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言
一 拔河運動的起源
拔河運動最早的記載是位於約4000年前埃及薩卡拉(Sakara)金字塔中,類似拔河對抗動作的古墓壁畫。在馬雅、印度、中國、希臘古文明中也都有拔河的相關記載。而在印度東岸歐瑞莎(Orissa)具有3200年歷史的卡那(Konar)寺廟的石牆上,也有拔河競技的石雕,生動描繪出拔河運動的基本形態。在古希臘時期,拔河被用來當成增強運動表現的體能訓練項目之一,中古時期的歐洲則將拔河當成力量與耐力的競賽,可見拔河是一項歷史悠久的運動項目。
拔河的英文為“TUG OF WAR”,意指力量或拉繩的戰爭,在中國,拔河則從軍事攻防的模擬訓練演變而來,二邊人馬隔著河位於橋的兩端互拉,輸的人將落入河中,這也是拔河中文名稱的由來;拔河在日本及韓國是慶祝農作物豐收的祭典活動,採用特製的巨大繩子,數以千計的民眾同時進行對抗,氣氛相當熱鬧,在亞洲各式的傳統拔河活動相當盛行。西歐國家將拔河運動當成大航海時代訓練水手體能的方式,經由印度人改變成在草地上比賽的方式,再傳回英國後,逐漸風行於歐洲,也成為現代競技拔河的發展基礎。
目前,拔河運動在臺灣相當普及,不僅各縣市、各校每年幾乎都會舉辦拔河賽,連三軍、警察、消防、郵政等局及原住民運動會也時常舉行拔河比賽,因為拔河除了可以享受比賽中全身用力及使勁吶喊的暢快外,從中亦能學習領導統御、增進人際交流、培養團隊默契、強化健康適能,加上規則簡單、器材簡便、場地取得容易、比賽時間易掌握等諸多優點,讓拔河成為傳統民俗團隊活動中最受歡迎的項目之一。
二 傳統拔河形式、場地、規則、鞋子的選擇
形式
傳統拔河比賽多以兩隊對抗的形式進行,每隊人數則依比賽時相關競賽規程來規範,通常介於10~20人之間。也有多隊同時比賽,或者是一條主繩分出多條副繩的比賽方式,這樣的比賽通常人數較多,甚至高達上千人同時參與。
場地
比賽的場地則常選在室外的水泥地、柏油路面、一般操場、PU或紅土跑道、草地與田野間進行,只要場地平坦即可;有些比賽開始在室內的場館中舉行,室內的場地多為PU、木地板。
規則
傳統拔河的比賽主要分成距離賽和時間賽兩種,距離賽指的是在不限時間的情況下,將對方拉至特定距離則獲勝,一般介於1~2公尺之間;時間賽則是在特定時間範圍內,將中心標誌拉至特定範圍或我方則獲勝,主要依參賽選手的體力與耐力來決定,多為1~2分鐘之間,目前所知單局拔河賽拉最久的記錄長達75分鐘。
鞋子的選擇
拔河所穿的鞋子宜穿平面膠底、低筒的運動鞋,如排球鞋、板鞋,不宜穿高筒、鞋跟過高、鞋底紋路過深的運動鞋,如籃球鞋、慢跑鞋等。若於木地板或專業的拔河道上比賽,則可選擇專業的拔河鞋。
圖: 拔河適合穿著的鞋子
基本技術
拔河運動主要的基本技術觀念是如何整合個人技術,經由繩子以求得團隊之最大拉力,故在訓練團隊的戰術與技術之前,需先學習個人基本技術。依選手所處的位置不同,分成一般選手與後位(Anchor,最後一位選手),二者拉繩的動作與技術亦有所差異。以下分別介紹拔河的基本動作與技術。
不可單用手指握繩
一 握繩法─左手前、右手前
握繩法分成左手在前或右手在前兩種,首先雙手掌心朝上,將繩子平放在手掌中央,繩子與手掌確實貼緊後,手指順著繩紋輕輕扣握住即可,感覺繩子被手掌及手指完全的包覆,避免用力緊握以及單用手指來捉住繩子。
二 持繩法
持繩的方式分為將繩子放在腰部及腋下兩種,以腰部持繩法較多人使用。
放置在腰部的持繩法,源自歐洲,又稱為歐洲式持繩法,1 左手將繩子放置在髖骨上方與肋骨下方的側腹處,2 微向身體中線拉,讓繩子與身體緊密結合,3 之後右手依握繩法輕握繩子,歐式持繩法左、右手皆可在前,並無限定。此持繩法的最久耐力較佳。
放置在腋下的持繩法,從日本引進,又稱日式握繩法,1 左手將繩放置腋下,右手先握住後,將前臂肌肉放鬆,2 左手再依握繩法輕握住即可。此持繩法的最大拉力較大。
拔河所使用肌群主要以背肌(核心肌群)及大腿肌(下肢肌群)為主,握繩和持繩只是用最少的力量將繩子和身體穩固的結合,繩子和身體的穩定結合很重要,如此力量才能有效率的傳遞。
