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音樂(二)丙版/第8章/漫遊音樂史/音樂劇/音樂劇《悲慘世界》
普通高中/音樂(一)丙版/第2章/漫遊音樂史/西洋中世紀時期/格雷果聖歌〈末日經〉/宗教劇《美德典律》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普通高中/音樂(二)丙版/第5章/漫遊音樂史/西洋20世紀音樂(二)/奧福合唱曲《布蘭詩歌》/斯特拉溫斯基芭蕾舞曲《春之祭》
第5章 漫遊音樂史 西洋20世紀音樂(二)
漫遊音樂史 西洋20世紀音樂(二)
兩次世界大戰(1914-1918;1939-1945)之間,歐洲享有短暫的和平,由於政治環境的不穩定以及對於戰爭的恐懼,人們急於掙脫傳統的束縛與綑綁,藝術家們也致力創作新音樂,反映長期以來的壓力與焦慮。
此時期以荀貝格(Arnold Schönberg)為主導的第二維也納樂派興起,他們發展出十二音列技法(Twelve-tone technique),強調八度內所有的音都平等,徹底顛覆傳統的大小調系統,創造出無調性音樂。
無調性音樂在50、60年代的歐洲被奉為圭臬,也激發同時期的作曲家,以調性系統以外的可能性來創作音樂。
荀貝格自畫像,他不僅是音樂家也是畫家,留下了許多自畫像。
奧地利作曲家魏本(Anton Webern),1904-1908年師從荀貝格,也是第二維也納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並使用十二音列技法來創作。
此時期另一個重要的音樂流派則是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強調以均衡的曲式體裁、清晰的音樂語言,回歸客觀的藝術表現。
新古典主義主張作曲家應擺脫其主觀性,從古典時期之前的音樂尋求靈感,創作純粹、客觀的音樂。
兒童音樂教育家—奧福
受到新古典主義的影響,德國作曲家奧福(Carl Orff)從中世紀詩稿《布蘭詩歌》中選取24首詩作並加以譜曲,創作大型合唱曲《布蘭詩歌》(Camina Burana),此曲氣勢磅礴、和聲輝煌,以旺盛的生命力表現如史詩般的恢弘氣勢。
奧福(右二)與奧福音樂機構的教師們。
奧福創作《布蘭詩歌》的靈感來自於中世紀「命運的巨輪」,巨輪主宰命運的吉凶禍福。
全曲分為〈序曲〉及〈春天〉、〈在酒館裡〉、〈愛情宮殿〉三部分,歌詞表達對命運女神(Fortuna)的敬意。 其中的序曲莊嚴壯麗,以塊狀和聲方式呈現。
奧福運用簡單的旋律素材與強烈的節奏,在看似單調的手法中,營造出源源不斷的能量。
音樂補給站
奧福主張尋求內在的音樂潛能,而不是透過有意識的教育過程來學習音樂。他認為呆板制式的音樂教育會扼殺兒童的熱情,設計出「奧福音樂教學法」,鼓勵以音樂與舞蹈的即興創作來引發學習動機,並鼓勵教師們運用民謠、兒歌、舞蹈、遊戲做為教材,貼近孩子的生活。
奧福與舞蹈家岡特(Dorothee Günther,右二)創立岡特學校(Güntherschule),落實音樂和舞蹈教育的理想,推廣奧福音樂教學法。
浪漫主義的煩瑣與不實際,無法反映此時期人們的情緒,因此藝術家開始尋求其他創作的途徑。
1907年,畢卡索發表畫作《阿維儂的少女》,描繪非洲土著的原始美,啟發作曲家以民俗素材,創作出原始主義的作品,其中以斯特拉溫斯基的《春之祭》最具代表。
譽滿天下的畢卡索畫作《阿維儂的少女》,他在這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畫作中,運用靈活多變的造形分解、重組,成為立體主義畫風的開端。
現代芭蕾舞曲大師—斯特拉溫斯基
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溫斯基是20世紀極具影響力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管弦樂、室內樂、歌劇和13齣芭蕾舞曲等。早期的作品具民族特色,中期轉向新古典主義風格,晚期則創作十二音列作品。
斯特拉溫斯基的和聲創新,節奏富想像力,充滿變化與不規則節拍。他的芭蕾舞曲《春之祭》突破和聲、旋律與節奏的手法,開啟20世紀新音樂之門。
學生時代的斯特拉溫斯基,背後的牆上有許多作曲家的照片,包括他早年的偶像—貝多芬。
法國畫家布蘭榭繪於1915年,畫中斯特拉溫斯基年僅33歲,已是歐洲極富光彩的作曲家。
法國畫家雨果為《春之祭》所繪之素描畫。編舞者為舞團首席舞者尼金斯基。
法國藝術家柯克托速寫斯特拉溫斯基演奏《春之祭》的素描之作。
芭蕾舞曲《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的題材來自俄國古代異教的獻祭儀式,以少女作為祭品,她們在祭壇前狂舞至死。
