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3-1 羅振賢/北海濤聲/1994年/水墨 紙/144×365公分/私人收藏
海景畫,即是以海面景色為主題描寫的風景畫。
此畫作者表現東北角的海岸線,波瀾壯闊的海面以及拍打在岩岸的浪花,筆墨奔放流暢,呈現出驚心動魄的景致。
圖3-2 查爾斯.席勒/摩天大廈/1960年/油彩 畫布/82×63.5公分/華盛頓菲力普收藏
市景畫,主要以鄉材、都市的建築、街景為主題的風景畫。這幅畫具有一種冷冰冰的精密性與強烈的堅實感。巍然聳立的樓群排列得井然有序,看起來十分逼真,但是整個城市給人一種無人居住的感覺。畫面令人對紐約摩天大廈的高度感受深刻。
圖3-3 揚.老布勒哲爾/瑪麗蒙古堡的景色/1612年/油彩 畫布/186×292公分/私人收藏
地誌風景畫的主要目的是記錄一個地方的地理環境。其起源與地圖息息相關,因為一般的地圖無法呈現出雄偉壯麗的河山。
這幅畫的目的主要是忠實記錄出土地擁有者的財產。前景一排圍牆與城門暗示著古堡的起點在此,一直延伸到地平線的末端。城門進去後是一排林蔭大道,直通到古堡,而古堡四周的地也被整齊地劃成一塊塊四方形的田園。讓觀賞者看到這個古堡是什麼樣子,也同時了解其周圍的環境。
圖3-4 康斯塔伯/艾思克威文豪公園/1816年/油彩 畫布/56.1×101.2公分/華盛頓區國家畫廊藏
寫實風景畫以描繪城鎮、鄉野或鄉村為主,鉅細靡遺地表現出該處環境的景緻特色,〈艾思克的威文豪公園〉這件作品即是寫實風景畫的例子,此作除了具有一種永恆性的寧靜氣氛外,畫中的一草一木都是威文豪公園的真實景色。
圖3-5 克勞德.洛漢/磨坊/1648年/油彩 畫布/149.2×196.9公分/倫敦國家畫廊藏
田園(理想)風景的理想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烏托邦世界上,而自然提供人類源源不絕的安寧與滿足。
克勞德雖然喜歡出外寫生,但他的風景畫從來不是實景的寫照,而是把各地美麗的風景集合起來,再重新構築出他心目中的桃花源世界。〈磨坊〉是他在羅馬近郊記錄下來的名勝集錦,中間雄偉的瀑布是著名的蒂窩利瀑布(Tivoli's Falls),左方幾幢建築物,可能是羅馬 維斯特神殿(Temples of Vesta)的借景,搬到這裡依傍著水車坊。
圖3-6 普桑/有人被蛇纏死的風景畫/1648年/油彩 畫布/119.4×198.8公分/倫敦國家畫廊藏
雄渾風景畫,不重視對自然的真實描繪,而是藉風景來激發強烈的感情。深入探討自然變化與人間悲劇的交織關係,把風景的表現,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這幅畫背景中寧靜的氣氛,有著制衡畫面前、中景裡悲劇的力量;平靜如鏡的湖水、錯落有緻的房舍、晴朗的天空和紋風不動的樹木,凝聚畫中所發生的悲劇成為永恆。
圖3-7 倪瓚/六君子圖軸/元代/水墨 紙/61.9×33.3公分/上海博物館藏
雖以風景為題材,但裡面卻充滿象徵意義,有意在言外的暗示,這就是象徵風景畫。
畫中小土坡上六株樹木勁拔挺立,湖面寬闊無波,氣象蕭瑟清曠。六株樹為松、柏、梓、楠、槐、榆,有其象徵意義。黃公望題詩中指謂:「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
圖3-8 泰納/暴風雨/1823年/水彩 紙/43×63.2公分/倫敦大英博物館藏
災難風景畫主要表現具破壞性的自然現象,尤其是風暴,把人置於變化莫測的環境中,可使觀眾興起恐懼的心理。
