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幾千年來,人們認知到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不足,出於對未知的恐懼與崇敬,又或者轉而希望能求助擁有更高能力的存在,宗教信仰因而產生。本章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宗教的不同面向,並透過不同的宗教視野,來認識信仰對於生命的觀點與解釋。
生命劇場
語彤:你昨天請假,發生什麼事嗎?
沐軒:我爺爺最近生病了,昨天去醫院照顧他。他要吃很多藥,身上插了很多管子,我覺得好難過!
語彤:我爺爺去年離開我們,我也覺得好難過,常常夢到他。
沐軒:看見他越來越瘦弱,我覺得生命好脆弱,死亡距離我們好近。
語彤:爺爺病重那段時間,爸爸常常帶我們去拜媽祖娘娘,他說「心誠則靈」,媽祖會保佑爺爺的。
沐軒:我們家是信天主教,每天晚上我們都會一起為爺爺祈禱,希望天主醫治他,讓他健康起來。
語彤:雖然我們信仰不一樣,但愛家人的心是一樣的。當你難過時,記得有朋友關心你,我可以陪你說說話,與你一起加油。
定義「宗教」
「宗教」的拉丁文是Religio,具有「恭謹地思索或敬奉神靈」之意涵。德國神學家奧托(Rudolf Otto, 1869-1937)就定義宗教為「對超自然之神聖的體驗,表現為人對神聖既敬畏而嚮往的感情交織」。世界上任何一個宗教都包含了四個大面向:宗教信仰、宗教儀式、宗教經驗與宗教社群,這四個面向環環相扣,構成了人與宗教的互動與連結,人們閱讀、理解宗教經典,並遵循教義與規範,培養誠心的相信與敬畏。
宗教也具有非常多不同的種類,可以被劃分為:制度化宗教或普化宗教、一神論或多神論宗教等。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會受到宗教帶來的影響,而不同地方風俗就會產生特色各異的信仰文化。
制度化宗教 :此宗教對於世界和人類事件有一套獨立解釋、獨立崇拜形式及一個由全體人員組成的獨立組織,例如:基督宗教、佛教、伊斯蘭教。
普化宗教 :此宗教的教義思想、儀式和人員與社會世俗制度緊密交錯參雜,沒有明確獨立存在形式,例如:印度教、臺灣與中國的民間信仰。
宗教的意義與功能
從社會整體的角度來看,宗教可以支持既有的文化與社會結構,它提供文化價值、道德規範,也有助於防止社會的失序與偏差行為,為社會帶來一定的穩定。社會學家涂爾幹(Émile Durkheim, 1858-1917)認為宗教助於激發「集體歡騰」、產生凝聚力,有促進社會整合的功能,因宗教可以為社群中的人們提供一個共同的價值與使命,進而幫助社會的團結。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正如我們在導言所說,當人面對世界上發生這麼多苦難,很容易感到無所適從、焦慮不安,而且人類具有想要理解生命目的、追問各種「為什麼」的本能衝動。當人們心中有困惑,生活遭遇困境時,除了哲學、藝術或心理諮商等途徑外,宗教亦可提供一種解釋或撫慰。此外,宗教的社群也能為個人在內外環境變動所造成的不安提供情緒上的支持,給予當事人認同與歸屬感。
對於生命、死亡的意義等問題,除了各領域的學科知識外,宗教也自具一套詮釋,同時嘗試為信徒解決這三個疑問:
一、對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提供解釋,讓信徒維持理性、得到凝聚感。
二、為苦難提供意義,讓信徒得以承受。
三、提供善惡的道德觀,指導信徒從事善行、相信正義終會得到回報。
透過這些觀念,宗教便能引導追隨者對日常生活進行思考與行動。
宗教與信仰
在理解宗教的基本概念之後,現在讓我們來認識世界上主要的幾個宗教。
一、佛教
「佛」的原意是覺悟者,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佛性,是追求涅槃的契機。佛教重視修行,修行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涅槃成佛,在佛教的觀點裡,痛苦的根源是無明,而生命進入六道輪迴的原因就在於人們對於貪愛執著有所攀緣,故而眾生皆苦,要做到真正的離苦得樂,唯有透過涅槃並超脫輪迴。如何達到涅槃,不同佛教的派門有各自的方法,例如禪宗講究頓悟、淨土宗追求當生成就往生,並至極樂世界漸修成果,不變的是要達到涅槃的境界,勢必需要放下執著,才能追求真正的解脫。
