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在上一個章節中,我們討論了「人」是什麼,但是除此之外,人們對於自身亦是抱持著許多疑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往哪裡去?這些所有關於「我」的問題,就是這個章節接著要探索的內容。
存在主義之父齊克果(Sören Kierkegaard, 1813-1855)曾提出一個有趣的比喻,他說人生就好像一個醉漢想要駕車回家,看起來是人駕駛著馬車,實際上他早已醉得不省人事,是聰明的馬兒把他拉回家的。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從醉漢的 角度,駕車回家是「自己」做到的,但 在齊克果的眼中卻不認為如此,這樣的 主、客關係差異,或許在這一章可以給 你更多不同的思考線索。
生命劇場
某天同學們相約一起出遊泛舟,未料沐軒不小心落入溪水中,夥伴們見狀都焦急地朝著他大喊:
睿恩:我算過了,你的體脂肪夠高,應該很容易浮起來,再撐一下!我們會測水深、水流、浮力,計算出最適合救你的時間點和方法。
語彤:我明白你現在的感受,你覺得害怕,生氣為什麼掉下去的不是別人,又想鼓勵自己堅強,這些都是正常現象,你要正視這些感覺。
阿波:即使溺水了,你仍然擁有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理性是你最大的武器,你能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
娜娜:不要害怕,我們在世上都是過客,真正的居所在永恆的那端,水流可能帶走你的肉體,卻帶不走你的靈魂。
小希:你不要慌張,就憑我們身為十年以上好鄰居的交情,我一定會捨命來救你的!
此時的沐軒頓時迷失在水中,不禁開始思考「我」真的有這麼複雜嗎?
- 試著分辨眾人所提出的說法,他們各自代表了哪些不同的面向?
- 請你依照眾人提出的不同面向,來思考看看「我」是誰呢?
生命探索
了解我的特徵
在開始生命探索之前,我們先來個小暖身。請在一張紙上寫下自己的三個特徵,全班統一收齊後,由老師抽出紙張並唸出該特徵,討論班上有哪位同學符合這些特徵。
「我」的不同面向
當人們在討論到「我」是什麼時,也可以用許多日常的視野來對這個問題作出不同詮釋,例如在物質方面,最簡單的其中一個回答是:這是我的身體。物質上的身體能夠很清楚地區分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身體,也應該尊重其他人的身體;從社會關係的面向來看,人們同時在這個社會中擔任許多角色,家人、朋友、老師、學生、同學、上司、同事,人們在這些關係之中所展現出來的樣貌,也是「我」的一部分。
因為「人」有豐富的多面向,所以經常被跟「書」共同比喻。
現在請你就以上五種面向,分析自己的不同面貌,並寫下對自己的描述:
生理的我:(如:性別、外貌)____________________。
社會的我:(如:家庭角色)____________________。
靈性的我:(如:宗教信仰)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的我:(如:面對困境時的心境變化)____________________。
理性的我:(如:面對困境時的價值判斷)____________________。
什麼是自我?
在上一個小節當中約略勾畫出了「我是誰?」這個問題的樣貌,從生理再到社會上他人與我的關係,其實我們可以知道,「我」有非常多的面向可以探討。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William James, 1842-1910)提出了與自我相關的論點,他將自我(self)區分成「客體我」(me)和「主體我」(I),「客體我」主要聚焦在思考我的特質,像是「什麼組成我?」可以是身體組成的我、在社會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我,也可以是進行精神上思考活動的我;「主體我」則是指自我作為一個主體,能夠覺察自身的狀態。
從詹姆士的論述中,能夠了解「自我」不僅外在的物質條件,更包含察覺、思考、統合等內在精神。回到上一個章節中對於「人是什麼」的討論,我們提到人與動物不同的地方是因人具有「理性」,理性能讓我們明白自己的選擇,並擁有是非分辨的能力;也就是說,人的獨特性其實也就在於「自我」的覺知與反思。
當人們對於「自我」的概念提出疑問,這時才了解到在自身之中有某個東西,這個東西既不是感覺(顏色、聲音等)也不是需求(飢餓、口渴等),還能使我們運用理性判斷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自我」是在具備理性思考的狀態下能區辨人我,並自主進行行動方案抉擇之主體。
延伸閱讀:
從自我心理學談自我,康雲山,南台通識電子報,2012年2月15日。
從自我心理學談自我
我與我們
前面同學們探索了關於自我的概念,在認識「我是誰」之後,接著就要來認識我所存在的世界。哲學概念中,有一個「主客體」論述能夠幫助我們認識與世界之間的關係。那麼從最簡單的面向來思考這個問題,世界是被人觀察的對象,而人是去認識這個世界的觀察者,這時我們會稱世界是「客體」、人是「主體」。
接著我們再進一步把這個問題縮小到個人的層次,也就是「我是如何認識周遭的?」這個時候,我是「主體」,而我的周遭是「客體」。
我的周遭之中就包含了「他人」,這些人也和我一樣會試圖去理解自己的周遭。他們是被我觀察的對象,但他們同時也在觀察我,於是人可以既是「主體」也是「客體」。
這時你可能會產生疑問,如果說人是主體又是客體,那當我們在與他人接觸時,究竟應該把「我」之外的人當作一個純粹的客體,還是把他人當作另外一個觀察世界者、一個與自己相同,有著理性思考能力的主體?
