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言
自行車是一項老少咸宜的戶外休閒運動,更是兼具經濟、環保與健身的代步交通工具。隨著國民生活水平提升、健身意識抬頭,使得自行車運動越來越普及,因此凸顯出學習自行車相關知識的重要性,正確的騎乘自行車、快樂出門、平安健康的回家。
踏上自行車能享受戶外兜風的樂趣,騎乘路線選擇多元,不易感覺枯燥乏味,還可以遠離都市叢林親近大自然,爬山遠眺、呼吸清新空氣,也相當適合深入城鄉做文化探訪之旅,藉此放鬆心靈。自行車無噪音可減少對當地居民的騷擾,相對於汽機車更是環保。對於喜歡冒險、自我挑戰者也有合適車種及越野(offroad)路線可供選擇,滿足不同需求的騎士;自行車運動對心肺耐力及腿部肌力有很大的益處,運動強度可依個人能力與身體狀況隨時調整,無論運動能力好壞的人都很適合從事。
本單元將介紹臺灣較常見的自行車種類,學習如何選擇適合的自行車,調整座艙設定並正確騎乘,進而提升騎乘效率,減少運動傷害。如何規劃一個團體出遊的活動,讓團體中每個人可以快樂出門平安回家,盡情享受自行車的樂趣,這也是本單元學習的課題。希望能藉由踩踏,一同探索這多彩多姿的世界。
認識自行車
一 介紹自行車
自行車是具備前後兩個輪子,用人力驅動的交通工具。四個世紀前由義大利人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所提出的二輪概念設計車為起源。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才由英國人史達雷(James Starley)和塞特(James Sutter)完成雛形,採前後輪直徑相同,並由鏈條帶動後輪驅動方式行進,被公認為現代自行車原型。
拜科技所賜,現代自行車發展出許多型態與用途:有公路車、登山車、摺疊車、淑女車、協力車、BMX特技車……等,其中公路車、登山車及摺疊車是臺灣道路上最常見的自行車,這三款車種各有其設計與特色,都相當適合休閒運動使用。
公路車
公路車的整體設計趨向追求速度、降低風阻,車架及輪組則有輕量化、結構紮實的特性,以提升速度、減少人體輸出力量的流失。
公路車胎有胎壓高、外觀細窄、表面紋路較淺的特點,用以減少滾動阻力。
公路車彎把
公路車彎把的設計讓騎士有更多的位置能抓握,可以減輕手部負擔,更能運用不同的身體肌肉來輔助踩踏動作。特別是抓握下把位時,身體能趴的較低來減少迎風面、降低空氣阻力。
登山車
登山車又稱為越野車,堅固的車架搭配前避震器(或前後避震器)能夠克服崎嶇、顛簸的路面;較寬且平的車把利於操控及平衡;粗獷的顆粒胎在越野的泥巴、石子路面能提供良好的抓地力與緩衝,增加車身穩定;V煞系統具有良好的制動力及抗汙泥能力,讓騎士可輕易掌控車子並減少汙泥對制動力的影響。
摺疊後
摺疊車
摺疊車多是使用20吋以下的小輪徑,加上車身摺疊的設計能減少收藏空間、方便攜帶。
二 選擇自行車與設定
登山車用途廣,柏油路面、越野皆宜,齒輪比較公路車輕,不易對膝蓋造成負擔(齒輪比:前齒盤齒數除以後飛輪齒數,齒輪比重費力省時,輕則費時省力),技術門檻亦適合初學者入門騎乘,為顧慮長途騎乘的舒適性、操控性,以下以登山車為範例挑選車輛及座艙設定。
挑選車架尺寸可直接跨過單車查看胯下與車架上管間距離,保持5至10公分安全距離即可。
座艙設定則是配合個人身材來調整適當的坐墊高度及車把位置,設定出最適合的騎乘姿勢,減少運動傷害並增加舒適度以提升騎乘效率。
調整坐墊高度
坐在坐墊上將踏板轉至最低點,腳跟踩在踏板軸上時腿部呈伸直狀態,就是適當的坐墊高度。
此外初學者對自行車平衡與操作尚不熟練時,可先降低坐墊高度,讓雙腳方便隨時著地以增加安全感。
調整坐墊前後
調整坐墊前後
