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音樂史
拉丁美洲音樂
位於美國以南到南美洲最南端的拉丁美洲,面積相當於兩個歐洲,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南美洲四個部分。
拉丁美洲音樂文化區。
拉丁美洲的音樂文化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1.源自原住民的印第安音樂文化。
2.受到黑奴文化影響的非洲音樂文化。
3.由歐洲伊比利半島,如西班牙、葡萄牙傳入的歐洲音樂文化。
拉丁美洲音樂是印第安音樂、非洲音樂和歐洲音樂的混合體,經過三百多年的殖民統治,以及長時期種族的融合混血,使音樂發生巨大的變化,形成一種豐富又多樣的音樂風格。
拉丁美洲音樂以動感的節奏、美妙的旋律、豐富的和聲吸引世界的目光,成為傲視全球的文化資產。
印第安音樂文化
古代印第安人曾創造燦爛輝煌的馬雅(Maya)、阿茲提克(Aztecs)、印加(Inca)三大文化,音樂在教育與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印第安音樂可分為兩大類:
1.原始印第安音樂,如亞馬遜熱帶叢林區的音樂,由於地緣偏僻,音樂較為原始純粹。
2.高原印第安音樂,主要分布在祕魯、厄瓜多爾、玻利維亞等印第安人較為集中的地區,主要樂器有排簫和豎笛,其唱腔高亢,有高原的特點,屬於高度發展的音樂。
印第安人在吹奏豎笛。
Leo Rojas
〈El Condor Pasa〉
非洲音樂文化
此類音樂主要分布於黑人較多的加勒比海地區、巴西,以及祕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等國的沿海地區。
音樂以節奏為主導,使用大量切分音節奏。
巴西的森巴(samba)、古巴的倫巴(rumba)、恰恰恰(cha cha cha)等舞曲,都受到非洲音樂強烈的影響。
森巴音樂
Bellini
〈Samba Do Brasil〉
倫巴音樂
Clave Gringa
〈Espiritu〉
恰恰恰音樂
珍妮佛.洛佩茲
〈Let's Get Loud〉
音樂補給站
拉丁美洲自16世紀到19世紀的黑奴制度中,吸收了大量非洲音樂文化的特色。
非洲音樂多以兩種或更多的節奏型同時重疊進行的複節奏,不斷加入切分音,產生熱力十足的律動感。
由於使用種類繁多且音色特殊的打擊樂器,如大小不同的鼓:非洲金貝鼓(djembe)、班戈鼓(bongo)、康加鼓(conga),搖響器:牛鈴(cowbells)、果殼刮響器(guiro)、響棒(claves)、沙鈴(Maracas)等,輕鬆地營造出豐富多彩的節奏與節拍。
班戈鼓演奏
Eric Hines
〈Bongo-0〉
歐洲音樂文化 位於伊比利半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音樂文化,融合西方音樂理論和東方音樂的影響而獨具特色。 節奏以三拍子為基礎(3/4及6/8),並將每拍分割成更細小的音符,創造出獨特的律動感。樂器方面以吉他為代表,音樂抒情柔和,帶有淡淡憂愁的色彩。 又因為歌唱語言為拉丁語文,音樂情緒凝練豐沛,在融入拉丁美洲熱情洋溢的風土人情後,與原始伊比利半島的音樂各異其趣。
9
西班牙著名的佛朗明哥舞,沒有固定的動作,由舞者即興演出
歐洲音樂文化
位於伊比利半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音樂文化,融合西方音樂理論和東方音樂的影響而獨具特色。
節奏以三拍子為基礎(3/4及6/8),並將每拍分割成更細小的音符,創造出獨特的律動感。
樂器方面以吉他為代表,音樂抒情柔和,帶有淡淡憂愁的色彩。
又因為歌唱語言為拉丁語文,音樂情緒凝練豐沛,在融入拉丁美洲熱情洋溢的風土人情後,與原始伊比利半島的音樂各異其趣。
世紀探戈教父—皮亞佐拉
皮亞佐拉(Astor Pantaleón Piazzolla),出生於阿根廷義大利裔家庭,4歲時舉家搬遷至紐約。
自小熱愛音樂,8歲時父親送他一把班多紐手風琴(bandoneón),他愛不釋手,加上自幼對探戈音樂耳濡目染,崇拜當時著名的探戈歌手加戴爾(Carlos Gardel),10歲時即錄製第一張唱片。
皮亞佐拉演奏手風琴。
皮亞佐拉手風琴獨奏
科隆西德廣播交響樂團演奏
〈Adios Nonino〉
音樂補給站
出生於法國的加戴爾,2歲移民阿根廷,由於家境窘困,青少年時便在音樂廳工作。
