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6-1 黃土水/水牛群像/1930年/青銅/250×555公分/臺北市中山堂藏
此畫面洋溢著濃濃的臺灣鄉土情懷,作者以寫實細膩的手法刻畫出在芭蕉樹下,三位幼童與五隻牛悠閒片刻的美好時光。牧童與水牛間的相互呼應,把鄉土民情野趣,充分傳達出來。此作屬淺浮雕,地平線很低,畫面背景並無深遠的透視表現,以浮凸的高低深淺,來暗示出景物的前後空間。
圖6-2 林朝英/墨荷/水墨 紙/94×46.5公分/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荷莖飛白轉折勁健有力,筆筆用力,筆筆生風,充滿崢嶸律動的力量。筆韻有徐渭瀟灑之趣,墨韻表現則另有新意。
圖6-3 林覺/歸漁圖/約1821~1850年/水墨 紙/27×20公分/楊文富藏
畫漁翁呵寒而行。款:江湖滿地一漁翁。
辛卯孟冬寫於臺陽城。
圖6-4 謝琯樵/墨竹/1851~1861年/水墨 紙/168×50公分/德門居藏
作者描繪竹子自左邊斜出,竹枝輕巧,微顯曲度,更具姿態,竹葉叢生,以短筆觸左右分出,向上順序滋生,疏密安排、空間掌控極為自然,更顯靈活巧妙。背景留白,虛實相應,以虛無的空間來展現無限的想像,是傳統文人畫的典型。
圖6-5 林玉山/蓮池/1930年/膠彩 絹/147.5×215公分/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此作將大自然的豐盛生命力躍然於畫上。畫面採俯視的場景,地平線高出於畫外,作者擷取水塘一角,高處只見荷花根部。畫面所見,荷花、荷葉高舉,高低有差,花葉相互掩映。鷺鷥覓食,巡於蓮花之下,姿態自若,淺塘靜水,漫淫一片,共同營造一種寧靜的氛圍。此畫作經由藝文界人士共同精心策劃的募款活動,得到熱烈的迴響,並透過國立臺灣美術館與《中國時報》、鴻禧美術館共同發起的特展暨義賣活動,終於在各界的參與支持下,順利募得原訂金額,將此作典藏於國美館。
圖6-6 陳進/悠閒/1935年/膠彩 絹/136×161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陳進畫風優雅細緻,具有女性獨特的氣質。從其主要作品中,可見臺灣早期閨秀少女成長到為人婦、為人母的系列人生。
圖6-7 郭雪湖/圓山附近/1930年/膠彩 絹/147.5×215公分/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圖6-8 郭雪湖/圓山附近底稿/1930年/膠彩 絹/147.5×215公分/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圖6-9 李梅樹/小憩之女/1935年/油彩 畫布/162×130公分/李梅樹紀念館藏
此作為畫家贏得第九屆臺展的「臺展賞」之榮耀,是他自日回臺後,在創作上的一大獎勵。畫中的模特兒是他的侄媳婦,亦即為劉清港醫師之媳婦,背景則為李家的後花園,少婦手托下巴,神情若有所思,與帝展中人物畫雙手交叉在前的標準型姿勢有所不同。
圖6-10 石川欽一郎/福爾摩沙/1930年/水彩 紙/38×45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作者擅長英國風的水彩技法表現風景,以輕淡、重疊並刻意模糊色面間接觸的輪廓,來表現多層次的感覺,予人朦朧的神秘感。其作品以田園山水為主,構圖穩定,筆法成熟,善用渲染效果,色彩明快,使畫面充滿生機。畫者留下許多描繪臺灣風光的畫作,對於臺灣的陽光、竹林與純樸鄉間的景觀,有相當深刻的描寫。
圖6-11 鹽月桃甫/山地之花/1930年/油彩 畫布/22.6×15.5公分/私人收藏
鹽月來臺後,其作品以臺灣原住民生活為主要題材,他對臺灣的民俗藝術、原住民原始藝術有著強烈的探究欲。他愛高山族原始藝術的野性美,愛鵝鑾鼻及南國大海多彩熱情的熱帶風情,以油彩編織熱情詩意,並追求自我藝術而忘懷自己的故鄉。
圖6-12 藍蔭鼎/人物寫生/1928年/水彩 紙/34×49公分/私人收藏
