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3-1 達文西/蒙娜麗莎/1503~1506年/油彩 木板/77×53公分/巴黎羅浮美術館藏
達文西運用純熟的技法呈現出漸層又立體的五官,創造出栩栩如生的神韻,尤其是凝視觀眾的雙眼以及謎樣的淺淺微笑,這件作品具有時代的意義,她反映文藝復興創新的審美觀。
圖3-2 宮本三郎/黑衣女子/1961年/油彩 畫布/91×65.5公分/日本金市.石川縣立美術館藏
濃厚的色面與流暢的筆觸,使整件作品厚重結實。作者以反覆重疊的筆觸營造豐富的色調,作品常帶有一種未完成的美感,畫面人物的構圖安排相當優美,使人不禁想到莫迪里亞尼的人物肖像風格。宮本三郎在60年代畫了很多張肖像畫,都是以這位無名女演員當模特兒。作者似乎想以各種平凡可見的姿勢表現人物畫。這件作品似乎也可以看見〈蒙娜麗莎〉的影子,但是宮本並不是想模仿前人,而是在平凡題材中,思索創造新的肖像畫風格。些許變形與厚重的油彩畫風,成為作者這時期革命性的表現。
圖3-3 郎世寧/乾隆皇帝大閱圖/1739年/彩墨 絹/322.5×232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作者以西方寫實表現技法融入中國傳統繪畫中,以艷麗明亮的色澤、細密工整的筆法,描繪這位29歲年輕君主的形象:畫面中堅毅的神情,威武的騎馬雄姿與黃色絢麗的黃袍,清楚地告訴觀者這位主角的身分與地位。
圖3-4 陳景容/湖邊少女/2008年/油彩 畫布/92×73公分/私人收藏
雖然只是單人全身畫像,畫家仍相當講究構圖的美學,藉著背景建築左右大小變化,及少女臉部表情與眼神方向,人物置於畫面中央,卻也不會呆板,寧靜中帶著些許動感,整體籠罩著一種神祕的情愁。
圖3-5 竇加/貝雷里一家/1858~1860年/油彩 畫布/200×250公分/巴黎奧塞美術館藏
這是竇加相當著名的一件作品,竇加雖是印象派藝術家,但具有深厚的古典寫實能力與技法。這張畫中一家人雖保有群像的表現方式,但內容與氣氛都是反傳統,四人眼神沒有交集,畫家似乎有意營造各人都有其個性的氣氛。
圖3-6 佚名/撚珠持扇士紳像/清末民初/彩墨 紙本/67×50公分/私人收藏
畫家依照委託人的需求表現畫中人物的神情與服飾動作,容貌栩栩如生,一世紀前的人物彷彿就站在眼前。
圖3-7 傑利柯/患嫉妒偏執狂的女精神病患/1822~1823年/油彩 畫布/72×58公分/里昂美術館藏
畫家曾畫一系列的精神病患者的肖像給巴黎一家醫院院長,也是精神病專家喬治,有人認為是為喬治大夫的著作《論瘋子》一書的插畫或是病理課時所做的醫學說明圖,畫家非常寫實地描寫出病態的面容及眼神,畫中老婦人表露出害怕與難以捉摸的眼光,令人覺得不幸與同情。
圖3-8 莫迪里亞尼/拿扇子的女人/1919年/油彩 畫布/100×65公分/巴黎市立近代美術館藏
畫家在短暫的36歲的生涯,留下許多肖像畫,所畫的人物多是他身邊平凡的人。他往往將模特兒拉長變形,配上呆滯的眼神與神祕沒有眼珠子的笑容,相當特別。他的畫並不是老老實實地刻劃出人物的外型,而是表現自己的感受。
圖3-9 顧愷之/女史箴圖(唐摹本局部)/東晉/水墨設色 絹/24.8×348.2公分/倫敦大英博物館藏
根據張華所著《女史箴》一文而繪的插圖,原圖共十二段,但已遺失前三段,採圖文並茂的方式,是中國分隔圖畫的濫觴,此段描繪人們都知道修整自己的容顏,而不知修養自己的品行。作者高超之處就是能將教誨文字轉換成容易理解的圖像,另外,墨線流暢、人物容貌與體態描繪相當生動。
圖3-10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五代/水墨設色 絹/28.7×336.5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作者採用敘事繪畫常用的手法,串連五個場景,主角韓熙載因此出現五次,本段是描寫韓熙載寬衣悠閒地坐在椅上聆聽簫笛的合奏。這應該是一幅人物敘事畫,但是作者在表現人物容貌上相當好,可作為10世紀中國人物畫的代表。中國肖像畫的繪製有兩種方式:「面寫」與「背擬」,前者為現場寫生,後者為觀察後憑記憶畫出肖像,此作是「背擬」畫法最佳的代表。
圖3-11 佚名/北宋仁宗坐像/北宋/水墨設色 絹/188.5×128.8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作並未署名作者,以繪畫風格與精工應是宋人所作,無論外形或神情,精彩而技法圓融,可說是古代肖像作品的典範。
