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如何保持身體健康,過著健康快樂的退休生活是許多人的期望。銀髮族的飲食原則以多吃新鮮蔬果為主;並注意調味清淡,不宜攝取太鹹或太甜的食品;避免油煎、油炸等不易消化的食物;食物宜切小塊,使咀嚼輕鬆;每天喝足夠的水量,並須注意避免晚上喝太多水分,以免夜間頻尿,影響睡眠品質。
年長者正確飲食觀
1. 適當的熱量,以維持理想體重為宜。
2. 減少飲食中膽固醇和飽和脂肪之攝取量。
3. 適量選取全穀類、豆類、蔬菜、水果以增加纖維質的攝取。
4. 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
5. 飲食力求多樣化,以預防維生素、礦物質之不足。
6. 飲食以多天然、少加工、少刺激為主。
7. 選擇容易消化、新鮮良質、季節性的食物。
8. 多以蒸、燉、涼拌之方式烹調,少用炸、油煎之方式烹調。
9. 多喝開水、每天宜有6~8杯的水量(一杯240c.c.)。
三餐要正常
三餐按時吃,才有健康的身體,若胃口不好,可以少量多餐,三餐吃不多時,可以補充些點心。平時多活動,可以增加食慾。
如果牙齒不好可以請牙醫師改善,吃飯時以細嚼慢嚥的方式進食。
三餐該怎麼分配才更健康?
早餐要選擇營養密度高的食材,如強化穀類粉(糙米粉、多種營養穀類粉等),有添加鐵、葉酸及維生素B群和纖維,可以拌加牛奶或優酪乳一起喝,或是用黃豆糙米熬粥,添加些紅棗、枸杞補氣也可,山藥打成泥加到味噌湯中可以補氣。
午餐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因為老年人怕晚上尿多所以中午可多吃蔬果。
晚餐可選擇魚肉類或豆腐為主,加上蔬菜及糙米飯類。
飲食多變化
由六大類食物中選擇當季在地新鮮食物,增加飲食的變化,讓飲食令人期待,也會更健康。與家人或朋友一起進食,可以增加進餐的愉快氣氛。
患有高脂血症、糖尿病或腎臟病,會有一些飲食的限制,但在營養師的協助下,飲食仍可是多變的。
蛋、紅肉或肝臟是蛋白質、維生素B群與鐵質豐富的來源,適量攝取,對健康有益。
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全穀類食物(糙米、全麥饅頭)、蔬菜、水果,可使排便更順暢。
選用加碘鹽及適量攝取含碘食物,如海帶、紫菜等海藻類食物。
攝取均衡足夠的熱量及優質蛋白質(如:魚肉、雞蛋、雞肉、牛肉、豬肉、黃豆製品、乳品等),搭配充足日曬與規律運動,可以預防和改善衰弱症及肌少症。
好吞飲食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部主任暨臺北市營養師公會理事長陳珮蓉提醒,銀髮族應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需關注牙口的照顧以維持其攝取各種食物的能力,同時要觀察其吞嚥情況,是否有嗆咳和吞嚥困難,及早至醫院進行評估與處理,飲食除需考量均衡營養之外,適當質地調整至軟質、剪小口、剁碎、泥狀、糊化,減少湯湯水水以使其容易且安全地吞嚥,達到「好吞飲食」的目的。
藉由烹調改變食物的型態,需要借助一些食材處理技巧,如去除粗皮、硬質部份,使用食物處理機及適當烹煮等,使其變得滑順、好入口進而減少長者嗆咳問題。「好吞飲食」除了強調營養均衡外,食材也宜多變化,並注重色、香、味的提升,提供賞心悅目的外觀,藉由視覺及味覺刺激來增加長者食慾,使其能夠攝取足夠營養素減少營養不良的危險性。「好吞飲食」除了讓銀髮族有能享受食材樂趣,更重要的還有親友的陪伴進食,愉快的用餐氣氛。
老年人怎麼吃蔬果?