藍蔭鼎描繪著兩個人在高山平臺上寫生的情景。畫中人物在畫面對角線的左下角上,呈現穩定的三角形構圖。作者對人物的形體動作掌握得宜,線條流利、輕快,帶著中國水墨畫的筆法。背景的天空與遠山也以大筆刷染,筆調輕鬆活潑、自然天成。
圖6-13 李澤藩/青草湖暮色/1950年/水彩 紙/80×103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在題材上,一般畫家極少描繪的新竹、苗栗一帶景色,卻是李澤藩的最愛。〈青草湖暮色〉是李氏以彩筆來表達對家鄉故里真摯情感的最佳寫照。畫中他運用大筆多次刷洗畫面塑造出豐富的肌理,以及層層堆疊暈染的技法創造出微妙變化的色彩,將整張畫統一在溫煦的灰黃色調裡。
圖6-14 陳澄波/我的家庭/1931年/油彩 畫布/91.5×117公分/畫家家屬收藏
此畫作為作者一家旅居上海時期的作品,畫面安排全家人圍坐在餐桌旁,自右起分別是長女、長子、夫人、次女與畫家本人。在餐桌上散放著畫家經常閱讀的書籍與雜誌,背面牆上有兩幅畫作,畫家本人手執調色盤與畫筆,十足顯現這是畫家的家庭。當時上海的局勢頗為吃緊,隔年便發生九一八事變,他們全家經常避居法租界,不安的情愫蘊釀其中,此作以兩種視角構成,餐桌上的擺設是俯瞰的角度,但周圍的陳氏家庭則以平視的角度呈現,加上前述的因素,更給人極不安定的感覺。
圖6-15 李石樵/市場口/1945年/油彩 畫布/149×148公分/李石樵美術館藏
這幅作品是李石樵第一次在省展中展示的作品,作者以菜市場繁忙的活動為題材,背景擁擠的人群多而不亂,基本上呈一字排開,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將視覺焦點放在畫中著墨鏡的女子身上,其明度被刻意地提高了,彷彿有光線的引導。著旗袍的女孩為當時社會的新現象,以之入畫,實為一幅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佳作,此作也反映了李石樵於臺灣光復後所主張的藝術觀,即是「從現實中探索美的題材與富有美感價值的藝術」。
圖6-16 郭柏川/黃刺梅/1946年/油彩 宣紙/31×40公分/畫家家屬收藏
1944年郭柏川開始嘗試以紙張代替畫布,將油畫顏料畫在宣紙上,表現出富東方神韻的筆調和氣勢,此為其畫風之轉捩點。此幅畫作黃花綠葉搭著豔麗的明五彩瓶,線描的筆法畫得瀟灑而飄逸。
圖6-17 洪瑞麟/等候/1957年/水墨淡彩 紙/39×54.5公分/私人收藏
一群礦工群集於礦坑口,焦慮地顧盼著,卑微與無奈中卻又隱含著堅毅的精神。作者擅長描寫礦工題材,且曾親身體驗礦工生活,因而所描繪之礦工主題,無不寄予深切的情懷。本幅作品以水墨淡彩表現礦工素樸與互助的團隊性格,粗獷的線條和簡練的水墨筆觸,表達了礦工心愁和短暫的閒散心情。
圖6-18 廖繼春/有香蕉樹的院子/1928年/油彩 畫布/130×97公分/畫家家屬收藏
日本第九屆帝展入選之作。此畫不僅顯示紮實與敏感的寫生技巧,也充分反映臺灣南部自然和人文的氣息。在炎熱的夏天,香蕉樹益發翠綠,正與熾烈的陽光形成對比,而蔭影籠罩的紅色系列近景亦與遠處向陽白牆對照出空間的深度。村婦作息在陽光直射、折射、反射的光影變化中,更襯托出南臺灣夏天的燠熱。
圖6-19 顏水龍/紹峰畫像/1946年/油彩 畫布/72.5×61公分/藝術家家屬收藏
此畫作是作者早期作品之一,描寫正值5歲的三兒子身著海軍領短衣,坐在庭院的蓮霧樹下。
圖6-20 黃榮燦/恐怖的檢查──臺灣二二八事件/1948年/木刻版畫/14×18.3公分/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藏
這幅木刻版畫作品直接以二二八當天查緝私煙的現場作為題材。此畫黑白分明、對比強烈,並以誇張的造形,樸拙的視覺效果,來展現十足的震撼力。
圖6-21 溥心畬/鍾馗(局部)/1958年/水墨 紙/101.5×43.7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託管
溥心畬渡臺後,每到端午節常愛揮灑數幅鍾馗以鎮邪祈福,並以此反映和諷刺現實的意味。鍾馗飽讀詩書,富有正義感,但因容貌醜陋不受帝王的悅納,然而在鬼怪世界當中鍾馗卻能駕御諸鬼,畫家藉著鍾馗來隱喻世人。在畫家筆下將鬼王與小鬼間的關係表現得詼諧逗趣,其生動的神態與肢體語言,令人不禁感嘆不已。