這幅作品中,作者充分運用水彩的特性,將天空和海景融合在一起,並以線條和色彩的對比來描繪狂風巨浪。充分表現出一個有力且失去控制的暴風雨景象,而人類對於大自然則毫無反抗之力。
圖3-9 石濤/羅浮山圖冊頁之一/清代/水墨設色 紙/28.2×19.8公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
人為風景畫,是指畫家主觀地以自己的美學觀點來詮釋自然或創造自然。這種主觀感情或理念的風景畫主宰了20世紀的西方畫壇。中國山水畫家素來重視意境、造境、天人合一的境界,尤其文人畫家更重筆墨而輕形似,所表現的山水,是在表現心中意象,這即是人為風景畫的類型。
石濤根據《羅浮山圖錄》,發揮獨具的想像力,以野逸的筆法,枯澀的線條,奇峻的山勢,簡扼緊密的畫面構成,完成此一作品,實為石濤的山水佳作之一。
圖3-10 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局部)/晉代(宋摹)/水墨設色 絹/27.1×572.8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有關文獻記載,顧愷之當時就曾畫有〈雪霽望五老峰圖〉、〈廬山圖〉等山水畫,可惜都已經失傳,所以我們無法具體知道當時山水畫的概貌。
但從顧愷之的人物畫〈洛神賦圖〉卷(後人摹本)中的部分配景山水中,可以領略到當時山水畫的大致形貌,畫山石只勾染而無皴擦,畫水多用線,樹幹與葉子也用勾染法,多為扇葉子的銀杏樹。由此可見山水仍在部分的充當人物的襯景。
圖3-11 展子虔/遊春圖/隋代(唐人摹本)/水墨設色 絹/43×80.5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描繪達官貴人在風和日麗的春天踏青遊樂的情景。〈遊春圖〉的藝術表現手法有兩大特點:一是青綠勾填技法的運用,山石樹林有勾無皴,填以青綠色為主的厚重色彩。二是在構圖上,脫離了魏 晉時期作為人物畫背景的「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處理方式,而變為以山水為主,人物只作點景出現的獨立完整的山水畫。
圖3-12 羅蘭哲提/善政圖(局部)/1338~1340年/壁畫/原作約1400公分/義大利西恩納市政廳
安布洛吉歐.羅蘭哲提在〈善政圖〉裡,細膩地刻畫出貴族與平民的各種情景。不僅如此,安布洛吉歐.羅蘭哲提以遠近法捕捉西恩納的街景,以鳥瞰法描繪出田園景致,利用空間構築成風景畫。
圖3-13 林布兄弟/八月(「貝利公爵的時禱書纖細畫」第10幅/羊皮紙/29×21公分/法國香提區康德博物館藏
在林布兄弟的貝利公爵的時禱書纖細畫裡,有很多畫的風景占畫面的空間相當大,且人物與風景的關係處理得非常自然和諧。
圖3-14 杜勒/塘中房舍/約1497年/水彩 畫紙/21.3×22.5公分/倫敦大英博物館藏
這幅畫大概是杜勒依據實景來寫生的習作,其寧靜的氣氛從夕陽的西沉瀰漫到塘中的倒影,可說是一幅獨立的風景畫。
圖3-15 阿爾特多費爾/有路橋的風景/約1516年/油彩 木板/41.2×35.5公分/倫敦國家畫廊藏
以純粹風景作主題,並以油彩畫在木板上的首先開創者,畫中沒有人物,也沒有敘說故事,只是描繪一個特定的地方景色,這樣的嘗試,在16世紀是非常罕見的。
圖3-16 羅伊斯達爾/埃克河邊的磨坊/1670年/油彩 畫布/83 ×101公分/阿姆斯特丹國家美術館藏
再現真實自然是17世紀,荷蘭風景畫的最大特點。它們的場景沒有《聖經》或神話故事,也沒有鄉間勞動景象,描繪的是平淡無奇的鄉土風光。
風車是荷蘭風景畫中相當受歡迎的題材,作者在大面積的天空中,表現出層層大片雲朵,陽光透過雲層,似乎是雨後烏雲散去的景致。
