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1 米開蘭基羅/聖殤/1498~1499年/大理石/高174公分,底座寬195公分/羅馬梵蒂岡美術館藏
此作是一件在表現耶穌從十字架上卸下來後,聖母把他摟在膝上那一刻神情的雕像。此作正是米開蘭基羅早期的傑作之一,三角構圖賦予它形象上的莊嚴,瑪莉亞的頭溫柔地朝向耶穌並與朝上的手相呼應,藝術家藉由高超的雕刻技術表現出衣褶的柔軟感,並傳達作者的創作意念與精神,即是整件藝術品刻劃出聖母懷抱著受難、軀體消瘦的耶穌,而散發的那一股濃烈的哀慟!
圖1-2 大衛/馬拉之死/1793年/油彩 畫布/165×128公分/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博物館藏
圖1-3 夏卡爾/持酒杯的雙人畫像/1917年/油彩 畫布/233×136公分/巴黎龐畢度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藏
圖1-4 歐登伯格、布魯根/筆記瓶/1993年/鋼鐵 聚氨酯 瓷釉/914×488×305公分/英國密德斯布勒
藝術家走出自我的象牙塔,進入了「公共藝術」的參與和對話,重組藝術與生活的關係,使生活美學處處得以體現。歐登伯格於1929年生於瑞典,目前定居紐約,是知名普普藝術家之一,更參與許多「公共藝術」的創作。他的作品都是將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改變質材之後,重新呈現。他將為人所熟悉的日常物品製成巨大比例的雕塑,擺設在公共場所,轉變這些日常用品的功能,讓觀者改變觀看的習慣,並賦予它們新意。
此作品是受英國密德斯布勒政府所委託製作,這個城市為發現紐西蘭知名的庫克船長出生的地方,而筆記瓶上文字的靈感來自於藝術家庫克船長的航海日誌,藝術家以螺旋狀的手寫筆跡來呈現瓶身,內外兩層分別出自兩位藝術家之手並以不同的顏色來呈現,而這件作品的媒材為鋼鐵,以反映這一鋼鐵重鎮的特色與文化。
圖1-5 韓森/遊客/1970年/玻璃纖維 聚酯布料 多色印刷/163×165×119公分/蘇格蘭國家藝廊藏
韓森運用了玻璃纖維、多元樹酯、可翻模定型的矽膠等多種現代科技媒材,使其作品的所有衣飾、配件和持用物品都能造成如假包換的效果,連質感也給人逼近人體每一吋肌膚的感覺。在選取題材上,韓森利用略帶誇張的市井扮相,極力突顯「大眾化」的鮮活造像。
圖1-6 袁廣鳴/城市失格──西門町白日/2002年/4×5攝影 數位處理 影像輸出/270×340公分/私人收藏
圖1-7 袁廣鳴/城市失格──西門町夜晚/2002年/4×5攝影 數位處理 影像輸出/270×300公分/私人收藏
空無人車的遼闊街景,展現著多點透視、水平開展的景象。影像開啟了一種慢的知覺感,觀者緩緩回神間,才感受到這影像的衝擊性,其力量是往返於感官知覺和觀念主體之間。藝術家透過了影片掉格、影像拼貼、刪除等基礎的技術來彰顯了數位影像現階段的效能性。
圖1-8 安迪.沃荷/ 布里歐包裝箱/1964年/木箱 絹印/21×40×26公分、24×41×30公分、33×41×30公分、44×43×35公分/布魯塞爾私人收藏
沃荷喜愛擷取生活中的商業符號或流行圖像,作為其創作的內容,運用重複圖像與變換色彩的方式,表現普普藝術「大量」、「通俗」的 概念。
圖1-9 席涅克/拉羅榭爾港/1921年/油彩 畫布/130×162公分/藝術家獨立沙龍藏
席涅克與秀拉同為「新印象派」,亦稱「點描派」的藝術運動成員。他們受到印象派理論的啟示,更進一步深入研究光學理論,運用科學化的理性分析,以色彩小點進行創作。顏色小點與小點的並排,在視線所及的遠距離下與眼球的視網膜混色,可以去除調色盤上混色所產生的灰濁色彩,使畫面保持明亮、清新的感覺,色彩小點在周圍顏色的相互烘托反射下,達到某種迷人調和的色彩感覺。