圖6-22 張大千/廬山圖(局部)/1982年/水墨 絹/180×1080公分/私人收藏
此畫既寫實又寫意,水墨青綠,深淺虛實。畫面上除包含著無具體形象的大面積抽象,還保存著部分用筆線勾畫的具體景物,憑著觀者的自由聯想,令大片潑色變作青翠的山林,如碧的峰崖或晴嵐陰雨。畫家的山水世界悄悄地穿透了五老峰、黃龍潭、青王峽、好漢坡、鄱陽湖和大、小孤山,好不熱鬧。
圖6-23 黃君璧/松巖觀瀑/1941年/水墨 紙/96×49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本作品顯示奇岩突石上橫出一株老松,作者以濃墨、重墨寫出偃仰之姿,迎向平波直下,飛奔的瀑布。寥寥數筆,即見瀑布的質感和衝擊的力道,並在蒼松的襯托下,更顯氣勢磅礡。作者在畫面左邊安排岩壁作為近景,以營造空間,並作為瀑布的掩映之用,多一分含蓄之美。
圖6-24 馬白水/長春祠/1969年/水彩 紙/60×30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順著畫面高聳直立的岩塊巡視一周,畫面上色彩很清爽,只以四周的粗黑線框顯示它的厚重感。一些零星的淡色接縫使用了水彩的縫合法,在色彩與紙張間產生了特殊效果;左右的兩個色面和中央的一大區域墨色,甚至由近而遠的看到蜿蜒而上的路徑,構圖上採用了高視點鳥瞰河山水布局的透視方法,是西方水彩畫較少見的,反而顯出東方構圖的特色。延向左方的黑墨叢呼應了中前段的緊迫氣勢,若隱若現在墨韻後方小小的房舍,呈現在眼前含有現代水墨的淋漓快感,加上後方的淡藍樹影,隱現於路面的一些不規則圍欄,使得作品產生了一點動態。
圖6-25 楊英風/農夫立像/1952年/銅/102×30×26公分/私人收藏
此作以泥塑的手法成模,再翻模為銅。這位抬頭挺胸的農夫,下半身,尤其是整個右半側,幾乎完全隱沒在堆疊的泥土之中,人似乎正從這些泥土之中自我成型,挺然而出。
圖6-26 劉其偉/愁悶的日子──自畫像/1986年/混合媒材 紙/50×36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圖6-27 劉國松/韻律之流(壓眉之三)/1964年/墨彩 紙/134.8×77.5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此作彷彿是在汪洋無際的海面上,浮出蜿蜒曲折的山嶺,悠遠遼闊、氣勢萬千,黑色的山嶺如壓眉般逼過來,於是取了「壓眉」之名。
圖6-28 莊喆/秋/1964年/油彩 畫布/80×65公分/私人收藏
1960年代初期,作者開始發展抽象作品,因為家學淵源的背景,畫面上呈現出濃重的中國水墨的趣味,以及文字的組合運用。畫面上的「虛」與「實」交流,透露出細膩的詩情及東西之間的對話。
圖6-29 韓湘寧/王子街/1972年/壓克力 畫布/289×183.5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紐約的「王子街」,剛硬的建築與溫柔的藝術,正是美國50~60年代色面繪畫與70年代照相寫實在韓氏身上的美學交織;在大廈頂樓或直升機上,以望遠鏡獵取的攝影寫實,透過噴點技法,有如法國新印象派畫家秀拉的點描色點,在畫布上產生色彩交融的新效果。
圖6-30 陳庭詩/生之慾/1968年/版畫 紙/121×60×5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他嘗試以現代手法轉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些素質,將形式與內容作簡鍊嫻熟的結合。陳氏的版畫氣勢磅礡,以雄渾的大塊造形經營出具「中國」山、川、日、月、碑銘、甲骨等隱喻的意象。由於長年浸淫書法,影響他版畫留白的「固定」風格與對「黑、白」顏色情有獨鐘。陳氏以濃鬱的壘壘墨塊象徵蓄勢待發、欲衝破重重障礙的「生之慾」。墨色肌理轉折流暢,一氣呵成,十分大氣。