家醫科劉建輝醫生議銀髮族,一定要每天吃水果,多選用深綠色或深黃紅色蔬果,維生素含量較豐富。如果有咀嚼上的困擾,可榨成蔬果汁食用,以獲得纖維質、礦物質、維生素,預防便秘,增加膽固醇排泄,增加身體抗氧化能力。
無法食用的食物
水果:粗硬的水果,如芭樂、蘋果、棗子等。
蔬菜:不易咬食或纖維太多者,如玉米、竹筍。
可替代的食物
水果:果汁、水果泥、軟質水果。
蔬菜:蔬菜湯、煮爛或切碎的蔬菜(摘取嫩葉,去除粗纖維的莖與梗)。
注意骨質疏鬆
到了這個年紀,骨質比較疏鬆,發生骨折的機會增加,但只要注意保健,還是可以活動自如。
使用鈣片與保護骨頭、關節等各種營養補充劑或保健食品,應請教營養師或醫師。
多吃鈣質豐富的食物,如:乳品類(鮮奶、保久乳、原味或低糖優酪乳、原味或低糖優格等);高鈣豆製品(傳統豆腐、五香豆干、小方豆干等);高鈣深色蔬菜(芥蘭、莧菜、蕃薯葉等)。
要活就要動,養成不斷動腦與活動的習慣,如:下棋、散步、打太極拳、跳土風舞、甩手、健身操等。
高鈣食物聰明選
乳品及其製品:以牛奶為例,100毫升就有100毫克的鈣,若每日攝取1.5~2杯(1杯=240毫升),就可攝取500~600毫克的鈣。
深綠色蔬菜:深綠色蔬菜富含鈣質但吸收率較不佳,不太能算是鈣的優良來源,但若達到每日攝取3~5碟蔬菜,因攝取量大,所以鈣含量仍有300~500毫克。
堅果種子:黑芝麻、杏仁片、開心果等,以黑芝麻為例,100克的黑芝麻含有鈣1456毫克,但100克的黑芝麻約8~9湯匙,熱量約500~600大卡(1湯匙=12克=67.5大卡)。若以堅果種子類補充鈣質容易有熱量攝過多問題。建議適量攝取即可,每日建議攝取1份堅果種子類,1份堅果種子類含5公克脂肪,熱量45大卡。如核桃2粒、腰果約7粒、杏仁8粒,依種類不同則大約是1~2平湯匙(1湯匙=3茶匙)。
豆魚蛋肉類:被忽略的豆類及其製品其實是富含鈣質,如黃豆及其製品(傳統豆腐、小方豆干、加鈣豆漿等)。豆類及其製品相較於一般肉類不僅不含膽固醇,更富含纖維,所以建議每日蛋白質攝取可以黃豆及其製品取代一般肉類。
全穀雜糧類、水果類:雖然這兩類含鈣量不高,但水果富含維生素C,可以幫助鈣質吸收。全穀類與白米飯相比仍富含多種營養素,若能將精製白米換成全榖雜糧類,就能多攝取鈣質及額外的維生素(如維生素B群)與膳食纖維。
避免補鈣不成反流失
草酸及植酸:植物常含植酸和草酸,這些物質會與鈣於腸道中結合形成鈣鹽,不利於身體吸收利用,進而排出體外。另外,高纖維食物也易與鈣質結合為複合物,雖然高纖維可以促進腸蠕動幫助排便,因此食用高纖食物時應多增加鈣質攝取或避免同時攝取。高草酸食物包括菠菜、甜菜、蘆筍、花生、巧克力等。
磷、蛋白質:適量的磷及蛋白質攝取都有助於鈣質的吸收代謝及幫助骨骼強化,但過量的磷及蛋白質則會造成鈣質吸收不良並增加體內鈣質流失。高磷食物常見於:加工食品、碳酸飲料及一般肉類。建議食物以天然為主少加工,以植物性蛋白質取代動物性蛋白質。
咖啡、濃茶、菸、酒及高鹽食物:常喝咖啡、茶提神,或喝酒、抽菸,及大魚大肉等交際應酬,這些都容易造成鈣質流失。
「肌少症」導致老年人身體開始衰弱
伴隨年紀的增加,是否發覺體能越來越不如從前,跌倒的機率似乎也增加了?其實這可能就是「肌少症」的現象,肌少症是導致老年人身體開始衰弱的根本原因,在台灣的盛行率為7.3%。
成大醫院營養部李家慧營養師指出,造成肌少症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年紀增加、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取不足、不愛運動,或者有些疾病也會導致肌少症的發生。若是能改善上述的問題,就能減少肌少症發生的機率。
李家慧營養師指出,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攝取,再結合規律的運動,更能夠維持肌肉的力量,使體能活動不至於下降,進而減少跌倒的機會。運動種類建議包含阻力運動及有氧運動。
阻力運動可藉由增加肌肉細胞中蛋白質的合成,改善肌力及肌肉量,如深蹲、仰臥起坐、側抬腿等;而有氧運動包括慢跑、健走、游泳、騎腳踏車等,能夠促使骨骼肌增大,並增加肌肉量。
勿相信誇大廣告,定期檢查
市面上販售的保健食品和營養補充品有很多種,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若要食用,應請教營養師與醫師,不要輕易相信廣告。
定期做健康檢查,注意自己身體狀況,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健康知能有待加強
民眾普遍知道藥物會有交互作用,尤其中藥與西藥,多數人卻忽略了食物與藥物也有交互作用。調查發現,九成的民眾不知道牛奶與抗生素同時食用會減少抗生素的藥效。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中藥組長王鵬豪亦指出,人蔘跟阿斯匹靈同時服用可能會增加出血的可能,建議要分開吃,且間隔1〜2小時。
以藥學觀點來看,為了安全起見,藥物不要跟健康食品或保健食品同時服用,尤其保健食品通常沒有明確標示內容物,跟不同的藥物併服可能會有不同作用甚至影響藥效,王鵬豪提醒。
調查還發現,超過六成民眾不知道保健食品開封後需將裡面的乾燥劑或棉花丟掉,棉花可能吸附濕氣及髒污,乾燥劑則是一接觸空氣後,吸濕功能就降低,建議丟棄,亞東醫院藥劑部主任孫淑慧解釋。
瓶罐開封後應多久食用完畢?五成三的民眾誤以為是根據瓶罐上標示的保存期限,只有6.55%答對,「建議開封後3〜6個月就不要再使用了,容易變質或潮解,」孫淑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