Richard Wagner)創作漫無休止的詠敘式旋律,稱為「主導動機」(Leitmotif)。
固定樂思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第四樂章
固定樂思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第五樂章
主導動機
華格納「指環」系列
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解說與示範
(一)夢境與熱情(Rêveries - Passions)
描述藝術家在遇見愛人之前的不安與憧憬,與遇到愛人後的興奮與熱情。
杜達美指揮
法國廣播愛樂演奏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第一樂章〈夢境與熱情〉Part1
杜達美指揮
法國廣播愛樂演奏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第一樂章〈夢境與熱情〉Part2
(二)舞會(Un Bal)
藝術家在舞會中再次遇見愛人,華麗的圓舞曲反映出他內心激昂的情緒。
加蒂指揮
法國國家管弦樂團演奏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第二樂章〈舞會〉
(三)田野景色(Scène aux Champs)
藝術家在原野上聆聽著牧童的笛聲,心中則浮現出愛戀的不安與恐懼。
杜達美指揮
法國廣播愛樂演奏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第三樂章〈田野景色〉
(四)赴刑進行曲(Marche au Supplice)
藝術家夢見自己殺了愛人,被判死刑而走向斷頭台,在陰森淒涼的進行曲引導下被押赴刑場。
臨刑前,他的腦中閃過了愛人的身影,隨即頭落。
杜達美指揮
法國廣播愛樂演奏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第四樂章〈赴刑進行曲〉
(五)女巫夜之夢(Songe d'une Nuit du Sabbat)
藝術家夢見自己的葬禮上出現鬼魅,愛人也隨即出現,但氣質盡失,原來的固定樂思旋律變成怪異的曲調。
藝術家的遊魂加入女巫的狂歡舞會,樂團描繪出尖厲的笑聲,奏出〈魔鬼輪旋曲〉。
之後,喪鐘敲響,奏出安魂曲中〈末日經〉的片段,妖魔的舞蹈益發狂亂,音樂在熾熱的高潮中結束。
伯恩斯坦指揮
法國國家管弦樂團演奏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第五樂章〈女巫夜之夢〉
〈末日經〉片段
杜達美指揮
法國廣播愛樂演奏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第五樂章〈女巫夜之夢〉
波西米亞民族主義之父—斯梅塔納
19世紀晚期,東、北歐出現一群振興本土音樂的作曲家,他們以民間音樂為素材,創作反映民族特色的作品,塑造出浪漫時期深具魅力的支流—民族主義(Nationalism),以捷克的斯梅塔納(Bedřich Smetana)、德沃札克(Antonín Dvořák)、挪威的葛利格為代表。
民族主義代表音樂家—捷克的德沃札克。
基爾伯特指揮
紐約愛樂演奏
德沃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阿爾索普指揮
聖保羅交響樂團演奏
德沃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第二樂章〈念故鄉〉片段
2012年BBC逍遙音樂節
民族主義代表音樂家—挪威的葛利格。
普列文指揮
魯賓斯坦鋼琴獨奏
倫敦交響樂團演奏
葛利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
斯梅塔納早期以鋼琴家的身分崛起樂壇,受到李斯特的影響,潛心於交響詩的創作。
當時的捷克為奧匈帝國統治下的一個地區,受到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民族主義興起,斯梅塔納參與革命運動,失敗後逃亡瑞典,直到1859年才得以返國。斯梅塔納重回布拉格後,將滿腔熱血投注於國民音樂的創作,並以交響詩《我的祖國》享譽國際。
斯梅塔納小時候僅會說德語,後來體認到想成為民族主義作曲家,一定要能掌握母語,便學習當時被認為是粗鄙語言的捷克語,更窮畢生精力致力於捷克音樂的推廣。
他的音樂展現強烈的民族情感,充滿對國家的愛與稱頌。
音樂補給站
斯梅塔納為波西米亞民族主義之父,逝世後被安葬於捷克立國之地威瑟拉德(Vyšehrad),他以捷克的平原山川以及英雄傳說為題材,創作交響詩《我的祖國》,這六首聯篇作品鼓舞了無數追求政治與文化獨立的捷克人。
其中旋律優美的〈莫爾道河〉更成為捷克的第二國歌,也是國際著名「布拉格之春音樂節」的開幕曲目。
亨格爾布洛克指揮
北德廣播易北愛樂演奏
斯梅塔納交響詩《我的祖國》
2015布拉格之春音樂節開幕音樂會
交響詩《我的祖國》(Má Vlast)共有六個樂章,以捷克的歷史、地理和神話故事為背景,用音樂來描繪壯麗的地理山河,其中以第二樂章〈莫爾道河〉(The Moldau)最為著名。
莫爾道河主題貫穿全曲,以不同的樂器描繪河水的流動,在流過森林、廢墟、村莊後,浩蕩地穿越布拉格,最後注入遙遠的易北河(Elbe)而消失在遠方。
Nejc Bečan指揮
Gimnazija克拉尼交響樂團演奏
斯梅塔納交響詩《我的祖國》
第二樂章〈莫爾道河〉
古樂新風貌
描繪波西米亞風光的交響詩《我的祖國》,是捷克指揮家庫貝利克(Rafael Kubelik)音樂會的代表性曲目,並留下多張的錄音版本。其中最經典的為1990年於「布拉格之春音樂節」中與捷克愛樂交響樂團的演出錄音。
這位流亡海外長達42年的指揮家,終於在其垂暮之年,因共產政權的瓦解而得以重歸故土,指揮祖國樂團來演繹祖國音樂之父的作品,令全場感動不已,也為庫貝利克的演奏生涯,劃下美好的句點。
庫貝利克指揮
捷克愛樂演奏
斯梅塔納交響詩《我的祖國》
1990布拉格之春音樂節開幕音樂會
課本沒教的事
標題音樂雖為浪漫時期主要的音樂發展類型,但在此時期之前,早已出現了標題音樂的範例,請舉出浪漫時期以前的標題音樂作品,並完成表格。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