圖3-12 曾鯨/王時敏像/1616年/水墨設色 絹/64×42.7公分/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圖中人物是清初「四王」之一著名的山水畫家,眉宇間透露出勃勃生氣,老成早熟,端坐於草編的蒲團上,手持一拂塵,面部安詳,體態穩重。畫家筆法純熟而細緻,利用層層暈染技法將人物五官表現立體,構圖上運用三角形構圖使畫面穩定。
圖3-13 任伯年/以誠五十一歲小像/1877年/水墨 淡色紙/132×42公分/北京中央美術學院藏
畫中人物伏在烤籠上取暖,炭火未紅,上面水壺亦無蒸氣,他甚至還戴著頭巾取暖,然而卻樂在其中,作者這種大膽隨性的擷取姿勢,反而令人覺得自然而親近。人物容顏先以淡墨渲染凹凸,再以膚色依凹凸濃淡染色,以濃淡乾濕的筆墨自在的表現衣褶,充滿筆墨情趣。
圖3-14 徐悲鴻/泰戈爾像/1940年/彩墨 紙/50×50公分/徐悲鴻紀念館藏
1940年印度文學家泰戈爾邀請徐悲鴻赴印度演講,彼此透過藝術與文學建立真摯的友情。在印度期間,徐悲鴻曾為泰戈爾創作十多幅肖像,包含素描、油畫、國畫等,本畫作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構圖不選用中國傳統肖像畫常採用的正面姿勢,而採取西畫之半身側坐肖像。使用嚴謹的筆墨線條加上適度渲染,與色調強弱對比,成功地表現泰戈爾睿智的眼神與浪漫的文采。
圖3-15 年輕男孩(左)、婦女(右)/羅馬時期約61~138年/蠟彩 木板/高38公分(左)、高38.1公分(右)/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費歐姆肖像畫的人物都有明亮的雙眼,凝視著前方,人物寫實的表現相當優秀。
圖3-16 范艾克/包著紅頭巾的男子/1433年/油彩 木板/25.5×19公分/倫敦國立肖像畫廊藏
畫家描繪紅色頭巾的皺褶與結構寫實且符合透視,光影運用相當好,人物臉部的肌肉與皺紋細緻,眼角的魚尾紋表現逼真,注視觀眾的神情栩栩如生。
圖3-17 魯本斯/朱斯托.李普希奧/1611~1612年/油彩 木板/164×138公分/佛羅倫斯皮蒂宮藏
此畫是為了回憶羅馬之行,和紀念剛去世的兄弟菲利浦,以及兩位兄弟的老師──語文學家李普希奧,窗外遠景是描寫羅馬的帕拉丁山,插著鬱金香的玻璃花瓶象徵死亡,背後的雕像與桌上的字典象徵李普希奧是一位研究哲學的學者,左後方是畫家本人。
圖3-18 委拉斯貴茲/八歲的小公主瑪格麗特肖像/1659年/油彩 畫布/127×107公分/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藏
在這幅畫中小公主已比以往成熟許多,此畫其實是西班牙與奧地利兩個哈普斯堡家族的政治聯姻的相親畫,5年後公主嫁到奧地利,22歲即因體弱與失意年輕早逝。公主的表情清純中具個性美,服飾絢麗,作者在質感方面表現極佳。
圖3-19 林布蘭/夜巡/1642年/油彩畫布/359×435公分/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藏
〈夜巡〉描述弗爾斯.班寧.柯克上尉指揮的民兵連,歡慶法王亨利四世的遺孀瑪麗.德.梅迪西斯訪問阿姆斯特丹的場面。這幅畫的特點是畫面的動勢。這支紛紛湧上街來的隊伍,給人一種要將觀賞者裹扶進畫裡的感覺。全畫採用土黃和朱石的暗色調,但不乏某些搶眼的色彩,如紅色、淺朱黃色以及白色的皺摺領;另外來自左側的光源,照亮和突出了一些人物,同時也將另一些人物隱入暗影中,留待觀賞者去發現,增添了觀賞的情趣以及無限深遠的空間感。
圖3-20 哥雅/畫室裡的自畫像/1790~1795年/油彩 畫布/42×28公分/馬德里聖費爾蘭多教堂藏
逆光下的畫家影像,容貌不太清晰,但畫家運用筆觸與透明技法表現出生命躍動的感覺,空氣與光影氣氛掌握極佳。
圖3-21 安格爾/路易—法蘭斯瓦.伯坦像/1832年/油彩 畫布/116×95公分/巴黎羅浮美術館藏
以金字塔型構圖安排人物入畫,姿勢、神情掌握相當出色生動,畫家細膩的描繪衣服的皺褶,真實中又帶有一種理想美。這位是報刊的創辦人,是一位出色的實業家,畫家相當成功地呈現這位實業家自信十足的氣勢。
圖3-22 塞尚/紅色沙發上的塞尚夫人/1877年/油彩畫布/87×70公分/聖保羅美術博物館藏
作者認為萬物皆是由球體、圓錐體與圓柱體組成,空間深度與寫實質感並不是他的興趣,藝術家在畫人像與靜物時的態度可能沒有多大差別,反覆描繪以追求色彩與造形的和諧才是他的目的。畫面物體幾何構成的理論影響日後畢卡索的立體派藝術,所以塞尚也被尊稱為「現代繪畫之父」。