圖3-17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元代/水墨 紙/33×639.9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畫中描繪的是黃氏晚年山居的景色,畫面描寫的視野極大,有春明村、廟山、大嶺及富春江等一帶的山川景致。畫中有水坡沙岸,房舍散聚,以及岡陵起伏,山勢層層疊疊,林木交錯。景物排列疏密有致,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皴畫山石皆用披麻皴法,運筆時快時慢,線條有長有短且不平行排列,組合交錯巧妙。
圖3-18 廖德政/清秋/1951年/油彩 畫布/91×72.5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此畫描寫的場域是畫家本人住家後庭院的一隅,畫面給人一種空間較近,視野較小的感覺。雖然只是一個家庭後院,但仍可看出其用心描寫安排下,畫面所呈現的一種鄉土樸質的美感。
圖3-19 郭雪湖/圓山附近/1928年/91×182公分/膠彩 絹/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這是一幅以細緻筆法描寫山林原野之美的畫作,青綠繽紛的自然景致,有著訴說不盡的家鄉情感。濃鬱充滿生機的樹林,表現蓬勃的生命力。
圖3-20 馬白水/達見吊橋/1958年/水彩 紙/55×79公分/私人收藏
視角由高而低稱為俯視,可以表現出居高臨下的壯闊視野。這是一張俯視視角的風景畫作,整張作品雖是看似簡約的淡彩,但是卻在濃淡色系排列與對比結構中,逐漸構成無盡寬闊的深度感,畫中山勢岩石的肌理特質、半露的河床,以及人們來往吊橋上的情景,在畫家快速簡潔的透明水彩筆下,生動的記錄下來。
圖3-21 米勒/奧威爾紐山牧場/1869年/油彩 畫布/81.5×99.9公分/芝加哥藝術協會藏
視角由低而高,稱為仰視。仰視的視角構圖常會給觀者一種雄偉的美感。此幅畫作,作者由坡地下方向上仰視的角度,緊接著藍天的是山的稜線,給人有爬過這個山頭會是什麼樣景色的期待心理。
圖3-22 柯洛/意特的初萌枝葉/1842~1860年/油彩 畫布/24×39公分/私人收藏
視角水平看出,稱為平視。以平視的角度表現,作品常給人一種平靜安穩的感覺。此幅作品透過前景中景遠景層層表現出畫面的深遠度。
圖3-23 夏珪/溪山清遠(局部)/南宋/水墨 紙/46.5×889.1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畫中景物變化甚多,時而山峰突起,時而河流彎曲。畫家運用仰視、平視和俯視等不同角度取景,使得起伏的峰巒和層疊的巖壁,以及蜿蜒的河川,因為不同的視點在各個獨立的段落裡,產生獨特的空間結構。
圖3-24 希斯金/午後的莫斯科郊外/1869年/油彩 畫布/111.2×804公分/莫斯科國立特列季亞科夫畫廊藏
天空占了長形畫面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積。從所占面積的大小,到色彩的深淺,景物的實虛,畫家都用對比相映,使這幅以天空為主的畫,散發出鮮麗明朗的美。
圖3-25 孟克/吶喊/油彩 畫布/1893年/91×73.5公分/奧斯陸國家畫廊藏
在這幅畫中,畫家表現了極度不安的個人體驗,並將他的不安傳達給觀眾,天空捲起的雲朵,覆蓋在藍黑色的峽灣及城鎮,使人們感受到畫中人物充塞寰宇的吶喊。