加戴爾對男高音卡路索(Enrico Caruso)的歌聲十分著迷,將歌劇唱腔融入探戈演唱,又將不登大雅之堂的舊探戈曲調重新填詞,使之雋永細緻。
他略為沙啞的歌聲,開啟了探戈歌聲的時代,被稱為「探戈之父」。
「探戈之父」 加戴爾。
卡路索
〈Una Furtiva Lagrima〉
選自董尼才悌歌劇《愛情靈藥》
加戴爾作有數十首探戈歌曲,其中最知名的〈只為伊人〉(Por Una Cabeza)是電影《女人香》(Scent of a Woman)、《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和《魔鬼大帝》(True Lies)的配樂!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16歲時皮亞佐拉遷回阿根廷,展露手風琴演奏家的驚人才華,在鋼琴演奏家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的鼓勵下接受正統音樂訓練,1954年獲獎學金到巴黎跟隨布朗惹(Nadia Boulanger)學習作曲,在布朗惹的鼓勵下,皮亞佐拉致力於探戈音樂的創作與演奏。
著名的美籍波蘭裔猶太鋼琴演奏家魯賓斯坦。
普列文指揮
魯賓斯坦鋼琴獨奏
倫敦交響樂團演奏
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布朗惹是 法國音樂教育家、作曲家、指揮家, 主要作為一位傑出的音樂教師著稱,她從1907年開始執教,許多20世紀著名的音樂家都出自她的門下。
1956年皮亞佐拉回到阿根廷,組八重奏樂團,將傳統探戈與古典、爵士和流行音樂相互結合,創作出一種既適合在音樂廳演奏,又適合在舞池表演的音樂—「新探戈」(tango nuevo)。從此這出生於小酒館的不入流曲調,全然改頭換面,以萬般迷人的姿態席捲全球。
1974年皮亞佐拉與美國中音薩氏管演奏家慕里根(Gerry Mulligan)合作錄製專輯《尖峰》(Summit),將「新探戈」風格帶至巔峰。
皮亞佐拉的八重奏樂團,包含兩把手風琴、兩把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鋼琴、電吉他,打破「典型樂團」的模式,以室內樂的演奏方式取而代之。皮亞佐拉持續改革探戈的理念,引發保守之士的惡意攻擊。1973年他移居義大利,展開長達五年的錄音計畫,透過他頻繁的錄音,吸引無數狂熱的追隨者。
皮亞佐拉作有一千多首探戈作品,被譽為「世紀探戈教父」。
〈自由探戈〉(Libertango) 為皮亞佐拉最知名的作品,如同曲名,充滿活潑的節奏與熱情的旋律,受到音樂家們廣泛的喜愛。樂曲以強烈的米隆加(milonga)節奏為基礎,極富律動感。
音樂小辭典
米隆加是一種風格近似探戈的流行舞曲形式,節奏源於非洲音樂,為切分音節奏類型,多採用2/4或4/4拍的樂譜記法。
在4/4節拍中,以3+3+2的重音排列代替原來的4+4。
在米隆加節奏之上,手風琴奏出頓挫感強烈的節奏動機,在此起彼落的節奏中營造出熱烈的氣氛。
在強烈的節奏段落之後,手風琴緩緩奏出憂鬱傷感的主旋律,隨著反覆的頑固節奏起舞。
莫斯科市立交響樂團-俄羅斯愛樂
留聲機爵士樂團
皮亞佐拉〈自由探戈〉
Aydar Gaynullin
&
Artyom Dervoed
皮亞佐拉〈自由探戈〉
手風琴與吉他合奏版
史溫格歌手
皮亞佐拉〈自由探戈〉
A Cappella版
Grace Jones
〈I've Seen That Face Before
(Libertango)〉
演唱版
皮亞佐拉的作品不論是歌劇、芭蕾舞劇、協奏曲,都和探戈舞曲息息相關。他以獨特的創意與新穎的手法來詮釋探戈,使它不斷進化演變,從「1900年代的紅燈區」、「1930年代的咖啡廳」到「1960年代的夜總會」乃至「今天的音樂會」,發展成為前所未有的偉大藝術形式。
古樂新風貌
〈自由探戈〉是皮亞佐拉最廣為人知的探戈作品,也是1997年電影《情牽探戈》(The Tango Lesson)的主題曲。
1999年,大提琴家馬友友以大提琴取代手風琴,和皮亞佐拉生前的工作夥伴錄製專輯《探戈靈魂》(Soul of the Tango),重新詮釋此曲。儘管馬友友已錄製百餘張唱片,這仍是他最喜愛的專輯之一。此專輯榮獲1999年葛萊美獎「最佳古典跨界專輯」。
大提琴家馬友友專輯《探戈靈魂》。
馬友友
皮亞佐拉〈自由探戈〉
大提琴版
課本沒教的事
欣賞1999年葛萊美獎「最佳古典跨界專輯」—《探戈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