圖3-23 畢卡索/自畫像/1972年/粉彩墨水 紙/65.7×50.5公分/私人收藏
畢卡索創作許多立體派形式的肖像畫,這些作品雖然是透過寫生創作,但畫出來形象卻往往是變形的主觀呈現,這是將畫家自身的形象與特徵,透過藝術家的巧手重新拼湊出一種新的造形表現。
圖3-24 克林姆/伊莉莎白.巴赫芬-艾希特肖像/1914年/油彩 畫布/180×128公分/私人收藏
畫家個人風格獨特,喜愛以裝飾性圖案表現象徵意涵,空間深度並非藝術家所追求的重點。作者將身著白色結婚禮服的女主角安排在虛幻熱鬧的東方情境中,背景描繪中國戲曲人物與東方雲紋花朵等裝飾圖案。寫實的描寫與裝飾圖案同時表現,創作出一種新的肖像畫詮釋風格。
圖3-25 希勒/自畫像/1915年/油彩 畫布/46×30.5公分/布拉格國立美術館藏
畫家的人物畫總是有著扭動變形的身體與錯雜的線條,風格獨特鮮明。
希勒為自己畫了許多自畫像,透過這些畫作傳達了畫家的內心世界。畫這件自畫像時希勒剛結婚不久,從作品中不自然地交叉雙手與微斜的目光,似乎透露出他在面對婚後新生活,內心的不安與緊張。
圖3-26 蔣兆和/與阿Q像/1938年/水墨設色 紙/97×52公分/私人收藏
這是畫家讀過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後,為故事中的阿Q所塑造的形象。
低頭沉思似乎有所行動,但左手無力地抱著右拳,莫可奈何,充分表現出在混亂的時代中,平民的無奈與不幸。
蔣兆和巧妙地透過人物的動態與手勢等,刻劃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創造了近代中國水墨人物畫新的表現風貌。
圖3-27 安迪.沃荷/36幅艾塞爾.斯卡爾夫人/1963年/絹印版畫/202.6×363.9公分/紐約惠特尼美術館藏
原作的尺寸相當大,並列的人像呈現不同的表情,使觀者更能瞭解圖中人物不同時刻的容貌,鮮豔的底色輔以對比色的運用,相當耀眼醒目。
圖3-28 黃銘哲/臺北東區的一群女人/1992~94年/油彩 畫布/180×180公分
作者放棄早年寫實的表現形式,改以變形的手法表現,這是表現90年代金錢氾濫的臺北東區,以貓的形象與女性浪漫情調結合成為畫家新的表現方式。
圖3-29 陳永賢/盤中頭─草生/2001年/錄像裝置/6分鐘/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以自己的頭顱當作表現工具,創作靈感來自於禪宗的禪定觀念發展,擺脫生活雜念,以達到涅盤的境界。
圖3-30 林布蘭/23歲的自畫像/約1629年/油彩 畫布/37.9×29公分/海牙莫瑞修斯博物館藏
這是畫家獲得新進肖像畫家榮銜而畫的第一件自畫像,年輕的眼神有著自信與傲氣,對於即將展開的人生充滿期待。
圖3-31 林布蘭/1669年的自畫像/1669年/油彩 畫布/59×51公分/海牙莫瑞修斯博物館藏
這是他最後的一張自畫像,畫完此作當年秋天就去世了,與四十年前肌膚紅潤的年輕自畫像相比,歲月留下太多痕跡在畫家的臉上,那雙歷經命運打擊卻永不低頭的眼神令人們印象深刻。
圖3-32 梵谷/33歲的自畫像/1886年/油彩 畫布/41×33公分/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藏
這是在巴黎創作的自畫像,有古典學院派的影子,還未創作出自己的風格,此時的梵谷是以一位紳士的身分出現。
圖3-33 梵谷/耳朵綁上繃帶的自畫像/1889年/油彩 畫布/60×49公分/倫敦考陶爾德藝術館藏
畫風明顯轉變,建立了個人獨特的風格,色彩濃厚,筆觸生動,這時的梵谷剛歷經割耳風波,身心都受到傷害。
圖3-34 芙烈達.卡蘿/兩個芙烈達/1939年/油彩 畫布/173.5×173公分/墨西哥現代美術館藏
這是離婚後的自畫像,表現兩個自我,兩人的「心」都被赤裸地顯露,左邊卡蘿鮮血流不止,而右邊的卡蘿則牽著她的手,似乎是給予安慰,婚姻的破裂帶給畫家很大的傷害,卡蘿似乎是憑藉愛情與繪畫才能與命運對抗,維繫生命。
圖3-35 潘玉良/自畫像/1945年/油彩 畫布/74×60公分/中國安徽省博物館藏
畫家站在窗前,手捧芍藥盆栽,側頭凝望前面,表情嚴肅略顯疲憊。在自畫像中流露出身處國外的飄泊寂寞與思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