《春之祭》以組曲的方式寫成,分為「大地的崇拜」與「獻祭」兩大部分,皆由一個慢速的序奏開始,以狂亂的舞蹈作為結束。 其中以第一部分的〈少年男女之舞〉以及第二部分的〈獻祭之舞〉最為著名,其複雜多變的節奏、極度不和諧的聲響效果,令當時的觀眾錯愕咋舌,1913年5月29日在巴黎首演,甚至引發現場觀眾的暴動。
《春之祭》首演節目單,節目單上的照片為作曲家斯特拉溫斯基。
《春之祭》的場景及服裝是由俄國畫家洛里奇(Nicholas Roerich)所設計的。
更多《春之祭》的場景及服裝設計請見
洛里奇-《春之祭》
音樂補給站
1913年《春之祭》在法國的首演,是音樂史上著名的「暴動」,當晚的觀眾多為保守派人士,無法接受斯特拉溫斯基前衛的音樂與尼金斯基狂亂的舞蹈,評論家批評此演出為「春之大屠殺」。經過首演的震憾後,《春之祭》逐漸被觀眾所接受,幾個星期後在倫敦的首演較為成功。
波蘭裔俄羅斯芭蕾舞者和編舞家尼金斯基。
《春之祭》首演時的原始照片(左圖左為編舞者尼金斯基)。舞蹈演員粗野笨拙的動作和激動狂放的音樂觸怒首演時的觀眾,並引發暴動。
1920年《春之祭》重新上演,改由馬西內(Léonide Massine)編舞,從此受到喜愛,奠定此作品為20世紀音樂的里程碑。
俄羅斯舞蹈家馬西內。
1920年推出的《春之祭》之一景,由馬西內重新編舞。
斯特拉溫斯基在節奏上的想像十分豐富,充滿變化與不規則節拍,有時還同時使用不同的拍號,他在節奏、和聲及音色上的創新,可說是20世紀音樂的傳奇。
大地的崇拜
(一)〈序奏〉
低音管吹奏出民族風的旋律,表現萬物復甦的景象,為春天的來臨揭開序幕。
之後樂團奏出兩個和弦重疊的和聲,音樂神祕異常,隨後變得狂熱尖銳,其短促而猛烈的節奏音響,放射著原始和野性的魅力,表現蒙昧時代人類對大地的崇拜。
(二)〈少年男女之舞〉
前八小節(實際拍號為:9/8+2/8+6/8+3/8+4/8+5/8+3/8)弦樂以駭人的短小節奏反覆變化,表現生命的躍動感,象徵春天來臨的驚嘆。
此強烈節奏下,兩支低音管奏出第一主題。
之後節奏變輕變弱,法國號奏出第二主題,由長笛接著反覆吹奏此主題,互訴春天來臨的喜悅。
獻祭
(一)〈序曲〉
以一段夜曲氣氛的音樂開始,描繪獻祭儀式前的寧靜夜晚,弦樂演奏的主題在和聲中浮現出來。
(六)〈獻祭之舞〉
〈獻祭之舞〉為全曲的最高潮,爆炸性的節奏與和聲表現祭典中的狂熱氣氛,前九小節的拍號極不穩定:3/16+2/16+3/16+3/16+2/8+2/16+3/16+3/16+2/8,之後仍然不斷變化。
最後銅管的聲響尖銳刺耳,打擊樂器以固定節奏模式持續進行,令人感到天崩地裂,音樂處於瘋狂狀態,達到震耳欲聾的頂點,象徵少女在狂熱舞蹈中死去。
音樂補給站
《春之祭》問世以來,錄音版本不計其數,其中以1960年由作曲家斯特拉溫斯基親自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的版本最為珍貴。
在此錄音中,作者以冷靜的思緒與原始的熱情來詮釋此作品,使全曲散發出濃厚的遠古氣息與野蠻特質。
斯特拉溫斯基親自指揮的珍貴錄音版本。
20世紀晚期,作曲家開始探索新音樂的可能性,他們脫離機械式的現代主義手法,走向個人化的後現代主義風格。
作曲家利用電子器材製成錄音帶,將之用於音樂演出之中,創作全新音色的「電子音樂」(Electronic Music)。
20世紀德國作曲家史托克豪森,1958年攝於電子音樂實驗室。史托克豪森一方面從事傳統樂器的譜曲,另一方面以電子設備製造新音響。
20世紀美國作曲家瓦列茲為「電子音樂之父」,1958年攝於布魯塞爾萬國博覽會的飛利浦展覽館。飛利浦公司委託瓦列茲創作具體音樂(musique concrète)作品《電子詩篇》(Poème Électronique),由四百個音箱發出聲響,效果十分驚人。
美國作曲家凱基(John Cage)更推翻傳統音樂理論中「音樂為有組織的聲音」的想法,創作出不受法則拘束,具無限可能性的「機遇音樂」(Chance Music)。
他當時備受爭議的無聲作品 《四分三十三秒》(4'33") ,是第一部完全解脫於意圖性聲音的作品,在西方音樂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美國現代作曲家凱基為前衛音樂的領導者,也是「機遇音樂」的提倡者;機遇音樂是以各種隨機元素替代傳統音樂表現法,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為《四分三十三秒》。
受到凱基對於靜默手法的使用,一種新的音樂風格隨之發展,這種使用少量音符、少量文字、少數樂器的音樂,以不斷重複的樂段或主題,呈現「極簡主義」(Minimalism)的極簡特質。
有「極簡音樂教父」之稱的猶太裔美國作曲家史提夫.萊許(Steve Reich)。
菲利普.葛拉斯(Philip Glass)是美國當代作曲家,極簡主義風格的代表人物之一。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