這邊提出一個「互為主體性」的概念,顧名思義,即人與人之間的認識是奠基在人與人之間把彼此都當作「主體」的前提之上。人們去理解另外一個人,不是因為他人只是「客體」,而是因為人們想要了解他人對於世界、社會的想法。人們只有在把另一個人也當作主體,去了解他的想法、他為什麼這麼做,人與人之間才有知識的交流、有溝通、有爭吵、有共識等種種可能,也因此這個社會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人與人之間的互為主體性,讓人類社會及人際關係有多采多姿多樣貌,你理想中的友情、親情或者愛情是什麼樣的一個樣貌?可以試著從互為主體性的觀點出發,去探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正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互為主體,因此我們應當明白無論你我都是獨立而具有自為目的性的存在,人們都需要以「尊重」為前提來進行互動。每一個人都有尊嚴,不論紅黃黑白種、不論高矮胖瘦、不論貧賤富貴,「尊重人」與「受人尊重」都同等重要。
馬丁.布伯(Martin Buber, 1878-1965)在他的著作《我與你》(I and Thou)中提出,人與人互動有兩種型態關係:
第一種:「我與你」(I and You)
把你當成擁有主體的人看待,會尊重你的決定、你的隱私、你的領域及你的存在等;也就是我願意看到真實的你,你也願意認識真實的我,我們能用這樣的眼光來看彼此之間的互動。這種「互為主體性」的對待關係,正是我們所追求、所期待落實在生活之中的關係。
第二種:「我與它」(I and It)
把你工具化、物(商)品化,甚至利用你、不在意你的感受、不尊重你的意見,像無生命的物體一樣 。
網路上流傳了一則匿名語錄,內容寫道:
「有人問上帝,喜歡與愛有什麼區別呢?上帝指了指一個男孩,只見他站在花前,被花的美麗迷醉,不由得伸出手把花摘下來。上帝說:這就是喜歡。接著,上帝指了另一個男孩,只見孩子滿頭大汗的在給花澆水,又擔心花被烈日曬著,自己站在花前擋光。上帝說:這就是愛。」
- 兩個男孩之間有什麼差別呢?
- 對待「花」與對待「人」有何異同?
- 如果將人與人的相處「物化」,可能會出現什麼狀況?
- 曾有人說「我們小時候把玩具當朋友,長大後卻把朋友當玩具」,這句話背後的涵義是什麼?
