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言
啦啦隊源自美國,是各類運動競賽不可或缺的角色。早期,啦啦隊的重要功能是在帶領運動迷為自己擁護的運動團隊鼓舞士氣;後期,啦啦隊融合體操,演變成一種高競技的運動項目。
在臺灣,救國團於1983年主辦第一屆全國大專啦啦隊比賽,比賽內容大致以校園大會舞型態加上一些疊羅漢動作為主,表演中除了彩球、舞蹈、口號外,有時會出現一些特殊的道具、服裝、音樂和動作,這段時期的啦啦隊,我們可稱之為校園啦啦隊。
1996年教育部邀請日本啦啦隊協會訪臺,於臺灣大學主辦第一屆競技啦啦隊師資研習會,教授競技啦啦隊的相關技術,競技啦啦隊因此在各大專校院推展開來。1999年高中體總首度主辦啦啦隊教練講習會,將美式啦啦隊的基本技術和編排觀念帶進全國各級中學,臺灣中等學校的啦啦隊比賽也因此慢慢由校園啦啦隊轉向美式的競技啦啦隊型態。
近年來,啦啦隊運動受全國各級學校年輕學子喜愛,成為各校年度例行的體育活動,由於是班際活動,為了鼓勵人人參與,並顧及到學生的安全,各校所主辦的啦啦隊比賽慢慢將競技啦啦隊中難度較高的基本技術抽離,並將評分重點放在學生創意的發揮,逐漸形成一種另類的啦啦隊型態,也就是目前各校自成一格的創意啦啦隊。
基本技術
啦啦隊的手姿和手勢與一般的舞蹈不同,其特色是力量、精確性和速度。
一 手姿
啦啦隊的手姿必須表現力量,所以大部分以拳頭、拍手為主。
二 手勢
啦啦隊的手勢大致以外型命名,練習時須將拳頭緊握,手臂和背部肌肉向內收緊,動作務必精確有力。
預備姿:(左圖)
雙手以蠟燭式拳頭插腰,手肘與身體成一平面。
T式:(右圖)
雙手以水桶式握拳與肩同高側平舉。
單折T式:(左圖)
一手與肩同高側平舉,另一手手肘內折使上下手臂交疊成一直線,雙手水桶式手姿。
雙折T式:(右圖)
雙手與肩同高側平舉,手肘內屈使雙手上下手臂交疊成一直線,雙手水桶式手姿。
高V式:(左圖)
雙手以水桶式握拳在體側斜上舉,成上V字形。
低V式:(右圖)
雙手以水桶式握拳在體側斜下舉,成倒V字形。
高劍式:(左圖)
雙手以蠟燭式握拳在體側平行上舉,拳眼向後。
短劍式:(右圖)
雙手下臂在體側向上屈折使上臂在體側平行,上下臂交疊成一直線,雙手蠟燭式握拳,拳眼向後。
左L式:(左圖)
右手臂以蠟燭式握拳上舉,拳眼向後;左手臂以水桶式握拳平舉,拳眼向前。
右L式:(右圖)
左手臂以蠟燭式握拳上舉,拳眼向後;右手臂以水桶式握拳平舉,拳眼向前。
對角線式:(左圖)
一手以水桶式握拳斜上舉,另一手以水桶式握拳斜下舉,雙手成一對角直線。
折對角線式:(右圖)
左手以水桶式握拳上臂斜上舉,下臂內折與上臂交疊;右手以水桶式握拳斜下舉,雙手成一對角直線。
應用技術
啦啦隊的手勢配上各種腳步,再結合口號之後即是啦啦隊基本技術中的歡呼或場邊助陣,一般使用在為各種運動競賽加油打氣。創意啦啦隊如果加上一段歡呼,將凸顯啦啦隊的特色,並可凝聚團隊士氣,又可帶動全場的熱烈氣氛。應用技術的學習重點主要在運用歡呼的分組編創,激發創意、領導能力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歡呼動作範例:如圖所示。
動作注意要點
身體必須抬頭挺胸,眼視方向線,表情展現自信和活力。不可眼視地板、彎腰駝背、身體歪斜、雙腳內八。
拳頭須與手臂成一直線,並把握動作的精確位置。不可手臂彎曲、下垂或過度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