圖3-26 顧炳星/洛克斐勒組曲/1988年/水墨 紙/214.5×450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現代建築林立排列,往往給人有種壓迫感,但作者運用傳統的水墨媒材,創作具現代感的分割色塊形式,以表現建築景物所帶給他的強烈節奏感。
圖3-27 莫內/日光下的盧昂主教堂/1894年/油彩 畫布/110×73公分/巴黎奧塞美術館藏
陽光照射在主教堂單調灰暗的正面牆壁上,所產生的強烈光線變化效果,激發作者連續畫了三十幅同一主題的油畫。這一組連作再現了從清晨到黃昏的不同景象。
圖3-28
(上)蒙德里安/開花的蘋果樹/1912 年/油彩 畫布/78×106公分/海牙市立美術館藏
(中)蒙德里安/灰色的樹/1911 年/油彩 畫布/78×107.5公分/海牙市立美術館藏
(下)蒙德里安/樹/1912年/油彩 畫布/53×70公分/東京富士電視畫廊藏
第一幅畫裡的樹雖然不完全寫實,但是可以看出是一棵樹。中間作品的樹就改變很多,色彩已不見藍或綠,而以銀灰色為主交錯的樹枝,表現畫家心中所感受到的韻律。至於下面作品的樹,更是不見樹形,如果不看畫題,怎麼也想不到所畫的是樹!這全然是畫出畫家自己感受到的韻律感與意象。
圖3-29 黃銘昌/「海天」之六──海看系列/1997年/油彩 畫布/140×200公分/私人收藏
作者以客觀寫實的表現技法,傳達內心對土地的熱愛,並追求自然與人類和諧共處的境界。
圖3-30 彼克福特/冬天的牧場/1961年 /水彩 紙/53×72公分/美國春田美術館藏
畫家以個人主觀的表現手法,以半具象的方式表現冬天的牧場,色面中還可以隱約看到牧場房舍的樣貌。物體形象被簡化,作者以主觀的筆法表現出草地及牧場的景象。
圖3-31 梵谷/奧維爾的教堂/1890年/油彩 畫布/94×74公分/巴黎奧塞美術館藏
扭曲變形的教堂主體,在藍色天空襯托下,不僅讓人眼睛發亮且震撼人心。
圖3-32 安德列.德朗/查林十字橋/1906年/油彩 畫布/81×100公分/巴黎奧塞美術館藏
畫家主觀地以脫離現實的奇異色彩描繪自然景色,以紅色畫行道樹、藍色畫建築物、黃色畫河面與遠方的天空,簡潔有力的色彩,引發觀者的注目。
圖3-33 莫內/麥稈堆/1891年/油彩 畫布/73×91公分/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陽光映射在物體上,繚亂紛呈的色彩讓輪廓顯得不穩定而跳動。
圖3-34 石濤/蘆中遠望/清代/水墨 紙/26.8×35.8公分/私人收藏
石濤以簡逸的筆墨線條,畫出蘆葦花海中遠望的景象,似山、似海,綿延不斷直達天際的壯觀景象,令人叫絕!
圖3-35 霍伯瑪/米德賀尼斯的林蔭道/1689年/油彩 畫布/103.5×141公分/倫敦國家畫廊藏
一整列的樹木以定點透視的效果陳列;小路的盡頭漸漸縮小於畫面的彼端;天空雲層表現出的遠近感也相當精彩。其構圖的方法是把視平線的消失點放在中間,以X形方式構圖,產生強烈的遠近空間感。
圖3-36 魯本斯/哈斯汀的清晨秋景/1636年/油彩 畫布/131.2×229.2公分/倫敦國家畫廊藏
在魯本斯的這幅作品中,可以清楚的看出,靠近地平線的樹叢由近到遠,形體漸漸模糊,色調漸漸變灰藍色,而有一種前後近遠的真實空間感。
圖3-37 范寬/雪山蕭寺圖/北宋/水墨 絹/182.4×108.2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作者在此圖中,將前景土堆上的樹形畫較大,而中遠山上的樹則畫較小,藉大小表現前後的空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