三 拉繩架勢
拉繩姿勢依重心高度與下肢骨架與地面的夾角分為高姿勢、標準姿勢及低姿勢,三種姿勢之上半身動作均相同,差異在於下肢肌群與地面的夾角,高姿勢夾角最大,低姿勢最小。
從正面觀之,上半身向後伸展,胸部微微前挺,肩部自然放鬆,身體重量平均放置於兩腳,兩腳距離約與肩同寬,繩子在右腳內側上方。
四 後位動作
背繩法
拔河中最後一位選手稱之為後位,可將繩子纏繞於身上,故拉法和前面位置的選手不同,稱為背繩法。後位背繩法1 先將繩子固定在右髖骨側後繞至後背,2 再斜上至左肩後,3 往前固定在左腋下方,身體須與繩子完全的結合,不可讓繩子上下滑動。握繩時,左手在前,右手在後。
後位拉繩架勢
後位背好繩後,身體正向後傾,依重心高度與下肢骨架角度分成高、中、低三種架勢。
五 進攻法
分成後退步與猛拉兩種,可依自身的技術等級、比賽場地特性與對方力量大小來選擇。
兩人背對背─後退步練習
後退步為輪流使用單腳的進攻方式。1.2 從標準姿勢開始,3 微下降重心,4 將重心水平轉移至單(右)腳,用力推出後,5 向後收另一隻腳(左)後,兩腳用力下踩以穩住重心高度及銜接力量(此時右腳進攻完畢,接下來換推左腳);6 重心先下沉,7 再水平移至另一屈膝的(左)腳,8 再推(左)腳,推動之後,可視力量大小依快或慢的節奏,以雙腳輪流使力以拉動對方,9 推完之後恢復標準姿勢。其優點為可自行掌控攻擊節奏、空檔小,但需具備良好的繩感與團隊默契。
猛拉
先使用雙腳力量破壞平衡,再接單腳的進攻方式,依重心下降的程度,分成2 短、3 長猛拉。1 從標準姿勢開始,2.3 壓低重心後,4 雙腿用力伸展推蹬地面,產生最大力量,破壞對方防守後,5.6 接以快速連續單腳後退步往後拉動對方;7 後退步推完後恢復標準姿勢。此動作幅度較大、節奏慢、拉力強、可連續發動,是其優點,但體力消耗大。
六 防守
防守時,先從標準姿勢開始防守,若再防守不住時,就必須(依腳掌固定不動、髖、膝關節角度不變的原則)來降重心與體軸,變成低姿勢來進行防守。防守時,視對手力量大小而改變姿勢,若是變小,就必須從低姿勢轉為標準姿勢來防守;所以此二者可視為固定單一動作,亦可視為從標準姿勢降至低姿勢之連續動作。
七 起步
起步為在比賽開始時最快進入比賽姿勢之動作,姿勢分成單腳與雙腳起步兩種。開始比賽裁判之手勢或口令順序為:舉繩、拉緊、預備、開始。1 舉繩時,依握繩法原則握好繩子;2 拉緊時,身體呈高姿勢;3 預備時,可採單腳前後站或雙腳平行方式站立,等待裁判手勢或口令;4 開始時,重心快速從高姿勢降至低姿勢的高度(由2 至4 或3 至4 ),膝關節及髖關節稍微屈曲,利用全身力量瞬間向後推蹬,爆發最大力量。
應用技術
團隊基本繩感
選手間距離約一個手臂長,團隊拉繩時初期可以反覆練習高、標準、低三個架勢的變化,以增加個人與團隊繩感及對繩子高度的感知與控制。
隊型
方向從前到後,從隊伍右邊側面看繩子的高度,可分成水平等高、由高至低、由低至高三種隊型。可視自身選手與對手實力與體重做選擇,理論上繩子呈水平等高的隊型拉力最大,只要繩子呈直線,以上三種隊型皆可選擇,初學者的隊型易呈波浪狀,造成力量無法向後傳遞。無論何種隊型,從隊伍正面看,繩子亦須呈直線狀,一般初學者易向右靠,導致力量分散。
團隊起步練習
擁有團隊基本繩感與高度感知與控制力時,即可練習團隊起步,依口令或手勢,以最快的速度從高姿勢到低姿勢以防守,或轉標準姿勢以進攻,反覆練習。視我方戰術或對方力量的大小決定起步後是接進攻或防守。團隊迅速、一致的發力是練習的重點。
坐地起身練習
比賽進行至中後段,因體力、耐力下滑,隊型易變形、崩潰或因對方力量不穩定,導致選手跌坐在地上,須在教練的指揮下,在最短的時間內重新設定握繩、持繩,並一致地整合恢復到可進行比賽的高度,是練習重點。坐地起身的口訣為:坐、左右握、收腳、看聽、後拋、起身、加攻防。
坐地起身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