圖6-31 李仲生/NO.028/1978年/壓克力油彩 畫布/90×64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李氏的作品風格時而氣勢磅礡,時而平靜無波;線條時而粗獷,時而細膩;顏料時而厚疊,時而輕薄,時而多彩,時而單純,以一種帶著抽象且包含中國傳統水墨畫精神的方式,來表達個人內心的世界。
〈NO.028〉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呈現四周為冷色,中央似暖色與中性色堆疊爆炸狀之繪畫,雖看似複雜,但色彩分布配置卻巧妙形成構圖之平衡與層次之豐富。
圖6-32 蕭勤/UA-90/1960年/油彩 畫布/70×99.5公分/私人收藏
此作品,粗筆墨線與深邃藍色的圓,對峙著廣大的白色與類似土地的黃色,呈現出寧靜中微妙的力動。
圖6-33 夏陽/人群之十一/1951年/油彩 畫布/101.5×137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畫面左邊斜切入的黃色計程車為指示,可知作者描述的是繁忙熙攘的紐約曼哈頓街景。清晰的物、景與晃動的人所形成的對比,是夏氏獨特的畫風。觀者凝聚靜止的物景─商店標誌、玻璃帷幕、斑駁的人行道線、等候中的人行道線、等候中的車群,同時,又感受到前景裡行進中人們的速度,強烈對比所呈現出的是冷漠、疏離的都會個性。
圖6-34 李元佳/無題/1951年/油彩 畫布/98×198公分/私人收藏
本作品係李元佳系列抽象畫之一,作者將畫面掃除成最簡,幾達於淨空的狀態,並轉化為行動的伸展臺。作者處在西方藝術的浪頭,反觀東方藝術內涵,翻新亙古的東方藝術精華,作一種融合的試探。
圖6-35 吳昊/無題/1951年/木刻版畫/98×198公分/私人收藏
作者的創作從東方繪畫形式與精神出發,創作題材多自民俗生活擷取養分。作者本人非常喜歡民間版畫,民間藝術中變形、誇張、樸拙等元素也在在影響了他的版畫創作表現,具有濃烈東方色彩及豐富現代感的作品。畫中人物以不同方向的平面式排列組合和幾乎占滿畫面的構圖方式,可說是吳氏受之於現代繪畫薰陶的畫面構成,卻又巧妙地將傳統與現代協調結合。
圖6-36 李錫奇/記憶8802/1986年/壓克力 畫布/140×270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圖6-37 洪通/無題(局部)/約1978年/紅紙卷軸 廣告顏料 油彩 水墨/175×83公分/私人收藏
洪通的畫在造形與設色方面皆有很強的民間藝術風格。在表層結構色相上,形象豐富,構圖大膽,設色多變,構圖豐富有節奏,線條充滿韻味,題款配字既流暢又均衡,欣賞他的畫,感覺像是被帶領著遨遊在一個神祕的國度,或遊賞一座純真歡欣的樂園,不論是感性或理性的人,都能被洪通的畫感動,而滿心歡喜。
圖6-38 韓舞麟/車站/1978年/油彩 畫布/56×103公分/私人收藏
1970年代是危機四伏的年代,也是各項建設蓬勃展開的時代。韓舞麟記錄了他當時舉目所見的工程車、挖土機、機械等時代文明產物,他立足於鄉土,為大時代留下最佳的寫照。他消去畫面筆觸與肌理,描繪現代化的火車頭,展現機械的冷硬與質感。五輛火車的位置前前後後,大中小的遠近排列,及無限彎曲向後延伸的鐵軌與遠方密集的房子,拉開場景空間的聚散開合,著實把火車站刻劃得巨細靡遺。他去個性化、客觀的描寫,貼切地傳達出時代感,徹底地複製影像,呈現出精湛的寫實功夫。
圖6-39 吳李玉哥/柿子與虎/1985年/水彩 畫紙/71×89公分/私人收藏
此畫上方描繪了三棵柿子樹,上頭長滿了柿子,下半部則是三、四十隻的老虎,以飽滿的結構來呈現,樸拙的造形與鮮明的色彩,使畫面洋溢著豐富的生命力。
圖6-40 朱銘/太極──十字手/1980年/美國杉木/高170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朱銘的作品,正如其人,質樸厚實,堅韌有情,亦無矯飾造作,特別是乾淨俐落的刀法與快速有秩的切塊,自然之間展現渾然磅礡的氣勢,令人不得不服膺於作品中的巨大蘊含力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