《雜阿含經》提出「十二因緣」的基本概念,分別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是生命過程中十二個環節。這些因緣之間環環相扣、互為緣起,使人在生死中不斷輪轉而無法脫離,因無法超脫於輪迴,故十二因緣是苦。
二、基督教
基督教認為上帝就是一切事物的主宰,人的死亡是由於原罪而來,但耶穌為了眾人親自進入並征服了死亡的領域,因此信徒們不需懼怕,每個人都會經歷生與死,只要遵循基督教義、全心跟隨主耶穌,便能在死後的世界獲得真正的安寧。
在《馬太福音》第25章中,描述了末日審判的情景,所有人都須在耶穌的寶座前接受審判,且面對全知全能的耶穌,一切善惡都將無所遁形。
三、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一神論宗教,信仰阿拉為唯一真神,《可蘭經》則為其最重要的經典。對於伊斯蘭教徒來說,死亡意味著「歸真」,也就是返回至真主阿拉的身邊。死亡只是一個過渡到復活日的過程,而過程中需接受阿拉的審判,只要你在今生行善並全心信仰,便可以獲得永恆而仁慈的後世,因此伊斯蘭教導他們的信徒,一切世間萬物都是阿拉的安排。
《可蘭經》:「善惡不是一樣的。你應當以最優美的品行去對付惡劣的品行,那麼與你相仇者,忽然間會變得親如密友。」《可蘭經》中教導人們如果希望擺脫苦痛,便需要從自身開始做起,用美好的品行去面對萬物,讓良善的力量克服諸多困境。
由前述的宗教樣態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宗教除了提供一套在有生之年得以遵循的信仰規範外,這個規範更超越「此生」,成為人超克死亡的想望;同時,宗教提供了不同的宇宙觀與修行法門,使信徒可藉由讀寫經文、祈禱、坐禪、布施等方法,獲得個人心靈的平靜與心境的提升。
正信與迷信怎麼分?
人類社會與宗教的關係密不可分,透過信仰帶來的力量,人們得以面對人生困境、理解生命意義;然而宗教信仰當然不是只有信與不信這麼簡單,在「信仰態度」中我們可以再分出正信與迷信:
許多不肖人士運用這種迷信心理,以牟利為目的,裝神弄鬼地包裝自己、欺瞞社會,造成信徒與社會巨大的損失。宗教除了是信仰之外,更該具有道德修養與實踐的作用,其所提供的善惡觀點讓人們得以用積極的態度面對世界,能夠導正信徒的行為、安定起伏的心,為徬徨的生命導航指引正確方向,進而提升心靈的力量。
異中求同:宗教之間的對話
我國《憲法》保障每個國民信仰宗教的權利。信仰不同,遵循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不論是歷史發展或今日世界局勢,信仰不同都常導致宗教的隔閡與戰爭。然而,這些看似不同的宗教信仰,其實常存在相似的價值觀,如儒家「推己及人」的「恕」、基督教「愛人如己」的「愛」,以及禪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慈悲」,實能相互對話,泯除爭端,共同追求更美好的世界。
德國哲學家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 1883-1969)在《四大聖哲》中,列舉蘇格拉底、孔子、佛陀、耶穌四位哲人的生命史,以及其對生命意義的追尋與實踐,認為他們共同呈現出「愛」的意義與面對加害者的方式。這些對「愛」的省察與實踐,不僅能展現不同信仰之間的對話可能,更能在許多生命困結的處境與負面情緒中,引導人超越苦痛,提升靈性修為,達到內在的和諧。
宗教信仰中博愛與寬容的精神,可從一個例證展現出來。2011年,信奉基督教為主的南蘇丹,從主要信奉伊斯蘭教的蘇丹獨立後陷入嚴重內戰,造成至少40萬人死亡,約700萬人民陷入飢荒。雖然2018年9月交戰時,雙方簽署休戰協議,但和平互信的基礎仍相當脆弱。2019年4月,82歲的教宗方濟各(Franciscus, 1936-)在與南蘇丹總統及反對陣營領袖會面時,打破接待外國領袖的禮儀規範,突然跪下親吻他們的鞋子,懇求他們努力維持簽署的和平協議。