坐在坐墊上將曲柄轉至水平,前腳拇指球踩在踏板軸心。由側面觀察臏骨外側、拇指球、踏板軸心的連線應垂直於地面。拇指球位置:墊腳尖走路,感覺腳趾根部支撐身體重量的部位就是拇指球。
調整車把位置
車把位置可依個人騎乘習慣與用途稍作調整。高度基準與坐墊同高,調整範圍以高低5公分內為原則。前後設定則由側面觀察騎姿,讓手臂與身體夾角約呈90度,車把前後調整空間則為正負一公分為宜。將車把設定較低、遠騎姿風阻較低,利於爬坡時全身肌肉的參與。車把設定較高、近則騎姿較輕鬆、休閒。
三 自行車安全帽
騎車上路前一定要先學會如何正確戴安全帽,專為自行車設計的安全帽可以有效緩衝撞擊對頭部的傷害,讓意外發生時的傷害降到最低。更有通風、輕量的特點,減少頭部悶熱及脖子肌群的負擔。
配戴時需注意以下要點:如圖所示。
選擇安全帽時最好可以試戴,因為安全帽的設計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的頭型。試戴時注意有無壓迫感、不舒服的地方,視線也不可以有阻礙。此外,安全帽在劇烈撞擊時,內層緩衝結構會適當破損來減輕外力對頭部的衝擊,因此,就算表面沒有破損也必須更換。
基本技術
一 上車、下車
上車一般建議從左側,因為站右側容易被大盤割傷或沾到鍊條上的油漬。停車時則離開座墊下車,可以避免小腿肌肉痠痛,胯下也不會承受太大壓力造成不適。
動作要領 :如圖所示。
二 煞車
騎車前必須確認左右煞車把手功能,一般自行車多設定為左手前煞、右手後煞。煞車時須控制力道,以一煞一放的方式逐漸減慢速度,避免煞車力道過大導致車輪鎖死。後輪鎖死會滑胎、甩尾造成重心不穩;前輪鎖死則身體會因慣性導致前翻,不可不慎。
三 踩踏
踩踏板時前腳掌拇指球的部位對踏板軸心施力,以提高效率。膝蓋及腳掌方向應朝前,避免對膝蓋造成壓力,長久將會造成疼痛與運動傷害。上半身背部稍微後弓、肩膀放鬆、手肘微屈,以減少長途騎乘與顛頗路面造成的身體疲勞。
動作要領 :如圖所示。
四 轉彎
轉彎技術分為兩種:慢速轉彎時用雙手轉動車把,朝向行進方向;快速轉彎時則必須用身體重心控制車身傾斜。
動作要領 :如圖所示。
練習方法
慢速過彎。
S型過彎。
8字過彎。
應用技術
一 緊急煞車
遇到緊急狀況時點煞無法有效縮短煞車距離,過大的煞車力道又會導致車輪鎖死,因此必須配合身體動作以降低重心、增加後輪抓地力,避免前翻。
動作要領
手臂伸直,將臀部往後離開坐墊,身體重心下降,煞前輪減速再輔以後輪煞車,或前後輪同時煞車。
緊急煞車
二 轉彎與煞車的配合
轉彎時的路線與騎乘速度有絕大關係,速度越快轉彎的半徑越大,在馬路上轉彎時,若速度過快可能會越過車道中線或騎出路邊。因此,轉彎前必先輕扣煞車減速為要,過彎中若需減速則以前煞車為主。
動作注意要點
踩踏部位 :應以前腳掌拇指球的部位對踏板軸心施力。
踩踏動作 :膝蓋及腳掌方向朝前。
騎乘姿勢 :背部應自然後弓,肩膀宜自然放鬆、手肘微屈。
過彎 :踏板應保持外下內上或水平。
自行車活動
一 裝備介紹
人身配件
從事自行車運動除了必備的安全帽,頭部可再戴頭巾,頭巾有吸濕排汗、防風等功能。服裝方面應穿著排汗透氣良好的排汗衣褲,保持身體乾燥,避免吹風造成身體不適。穿長褲時需使用橡皮筋、束帶等將褲腳束緊,避免被捲入大盤。若經常騎乘距離超過60~80公里以上或騎乘時間超過2~3小時,則建議穿專業的車衣、車褲。
車衣剪裁較合身可以幫助排汗保持身體乾燥,背後還設計方便置物的口袋。車褲則是貼身有彈性的布料,可減少大腿踩踏時與坐墊的摩擦,並且內襯含減震設計,降低長時間騎乘臀部的疼痛感。
手套也是建議必備的配件,具有吸汗防滑、減震、防曬或防寒的功能,騎乘時汗水流至眼睛時,還可用手套背面毛巾布來擦拭,若不慎摔車,手掌也多一層保護。
隨車配件