圖1-10 蒙德里安/百老匯爵士樂/1942~1943年/油彩 畫布/127×127公分/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蒙德里安生性嚴謹自持,主張在純理性的幾何學秩序中創作繪畫,藉由科學方法的計算,並注意分析、平衡、節奏及色彩的調和。此作品用紅、黃、藍與灰色垂直、水平線條構成的色塊組成,將畫面作理性的分割,給人充滿規律性的秩序感。
圖1-11 米羅/向戀人們展示的鳥/1941年/不透明水彩 油彩 炭筆 紙/46×38公分/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看見米羅的作品,往往會被它純樸天真的詼諧所感動,然而米羅認為,得擺脫悲觀性格,才能發揮幽默。米羅的線條,流露出對生命無限的自由與流動性,跨越了兼具理性思維與超現實潛意識的自動性。他自由真摯的、夢幻的、近於兒童塗鴉的符號意像,建造了個人獨特的超現實童話式王國。他亦透過點、扭曲的形體與顏色的旋律,創作出作品的強烈動態,使畫面具有鮮亮且愉悅的裝飾性。
圖1-12 馬列維基/絕對主義繪畫/1917~1918年/油彩 畫布/106×70.5公分/阿姆斯特丹史帖迪利克美術館藏
馬列維基認為繪畫應該追求純粹感情和知覺的絕對性,所以,他的作品多以幾何學形體色面,構成畫面,作純粹造形的安排。
圖1-13 瓦沙雷利/圓滿/1978年/油彩 畫布/95×95公分/臺灣藝術家雜誌藏
瓦沙雷利是「歐普藝術」的代表畫家。此繪畫運動要人們在光的照射下,將眼睛注視在某一形狀重複而又有一定秩序變化的物象,所產生的錯覺,運用到繪畫上。這種利用人類視覺上的錯覺所作的繪畫,可說是完全屬於機械性,創作時摒棄人類的情感,以理性、客觀的態度進行創作。
圖1-14 西斯里/聖馬梅斯的羅瓦河/1883年/油彩 畫布/39×56公分/私人收藏
此畫構圖分為天空、陸地與河岸三大部分橫向開展,表現了大自然的晴朗,也凝聚了大自然的寧靜。
圖1-16 哥雅/卡洛斯四世家族/1801年/油彩 畫布/280×336公分/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藏
此畫以垂直線構圖為主,數條垂直線重複出現,並平行排列,給人一種肅穆的感覺。當垂直線高頻率地出現時,視覺可能往左右移動,而形成橫帶狀的構圖方式,也可稱為水平線構圖,加上此畫又是橫幅構圖,就會讓畫面具有平靜、安定感。但因人物表情嚴肅、不發一語,所以,嚴肅端莊的氣氛不減。
圖1-18 委拉斯貴茲/十字架上的耶穌/1632年/油彩 畫布/250×170公分/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藏
此畫將人性莊嚴呈現得如此哀戚。十字架在基督信仰的意義,不只是一個人受了冤屈而死,它也代表著創造天地的上帝救贖的計畫。
圖1-20 大衛/拿破崙橫越阿爾卑斯山的聖伯納隘口/1801年/油彩 畫布/272×232公分/馬爾梅莊國立美術館藏
這一件作品是拿破崙為了提高自己的形象,向大衛訂購的一系列繪畫中最有名的肖像畫,這幅畫傳達出拿破崙揮軍穿越山嶺的雄姿,當時拿破崙騎著馬匹攀登高聳難行的山脈,馬匹前行的姿態和拿破崙的手勢與隨風飄起的斗蓬形成對角線構圖。這幅畫作筆法寫實,近似雕像的立體感,展現了躍馬直入異域的英勇姿態。草木不生的崇山峻嶺中,法國部隊正在惡劣的天候下攀豋山脈,這樣的背景烘托出這位年輕將領的果決英勇。
圖1-21 〈拿破崙橫越阿爾卑斯山的聖伯納隘口〉畫面構成圖解
圖1-22 傑利柯/梅杜莎之筏/1819年/油彩 畫布/491×716公分/巴黎羅浮美術館藏
我們先從發生船難的海上求生者觀察起,眾生相的姿態與安排,不難找到由左下往右上傾斜的隱藏方向,這些向上的力量停聚於上方揮舞著衣服的男子,指引出獲救的希望所在。