教宗說,他不斷惦記南蘇丹那些失去親人和家園的人,想到那些妻離子散無緣再重逢的家庭,想到所有正在受苦的兒童、婦女、老人,想到那些飽經戰亂、饑荒、時刻面臨死亡和飢餓的人,他真切感受到這些無助人們的吶喊。教宗表示,眼看這些南蘇丹人民受苦,他無時無刻不在禱告,盼望南蘇丹的戰火能永遠停息,他將積極匯集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直到和平真正降臨南蘇丹。
宗教對話的目的,並非讓對方改信自己的宗教,也不是要找出共同的信仰,而是要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增進彼此的了解與互相信任、開啟合作的可能。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也常常遇到不同信仰的人,這也是宗教對話的一種,不需要專家或神職人員的介入,在日常生活中便能親自實踐。當我們實際接觸不同的宗教人士時,保持宗教對話的態度,伸出友誼的手,想必一定能從中有所學習與體會。
小活動
①請同學閱讀本段全文後,全班區分成四組,各小組依照ORID討論法分析文章主旨。
ORID討論法:
Objective(描述客觀的事實):你在這段文章中看到何重點?
Reflective(說明你的情緒與感受):有什麼地方讓你覺得印象深刻?
Interpretive(解釋你的情緒與感受):為什麼這些地方讓你感到印象深刻?
Decisional(結論與後續方向):你覺得有什麼可以改變的地方?
②各組討論出共識之後,分別上臺就「宗教與戰爭」、「宗教與政治」、「宗教與哲學」、「和平的條件」等主題發表小組討論結果。
生命深思
在這一章節中,我們首先了解「宗教」的各個面向,從起源、功能到體驗,慢慢釐清其面貌;接下來,透過理解宗教基本生死觀,了解信仰對於個人生活態度與生命意義的可能影響,而後提出正信與迷信的不同,來反思宗教與人之間的關係;最後再引導同學認識不同文化與信仰對於終極信念的看法。
宗教的存在提供人類除了現象界以外的想像,同時對於具備宗教或族群信仰的人而言,其信仰領袖提供了一個生命的典範,這個典範的價值觀往往體現在一個具體的終極信念,例如耶穌的「愛人如己」、「追求永生」,《金剛經》中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談四大皆空,並追求達到涅槃,抑或是泰雅族所談的gaga,皆有「引導信眾建立對生命最終極的認識與想像」,並且參照這樣的想像確立處世的終極信念。
即便你沒有宗教信仰,也可以藉由對各個宗教之終極信念的觀照,來反思自我生命,從而建立出屬於你自己的生活態度與生命意義。
生命動一動
想想另外一個世界的樣子
經過課程學習,我們悉知宗教幫助信仰者們掌握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使得人們的生命有所依歸。現在就讓我們透過小活動來回歸自身並進行探討。
終極世界的想望
在佛教經典《阿彌陀經》中,將死後所到達的西方極樂淨土描述為莊嚴而美好的世界,人人心中充滿佛法,並且壽命長遠無盡。極樂世界的天空經常發出悠揚樂音、地面鋪飾了黃金,且不論晝夜皆從空中飄落充滿芬芳的曼陀羅花,隨處都是繽紛燦爛的景象。
《聖經》也有關於天堂景象的描述:「城中有神的榮耀,城的光輝如同極貴的寶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啟示錄》21章9-11節)、「十二個門是十二顆珍珠,每門是一顆珍珠。城內的街道是精金,好像明透的玻璃」(《啟示錄》21章21節)。
你想像中的「那個世界」又會是什麼樣子呢?請試著設計一個理想的天堂或是終極的美好生活,可以繪畫或寫作的方式呈現,完成後請與同學分享。
並思考看看:你的作品會反應出你對於實際生活中某些事情的想法或表現,而此想法或表現對你的意義為何?在實際生活中你如何獲得或落實這些意義?可能會遇到什麼挫折與阻礙?你願意為了追求此信念付出哪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