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三章慢車第73條規定,有燈光設備而在夜間行車未開啟燈光,需罰鍰新台幣300~600元。無論是早晨出門騎車、夜騎或在光線不足的道路上,車燈可以突顯騎士位置。安裝時需注意前燈白色、後燈紅色的國際共通規定,讓其他用路人判斷自行車的行進方向,切勿任意調換顏色。此外在車身前後、踏板、輪組加裝反光板,反射來自汽機車的燈光,對行車安全也有莫大幫助。車鈴也是必備配件,可於超車或提醒其他用路人時使用。
外出騎車難免會有零件故障或爆胎等狀況,隨車準備簡便工具組、挖胎棒、內胎、補胎片、打氣桶,以免狀況發生時求助無門。自行車結構簡單加上資訊發達,只要參考坊間工具書或上網查詢,許多簡單的調整、故障排除都很容易上手,還可享受DIY的成就與樂趣。
其他必備品
遇到突發狀況可能需要用手機聯繫,健保卡、緊急聯絡人卡也必須隨身攜帶。夏日出遊則需準備防曬用品,太陽眼鏡、防曬袖套、防曬乳液等。而醫藥用品、雨衣、夾克、地圖物品則可依個人需求、氣候狀況隨身攜帶。多人同遊時則可適當分配共同必須品,減輕騎乘的負擔。
二 活動規劃
規劃自行車運動時掌握5W+2H原則:
Who
參加成員、人數,對每個人的能力與專長要有所了解,可以彼此照顧。多人的團體活動則建議分工合作。領隊負責帶隊領騎,控制團體時間與速度。押隊負責騎在團體最後面,注意落後的隊員狀況。交通組在重要路口指示方向。其它如攜帶維修工具、醫療物品則可交由資深有經驗的隊員負責。
When
出發時間,團隊行動最重要的就是時間觀念,切勿讓個人因素耽誤行程及其他隊員時間。休息時間也應該事先安排,一般騎20~30分鐘休息5分鐘,每騎一小時應有5~10分鐘讓隊員休息、伸展或補充飲食。
Where
活動目的地、集合、用餐、參訪地點等。
What
該帶哪些裝備?如:夏天要準備防曬用品,冬天則要穿著保暖衣物。
Why
為何而動?運動健身、景點參訪、美食饗宴,因應不同的活動目的、成員來規劃行車速度與時間。以1~3次經驗者為例,一日40公里的路程,以設計時速8km來規劃,總活動時間為5小時。若實際行車時速10km,則騎乘時間為4小時。而其餘的1小時則用來休息、用餐、參訪、賞景等。
How
騎乘路線怎麼走?是否配合其他交通工具?
How Much
活動是否有必要的支出,如參訪古蹟、餐廳的消費、轉乘捷運等經費估算。
三 安全注意事項
自行車事故的主要原因,絕大部分都是因為騎士本身粗心、貪玩、圖一時的便利所造成,因此應確實注意上路的安全,以免發生意外。
不適當的使用煞車
新手或更換煞車片時都要多做幾次測試,並加以調整煞車線鬆緊度、煞車皮間隙等,以防煞車力道過大而摔車。
不當的過彎姿勢
在過彎之前就應減速,轉彎時儘量不要煞車,非不得已應以前煞為主,並注意煞車力道。轉彎時車身會傾斜,此時轉彎內側腳踏板應置於水平或上方,以免碰觸地面而摔車。
錯誤的下坡方式
下坡時則應將重心往後移,可用大腿夾住座墊,將整個身體壓低維持重心,並注意控制速度,避免緊急煞車。
未保持安全間距
長途騎乘會因精神狀況、注意力分散等因素而導致與前車追撞,尤其路況越好越寬闊時越容易發生,因此拉長二人之間距至二個車身以上,以防萬一。
壓到路面突出物、窟窿或水溝蓋
有時路況很難預知及掌握,只能將視線放遠,提早發現減速應變,若真必須越過障礙物時可將手肘彎曲、踏板打平、臀部離開坐墊來減輕衝擊,但切記車速勿過快。
危險的騎乘習慣
單手或放手騎車、蛇行、講手機、戴耳機聽音樂、併排騎車等。
不適當的搭載物品
夾克脫掉時切勿綁在腰上,避免遭後輪捲入。背包、過重的物品也不宜掛在車把上,不僅影響操控、也可能遭前輪捲入導致摔車。更不可以雙載。
未遵守交通號誌與規則
未遵守交通號誌與規則,不僅會影響其他用路人的權益,更可能造成嚴重意外事故。
只要能謹記以上要點,時時提高警覺就可遠離意外事故,快樂出門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