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傷害處理步驟
運動傷害發生時,快速又正確的處理可以降低傷害的程度,並縮短組織修復的時間,因此,學會如何在傷害發生的第一時間適當的處理、照護受傷者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針對運動傷害發生時,現場是否能夠取得冰塊,而採取不同的處理步驟:
由前頁左右兩種處理流程可知,「有冰」與「無冰」時,處理的四個動作雖然都是I、C、E、R,但先後順序卻略有不同。以下就針對 I 、 C 、 E 、 R 所代表的意義及操作時應注意的事項加以說明。
I ce冰敷
局部冰敷有助降低出血量與局部腫脹,並可減緩疼痛。傷害急救期間,每2小時應冰敷15-20分鐘。
C ompression壓迫
局部壓迫有助降低出血量,減少疼痛與控制局部腫脹,除冰敷外,應視疼痛與腫脹程度執行。
E levation抬高
受傷部位應抬高20-30公分,使其高於心臟部位,以利血液回流,控制腫脹。
R ehabilitation復健
受傷部位於急救期後,宜盡早進行功能性復健。
註:傷害發生現場若無防護員或醫療人員,於冰敷固定後應盡速就醫。
彈力帶(肌力訓練帶)
足夠的肌力與肌耐力,可以有效吸收衝撞力,還可以延緩肌肉的疲勞時間。最簡易的方法就是使用彈力帶做訓練,腳踏車店拿得到的內胎也可以使用,效果與彈力帶類似。
彈力帶具有可以訓練到特殊小肌肉群的優點,例如棒球投手很重視的旋轉肌,如果用啞鈴等太重的重量訓練,反而會導致帶償作用(compensation),誘發大肌肉去作用,這樣就無法正確的訓練到小肌肉了,所以特別適合技巧性訓練。
彈力帶的安全性高,且攜帶方便、訓練場地無限制、不受地心引力限制(多方向),非常適合病患的復健訓練,也特別適合老年人,以增加其肌力、肌耐力,甚至骨密度。另外,彈力帶配合各種器材,也可以達到重量訓練的效果。
挑選彈力帶時,除了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重量及長度外,也要注意品質的好壞,因為劣質品在拉到極限時容易破掉,非常危險。
雙手握住彈力帶時,也要符合正確的纏繞方式,以免運動時因為流手汗滑掉,很可能會打到自己或者旁邊的人。
以下介紹幾種彈力帶的應用:
1.深蹲姿勢時加入彈力帶,加強肌耐力訓練
以雙腳踩穩彈力帶後,將彈力帶上舉做持平舉姿勢。
要是肌力足夠,可加入上半身轉體動作,有助於強化腰部線條與肌耐力。
2.腰部肌肉訓練
單足跪姿加入彈力帶的應用,上半身轉體,可以加強腰部肌肉的鍛鍊。
3.做伏地挺身時加入彈力帶應用
對一般有在鍛鍊身體的人來說,伏地挺身或許相當簡單,若感覺沒有挑戰性,不妨加入彈力帶應用,加強運動訓練,難度不容小覷。
運動傷害的預防
運動傷害的發生,大致可分為兩種情況 : 一為由於運動本身所造成的直接性傷害或後遺症;另一種雖然不是由運動所造成,但也會影響運動的進行。
對於運動傷害的預防,不外乎是提高「身體能力」、「柔軟度」與「休息」。藉由這三項最基本的方式,增加身體對抗外力的能力,以及增加身體肌肉關節的能動度減緩碰撞所帶來衝擊等等,並且透過適當的休息,讓訓練過後的肌肉達到恢復並且增強,透過這三項元素,讓身體有一定的能力預防運動傷害的發生。
身體能力
一般來說,最容易發生運動傷害的部位都集中在下半身,下半身通常比較少鍛鍊,加上柔軟度不佳,當肌力不足時,長時間的運動或是突然進行強度較高的動作時,因為肌肉沒有負荷的能力,就會造成肌纖維的受損,或是過度使用,而導致疼痛與發炎現象。
柔軟度
柔軟度不足時,關節與肌肉的活動範圍就會受限,所以大幅度的動作或是扭轉時易造成扭傷,為了避免受傷,必須適當的增加關節的活動度。
休息
身體過度使用產生疲勞時,會大幅降低身體能力,如果沒有適當的休息而繼續訓練的話,就很容易受傷。所以適當的休息,讓肌肉產生超恢復後再進行訓練,才能夠有效的達到增進體能的效果,而非盲目地一直訓練。
運動傷害的預防方法
1.加強補助運動或熱身運動。
2.避免運動過度(練習過量)。
3.有正確的運動技巧(方法)。
4.身心狀況不佳或疲勞時,避免過大的運動量。
5.避免過度的緊張現象。
6.考慮運動器材及場地的安全性。
7.若是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適合何種程度的運動,最好做一次徹底的體格檢查,以確保身體的健康和安全。
運動傷害後的復健
肢體受到傷害後,最好能進行些肌肉、肌腱方面的功能復健,可減少再次受傷的機率。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的目的在於加速血液循環,達到損傷愈合及身體功能的恢復,防止關節僵硬及肌肉萎縮,使身體保持良好機能及狀態。
物理治療使用方法可分為兩大類:
1.醫療運動法:被動式、主動式或抗阻式的運動進行。
2.手力治療法:包括按摩、關節活動法等進行康復訓練。
水冷療法:水中運動是利用水的浮力和阻力進行治療;水力按摩可幫助消除疲勞和促進血液循環。
溫熱療法:包括熱敷和臘療,可減低肌肉痙攣和關節及組織間的黏連性,並促進血液循環。
電熱療法:可增加較深層組織的血液循環,減低肌肉痙攣和增加組織柔韌度。
超音波療法:減少組織間黏連性,促進新陳代謝。
電流法:應用不同頻度的電療法或干擾電流等,產生反應鎮痛作用,減低受傷組織附近肌肉的痙攣。
光療法:增加細胞的生長。
牽引療法:應用力學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利用牽引解除痙攣,減輕神經壓迫。
肌力重建
肌力重建的目的在於減少同部位受傷的機率。對患部周圍的肌肉群安排適量的運動,最好是在傷勢治癒後進行,宜向專家請教合適的重建方式,以避免二次受傷。以下舉踝關節受傷後的肌力重建來做說明:
活動腳:不痛的範圍內作各方向的腳踝活動。
保護:走路時用固定用之貼布(護套)來保護腳踝。
對抗施力:用自己的手施力於腳踝,而用腳踝的力量來對抗它。
等張運動:用腳踝的力量來對抗外加的橡皮圈阻力,等於是一種肌力訓練。
等速性肌力運動:利用特殊的「等速運動」訓練機,來加強腳板向上、向
下、朝內、朝外的各方向肌力。
快走:不痛不跛之下,可任意加快走路的速度,但仍需腳踵先著地。
跑步:由慢跑開始,逐漸增加跑步的速度,最後可以短跑衝刺。
繞圈跑:(轉彎45度)以20公尺的距離當作一個「8」字型的長度,做轉彎45
度式的繞圈跑,速度由慢而快。
繞圈跑:(轉彎90度)以10公尺的距離當作一個「8」字型的長度,做轉彎90度
式的繞圈跑,速度由慢而快。
特殊技巧的訓練。