生命深思
經過本課的探討,明白了「我」是具有不同面向的存在,除了身體、關係、心理狀態等條件外,也包含自我自主性,而正因為人人皆具備主體性,在人際互動時也必須理解自己同時具備客體性的特質,且應不只是視他人為客體,也需視他人為主體,從而了解唯有基於相互對等、人我無偏的尊重,才能真正體現人類的主體價值,所以人人都應該秉持著一顆尊重的心。
表現主義畫家埃貢.席勒(Egon Schiele,
1890-1918)曾說:「不知道自己尊嚴的人,便不知道他人的尊嚴。」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了解互為主體性的人我關係需要建立在同理心之上,才能真正明白「我」究竟是誰。
席勒的作品特色是他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其主題大多為人像,更不乏自畫像,透過描繪扭曲的人物和肢體,凸顯出畫家複雜而糾纏的自我探索。
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在其著作《道德形而上學奠基》中說:「你要如此行動,無論是你的人格中的人性,還是其他任何一個人的人格中的人性,你在任何時候都同時當做目的,絕不僅僅當作手段使用。」這意味著康德認為人們應該尊重每一個獨立思考的個體,尊重人們作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被利用的工具。
如今經常聽聞「工具人」這樣的說法,這代表了「純粹利用他人而忽略他人的主體意識」,像這樣惡性的互動關係往往容易造成悲劇的產生。
你是否曾聽說過因為「純粹利用他人而忽略他人的主體意識」,而導致的事件呢?請就生活經驗或新聞案件舉出一例,並進一步思考可以如何改善。
生命動一動
人當成「貨物」下訂單?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同盟國根據國際公法來對戰敗國家提出訴訟、召開法庭,史稱「紐倫堡審判」,其中最受到矚目的便數針對德國納粹相關政經人士所召開的裁判。二戰結束後兩年,雜誌《時代》刊出了一篇文章〈WAR CRIMES:Subject:Women〉,內容寫道:
在嚴峻的希特勒奧斯威辛集中營裡有一些整齊歸檔的商務信件,其中部分是與I.G.法本化學信託公司往來的信息。在上週對23名法本公司的領導人所進行的紐倫堡審判中,這些信件的摘要做為證據被提供出來。
以下是信件摘要:
-----------------------------------------------------------------------------------------------------------------------
「因應計劃中的新催眠藥物實驗,我們預先感謝您為我們採購一些女人。」
「我們收到了您的回覆,但考慮一個女人200馬克太過昂貴,我們建議每個人不支付超過170馬克。如果同意的話……」
-----------------------------------------------------------------------------------------------------------------------
生命檢視站
①回顧主題二蛻變的課文,請你找出三個你覺得重要的段落,為什麼你覺得這是重要的?對你產生了什麼影響呢?
②當我們認識人的生命及各種事物的有限性,才能掌握人的終極願景、價值理想以及靈性向上的修養途徑。請問你覺得「人」的特殊性在於哪裡?要如何能活出人所應有的價值與意義呢?
③請試著思考與回答什麼是「我」?「我」是誰?「我」與「我的身體」、「我的心理」、「我的理性」、「我的感性」以及「我的靈性」的關係與差異。
④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一部戲劇展演了不同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不論你是看過整部電影或是預告片,請你擇一部與人我互動相關之影片,分享令你最有感觸之部分。
生命視野—生命閱覽室
書籍
理查德.大衛.普列斯特
《我是誰?如果有我,有幾個我?》
啟示出版社,2010
保持好奇求知的心並實際付諸行動,是我們應該秉持的生命態度,人生的問題永遠沒有標準答案,而你又該如何知道自己究竟是誰呢?
戴西.魏德蔓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
天下,2020
當我們面對人生的抉擇時,都請秉持自我價值信念,並務必時刻記住自己是誰。除此之外還可以想想:別人如何看你?當你和別人相處時,又會如何看待自己呢?
查爾斯.韓第
《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英國管理大師韓第寫給你的21封信》
天下,2020
有時我們可以藉由他人生命經驗讓自己在行動前先駐足思考,或者也可以在行動過後重新審思,並最終回歸到一個核心問題:你要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呢?
作者:奧斯卡.柏尼菲
繪者:奧雷里安.德巴特
《我,是什麼呢?》
米奇巴克,2007
你是否曾思考過:我,是動物嗎?我和其他人一樣嗎?喜歡鏡子裡的自己嗎?如何自己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
鄭美珍
《黑色斑點》
大塊文化,2018
或許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黑色斑點,當我們透過他人的眼睛看到自己的缺點時,便可能失去自尊與自信。思考看看,我們該如何看待自己的黑色斑點呢?
電影
李安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2012
為何人類有些時候較動物來得殘酷,我們為何會追求無限的金錢、名位、權勢?
成島出
《不幹了!我開除了黑心公司》
2017
人,究竟是為了什麼而工作?你的人生是為了誰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