圖1-24 拉圖爾/懺悔的瑪格達蘭/1635年/油彩 畫布/113×93公分/華盛頓國家畫廊藏
畫中的瑪格達蘭陷入沉思,她的手撫摸著骷髏頭,鏡中也可見這個「人類必然死亡」主題的映像,唯一光線來源的蠟燭為空骨的頭蓋骨給遮蓋,此畫以一種近乎殘忍的嚴苛突顯了這位曾經有罪的瑪格達蘭悔恨過去的情境,不過這更像是一幅出神遐思的畫作。
圖1-25 歐姬芙/抽象藍/1927年/油彩
畫布/103×76公分/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歐姬芙的明調作品,予人「純淨」、「唯美」感覺,她的畫往往只用少數幾種顏色,表現形式簡單,可是卻深具獨創性,即使驚鴻一瞥,仍給人留下強烈鮮明的印象,對於觀賞者而言,是一種美麗的視覺饗宴。作者常利用學習的攝影技巧,刻意地將現實物(如:花)的形象加以修整,並局部放大,或造形簡化,給人一種抽象化的感受。因她喜愛選擇花朵為描繪的對象,其女性的特質加上柔美的色彩、柔和細膩的調子,明暗漸層的細緻變化,給人極為輕柔的感覺。
圖1-26 畢卡索/格爾尼卡/1936年/油彩 畫布/350.5×782.3公分/馬德里索菲雅王妃藝術中心藏
此畫給人嚴肅、憂鬱的視覺感受。畢卡索因西班牙發生內戰而創作的作品,以喚起世人對殘酷戰爭的注意,畫中對暴力有著強烈的控訴。
圖1-27 泰納/航向威尼斯/約1843年/油彩 畫布/62×94公分/華盛頓國家畫廊藏
讓光征服了一切,所有畫面都融化在它的光輝之中,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片不知所以的色彩雲霧,埋藏了幾撇依稀可辨的幾艘小船和遠方尖塔的明亮色彩,水面被陽光染成金黃,天空亦然,何處是水天的界限?沒有透視上的深景,只有空間、高度、雲層、光眩與榮耀,整個印象是無盡的振奮,強度幾近狂喜,自然與心靈攜手同行。
圖1-31 馬諦斯/國王的悲傷/1952年/色紙剪貼/292×396公分/龐畢度中心現代美術館藏
馬諦斯就如色彩魔術師一般,此為他晚年的剪紙作品,其輪廓線顯示了素材原始的質感與想像,散發著有如舞蹈般的光彩和律動感;剪刀能剪出千變萬化的圖案,藝術家用剪刀創造的世界,色彩鮮艷明亮,造形簡單有力、有趣。馬諦斯的剪紙看起來很簡單,變化卻很多。紅色、黃色、藍色人影、樂器等元素的結合,像是一首大自然組曲。
圖1-32 畢費/兩個小丑/1955年/油彩 畫布/230×150公分/私人收藏
畢費以粗獷有力的黑色輪廓線,描繪畫中兩位形態削瘦而細長的小丑,其面容彷彿透露出一絲絲悲愴與無奈的情感,加上灰沉的底色,搭配著暗色調的色彩,更增嚴肅、憂鬱的感覺。
圖1-33 安格爾/德松唯爾伯爵夫人肖像/1845年/油彩 畫布/132×92公分/紐約弗里克美術館藏
安格爾是19世紀歐洲卓越的新古典主義畫家,他能畫出毫髮無差的真實感,並表現出人物高度的理想美,一切繁雜的描繪被去除,洋溢著堂堂莊嚴與優雅的洗鍊美感。
圖1-34 莫內/1978年6月30日,聖德尼街的節日/1878年/油彩 畫布/76×52公分/盧昂藝術館藏
這幅作品是莫內以極其快速的筆法繪成的作品,主題則是從陽臺上俯瞰全國性節日慶典時的街道。這時莫內主要關心的是傳達場景的整體效果,而不注重細部或刻劃某種社會背景。雖然建築物或其他事物沒有清晰的輪廓,但作品中喧鬧的長街,兩旁掛滿了在和風中飄揚的彩旗,仍給人一種完全合乎透視法的印象。在街道上的人物只是一些簡單的直線、斜線和輕敷的小色塊,但它們卻共同構成了湧動起伏的熱鬧人潮。
圖1-35 馬諦斯/命運 (爵士系列)/1947年/彩色絹印/65×42.5公分/漢斯美術館藏
馬諦斯不僅是一位善用色彩的大師,在畫面的構成上,也是位傑出的巨匠,這可以在他的彩色剪貼與絹印創作上得到印證。畫家了解在同一畫面的色彩與形狀要如何安排才能產生最驚人生動的效果,且將一切合併起來,得到最佳的結果。
圖1-36 姜巴提斯達.提也波洛/瑞佐尼科與薩沃格南聯姻寓言圖 /1758年/大型頂棚畫/威尼斯瑞佐尼科博物館藏
此壁畫是為慶祝威尼斯兩大家族聯姻,即魯多維科.瑞佐尼科與法斯汀娜.薩沃格南的婚禮而作。畫家以一個歡樂的寓言故事來呈現聯姻主題,其創造的輝煌前景讓人不得不相信未來必然會充滿榮耀。
圖1-37 妮基/亞當與夏娃/1985年/上彩的聚酯纖維/170×200×150公分/私人收藏
妮基的作品風格鮮明,她的作品常常用既可愛又圓潤的身軀當成主題,並搭配上五彩繽紛的衣著,塑造肥胖、憨厚、率真而可親的樸拙造形。妮基利用混凝紙漿製作色彩鮮明、造形豐滿的巨型女性塑像,且許多女性塑像是以「NaNa」系列為名,NaNa是法文中對女人的通稱。
圖1-38 白南準/雙相栱/1985年/複合媒體/私人收藏
白南準在錄影藝術的範疇中占得「錄影藝術之父」的地位。60年代正當世界處於電視超級強勢壟斷文化時,白南準勇於利用電視機體,錄影影像結合裝置及表演藝術的多媒體形式,讓我們重新解讀當代的社會、文化、政治等諸多衝擊與現象。
圖1-39 史密斯遜/螺旋堤/1970年/天然岩石、河床地形/長1500英尺/美國猶他州大鹽湖
這件作品為史密斯遜的代表作,這是一圈圈長1500英尺蜿蜒伸入猶他州大鹽湖的堆石堤。「螺旋堤」的意涵為「一片石灰岩河床沉積著玄武岩,形成破碎的外觀,粉紅色淺灘支撐構成鹽表層的拼版圖形泥塊,暗示著一場不動的旋風,一場休眠的地震,延伸到顫動的寧靜中」。
圖1-40 克萊恩/酋長/1950年/油彩 畫布/148.3×186.7公分/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克萊恩的作品很像放大數十倍的中國書法,儘管他不認為自己受到東方精神的影響,但是在其作品中強而有力的黑白對比與奔放的筆觸線條,卻有著中國筆墨的趣味與視覺的張力。
圖1-41 齊塔伊/如果不是,就不是/1976年/油彩 畫布/152.4×152.4公分/愛丁堡蘇格蘭國家現代美術館藏
歐洲猶太人被大屠殺,是歷史上最慘烈與惡毒的罪行。在大屠殺期間,集中營裡的猶太人面對著史無前例的悲慘命運。此地如人間地獄的前廳,悲慘世界正朝著我們一幕幕地開展,環顧散落四處的頭顱與屍骸,痛苦的人們正與猙獰的惡魔交戰著,可怕的情景令人不敢正視。齊塔伊是位善於運用色彩的藝術家,色彩在其作品上看似輕薄,或如粉彩作畫般的輕巧與細緻,卻能展現強烈的視覺震撼。正如此作背景天空淡薄的黃色,與前景黑濁的褐色,形成極大的張力,將其矛盾、衝突、緊張的故事情節,一一鋪陳開來。
圖1-42 馬格利特/空白卡/1965年/油彩 畫布/81×64公分/華盛頓國家畫廊藏
馬格利特以堅實的寫實技巧,進行超現實主義的繪畫創作。其運用精細的構圖,對人類視覺上的功能與對現象的解釋提出疑問,讓我們以一種新的角度來觀看世界,這件作品是說明「可見與不可見」的關係。
圖1-43 委拉斯貴茲/侍女/1656年/油彩 畫布/318×276公分/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藏
圖1-45 哥雅/1808年5月3日/1814年/油彩 畫布/260×345公分/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藏
圖1-46 蒙德里安/紅、黃、藍菱形繪畫/約1921~1925年/油彩 畫布/143×142公分/華盛頓國家藝廊藏
圖1-47 魯本斯/卸下聖體/1612~1614年/油彩 木板/420×310公分/安特衛普天主教視覺藝術圖書館藏
圖1-48 莫內/亞爾嘉杜的帆影/1872年/油彩 畫布/48×75公分/巴黎奧塞美術館藏
圖1-49 梵谷/自畫像/1889年/油彩 畫布/65×54公分/巴黎奧塞美術館藏
圖1-50 丁格利/作品第三號/1959年/複合媒材/科隆瓦瑞夫.理查茲美術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